新闻专业主义视角下浅析灾难新闻报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经纬
一、 新闻专业主义
1.新闻专业主义的起源
新闻专业主义是西方新闻学的重要概念,也是西方新闻工作者恪守的最主要的新闻职业规范。

它是美国政党报纸解体之后在新闻同行中发展起来的“公共服务”的一种信念,也是改良时代行政理性主义和专业中立主义总趋势的一个部分。

2.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的新闻专业主义可以追溯到近代,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与1926年接办的新记《大公报》,可以说是我国报刊实践新闻主义的先行者。

改革开放后,新闻专业主义在我国获得发展,并对我国的新闻事业产生了影响。

新闻媒体提出报道要以事实为依据,强调报道要贴近群众的生活,提高媒介的公共性和服务性,完善新闻业的职业道德规范等,这些都是新闻专业主义在我国发展的表现。

二、 灾难新闻报道中新闻专业主义的缺失
不管是天灾还是人祸都具有不可准确预测的特点,一旦发生就会对社会整体的有序运作造成极大的破坏,因而灾难事件能在短时间内汇聚起社会各界广泛而强烈的关注。

快速、准确、适当地报道灾难事件,是新闻媒体实践其舆论监督、满足受众的知情权等重要社会职能的体现。

我国社会已经
步入高风险社会,灾难新闻报道对于
我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都有着举足
轻重的意义。

①然而许多国内媒体在灾
难的报道理念上仍存在诸多问题。


下选取雅安地震72小时黄金救援时间
里某些媒体的报道,分析我国灾难新
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1.报道的焦点不对,宣传色彩较

2013年4月20日上午8:02,中
国四川省雅安市发生了震源深度为13
公里的7.0级地震。

雅安地震牵动中
国人的心。

地震发生的当天,李克强
总理便赶往灾区,第二天,李总理“一
碗米粥一包咸菜”当早餐的新闻占据
了各大门户网站的头版位置。

发生如
此大的地震,物质相对匮乏,每个人
都该节省,总理当然也不会例外。


者拍摄这张照片,或许是希望表达总
理与灾区百姓同甘共苦,但被各家媒
体不断放大甚至夸大后,新闻原本的
味道就变了。

事实上,李总理的作风
低调务实,他恐怕也不希望自己吃早
餐这个与地震救灾关联不大的举动成
为新闻报道的对象。

发生重大灾难时,
领导到灾区视察及部署救灾工作,在
情感上,可以抚慰灾区百姓。

而另一
方面可以马上实行有针对性的政策措
施使救灾工作顺利展开。

灾难发生后,
公众最想了解的信息依次排列:震中、
震级和波及范围、人员伤亡情况、破
坏程度、有没有余震或更大的地震、
是否危及自己的生命、政府在做什么、
我该怎么办等。

②因此过多地将报道
重点放在一些无关救灾工作的事情上,
宣传意味很浓的做法,并不符合灾难
新闻报道的原则。

2.报道范围小,信息重复
灾难事件发生的时候,社会处于
一个不稳定的状态,不确定因素增多,
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传播的渠
道多样化更加重了不确定性,从各种
渠道扑面而来的信息在社会上流传。

面对源源不断涌来的信息,各家媒体
就会出现大量无序且重复的失衡报道。

在此次雅安地震的报道中,芦山县、
宝兴县等重灾区受到了极大了的关注。

媒体的确把这些灾区的情况及时反馈
了出去,使这些灾区在第一时间获得
了救援。

只看媒体新闻报道的表面,
关于此次灾难新闻的报道呈井喷的状
态,但实际上,媒体传递的信息是短
缺的,一种相对而言的短缺,并不是
真正意义上的信息量少,而是信息失
衡。

媒体未能使报道的面铺开,而是
反复地播报着这些地区的信息,一些
同样需要救助的乡村的信息却被忽略
了。

这样不平衡的报道,使大家的关
注点都在媒体所报道的灾区上,而另
一些急需救灾物资的乡村却无人问津。

这说明了媒体的报道渗透力仍需提高,
新闻专业主义视角下浅析灾难新闻报道
唐薇薇
[摘 要] 灾难事件因为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波及范围广这些特点,历来是新闻报道关注
的重点。

好的灾难报道可以起到给受众提供及时客观公正的信息,并抚慰受众情感的作用,而
新闻专业主义蕴含的社会公器功能及客观公正原理,对灾难新闻报道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此本文主要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分析灾难报道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灾难报道的思路。

[关键词] 新闻专业主义;灾难新闻报道;人文关怀;全面;平衡
视听 • SHI TING 2014年 第 1 期 77
新闻经纬
灾难发生时,大量的记者涌向了灾区,占据了报道的第一手资料,更应该把灾区各个地方的情况传播出去,使灾民能获得急需的救援。

3.煽情新闻比例高,缺少人文关怀
对媒体来说,地震等灾难性事件具有不同寻常的新闻价值;对公众来说,地震带来的伤害则会集中引爆全社会的同情心。

我们的媒体乐于在灾难报道中煽情,出发点大多是为了唤起人们守望相助的爱心。

然而那些主打煽情、“主题跑偏”的灾难报道已经引起人们的抵触。

在雅安地震发生的三天后,网络上出现了“别再生硬讴歌,别再凶猛煽情”的呼吁,这呼吁值得媒体反思。

地震发生后,宝兴县灵关镇安平村,村民们的房屋大部分坍塌,因为安平村地处山中,震后少有救援人员到来,物资极度缺乏。

记者来到这个山村的时候,村里的两位老人突然哭着跪了下来,在场的记者拍下了这一幕。

当天两位老人下跪的相片就被各大媒体转载,持续传播,这样的相片尴尬且让人痛心,两位老人下跪是无力心酸之举。

媒体的报道转载,让老人的形象大肆地出现在人们面前,缺少了人文关怀。

在灾难面前,媒体更要维护灾民应有的尊严。

三、灾难新闻报道中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
灾难新闻报道是新闻报道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突发性、严重性等特点更需要媒体在对此报道的时候应遵循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优化我国的灾难新闻报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注重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

灾难新闻报道应体现出对“人”的尊重和对生命意义的肯定,媒体的灾难新闻报道是“温柔的抚摸
者”,还是“痛苦的加剧者”,就看它
有没有秉承“人文关怀”的新闻专业
主义精神。

③记者在采访灾难新闻时,
应努力挖掘生命在灾难中的尊严与价
值。

但是人文关怀精神不意味着煽情
主义。

记者在采访灾难中的人和事
时,应是一个客观报道者,引导受众
看到生命的顽强与尊严,而不是将受
众带入一个又一个的悲情故事中。


采访中,记者还应考虑受难者及其家
属在经历死亡的悲剧与灾难后的痛苦
心情,记者应先扮演一个倾听者的角
色,在适当的时间采取适当的提问方
式,以“发生了什么”、“之后你看到
了什么”来代替“你感觉如何”。


闻从业者在对灾难新闻进行报道时要
使人文关怀精神渗透其中,灾难事件
的发生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其造成
物质上的巨大损失无法挽回,然而媒
体在抚慰人们的精神创伤上却有着不
可忽视的责任。

新闻记者要从人性的
层面审视灾难,关注灾难事件中生命
个体的生存状态,维护和尊重被访者
和受难者的权益和尊严,将以人为本
的理念和有人情味的报道方式注入到
灾难新闻的报道中。

2.重视报道的平衡性和全面性
在信息日益发达的今天,一家媒
体如果只发出一种声音和只坚持一方
的观点,无论报道写得多客观真实,
最后都会让受众有受到宣传和教化之
感,这样受众不仅难以信服媒体的报
道,还会产生抵触情绪。

因而,新闻
报道要以完整客观地呈现事实为原
则,从不同的层面报道各方的声音和
态度。

平衡的原则和全面的视野可以
让公众直接迅速地看到信息中透出的
客观真实。

媒体传递给公众的信息越
全面客观,就越能消除各种渠道信息
混杂带来的不确定性。

所以说,媒体不能只报道灾难波
及范围和伤亡情况,还需要将政府及
社会各界的作为、灾情进展情况和发
生原因等信息传达给公众。

在灾难新
闻报道中,媒体要树立在公众心中公
平正义的形象,就要坚持平衡的报道
原则,从不同的层面挖掘有价值的新
闻素材,为受众呈现一个全景式的灾
难现场。

因此,媒体要做好灾难新闻
报道,应该扩展灾难报道的范围,方
方面面都应有所思考,从多个视野传
递灾难事件的信息,多个层面解读灾
难事件造成的影响。

3.完善客观理性报道模式
公共性是大众媒体的本质属性,
大众媒体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相应
的责任和义务,向公众传达的信息应
该客观真实、理性负责。

在报道灾难
新闻的时候,在采访第一线的记者或
者主播的理性和镇定可以使受众的悲
痛得以抚慰,恐慌得到缓解。

对理性
报道的解读是,大众媒体在对灾难进
行报道时不应过度煽情赚取公众的眼
泪,而应是能客观描述自己的所见和
记录他们的感受,将灾难的悲伤转化
为凝聚人心的力量;跳出单纯报道灾
难现场视听的局限,把防灾救灾的意
识和灾难形成的原因及历史传达给民
众,引导受众对灾难进行思考,这种
理性报道更凸显出媒体对社会责任的
担当。

我国的媒体应逐步在新闻实践
中完善这种客观理性的报道模式。

注释
①唐文婷:《我国灾难新闻报道存
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D],四川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4月。

②彭湘蓉:《突发事件媒体信息
报道与新闻专业主义考量——以日本
NHK“3・11”地震报道为例》[J],《当
代传播》,2011(5)。

③王銮:《人文关怀视野下的灾难
报道》[J],《青年记者》,2008(20)。

(作者系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生)
78视听 • SHI TING 2014年 第 1 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