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媒体对灾难性新闻报道的差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媒体对灾难性新闻报道的差异(2007-05-17 18:15:24)
转载

中西方媒体对灾难性新闻报道的差异

一,1.什么是灾难性报道,及其特征;

所谓灾难性新闻,它是指对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事件的报道,灾害,是指由于瞬间爆发的、不可控制和难以预料的破坏性因素引起的,突然的超越本地区防灾力量所能解决的,大量人畜伤亡和物质财富毁损的现象。1(刘海贵,新闻采访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54页)

灾难性事件一般包括自然性灾难和社会性灾难事件两类。

自然性灾难。所谓自然性灾害,是指自然变异超过一定强度,对人口和经济造成损失的事件。自然性灾难主要分为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前者如地震、塌方、雪崩、地裂缝、火山喷发等,后者如淫雨、干旱、冷冻、等。两者的关系密切,常常互为因果。例如2003年伊朗发生的大地震,两万多人死亡,全世界的媒体都迅速地给以报道。

社会性灾难。社会性灾难是指由人为因素或者各种社会矛盾而导致的各种突发性的意外事故,如汽车相撞、火车脱轨、飞机失事、游轮翻沉、房屋倒塌、火灾、工矿伤亡等,都无谓地造成生灵涂炭,是人类文明的损失。特别是那些重大事故,如前苏联切尔诺贝得核电站事故、俄罗斯核潜艇沉没、“9。11”恐怖事件,美国哥伦比亚航天飞机失事等都震惊世界,引起全球关注。

从社会学、传播学来看,灾难性新闻有以下几个特征:

1.突发性。除了一部分可以预测的自然灾害以外,大部分灾难新闻属于典型的突发性新闻。突发性是指灾难事件的发生在事前没有征兆,常常是突如其来未曾预料的。特别是地震、火灾、交通事故、恐怖事件等,在瞬间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射升空,本来是作为积极的事实在作实况转播,未曾想到顷刻之间发生爆炸,喜庆变成了悲剧。美国“911”恐怖袭击,就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发生,发展,在发生之前,美国整个国家机器、社会运行机制等让民众做好防范准备。这种突发性是灾难事件最突出的特征。也是由于灾难事件的不可预见性,其产生的影响及其后果更加严重、更加广泛,给民众带来的恐慌也更加巨大。

2.冲突性。这也是灾难新闻比较明显的特征,它主要再现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不和谐、不融洽。从唯物辩证法看世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矛盾组成。人所从事的实践活动,是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必然要与自然界和社会发生冲突。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由于人类不断的从自然中索取过分的资源,这样一直发展下去,最后也

不可避免的导致生态平衡,这些都是人与自然的冲突所引发的。社会环境中的冲突表现的更为频繁,由政治、经济、文化观念、宗教信仰等引发的矛盾充斥于人类社会的进程当中。

3.刺激性。刺激性是指灾难性新闻所具有的能引起人害怕,震荡的特性。从心理学上看,人们对事物运动的反常产生的举大于事物正常运动的兴趣。当事物运动受阻或者按照逆时针方向运转,这就打破了社会运行的正常秩序。这种“反常”的变动必然在人的感知、情绪上受到刺激,感到惊愕、不解。各种反常变异造成的自然灾害、社会冲突、人间悲剧等,都会迅速刺激人的感知神经,引起严重关注,从而运动起来以阻止反常事态的蔓延,并努力使社会运转回到正常轨道。灾难性新闻对人刺激的强弱,与事态的性质,涉及对象的多少,地缘的远近,心理异同,人物知名度的大小等关系密切,成正比减关系。事态越严重或者涉及对象越多等,刺激性就会越强。

4.影响力强、涉及面广、持续性大。灾难性事件会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生活在其中的大部分个体都会感受到它的影响;不但如此,灾难性事件在基本结束后,仍能够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持续的影响作用力。比如我国的非典型肺炎事件,不但在发生发展时严重影响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方方面面,促使一系列相关应对法律、条文的出台,而且它对民众的心理、行为习惯等都产生了影响,这种影响在抗击非典型肺炎取得阶段性胜利后仍然继续得到显现。

5.相关信息呈现多渠道传播特征。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不仅仅是大众传播媒介,还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信息渠道获得关心的信息,如电话、网络、手机短信等。灾难性事件关系每个个体的切身利益,民众急切地想了解事件的情况,相互之间相关信息的传播频率、速度、数量等就会急剧攀升,利用的传播工具种类也会大大增加,会想方设法通过更多的渠道获得更多的相关信息。由于大众传媒所具有的公信力、权威性,在灾难事件中则更显得权威性和公信力的重要,因而,民从对大众传播媒体的期望值相当高,大众传播媒介在灾难事件发生的时候,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特有的社会功能,承担所赋予的社会职责。

新时期我国灾难性新闻报道发展的现状

我国新闻传媒长期以来坚持“稳定压倒一切”、“团结稳定鼓劲”的导向原则,以灾难新闻为代表的负面报道一般被视为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无益于鼓舞和激励人们斗志和信心的新闻题材,但随着改革开放和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受新闻事业发展新形

势的要求、媒体部门观念变更以及受众需要的推动,灾难新闻开始较多地出现在大众媒体的视野中,并开始向以“事”为本位、追求信息层面意义的价值取向转变。

第一节, 新闻时期我国灾难性新闻报道改进的背景

1. 新闻政策、传播观念的变更

我国灾难性新闻报道在八十年代以来发生这种变化,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的,这些原因的渊源是1978年12月召开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仁义上制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我国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导思想。在这一思想路线的指导下,新闻界逐渐走出左的影响,遵循新闻报道的规律,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客观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从而,人们对于灾难报道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摒弃了只有抗灾救灾才是新闻的片面观点,确立了灾难也是新闻的观念。

80年代之后,国务院和中央宣传部门以及有关下床部门多次就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下达文件。1987年7月18日,中宣部、中央对外宣传小组、新闻华社《关于改进新闻报道若干问题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突发事件凡外电可能报道或者可能在群众中广为流传的、应该及时作公开的连续报道,并力争时效赶在外电、外台之前”1989年,国务院办公厅、中宣部《关于改进突发性事件报道工作的通知》两次提出,“对空难、海难、铁路公路交通等辆发生的恶性事故,中央新闻单位要抢在境外传媒之前发出报道。”也根据这些文件以及我国新闻界的实践,到了90年代,我国突发事件在新闻发布和报道方面一直坚持着这些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构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突发事件新闻发布机制与报道机制,这其中包括对灾难性突发事件报道的规定。从灾难事件发布机制看,目前我国重大灾难事件的新闻发布主要有两个系统:一是外交部侧重于通过新闻传媒报道我国对国际性灾难事件的反应和表态;二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侧重于负责对国内灾难事件发布的组织协调和归口管理,其中大多由与灾难事件有关部门发布,再通过媒体报道出去。特别重大的国内外突发事件,偶尔也由国家领导人通过电视讲话或者接受记者访问等形式发布(如胡锦涛同志曾就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南联盟大使馆导致国内高校学生举行游行示威而发表电视讲话)江泽民同志在1999年全国对外宣传工作会议上曾经指出:“对我国发生的一些突发事件,西方常常是道听途说,抢发新闻,进行歪曲,在国际上弄得满城风雨,造成一种先入为主的局面。这时我们再发消息进行解释,往往就被动了。”这种对重大突发性事件给以积极

报道的规定,这种不再隐瞒事实真相,最大限度地满足和尊重受众知情权的做法,被一些媒体和相关人士称为“社会的一大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