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闻媒体对灾难性新闻报道的把握

合集下载

浅论灾难性新闻报道

浅论灾难性新闻报道

浅论灾难性新闻报道
灾难性新闻报道是指媒体关注的重大灾害和危情突发事件的报道,包括天灾、公共卫
生灾难、军事战争等内容,从影响范围、损失程度、应对方式、抗毁能力等角度出发,全面、及时、准确地报道受灾地区、受灾群众所受灾难形势,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及国家强
盛表示关注。

在一个国家、一个地域,台风、地震、火灾和其他自然灾害总是在不经意间发生,伴
随而来的巨大损害和痛苦受害者,因而给人们带来了不小的伤痛。

而由于客观条件所限,
灾难性新闻的报道工作总是在第一时间受到各个方面的关注,新闻媒体对事件的报道内容
也得以完善且深入地展示给外界。

就灾难性新闻报道而言,无疑可以起到重要的警示作用,它通过报道受灾地区的抗恶
势力来引发关注,从而引导社会各界及组织,加强灾害预防工作,提高大家对一些重大灾
难或危害的认知,以及鼓励灾后恢复复原,减少人们受到的痛苦。

此外,报道灾难性新闻还可以触发人们的情绪,从而通过他们的感受而形成一种共鸣,促使灾害抗抢救救援行动加快落实,推动赈灾捐款及社会各界的慰问慰劳活动,并不断强
化民众的的防护意识和发挥实际作用,共同抗击灾害。

总之,对灾难性新闻报道极为重要。

这种报道既可以为社会公众提供及时、准确、生
动的关于民众安全以及灾害预防和抗抢救救援有关信息,又能够加强全社会各界的责任和
社会责任感,以此帮助改善个别灾难的影响,并进一步减少受到灾难冲击的损失。

新媒体语境下灾难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与创新

新媒体语境下灾难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与创新

新媒体语境下灾难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与创新【摘要】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灾难新闻采访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展开探讨。

在探讨了新媒体对灾难新闻采访的影响以及灾难新闻采访的重要性。

在分别阐述了利用社交媒体平台拓展采访渠道、采用多媒体形式增强报道效果、运用数据分析提升新闻价值、加强与受访者的互动以及注意信息真实性和传播效果等采访技巧的运用与创新。

最后在结论部分指出,新媒体为灾难新闻采访带来了新的机遇,创新技术的运用提升了采访质量,并强调灾难新闻采访需要不断适应新媒体环境。

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更好地理解在新媒体语境下灾难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与创新,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新媒体、灾难新闻、采访技巧、社交媒体、多媒体、数据分析、互动、信息真实性、传播效果、机遇、创新技术、适应新媒体环境1. 引言1.1 新媒体对灾难新闻采访的影响新媒体对灾难新闻采访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普及,新闻报道传播的速度变得更快,覆盖的范围也更广。

在灾难事件发生时,新媒体平台可以迅速传播信息,让更多人了解灾难的发生和影响。

新媒体也提供了更多的采访渠道,记者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直接与目击者或受灾者取得联系,获取第一手资料。

新媒体还带来了更多的报道形式和技术手段,如视频、直播、虚拟现实等,可以更加生动、直观地呈现灾难事件的情况。

这不仅提升了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还使受众更容易产生共鸣和关注。

新媒体为灾难新闻采访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记者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新媒体环境,才能更好地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提升灾难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影响力。

1.2 灾难新闻采访的重要性灾难新闻采访的重要性在于其直接关系到公众对灾难事件的了解和反应。

通过采访灾难现场的受影响者和目击者,新闻媒体能够深入了解灾难的实际情况,及时传达最新的消息和信息,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灾难的影响和后果。

灾难新闻采访也可以揭示灾难事件中的英雄与悲剧,传递人性的温暖和力量,激励社会更加团结和支持受灾群体。

新媒体语境下灾难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与创新

新媒体语境下灾难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与创新

新媒体语境下灾难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与创新在新媒体时代,灾难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需要面对的重要任务之一。

采访灾难新闻不仅需要具备传统新闻采访的技能,还需要善于运用新媒体工具和创新技巧,以更好地传播信息、呈现事实和呼吁救助。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语境下灾难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与创新。

一、灾难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1.抓住当下在灾难发生后,新闻工作者需第一时间到达现场采访,掌握最新的情况和救援进展。

此时,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等新媒体设备进行实时采访和直播,快速获得信息并推送给全球观众。

2.深入报道灾难新闻需要深入报道受灾地区的情况,包括受灾人群的生活状态、救援行动和灾后重建等方面。

可借助新媒体工具进行多维度、多角度的深度报道,以丰富的内容吸引受众的关注,增加报道的深度和广度。

3.刻画人物在采访中,要注重挖掘受灾区域的感人故事和鲜活人物,让新闻更加具体、生动、感人。

可以运用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形式,将灾难背后的人物和故事呈现给观众,让观众产生共鸣和关怀。

4.保持客观采访过程中,要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不偏袒任何一方,并对采访对象的言论进行核实和评估,确保信息的真实可靠性。

同时借助新媒体工具加强事实记录和证据保留,防止谣言的传播和不实信息的扩散。

二、灾难新闻采访技巧的创新1.整合传统与新媒体工具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传统新闻采访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快速、多样化的需求。

在灾难新闻采访中,可以整合传统与新媒体工具,例如使用无人机进行航拍、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全景式报道、通过社交媒体进行实时互动等方式,提升报道的立体感和沉浸感。

2.发挥大数据分析新媒体时代的另一个特点是大数据的应用。

在灾难新闻采访中,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受灾区域的舆情状况、社会心理状态、救援需求等信息,精准地找到关键点和焦点,使报道更具针对性、时效性和影响力。

3.开发专业化新媒体产品除了采访报道,还可以开发专业化的新媒体产品,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灾难现场的沉浸式体验、设计移动应用程序进行灾害预警和应急救援、建立多媒体网站进行灾后救助信息发布等,为受众提供更加直观、便捷的信息获取和救援渠道。

我国媒体对境外灾难事件报道的比较分析——以《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对尼泊尔地震报道为例

我国媒体对境外灾难事件报道的比较分析——以《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对尼泊尔地震报道为例

的 64%,其次是灾情报道占总报道数的
18%,但是对于灾后影响,
《人民日报》没
泊尔地震为搜索关键词,时间区间选择
有任何报道,还有其他 4 篇报道不在研究
2015 年 4 月 25 日尼泊尔发生地震。尼
2015 年 4 月 25 日—2015 年 5 月 9 日,
《人
建构的主题内。
《南方都市报》相对《人民
方法,以《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为研究对象,对两大媒体报道的内容进行框架分析,发现党报对境外灾难报道旨在国家形象塑
造,而都市报更多的是新闻本位主义,
满足受众需求。
【关键词】尼泊尔地震
灾难报道
人民日报
2015 年 4 月 25 日 14 时 11 分,尼泊尔
南方都市报
新闻框架
上反映了中国政府对尼泊尔地震的态度。
政府救援的只有 4 篇,其中两篇
集中报道中国公民在地震中的伤亡失踪
是关于对我国西藏灾区的救援,
情况。
《人民日报》灾情报道占样本总量
其中《西藏震区及时启动抗震救
18%,而《南方都市报》占样本总量的三分
灾Ⅲ级响应“黄金 72 小时”内抢
之一左右。
救生命 打通道路严防堰塞湖形
在灾情报道的细分类目中,对灾难本
了救灾现场,
展现出了人文关怀。
强调积极抗灾救灾的主题,能够产生
南坡部分基地大本营被埋,正值登山旺季
“化消极为积极”的宣传效果。对抗灾救灾
或有上千人被困》,专家预测《地震专家预
的突出报道也是我国媒体对灾难新闻报
测尼泊尔伤亡重大》以及地震对金融投资
其中从政府视角报道的文章占总样本的
道的一大特色。
等社会经济方面带来的影响《尼泊尔地震

媒体灾害事件报道的三大意识和两大技巧——以央视新闻频道5·12汶川大地震直播报道为例

媒体灾害事件报道的三大意识和两大技巧——以央视新闻频道5·12汶川大地震直播报道为例

媒体灾害事件报道的三大意识和两大技巧——以央视新闻频道“512汶川大地震"直播报道为例【内容提要】本文以央视新闻频道为例,具体阐释电视媒体报道灾害事件应具备的三大意识:责任意识、科学意识、人文意识;两大技巧:先入为主,全面权威;遵守纪律,掌握尺度。

笔者试图通过总结电视媒体报道灾害事件的成功经验,以期对未来新闻界改进灾害事件报道有些许借鉴意义。

【关键词】央视新闻频道灾害事件报道512汶川大地震5月12日14点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随即在滚动新闻中及时报道地震情况,新闻频道及时推出直播特别节目,用客观、高效、平衡、透明的报道于第一时间赢得了电视媒体的话语权,海外媒体广泛采用了该频道的节目信号,在国内外起到了良好的舆论引导作用。

灾害事件报道一直是中国新闻界一个较为敏感的话题,过去,我们经常采用“鸵鸟思维”。

在传播新语境下,这样的思维模式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可能使我们处于被动的地位。

面对汶川地震这一灾害事件,我国媒体表现出不凡的应对处置能力,“变中求变”效果显著。

本文以央视新闻频道为例,总结电视媒体报道灾害事件的成功经验,以期对改进灾害事件报道有些许借鉴意义。

具体而言,央视新闻频道灾害事件报道具备三大意识、两大技巧。

一、灾害事件报道的三大意识1、责任意识灾害事件的不稳定性关乎国计民生,关乎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同时,灾害事件报道又常涉及责任问题,具有强烈的社会敏感性。

对于“512汶川大地震”,媒体在灾害事件报道中必须树立起责任意识。

这里的责任意识包括多方面的含义。

首先,媒体有责任传播社会公众所需信息,特别是一些有关公众利益及公共安全的信息。

公众拥有知情权,而媒介有责任提供给公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事实,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其次,媒体有责任为受众提供客观公正的信息,并确保信息完全真实准确,媒介在灾害事件报道中必须坚持及时、准确、客观、科学的新闻报道原则:再次,媒体有责任掌握好国家的相关政策和规定,保证在灾害事件报道中以国家利益为首要前提,积极维护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

新媒体语境下灾难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与创新

新媒体语境下灾难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与创新

新媒体语境下灾难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与创新在新媒体时代,灾难性新闻事件的报道和采访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和挑战性。

新闻媒体在面对灾难性事件时,则需要更加灵活和创新的采访技巧,以确保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本文将探讨在新媒体语境下灾难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与创新,以期帮助新闻媒体应对灾难性事件的采访工作。

一、了解技巧和原则1.了解灾害发生地的情况在进行灾难新闻采访前,记者需要对灾害发生地的情况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了解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和当地民众的生活习惯,有利于采访工作的顺利进行。

2.尊重被采访者的感情在灾难性事件的采访中,被采访者往往处于一种极度的情绪压力下。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需要尊重被采访者的感情,避免问一些敏感的问题,确保采访的过程对被采访者造成的伤害尽量减少。

3.客观报道在灾难性事件的采访中,记者需要保持客观的立场,不做过多的主观评论。

只有客观报道才能更加准确的传达出事件的真实情况。

二、运用新媒体技术1.利用社交媒体进行线上采访在灾难性事件发生后,受灾者和目击者往往会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发布他们在灾难中的所见所闻。

记者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联系这些受灾者和目击者,进行线上采访,从而获取更多的报道素材。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还可以更好地传达灾难事件的最新状况和救援信息。

2.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报道在新媒体时代,记者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报道,比如拍摄照片、录制视频等形式。

这些多媒体素材能够更加直观地展现灾难性事件的现场情况,提高报道的观赏性和吸引力。

三、采访技巧的创新1.设定明确的采访目标在进行灾难性新闻采访时,记者需要设定明确的采访目标,确保采访的内容能够更好地为读者传递出事件的真实情况。

明确的采访目标有利于记者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采访,避免采访内容的泛泛之谈。

2.采用开放式问题进行采访在进行灾难性新闻采访时,记者需要采用开放式问题进行采访,给被采访者更多的表达空间,以获取更多的信息。

开放式问题有利于被采访者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使采访内容更加生动和真实。

地方台对灾难性报道的多维度探析——以南平电视台相关报道为例

地方台对灾难性报道的多维度探析——以南平电视台相关报道为例
避 笆 赫 论
椿 震创 耱 买践
D GN N C U B 实 探 — 新 采 ON A H AN O 务 讨 — 闻 编
地方台对灾难性报道 的多维度探析

以 南平 电视 台相 关报 道 为例
孟建 忠
(南平 广 播 电视 台 福 建 南平 33 0 ) 5 00 能力和职业精 神 的试金 石 。从 南平电
权威媒体 来得早些 , 但明显还是 带有滞 后性。地 方媒体报道 事’ ’ 重要性的判断 ” 也就说媒体对议题 的关注程度 与 及其 。
2 年 9 ( 8 ) i 鸯喜 o 第 期 总 5 东 撬 1 1 第期
受众 对问题 的重要性 的认识程度 呈正相关 , 媒体对 某一议题 也 可以改变受众 对问题 的重要性的认识。深度 报道是对受众 的报道越 多 , 受众认 为该 问题越重 要。反之 , 那些媒体关注较 的认 知程度 的强化 。在 灾难事件 中, 动态新 闻可 以达到 新 闻
视 台对“ 民生事件” “ 郑 、 南平泥石流 事件 ” 灾难 新闻的报 道 , 等 大体可 以看 出国内地 方 电视 台对 灾难新 闻报道 的基本情 况。本文在个案分析的基础上 , 讨地方电视 台灾难 探 新闻报道 的多重 维度 ,旨在为地方 电视 台做 好重 大灾难性 事件 报道提供理论和 实践
少 或 不 关 注 的 问题 , 众 就 会 认 为 它 不 重 要 。 尽 管 受 众 属 性 的时效 性 , 是往 往达不到新 闻的深层性。 因此灾难新 闻采 受 但 ( 包括 受教 育水平 、 介接触 程度 、 媒 思维 能 力等 ) 会对该 理论 用 深度报道是新 闻传 播的必然要 求。在深 度报道 中 , 记者 通 提 出 质 疑 , 是 从 长 期 的综 合 影 响 来 看 , 程 设 置 理 论 有 着 过 收集 众多 的背景 资料 , 事件 进行分析 、 但 议 对 解释和 判断 , 明 说 明显 的传 播 效 果 。 事 件 的 原 因及 影 响 , 能够 更 加 全 面 地 呈现 事 件 的来 龙 去 脉 。

灾难新闻的传播策略

灾难新闻的传播策略

灾难新闻的传播策略灾难是指由于瞬间爆发、不可控制和难以预料的破坏性因素引起的,突然超越本地区防灾力量所能解决的,大量人畜伤亡和物质财富毁损的事件。

而灾难性报道,即是新闻媒体对各类灾难性事件的新闻报道,可大致分为自然灾难和社会灾难两类,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天灾和人祸。

下文,就将从三方面具体阐述灾难新闻的传播策略。

一、政府信息公开抓住灾难信息传播的话语权 灾难事件,对社会的影响力较大,处理不好可能会影响到社会稳定,甚至引发社会动荡。

新闻媒体为了赢得受众,满足受众往往对于灾难性事件趋之若鹜,争相报道,而政府为了维护统治权威、稳定社会秩序,往往严格控制新闻媒体对于灾难事件的报道。

政治控制提供给社会的最基本公共产品就是保障社会安全。

1.政府信息公开要及时、透明 遇到重大突发事件,政府应当创造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局面,政府应当迅速的告诉民众真相,让民众尽快充分了解并参与解决危机。

2003年的非典疫情从出现到公开经历了约半年之久;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暴发后,我国政府及时、透明公开信息,稳定社会情绪,指导防范工作,受到了百姓的高度赞扬。

2.政府信息公开要理性化、科学化 政府信息公开的主要途径是新闻媒体,新闻媒体是政府喉舌是人们形成的定性思维,这一定性思维使得人们不能够理性科学的对待政府的信息公开。

2008年之后,政府信息公开形成了一项制度,不是想公开什么就公开什么,而是百姓需要什么样的信息,政府就应该公开什么。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世界里,媒介高度发达,信息可以在数秒内被传送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网络媒体等新媒体的兴起,每个人都享有高度的话语权,在这样信息社会中,已经不可能封锁消息。

从非典到甲型h1n1的实践证明,只有科学的落实政府信息制度,才能顺应历史发展。

二、媒体报道体现社会价值 在坚持政治性的前提下,如果能够给予新闻展示客观性的空间,那么就能保证新闻事件处于一种正常的生产环境;如果过于强调政治性,甚至用政治性去屏蔽客观性,那么,新闻实践就会处于一种非常的生产环境,其结果是导致新闻传播活动的异化,导致社会信息流通不畅,为社会的不稳定埋下祸根。

浅谈灾难新闻报道的审美把握

浅谈灾难新闻报道的审美把握

浅谈灾难新闻报道的审美把握作者:刘琼来源:《新闻世界》2012年第02期【摘要】灾难新闻报道是一种重要的审美实践活动。

报道的专业性,要求其必须遵循审美原则,而注意力经济时代则推动着其审美发展。

它的美学属性集中展现在新闻报道的形式上和内容上。

灾难性新闻报道在形式上要把握图片的视觉冲击力、版式设计的明晰感以及标题制作的“意境美”。

在内容上,则需要让事实说话、确保平衡以及以人为本,从而真正达到新闻报道的真实美、和谐美以及人性美的统一。

【关键词】灾难新闻报道审美把握“汶川地震”近年来,灾难性事件频发。

灾难性事件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容易激起受众的新闻欲望。

媒体在报道时,抢“独家”和“爆点”,却也出现了同质化、恶俗化的弊病,它们忽略了灾难性新闻报道背后应该蕴含的美学属性。

一、灾难性新闻报道的美学属性“灾难性新闻报道”是新闻从业者在特殊的时间和空间按照新闻尺度进行的重要审美实践活动。

李普曼有句名言:“即使写街上发生的一起火灾,也要像写诗那样精雕细刻。

”①从审美层面来观照灾难性新闻,具有必然性。

它不是颠倒美丑、粉饰美化,而是传播者以正确的审美观来报道新闻。

1、灾难性新闻报道的专业性,要求其坚持审美原则19世纪30年代,随着美国政党报刊的解体和商业报刊的泛滥,新闻专业主义应运而生。

记者从过去的“包打听”上升为“公共利益的捍卫者”,传媒从“信息小作坊”成长为“第四权力”。

这种从业理念,使新闻传播流程发生了巨大变革,区别于文学、艺术的创造,新闻报道有着自身的专业尺度。

同时,灾难具有破坏性、突发性、多样性等特点,这使灾难性新闻报道成为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

它要求记者对于题材、视角、版面的选择,都要遵循专业尺度即“美的原则”。

从这个角度讲,灾难性新闻是真、善、美的组合。

真是其根本,善是其立场,美是其追求。

2、注意力经济推动着灾难性新闻报道的审美发展在注意力经济时代,争夺受众眼球成为了媒体的首要任务。

但是,互联网技术的发达使得媒体“抢独”越来越难。

如何把握灾难新闻的报道

如何把握灾难新闻的报道
财经纵览
信息传媒
如何 把握 灾 难 新 闻 的报 道
张 云霞 徐 恺 俐 梁 琦
摘 要 :灾难 事件 与其他新 闻事件具有不 同之 处,报道 灾难新 闻时需要 将其新 闻专业本 身与伦理道德相 互联 系,传媒 人需要理性 、谨慎 地对待 灾难事件与 生俱来的重大性 与严肃性 。本文对 目前 灾难新 闻报 道 中所 存在 的问题进行研 究分析 , 并着重从 灾难新闻报道 的要 点入手 ,探讨 灾难新闻报 道的把握 。
3 .2倾 注人 文 关怀
悲 悯 是 灾 难 新 闻 中 最 普 遍 的特 征 ,是 指 由 报 道 对 象 的 悲 剧 所 引发 的悲 悯 之 情 ,灾 难 的发 生 总 会 将 不 幸 的 人 类 卷 入 突 如 其 来 的灾难之 中,受众 的情 感更 多地集 中于遇难 的群体 身上 ,因 此 灾难 新 闻 的报 道 应 与 公 众 关 注 的 重 点 相 互 契 合 。 人 文 关 怀 是 对人类 生存情况 的关 注 、对人 类生 活条件 的尊重 与肯定 以及对 人 类 自 由解 放 的 追 求 ,在 灾 难 新 闻 的 报 道 中 ,新 闻 工 作 者 应 具 备应有的职业道 德 ,对如何 减轻受 灾人 民的伤 痛倾注 多些人 文 关怀 ,弘扬灾难 中的人间 真情。在重 大的灾难 事件 面前 ,人 与 人之间的关爱 、人类 的求生本 能都会 有强 烈的体 现 ,对于新 闻 媒体工作者而言 ,在报道 灾难新 闻时应 进一步 地 区发掘灾 难事 件之 中所包含的真情 主题 ,以透彻 的 目光 看 待灾 难 中 的生死 , 对 处 于 极 度 悲 伤 状 态 下 的 人 们 给 予 人 文 主 义 的 关 怀 ,让 受 众 体 会 到 情 感 的崇 高 与 尊 严 ,从 而 唤醒 人 类 的道 德 与 良知 。 3 .3坚持 实事 求 是 通过对灾难事件 前 因后 果的报 道 ,能够让 人们 全面 了解事 件 发 生 的 程 度 、范 围 以 及 趋 势 ,并 能 够 起 到 澄 清 事 实 的 作 用 , 进 而 引 导舆 论 以及 把 握 导 向 。 灾 难 新 闻报 道 时 应 遵 循 实 事 求 是

国内灾难新闻报道浅议

国内灾难新闻报道浅议

评比, 就是 由分管总编 、 栏 目 主持
人 及 相关 编 辑 记 者 一 道 .定 期 对 栏 目 发 稿情 况进行 评 价和 比较 . 确 定 孰 优
在 形式 上下 功夫 。打造 栏 目 的风格
在 内 容 为 王 的 时 代 ,我 们 不 能 忽 视 形 式 的 作 用 。对 于 一 个 重 点 品牌 栏 目而 言 .相 对 统 一 的稿 件 处 理 和 版 式 组合 , 尤 显 重要 。其 作 用 在 于 , 一 是 突 出报 道 内 容 , 方 便 读 者 阅读 : 二 是 形 成
件 由编辑剪 贴装 订 . 送 给 相 关 领 导 审
而 奖 惩 或 采 取 其 他 激 励 措 施 。我 们 把 这个 词 运 用 到 栏 目经 营 中 来 ,就 是 要
对 栏 目一 段 时 间 的 报 道 过 程 与 效 果 ,
片或链 接 ,扩大 报道 的信息 含量 ; 要
求 一些 问题 性报 道刊发 反馈 信息 , 或
Co mm u n i c a t i o n >>>
国 内灾难新 闻报道浅议
◎ 丁 文 伟
灾难新 闻往往 因灾难事件本身 的
原 因 而 会 产 生 巨 大 的 社 会 影 响 ,特 别
是一些 重大 灾难 。灾难 报道 , 不 能 只
我 国 的 灾 难 性 新 闻 报 道 ,虽 然 取 得 了 很 大 的成绩 , 但 还 有 许 多值 得 改 进 或

加旅 游节的嘉宾都把 这期报纸作为 资
料 带 回保 留和 珍 藏 。市 里 主 要 领 导 在 会 上 会 下 几 次 表 扬 咸 宁 日报 , 称赞“ 六
个变 迁搞得很好 ” 。
在 评估 上下 功夫 。增 强栏 目

灾难性新闻报道的媒体责任

灾难性新闻报道的媒体责任

深入事发现场 ,尽快 了解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原因、 现场人 员伤亡 情况和经济损失 、事件进展及善后情 况,并和
面 对 灾 难 ,媒 体 该 以什 么样 的心 理 , 担 当 什 么 样 的 责 任 ,把 具 有 权 威 性 的信 息 和 新 闻现 场 所 发 生 的真 实 情 况 ,做 到 如 实 握 什 么 样 的原 则 ,做 什 么样 的报 道 , 这 是 每 一 个 采 编 人 员 必 地 反 映事 实 。
报道,应把握哪些原则?肩 负怎样 的媒体 责任和社会责任?这是每一位媒体从业人员值得 思考 的问题。 关键 词:灾难性 ;原则 ;媒体 责任 中图分类号:G2 62 0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 7. 12( 0 2)1—0 80 6 28 2 2 1 00 4 —2
社会生活不可 能总是平 安无事 , 自然现象 也不可能永远 闻事 实 要 真 实 ,新 闻报 道 中 的每 一 个 细 节 和 事 实都 要 符 合 客 风和 日丽 , 灾害性突发事件常常在人们的意料之外不 期而至 , 观 实 际 。李 希 光 在 谈 到 好 新 闻 时 说 :“ 好新 闻 首先 要 准 确 ,所 它带给人们的是对生命的损害和扼杀、 对物质的破坏和 改变 、 有 的新 闻都要核实 。 这 就要求媒体记者要对报 道中的每一 个 ” 对环境的摧残和毁 灭。更带给人悲痛、恐慌、焦虑和不安 。 人物 、地 点、数字 、细节都要认真核对 ,报道 由政府发布的
实真 相 、为 受 害 者 主 持 正 义 的 强烈 的责 任 心 。20 0 6年 5月 1 8 目山西 左 云 煤 矿 有 关 负 责 人 恶 意 瞒 报 , 最初 煤 矿 上报 5名 矿 工被 困 ,最 终 核 实 5 矿 工 被 困 , 1 遇 难 。20 年 7月 7名 7人 01 l 7日广 西 南丹 特 大 矿 难 ,如 果 不 是 《 民 日报 》和 新 华 社 等 人 媒 体 记 者 冲破 各种 艰难 险 阻 , 一 层层 撕 开 这起 被 严 重 捂 掩 的

新媒体时代灾难报道中的新闻伦理探析

新媒体时代灾难报道中的新闻伦理探析

媒介观察96 新闻研究导刊 Journal of News Research灾难性事件的发生,引发人们对灾难报道中新闻伦理的思考。

“标题异化”的恶性竞争、“消费式”报道灾难和苦痛事件……在报道灾难性事件时,新闻伦理失范现象时有发生,且存在着舆论监督与新闻真实性之间的矛盾、知情权与当事人隐私权之间的冲突等问题。

这些问题导致了有关灾难报道新闻伦理观和道德观的争议。

新媒体时代,要攻克灾难报道中的伦理失范问题,必须厘清当前所处的传播环境及传媒生态的变化,准确把握灾难报道伦理困境的力量冲突,进而对症下药,提出解决路径。

一、新媒体时代灾难报道的新变化(一)传播格局发生重大改变随着大众传播媒介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传播信息的渠道日益丰富。

公众不再仅仅是新闻信息的接收者,同时还被赋予了内容生产者的属性。

面对灾难性事件,新媒体能第一时间向社会传递相关信息[1]。

而传统媒体也在不断寻求转型之路,围绕最新的热点话题,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实现“1+1>2”的传播效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已被打破,公众的话语权不断扩大[2]。

新媒体时代,人们不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通过各类媒体获取信息、传播信息。

特别是在灾难性事件发生后,人们不仅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传播事件信息,还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提出质疑,从而对社会舆论产生一定影响。

(二)技术加持下的报道形式日益多样化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发布的灾难报道,形式日益多样化,越来越重视对机器人写稿、大数据挖掘、VR 技术等的综合运用。

例如,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新华社推出题为《别被骤增的数字吓坏了》的报道,就是通过动态的折线图、绿色的柱状图和简要描述,来发布“湖北省之外的新发病数已持续9天下跌,全国累计治愈的患者在连续14个月内尚未出现新的死亡病例”的信息,进而传递“人数的猛增并非恐怖”“疫情防控进展顺利”等信息。

从新闻媒体的传播功能看,这是一条极具社会意义的新闻,既体现了新闻价值,又发挥了媒体的服务作用,及时向公众传递信息,有效缓解了公众的恐慌情绪[3]。

浅谈灾难新闻报道的审美把握——以“汶川地震”的相关报道为例

浅谈灾难新闻报道的审美把握——以“汶川地震”的相关报道为例

孩 ”、 敬礼娃 娃 ”、 最美 的警察 妈 妈 ” “ “
进 入 了公 众 视 野 。 些 震 撼 人 心 的 图 片 不 那 仅 因 为 其 拍 摄 角 度 、 彩 、 构 具 有 美 学 色 结
属性 , 更重要 的是在那个被伤痛笼罩 的特 殊时期 , 它们 给公 众展现 了一种力量 的崇 高感 。
审美发展 。 它的美学属性集 中展现 在新 闻报 道的形式上和 内容上。 灾难性新 闻报 道在形式上要把握 图片的视觉冲击 力、 版式设计的 明 晰感 以及 标题 制作的 “ 意境 美”。 内容上 , 在 则需要 让事 实说话 、 确保平衡 以及 以人 为本, 而真 正达到新 闻报 道的真 实美 、 从 和谐美 以
当灾难性事件发生 时 ,传播 渠道受 限 , 受 众不能亲赴现场 , 这促使 他们 需要通过 图
片 去 “ 证 ”灾 情 。 然 , 些 图 片 必 须 具 见 当 这
诗那样精雕 细刻 。 从 审美 层面来 观照 ”
灾 难 性 新 闻 , 有 必 然 性 。 不 是 颠 倒 美 具 它
观察方 法 、 同的编辑方 式 , 不 所传 达 的
循 专业尺 度 即 “ 的原 则 ”。 美 从这个 角度 讲, 灾难性新 闻是 真 、 、 善 美的组合 。 真是 其 根本 , 善是其直场 , 美是 其追求 。 2 、注意 力经济推 动着 灾难性新 闻报
道 的 审 美发 展
和决定 的重要 因素。
1 图 片 的视 觉 冲 击 力 、
NSOD学 论 选 E R 子 文 登 WW LI
浅 谈 灾难 新 闻报 道 的审美 把握
以 “ 川地 震 ’的相 关报 道 为例 汶 ’
。刘 琼
【 摘
要 】灾难新 闻报道是一种重要 的审美实践活动。 道的专业性, 求其必须遵循 审 美原 则, 报 要 而注意力经济 时代则推动着 其

如何报道灾难新闻

如何报道灾难新闻

如何报道灾难新闻摘要不期而至的突发性,严重的危害性以及对惯常社会生活的破坏性,使灾难具有广泛而强烈的社会关注度,因而也具有很高的新闻报道价值。

快速、准确、适当地报道灾难性事件,是新闻媒体实践其监测环境、满足受众的知情权等重要社会职责的体现。

本文深入分析了当前中国报纸媒体在灾难新闻报道中所存在的问题。

从媒介从新闻媒体报道理念、报道方法方面提出了解决灾难新闻报道现存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灾难新闻报道报道理念报道方法AbstractDisaster incident, by its paroxysm, cruelty, serious harmfulness and tremendousdestructiveness destroy to the social life, is always the focus that the society pays close attention to. Therefore, disaster arouses society's extensive and strong attention,and has very high report value. The media should reporting disasters fleetly, exactlyand properly, so that the media can monitor the environment and satisfy the audience's demand of knowing the inside story about the environment where they live in. This thesis analysis existing in domestic catastrophic accident report at present. At last, propose some suggestions to solve the problems: the media staff should improve themselves,the reporting method and reporting idea should be changed, and regulations should be established.Key words:Disaster Report reporting method reporting idea一、引言1.1灾难与灾难新闻灾难是人类生存所面对的一种常态。

浅析新闻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报道策略——以2013年雅安地震为例

浅析新闻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报道策略——以2013年雅安地震为例

来总结分析新 闻媒体 对于突发事件 的报 道策略 。 关键词 :新闻媒 体;突发事件 ;报 道策略 ;雅安地震 ;环境监测 ;以人为本 一、来自突发 事 件 的含 义
根据 中国 2 0 0 7年 1 1 月 1日 起施行 的 《 中华人 民共和 国突发 事件应 对法》 的规定 ,突发事件 ,是指突然发生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 重社会 危害 ,需要采取应 急处置措施予 以应对 的 自 然 灾害、事故灾难 、公 共卫 生事件和社会安全 事件 。在这 里 ,我们 可 以简单 地将 其称 之为 天灾 人 祸 。并且突发事件具有 突然性 、破坏性 、影 响大、无 法预见 等特 征。 二 、突发事件报道 的发展 我 国的突发事件报道 大体经历 了三个 阶段 ,实 现了观念 的突破和历 史 的跨越 。 1 .1 9 4 9 -1 9 7 8年为 “ 舆 论一律 ,报喜不 报忧” 阶段 ;1 9 7 8 -2 0 0 3 年为 “ 建章立制 ,严守准确性 ”阶段 。 2 .第三 阶段起始 于 2 0 0 3 年我 国发生的 “ 非典 ”疫情 。在 “ 非典” 初期 ,由于大部分 主流媒体保持 一致 的沉 默 ,导致 流言 、恐慌 四起 ;政 府公布 的各类信息 的前 后矛盾 、情况失 真 也使 中 国陷入非 常被 动 的局 面 ,导致 民众更愿 意相信非官方 的消息。4月 1 7日,中共 中央政治局常 务委员会要求各级党政机关 “ 准确掌握疫情 ,如实报告并定期对社会 公 布 ,不得缓报 、瞒报 ” 。政府 、主流媒 体将 “ 非典” 疫情信 息开始公 开 透 明的发布 ,使得政府 的权威性 、媒体 的信誉度得 到增强 。 3 .“ 非典” 疫情结束后 ,直接推动了我 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快速发 展和完善 。 4 .在汶川地震 以及 2 0 1 3年 的雅安地震发生后 ,政府及时 召开新 闻 发布会 ,真 实公 布了伤 亡数据 ,媒体及 时透明的报 道 ,以及信息 公开 的 最大化 ,最优化 , 使得 我国媒体对 于突发 事件 的报道有 了重大 的突破 , 突发事件 的报道策 略愈 加成熟 。 三、新闻媒体 对突发事件的报道策略 1 .新 闻媒体应在第一 时间对 突发事件 进行报 道 ,积极 发挥新 闻媒 体 的环境监测功 能 , 尊 重受众 在大众传 播过程中享 有的基本权利。 环境监测是 大众传播 的重要 社会 功能之一 , 新 闻媒体 的环境 监测功 能 ,是指通 过传播 客观准确地反映现实社会 的真实情景 ,了解 足以影响 社会进程 的机遇或威胁 ,作为人们决策或付 之行动的依据 。 自 然 和社会 的环境是不 断变 化的 ,只有及 时监控、了解 、把握并 适应 内外环 境的变 化 ,人类社会 才能保证 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个 意义上 ,新 闻媒体对 社会起着一 种 “ 嘹望者 ” 的作用 。所 以,新 闻媒体 的首要社会功能就是 监测环境 。雅安 地震发生后 ,我国新 闻媒体显示出了比以往更快 的反应 能力 。其 中东方 卫视在震后 1 8分 钟开始 直播地震 新 闻,中央电视 台新 闻频道则在 1 O点左右 开始 了直播报道 。人 民 日报等 中央 1 7家 主要新 闻 单位先后派 出 5 0 0多名记者奔赴灾 区一线采访报道 。中央 电台中国之声 自2 0日 上午 1 O时开播持续 7 2小 时的 《 雅安 紧急救援 》 特别直 播 ,全 面报道各方抗震救 援实时进展 。新 华社记 者在震 后 1 3分钟 就从成都 出 发前往雅安 , 并 于当晚在芦山县成立新华社 地震报道前方指挥中心。 受众对 于 自身所处的环境及变化的信息拥有很 大的需求 ,突发事件 发生后 , 受 众急于了解 关于事件的各种信息 ,以使 自身在灾害预 防和心 理上做好 准备 ,降低损失 ,所以媒体应第一时间做 出反应 ,及 时准确地 报道事件 真相。在雅安地震发生后 ,新浪、腾讯、网易 、搜狐 四大门户 均在第一 时间以消息新 闻、滚动新闻和系列报道等多种传播方式 报道雅 安地震震 中情况 ,并且在 当天 推出专题 报道地震 灾情 。在这次地 震 中, 电视新 闻直播 、网络、报纸的集中报道 ,将 受灾情 况 、救援情 况、政府 态度 以及 遇到的困难等信息都在第一时间呈 现在民众面前 。 2 .发挥新 闻媒体 社会 联系与协调的功能 ,理性的引导舆论 。 社会 由各不 同部分组成 ,是一个 建立在 分工合作 基础上 的有 机体 , 只有实现 了社会各 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络、协 调和统一 ,才能有效 地适应

灾难性报道应注意什么

灾难性报道应注意什么

灾难性报道应注意什么灾难性报道在当今社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向公众传达关键信息并唤起人们对灾害事件的关注和行动。

然而,在进行灾难性报道时,记者和媒体从业人员需要注意一些重要的事项,以确保报道的准确性、客观性和道德性。

首先,记者应该确保准确性。

在进行灾难性报道时,准确地传递事实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一些错误的信息可能会导致公众产生恐慌或误导他们的行动。

记者应该在给出任何信息之前,进行充分的调查和核实,与相关当事人、专家和官方机构进行确定事实的交流。

他们应该致力于获取准确和可信的信息来源,并在报道中注明这些信息的来源。

其次,记者要保持客观性。

客观性意味着不偏不倚地报道事实,而不是受到个人偏见或政治倾向的影响。

在灾难性报道中,记者应该尽量避免主观的评论或评价,而是专注于传达事实。

他们应该尽量避免使用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而是使用中立和客观的措辞。

这样可以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和评估情况,并形成自己的判断。

此外,记者还需要关注灾难性报道中的道德问题。

他们应该尊重受灾者的隐私权和尊严,避免对他们进行无谓的侵犯。

记者应该尽量避免直接或间接地给受灾者带来进一步的伤害,如揭露个人故事或情感上的伤害。

他们应该与受灾者进行适当的沟通和同意,以确保他们在报道中受到尊重和保护。

此外,记者还应该注意报道的平衡性和综合性。

他们应该尽可能收集并呈现多个角度的信息,以便公众能够全面了解灾害事件。

记者可以采访当地居民、救援工作者、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等来获取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这样可以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灾害的起因、影响和处理方式,并有助于提供更全面和深入的报道。

最后,记者还应该以尊重人道主义原则为指导。

灾难性报道不仅仅是关于事件本身,还涉及到人们的生命和安全。

记者应该时刻关注受灾者的需求和权益,尽可能提供帮助和支持。

他们应该遵守国际人道主义法和伦理准则,尊重受灾者的权利,并避免利用他们的困境谋取个人或组织的利益。

综上所述,灾难性报道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记者们高度关注准确性、客观性、道德性、平衡性和人道主义。

极端灾害天气舆情事件传播特点及应对策略浅析

极端灾害天气舆情事件传播特点及应对策略浅析

极端灾害天气舆情事件传播特点及应对策略浅析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极端灾害天气事件频频发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挑战。

而在这些灾害天气事件发生后,舆论在传播过程中也呈现出一些特点,对于灾害事件的应对和处理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极端灾害天气舆情事件传播特点和应对策略进行浅析。

1. 快速传播:极端灾害天气事件往往具有突发性和冲击性,因此舆情事件传播的速度非常快。

一旦灾害事件发生,新闻媒体、社交媒体等平台上很快就会出现大量相关报道和评论,舆论在短时间内就开始了热烈的讨论和传播。

2. 情绪化:极端灾害天气事件往往伴随着大量的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舆情传播往往呈现出情绪化和激烈的特点。

群众在面对灾害事件时往往产生焦虑、恐慌等情绪,这些情绪在舆论传播中容易被放大和强化。

3. 公共关注度高:极端灾害天气事件对社会的影响广泛,因此舆情事件往往具有较高的公共关注度。

不仅新闻媒体对此类事件进行了大量报道,社会各界也都对此类事件关注度较高,因此舆情传播范围广泛。

4. 网络传播占比大: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媒体成为了舆情传播的重要平台。

在极端灾害天气事件发生后,大量的信息和观点通过网络媒体进行传播,舆情事件的影响也往往在网络上爆发。

1. 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在面对极端灾害天气舆情事件时,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及时发布权威的信息和数据,及时向公众传达灾害事件的具体情况和应对措施,降低社会公众的恐慌情绪,引导公众理性应对灾害事件。

2. 建立危机公关机制: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建立健全的危机公关机制,加强舆情监测和处置能力,及时应对灾害事件引发的舆情危机,减少不良信息和谣言的传播。

3. 加强社会宣传教育:针对极端灾害天气事件,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加强社会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灾害事件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增强公众的自我防护和应对能力,减少舆情事件对社会的影响。

4. 增强舆论引导能力:在极端灾害天气事件发生后,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加强对舆情的引导和管理,引导舆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减少不良信息和谣言的传播,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灾难报道中的媒体行为及其思考 ———— 以日本NHK 地震报道为例

灾难报道中的媒体行为及其思考 ———— 以日本NHK 地震报道为例

灾难报道中的媒体行为及其思考————以日本NHK 地震报道为例1.引言灾难报道广义上是指新闻媒体对一些人为或非人为因素引起的灾难性事件, 如地震、海啸、空难、战争等“天灾”和“人祸”所进行的报道。

由于瞬间爆发、不可控制、难以预料等破坏性因素, 这些事件往往给社会带来巨大的人员和财产的伤亡、损失, 从而造成重大的社会影响, 因此常常成为各个新闻媒体关注和报道的焦点, 并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

而媒体在灾难报道中的角色和行为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这一突发事件能否得到妥善解决。

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北京时间13时46分), 日本东北部发生9.0级大地震, 并引发海啸及核泄漏危机。

日本NHK电视台迅速进行了报道, 其冷静理性的态度和快速及时的信息服务意识, 在为逃生和救灾提供有效帮助的同时, 也引发了外界的关注与讨论。

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于3月19日至20日针对居住在关东地区(1都6县) 3224 位网民(20至59岁) 进行的一项关于“日本媒体播报3.11 地震消息”的网络调查中显示, 在获取地震相关信息时, NHK 是民众最重视的信息来源平台( 80.5% ) 和受信赖度上升最高的媒体( 28.8% )。

以NHK在此次日本地震中的报道为例,我们应当探讨灾难报道中的媒体行为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以期对我国的灾难报道提供借鉴和参考。

2.NHK 概况日本放送协会(日语:日本放送协会,官方英语译名:Jap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又称日本广播协会,是日本最具影响力的公共媒体机构之一,简称“NHK”。

NHK 是日本第一家根据《放送法》(《日本放送协会定款》第2 条)而成立的大众传播机构。

在从业人员数量、预算规模上为日本最大的媒体机构。

3.NHK 的灾难报道特征3.1快速对于早已习惯了地震的日本人, 日本媒体不是在地震发生后迅速跟进, 而是在地震发生前就已经开始了报道。

灾难性报道——精选推荐

灾难性报道——精选推荐

灾难性报道篇一:灾难性报道中的新闻伦理和人文关怀灾难性报道中的新闻伦理和人文关怀——日媒在核事故新闻报道中对中国媒体的启示摘要:从大众传播的角度看,灾难事件具有与生俱来的新闻价值,不仅是对与灾难有直接、间接关系的人群,而且通常也成为传播者和受众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成功的灾难性报道对于受众和受难者正确抢险救灾、克服公众恐慌,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我国有些灾难性报道为吸引受众“眼球”,忽视人文关怀,把展现个体痛苦作为重点,甚至无情重现灾难的狰狞,使得灾难性报道不仅没能鼓舞人们增强抗灾信心、维护社会稳定大局,反而带来了恐慌和不安等负面效应。

然而,日媒在地震报道中,让人印象最深的就是NHK“绅士般”的报道风格——稳重、沉着、冷静、追求准确、客观,这对于我国媒体在灾难报道上有很好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灾难报道伦理缺失日媒人文关怀借鉴措施正文:现实社会生活中,灾难性事件通常是以突发的方式出现,给个人与社会生活造成巨大的破坏和冲击。

这种破坏使得群体或个人对自然界、社会、人类文化或价值观念认知的确定性降低,从而破坏了社会群体或个人与生活环境已有的和谐,无论是自然性灾难事件还是社会性灾难事件,都会给人们在心理上带来巨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事件本身及其所带来的影响无疑都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极易激起受众的新闻欲望。

一灾难报道中,中国媒体新闻伦理的缺失受众对灾难性报道的需求,直接带来的就是媒体灾难性报道的增长。

灾难报道本是本着让世人了解真相,让世人帮助受难者,促使他们给予受难者所需要的心理安慰和物质帮助。

然而,一些记者忘记了他们“以人为本”的职责,为了报道新闻而采访新闻,盲目地追求轰动效应争取受众,漠视采访对象的心理创伤。

因而产生了一些受灾不需要的信息:误报、谣言、侵害隐私的报道、渲染危害,这都是媒体未能遵循新闻伦理造成的。

这种缺失人文关怀的行为主要表现在:1 漠视生命价值。

在灾难现场,一些记者一味以采访本身为目的,而忽视了生命的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新闻媒体对灾难性新闻报道的把握摘要:灾难性事件是指那些因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对社会、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害的重大事件。

作为媒体,在第一时间发布公众关心的新闻,特别是公众关心的突发性灾难性新闻,是职责所在、是追求所向,能否发出最快的最能打动人的新闻,既是对媒体实力的一大考验,也是对记者和媒体最具挑战性的要求。

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新闻媒体应注意和防止灾难性新闻报道的负面影响,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新闻理念,把人文主义关怀精神渗透在各种突发性灾难事件的报道之中,来满足受众的知情权。

关键词:新闻媒体;灾难性新闻;受众;以人为本引言灾难性事件包括自然性灾难事件和社会性灾难事件,无论是哪个国家,无论是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都难以避免灾难性事件的发生。

面对灾难性事件,新闻媒体应当坚持及时、准确、客观的新闻报道原则,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提供丰富、连续的新闻信息,尊重和满足受众的知情权;讲究报道的方式和方法,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新闻理念。

正文所谓灾难性事件报道就是通常意义上的“灾难新闻”,它是指对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事件的报道。

灾难性事件一般包括自然性灾难和社会性灾难事件两类。

自然性灾难是指来自自然界的人类不可抗拒的力量或由非人为因素而导致的重大事故或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水灾、沙尘暴、火山爆发等;社会性灾难是指由人为因素或各种社会矛盾而导致的重大的、突发性事件,如恐怖活动、战争、海难、空难、矿难、交通事故、桥塌楼倒等重大刑事案件或重大责任事故等。

以报道灾难性事件为主要特征的灾难新闻,因灾难性事件意外出现具有突然性,冲突剧烈具有震撼性,后果严重具有负面性,影响广泛、久远具有社会性,备受各方的关注。

一、注意和防止灾难性新闻报道的负面影响毫无疑问,由于灾难性新闻事件的反常性、震撼性等原因,灾难性新闻事件是各种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

但是在新闻实践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因为观念、立场、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一些媒体对于灾难性新闻事件的报道,产生了比较严重的负面影响。

(一)从非人性、猎奇角度出发,只关注灾难本身,片面追求感官效果。

与灾难事件伴随的往往是人身的伤害,如:洪水中漂浮的尸体,大火中烧的面部,车祸中残缺的肢体,被犯罪分子烧伤、砍伤的面孔、躯体,等等。

这些血腥、恐怖的场面具有强烈的感官冲击力,一些记者片面认为,这些画面才是好新闻,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对这些场面不遗余力地加以夸大、渲染,令人毛骨悚然。

(二)“为新闻而新闻”的强盗式采访。

由于灾难性事件的特殊性,灾难事件的当事人往往出于保护自己、保护家人的目的,或者因为过于伤心、悲痛,一般不愿意接受记者的采访,但有些记者不顾当事人的感受,用尽浑身解数展开“强盗式”的掠夺采访,硬逼迫当事人或者其亲人开口叙说不堪回首的灾难,特别是提问方式冷酷、轻浮,对当事人或者亲人造成严重心理伤害,无异于在正流血的伤口再撒上一把盐。

(三)追求“纯客观主义”,无视当事人的隐私保护。

灾难新闻的报道中,一些记者在有闻必录、“眼见为实”的纯客观主义理念的误导下,在对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中无视当事人隐私保护的现象十分严重。

常见的表现主要有:未经许可,在报道中使用当事人及其家属的详细背景材料,如公开被伤害者的病例记录、相关个人档案;不加任何处理地对伤亡者身体特殊部位损伤的影像画面进行展览,如头面部毁容性损伤、女性特殊部位损伤等;暴露未成年当事人的姓名、影像;直接出现未遮盖脸部的死亡者尸体的画面等。

(四)用词轻薄,缺少人文关怀。

由于灾害新闻往往现场惨烈、伤亡严重、影响广泛,尤其是作为新闻主体的“人”,在灾难新闻中处于“非常态”的情景,如受伤、死亡、悲痛、绝望等等。

而这种“非常态”常常是人们不愿意示人的,媒体对当事人“非常态”情景的公开展示将会使当事人受到进一步伤害。

所以,媒体在报道用词上,应该庄重、客观。

然而,有些媒体在灾难新闻的报道中却极尽渲染之能事,用词轻薄,玩弄辞藻,对受害(受伤)者缺乏起码的同情,甚至幸灾乐祸,浅薄、低俗、下流,对生命极不尊重。

对灾难性事件报道的种种不良表现,使媒体公信力、美誉度下降;形成信息误导,不利于社会稳定;侵犯公民隐私,容易引起法律诉讼;缺少人文关怀,对当事人及其亲人,特别是未成年人造成难以消除的人生阴影;迎合少部分人的低级趣味,成为违法犯罪的诱因。

实际上,不论是什么国家,不论是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自然性灾难;也不论是什么国家,不论其科技多么先进、发达,管理多么科学和完善,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社会性灾难。

就拿2003年5月,非典阴云持续弥漫在我国的上空,和2008年1月,我国南部一些地区遭受的五十年不遇的冰灾来说,在我们这样一个幅员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度,偶尔发生一些天灾人祸的灾难性事件也是较为正常的事情,不必大惊小怪、怨天尤人。

关键是面对灾难性事件,我们的新闻媒体究竟该如何去报道它,以达到通过正确的舆论引导受众,化解矛盾和情绪,稳定社会秩序,尽快让广大人民群众从灾难的阴影中走出来的目的。

二、坚持及时、准确、客观的新闻报道原则,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在我国,新闻媒体承担着上情下达、反映社情民意的任务,发挥着舆论向导、党和人民耳目喉舌的作用。

也就是说,大众传媒既要发布党和政府的重要信息,也要及时传播社会公众所需信息,特别是一些有关公众利益及公共安全的信息。

以前的灾难性事件报道存在三种情况:一是由于灾难性事件的发生原因在短时间内难以查清,一些地方政府往往要求新闻媒体“待原因查明后再作报道”。

孰不知,这样做会失去报道的最佳时机,不仅使新闻的及时性得不到保障,而且还会在社会上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产生严重后果。

2007年11月10日上午,家乐福重庆沙坪坝店发生一起因争抢特价促销食用油而造成的踩踏事故,导致3人死亡,31人受伤,其中7人重伤。

就属于一起典型的社会性灾难事件,新闻媒体反应迟钝,报道滞后,显得被动。

二是由于灾难性事件都不同程度地具有消极性的后果,从表面上看这种报道与我们提倡的“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有所抵牾,因此,有些部门以“容易引起人心动荡和社会恐慌”为由对灾难性事件信息进行限制和封锁,从而使此类报道“胎死腹中”。

三是由于地方保护主义作祟,一些地方行政官员对于发生在自己管辖范围内的灾难性事件,往往采取文过饰非、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生怕有损于自己的政绩,影响到头上的那顶乌纱帽,于是千方百计地阻挠新闻媒体的调查采访,甚至编造和发布虚假信息,欺上瞒下,对付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

我们认为,作为负责任的新闻媒体,一事当前,以“稳定压倒一切”为新闻报道的着眼点无疑是正确的。

但是,在关键时刻保持缄默不等于就一定是维护稳定,相反容易引发不稳定。

因为这样做往往只会加大政府的工作成本,加重群众思想的负担,加剧社会矛盾,于社会安定不利。

再说,在信息技术日益现代化的今天,要封锁消息只是“一厢情愿”,当人们无法从大众媒体上获取信息时,自然会转向人际传播、网络传播,甚至域外媒体。

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时下的新闻媒体既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对突发事件进行信息“封锁”。

正确的做法是,以积极的姿态介入,宣传党和政府的主张和采取的措施,使群众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信心;宣传科学的态度方法,使群众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本领,即使解决突发事件在短期内有一定的难度,也会得到群众的理解、信任与支持,使整个社会形成合力,共渡难关。

青岛石油在这次突发的冰灾事件中,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以更加开明和务实的态度果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抗击冰雪灾害天气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在灾情的通报上赋予新闻媒体极大的报道自主权,新闻媒体及时、详尽地对受灾进行全方位的报道,从而充分发挥了引导社会舆论的积极作用。

三、提供丰富、连续的新闻信息,尊重和满足受众的知情权舆论学认为,新闻作品不同于文艺作品,人们需要它主要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解除对环境的困惑。

正如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龚文庠教授所指出的:“人的一个基本心理功能是对外部世界作出解释和预见,失去了这种理解和预见能力,人就会感到不安。

”这在舆论上便表现为惶惑。

因此,要引导舆论,新闻媒体首先要满足受众认识环境、确立观念、自我寻因的需要,特别是在重大灾难性事件发生时期,人们对新闻报道的需求量将急剧增大,及时、具体、详细地提供信息,对于防止社会舆论走偏意义重大。

换句话说,受众接受新闻信息的过程,既是一个进行信息确认、材料收集的过程,同时也是新闻报道影响着他们已有观念的一个过程,而这正是新闻媒体有效引导社会舆论的直接方式。

不仅如此,受众接受新闻信息一般还不是单一行为,而是带有连贯性的,甚至形成一定的接收习惯,以便通过连续的接收而减少对于自身环境不确定性的认识。

这就要求新闻信息的出现必须前后衔接,既不能中断,更不能前后矛盾。

因此,对于新闻媒体来说,采集和提供充足、连续的信息,让受众以正确的思想认识所处的新环境及其行为规范,这本身即是一种很重要的对舆论的引导。

受众知情权原先是个法学概念,后来又被新闻学所接纳,又称知晓权、了解权、获知权等。

它是指受众享有通过新闻传媒了解其欲知、应知而未知事实的法定权利。

对于灾难性事件来说,无论是自然性灾难事件还是社会性灾难事件,都会给人们在心理上带来巨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这种事件的本身及其所带来的影响无疑都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很容易激起受众的新闻欲望。

在灾难新闻中,知情权一般有两方面的体现:一是受众作为新闻接受的主体所具有的对灾难有关情况了解的权利;二是遇难者亲属和灾难受害人对事件全部真实情况与细节了解的权利。

因此,灾难新闻应是对灾难性事件的全方位的报道,它包括灾难形成原因的分析、抗灾救灾、责任追究、经验教训等。

一般来说,灾难性事件发生后,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看,拥有三个可资报道的侧面,即灾难性事件本身、灾难性事件的受害者、灾难性事件引发的政府或社会行为。

而这三个方面的情况,受众均具有知晓的权利,新闻媒体应满足大众这种知情权的需要。

公众的知情权、表达意见权应当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在这次抗击冰灾的报道中,几乎所有的新闻媒体都拿出黄金时段或黄金版面重点报道这一重大灾情的真相,起到了化解情绪、稳定人心的积极作用。

应该说,在对此次事件的报道中,新闻媒体的作用功不可没。

中央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湖南卫视、湖南经济电视台等,分别对冰灾作了专题报道,并进行整点及字幕滚动式播出,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

四、讲究报道的方式和方法,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新闻理念如果说灾难新闻报道在满足受众知情权、实现舆论监督权的时候是把灾难性事件作为客体来看待的话,那么,在灾难性事件的新闻报道中,还存在着一个如何对待灾难性事件的主体即灾难的亲历者或受害者亲属的问题。

这里实际上就是指在灾难新闻报道中如何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人文主义关怀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