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性新闻采访的几点思考
灾难性现场采访记者的语言表达以及情感引导

传媒实务140一、引言如今,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性的灾难事件以及社会性的灾难事件。
与普通的新闻事件相比,灾难性新闻事件具有冲突性、刺激性、反常性等特点。
互联网已经成为现在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手段。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深入发展,对于新媒体来说,时效性已经成了当前的关键问题。
纵观所有的新闻传播手段,现场直播是唯一能够体现时效性的,由于灾难性新闻的特殊性,报道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就汶川大地震而言,采访记者的快速反应充分形成了自己独立的视角,并且以高效、客观、平衡的报道引导了话语权,这对社会舆论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而且还构建了我国的形象。
但是在报道中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采访记者的报道,比如,对当事人不尊重、职业道德问题以及新闻素养问题。
二、灾难性事件的定义与特点(一)灾难性事件定义一般情况下,自然性灾难事件和社会性灾难事件是灾难性事件的主要事件。
在生活中,我们所说的“人祸”,就是社会性灾难事件,这种灾难事件一般都是社会矛盾或者各种人为因素造成的,比如恐怖活动、交通事故、战争空难、矿井瓦斯爆炸等;而我们所说的“天灾”,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这种灾难性事件是自然特点导致的,比如台风、地震、水灾、火山爆发等。
从总体上来说,无论是自然性灾难事件还是社会性灾难事件,当灾难性事件发生的那一刻,其就已经成为社会的关注点,并且会引起国内外新闻界与媒体的高度关注。
从本质上来讲,不管是什么类型的灾难性事件,都会给人们的心理带来巨大的打击以及震撼,而且很容易激起受众的新闻欲望,使其想要了解整个事件的经过。
因此,采访记者对灾难性事件的现场进行报道,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在报道的过程中,采访记者需要具有一定的素质,避免对被采访者的不尊重或者其他不慎行为。
[1](二)灾难性事件的特点灾难性事件中的自然性灾难事件,通常情况下人们是可以预测的,但有一部分是无法预测的,这就说明灾难性事件具有突发性。
灾难性事件发生之前,往往是没有征兆的,也是不能预料的,尤其是火灾、地震、空难、交通事故等,只一瞬间就发生了,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新媒体语境下灾难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与创新

新媒体语境下灾难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与创新【摘要】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灾难新闻采访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展开探讨。
在探讨了新媒体对灾难新闻采访的影响以及灾难新闻采访的重要性。
在分别阐述了利用社交媒体平台拓展采访渠道、采用多媒体形式增强报道效果、运用数据分析提升新闻价值、加强与受访者的互动以及注意信息真实性和传播效果等采访技巧的运用与创新。
最后在结论部分指出,新媒体为灾难新闻采访带来了新的机遇,创新技术的运用提升了采访质量,并强调灾难新闻采访需要不断适应新媒体环境。
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更好地理解在新媒体语境下灾难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与创新,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新媒体、灾难新闻、采访技巧、社交媒体、多媒体、数据分析、互动、信息真实性、传播效果、机遇、创新技术、适应新媒体环境1. 引言1.1 新媒体对灾难新闻采访的影响新媒体对灾难新闻采访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普及,新闻报道传播的速度变得更快,覆盖的范围也更广。
在灾难事件发生时,新媒体平台可以迅速传播信息,让更多人了解灾难的发生和影响。
新媒体也提供了更多的采访渠道,记者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直接与目击者或受灾者取得联系,获取第一手资料。
新媒体还带来了更多的报道形式和技术手段,如视频、直播、虚拟现实等,可以更加生动、直观地呈现灾难事件的情况。
这不仅提升了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还使受众更容易产生共鸣和关注。
新媒体为灾难新闻采访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记者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新媒体环境,才能更好地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提升灾难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影响力。
1.2 灾难新闻采访的重要性灾难新闻采访的重要性在于其直接关系到公众对灾难事件的了解和反应。
通过采访灾难现场的受影响者和目击者,新闻媒体能够深入了解灾难的实际情况,及时传达最新的消息和信息,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灾难的影响和后果。
灾难新闻采访也可以揭示灾难事件中的英雄与悲剧,传递人性的温暖和力量,激励社会更加团结和支持受灾群体。
报道是为了更好的救援——“4·20”芦山地震报道与思

土媒体应该有效接力;中央媒体与地
4月24日13时:天全求助微博被热 方媒体应该形成合力,点面结合深浅
心网友@给我的微博帐号 “公民蒋 有度。
林”,当天14时30分抵达天全,并通过
全方位的数据和视角不是我的报
微博询问,找到了前3个当地的被访 道重点,我深信对一些事关百姓的具
者,开始情况收集。
体问题的调查走访,并给出一些切实
帐篷医院的搭建进度,现场急救的时 间点,照明的恢复状况,各种救援物资 的到达与分发,周边受灾群众的情绪 变化与自救细节等等。
另外,还要注重及时性新闻短片 对直播内容的重大支持。与单一镜头 前的连线比较起来,调动团队配合与 自我视角实地采访的结合,是保证言 之有物的前提。以4月20日为例,我们 在全天将近12小时的连线报道中,分 别播出了芦山道路受损情况,沿途受 灾情况,芦山县城民间医疗救助点,芦 山县人民医院抢险纪实,成都消防驰 援灾区救人,震中重灾区徒步抢险纪 实,入夜时分医疗抢救跟进,救灾物资 抵达分发等大量新闻短片。用全景视 角而不仅仅是全景式的语言进行报 道,多用事实而非情绪表达,把关切的 心情化作工作细节展现。
别惊慌失措、更别麻木不仁。我是报道 官博发出天全被遗忘的消息开始,在
者,也是志愿者,我不是看客。
网络中有关天全受灾被忽视,各种救
灾物资只过路不停车的声音大量涌
微博、微信,大灾中的得与失
灾难性新闻事件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报道为例

2020·3(下)157信息科技探索作者简介:刘静,助教,陕西艺术职业学院,研究方向为新闻采访和节目主持。
灾难性新闻事件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报道为例刘 静摘 要 灾难性事件由于其自身报道内容的特殊性和突发性,受关注度极高,从而拥有较高的新闻价值。
文章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报道为例,主要通过分析灾难性事件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和思考,分析其原因进而提出在灾难性新闻事件报道中的对策和方法。
关键词 灾难性事件;新闻报道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20)255-0157-021 灾难性事件的定义及特点灾难性事件,是指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各种突发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害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根据事件的性质通常分为自然性灾害事件和社会性灾害事件两类。
自然性灾难是指来自自然界的人类不可抗力或非人为因素而导致的诸如干旱、地震、风暴、洪灾、海啸、冰冻等重大事故或灾害,它具有延时性,灾难来临前有一定征兆,事件发生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有其固有的特点;社会性灾难是指人为因素或各种社会矛盾导致的诸如飞机失事、矿难、病毒流行、恐怖活动、战争等重大突发性事故,它具有瞬时性,即事故的发生无预见性,发生时间相对较短。
但两者都具有震撼性强、影响久远、破坏力大、备受社会关注等特点。
2 灾难性事件报道中存在的问题2.1 新闻内容缺失真实性众所周知,新闻最基本的两个特点即是真实和新鲜。
当新闻热点都集中于同一事件时,不少媒体为了获取更多的关注度,便会捕风捉影、断章取义,甚至编造一些不实的信息发布。
如2020年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之际,口罩变成了人们必不可缺的物品,而为了确保武汉等重在地区口罩的供应,市场上出现了“一罩难求”的现象,继而有些媒体便发布了一条“如何将口罩可以反复利用”的消息。
浅谈灾难性报道中记者的心理调节

( )生理 反应 。如 体能下 降 ;疲乏 、身体 不 一 适 、血压上升 、睡眠改变等等 。 ( )心 理 反应 。主 要 包 括 :认 知 方 面 表 现 为 头 二 脑 中反复重演事件的有关情景,痛苦、 自责、注意力 不集 中等等:情绪反应 ,表 现为悲伤、焦虑等;个性
助 ,经 评 估后 被 诊 断 患 上 了 早 期忧 郁 症 。
的饮食 、睡眠和休息 ,记者所在媒体要及 时解决记者 的困难和需求 ,如及时防治疾病 、保持和家人 的联系 等等。 其实,新闻采访 的过程 可以说是是新 闻记者不断
调 节 自 己心 理 的 过 程 。而 这 种 不 断 的 调 节 活 动 ,时 常
二、记者心理干预势在必行
对 救 援 人 员开 展 心 理 救 助 是 国 际 救 灾 中通 行 的做 法 , 但 作 为救 援 重 要参 与者 记者 的心 理救 援 往 往 被 忽 略 。 那 么 ,如 何 避 免和 调节 记 者 在 灾 难 报 道 中 的心 理 危机 呢 ?我 觉 得 , ( )新 闻媒 体 首 先 应 该 有 对 记 者进 行 心 理保 护 一
总能在灾难现场看Ni 者的身影。但是从某种意义上 d 说 ,记 者 也 很 脆 弱 , 他 们 也 是 灾 难 事 件 的 受 害 者 ; 新
闻 界 必须 重 视 记 者 心理 健 康 和 心 理 调 节 。
一
的培 训中进行 心理保健 知识 讲授 ,让记者 知晓灾难 中 可 能遇到 的情 况以及如何应对 ,告诉 记者 哪些 东西是 不 能随便就去看 的,要看也要事先 问清现场状况 ,在 有心理准备 的情况 下去看 。而且还要 告诉他们在面对
因此,要设法让读 者了解新 闻的 “ 前世今生 ”, 了解新闻与 自己的关系 ,在安排版面和编辑稿件时, 对新 闻进行多方位解读 ,通过增加背景资料、新闻链 接 、名词解 释 、制作 相关 图表等 手法 让读者 对新 闻 主体 有全面 深刻 的认 识 ,让 读者 明 白,这条 新闻对 “ ”意味着什 么。有 了对 新闻接近 性的充分挖掘 , 我 各种 版面元 素 的配合才 能有 的放 矢 ,更 好的 方便读 者 、美 化 版 面 。
新媒体语境下灾难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与创新

新媒体语境下灾难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与创新在新媒体时代,灾难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需要面对的重要任务之一。
采访灾难新闻不仅需要具备传统新闻采访的技能,还需要善于运用新媒体工具和创新技巧,以更好地传播信息、呈现事实和呼吁救助。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语境下灾难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与创新。
一、灾难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1.抓住当下在灾难发生后,新闻工作者需第一时间到达现场采访,掌握最新的情况和救援进展。
此时,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等新媒体设备进行实时采访和直播,快速获得信息并推送给全球观众。
2.深入报道灾难新闻需要深入报道受灾地区的情况,包括受灾人群的生活状态、救援行动和灾后重建等方面。
可借助新媒体工具进行多维度、多角度的深度报道,以丰富的内容吸引受众的关注,增加报道的深度和广度。
3.刻画人物在采访中,要注重挖掘受灾区域的感人故事和鲜活人物,让新闻更加具体、生动、感人。
可以运用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形式,将灾难背后的人物和故事呈现给观众,让观众产生共鸣和关怀。
4.保持客观采访过程中,要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不偏袒任何一方,并对采访对象的言论进行核实和评估,确保信息的真实可靠性。
同时借助新媒体工具加强事实记录和证据保留,防止谣言的传播和不实信息的扩散。
二、灾难新闻采访技巧的创新1.整合传统与新媒体工具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传统新闻采访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快速、多样化的需求。
在灾难新闻采访中,可以整合传统与新媒体工具,例如使用无人机进行航拍、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全景式报道、通过社交媒体进行实时互动等方式,提升报道的立体感和沉浸感。
2.发挥大数据分析新媒体时代的另一个特点是大数据的应用。
在灾难新闻采访中,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受灾区域的舆情状况、社会心理状态、救援需求等信息,精准地找到关键点和焦点,使报道更具针对性、时效性和影响力。
3.开发专业化新媒体产品除了采访报道,还可以开发专业化的新媒体产品,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灾难现场的沉浸式体验、设计移动应用程序进行灾害预警和应急救援、建立多媒体网站进行灾后救助信息发布等,为受众提供更加直观、便捷的信息获取和救援渠道。
报道重大灾难事件的体会——以日本大地震为例

些先进经验也值得我们学 习。所
以, 日本大地 震发生后 , 我们在专题 报道 中,专门拿出了一个整版来做 服务性的知识介绍。特别是地 震所 产生的核危机 , 世界谈核色变 , 甚至 导致了抢盐 的闹剧 。媒体这时候 的 知识 普及和正规 引导非常关键 。于 是我们分别作 了 以下服务性 版面 : 如何 防止核辐射 、遇到核爆如何逃 生、 碘盐究竟有无帮助、 附微量放 粘 射性碘的蔬菜如何清洗 ,这些 内容 在很大程度上超过了 日本灾区的新 闻, 这也是老百姓关注 的焦点 , 是主 流媒体 、 民生立报的关键要求所在。
资讯整合编发彰显功力。在重 大灾害事件报道中 ,媒体要拼 的不 仅仅 是信息 的收集 ,还包括信息 的
整理 和加工 。 整合后 , 新闻内容更易
2 新闻 解决好 的。 日本大地震后所导致的核 危机 。 基本上持续了两个月 ,所 以专题要 坚持连续性和连贯性 ,后期的发展
球, 这是极不负责任 的表现。
三 、 性化 角 度 人
不期而至的突发性和严重 的危
J u as R sac H rl o r lm ee rh e d ni a I 专题讨 论
害性 ,使灾难性新闻具有广泛而强 烈 的社会关注度 ,因而具有很高的 新 闻报道价值 , 然而 , 最受关注的是 人的命 运、人的生存状态 以及人与
一
读, 版面更有感染力 , 报道更加深刻 地影响读者 。 在 日本 大地 震 发生 后 ,当天 所 有 的新 闻就 为之让 路 。一份 报 纸 卖价 5角钱 ,这个 报 道差 不 多 值 3角钱 。因此 , 包装策划 显得 尤 为关键 。
新媒体语境下灾难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与创新

新媒体语境下灾难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与创新在新媒体时代,灾难性新闻事件的报道和采访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和挑战性。
新闻媒体在面对灾难性事件时,则需要更加灵活和创新的采访技巧,以确保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本文将探讨在新媒体语境下灾难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与创新,以期帮助新闻媒体应对灾难性事件的采访工作。
一、了解技巧和原则1.了解灾害发生地的情况在进行灾难新闻采访前,记者需要对灾害发生地的情况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了解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和当地民众的生活习惯,有利于采访工作的顺利进行。
2.尊重被采访者的感情在灾难性事件的采访中,被采访者往往处于一种极度的情绪压力下。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需要尊重被采访者的感情,避免问一些敏感的问题,确保采访的过程对被采访者造成的伤害尽量减少。
3.客观报道在灾难性事件的采访中,记者需要保持客观的立场,不做过多的主观评论。
只有客观报道才能更加准确的传达出事件的真实情况。
二、运用新媒体技术1.利用社交媒体进行线上采访在灾难性事件发生后,受灾者和目击者往往会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发布他们在灾难中的所见所闻。
记者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联系这些受灾者和目击者,进行线上采访,从而获取更多的报道素材。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还可以更好地传达灾难事件的最新状况和救援信息。
2.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报道在新媒体时代,记者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报道,比如拍摄照片、录制视频等形式。
这些多媒体素材能够更加直观地展现灾难性事件的现场情况,提高报道的观赏性和吸引力。
三、采访技巧的创新1.设定明确的采访目标在进行灾难性新闻采访时,记者需要设定明确的采访目标,确保采访的内容能够更好地为读者传递出事件的真实情况。
明确的采访目标有利于记者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采访,避免采访内容的泛泛之谈。
2.采用开放式问题进行采访在进行灾难性新闻采访时,记者需要采用开放式问题进行采访,给被采访者更多的表达空间,以获取更多的信息。
开放式问题有利于被采访者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使采访内容更加生动和真实。
媒体对灾难报道的反思

试论媒体对灾难报道的反思【摘要】地震灾难又一次到来,中国的媒体在对于特大自然灾害的报道时需要对自己报道的标准、方法进行不断改进以更加有效地服务灾区,服务灾民。
【关键词】灾难;灾区;报道;媒体北京时间,4月20日上午8点零2分,四川雅安发生了里氏7.0的大地震,地震发生后,一时间,各大媒体,网站,微博无不充斥着对这场灾难的轮番报道,好像让人又回到了5年前的汶川大地震的场面,打开电视机,一个模子一个腔调,一位主持人坐在屏幕右手边,背景是一副以雅安为震源中心的地图,画面不断切换,轮流播放着来自灾区的画面,让人在为灾区人民担心的同时,心生无奈。
灾难报道的话题,在5年前那场大地震发生时,成为了最热的一个研究话题,而5年时间过去,留下来的只是一些苍白无力的研究文章和说辞,当同样的一场大地震猛然袭击而来时,灾难报道又一次进入了我们的视界。
对灾难和灾难报道的概念,都不会陌生,灾难性事件,说地直白一点,就是天灾人祸,灾难新闻以其信息的易扩散性,成为受众最为关心的新闻和媒体最重视的新闻之一。
只要灾难一发生,立刻就成为了大众媒体纷纷报道的中心。
灾难报道的传播主体是多元化的,电视、广播、报纸和互联网,以及手机新媒体都是灾难报道主要的传播媒介,大众传媒在灾难中其实是身负双重重任,一方面作为灾难事件的报道者,另一个角色是积极面对灾难的组织和参与者。
在进行传播的过程中,大众传媒如果运用好自身传播行为,正确发挥好优势,可以通过新闻报道达到减轻灾民痛苦,降低受众情感体验的消极性,从而达到积极的传播效果。
但是在刚刚过去一天的大地震发生后,纵观我国的媒体,似乎做地还是不够好,不够理智。
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就是大众传媒应该怎样去报道像地震这类灾难,而报道又该怎样地影响人们对于灾难的认识和感受,以及怎样为应对地震这类灾难等做出准备。
一、在这次雅安地震的报道中,我国的大众传媒暴露出的问题1、记者仍然不顾感受去采访地震中的受灾群众。
这些受灾的人民作为此次灾难的主体,是一个个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源头,记者们把目光对准受灾的群众,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想获得地震发生时的真实和生动的情况以及灾民的行为和现在的情况。
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由三起空难报道引发的思考

顾 最 起 码 的 人 道 主 义 精 神 ,想 方 设 法 接 近 和 采 访
这 些 尚在 医 院 里 的 幸 存 者 ,从 而 引 起 了韩 方 医 护
香港 的 亲 属 们 乘 飞机 赴 台 奔 丧 ,心 情 沉 痛 的 家 属
映 了 媒体 的 冷 漠 和 麻 木 。
柏
维普资讯
传 媒 观 察
・20 年 第 02
8 期
一 壹堡
目前 尚未 制 定 专 门 性 法 律 对 这 三 项 权 利 进 行 认 可
和 界 定 , 是 , 着 我 国 法 治 进 程 的推 进 , 方 面 但 随 这
媒 体 称 这 种 不 当采 访是 对 家 属 的 “ 次 伤 害 ” 二 ,确
报 道 由于 事 关 人 民群 众 的 生 命 财 产 安 全 ,相 对 而 言 具 有 较 高 的 受 关 注 度 。 媒 体 在 满 足 受众 知 情 愿 望 的 同 时 , 需 要 拿 捏 好 报 道 的分 寸 , 止 造 成 负 也 防 面影 响 。 年 4月 份 以 来 , 国接 连 发 生 三 起 灾难 今 我 ( 台 湾 华航 ) 在 采 访 和 报 道 这 三 次 空 难 时 , 些 含 , 有 媒 体 显 得 有 些 随 意和 草 率 ,引 起 了 遇 难 者 家 属 和
有 些 报 道 貌 似 尊 重 生 命 ,但 在 本 质 上 仍 然 表 现 了 对 生 命 的冷 漠 。 航 空 难 中有 3 国 0多位 乘 客 幸 免 于 难 , 一 度 成 为 各 媒 体 的 关 注 焦 点 。有 的 记 者 曾
反 复 强调 这 是 空 难 史 上 的 “ 迹 ” 奇 ,也 有 的 记 者 不
灾难新闻报道出镜记者的情感把握

传播与版权―3―C HUANB O YU B ANQUAN灾难新闻报道出镜记者的情感把握□刁晨希摘要:在灾难新闻报道中现场出镜记者如何把最有用的信息传递出来,怎样适度表达情感是出镜记者最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结合实例,分析了灾难报道的特点,针对当下出镜记者在灾难报道中过于煽情、过于表现自己、缺乏人文关怀、缺乏自我调节能力等问题,提出了重伦理责任,哀而不伤;充足准备,调整心态;出镜播音,情感表达准确得体是出镜记者应该把握的情感原则。
以此期待我国媒体的灾难报道能够向着更高的水平发展。
关键词:灾害新闻;现场报道;情感把握作者:刁晨希,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一、灾难新闻报道出镜记者情感的“过”与“缺”(一)出镜记者的情感之“过”1.过于煽情。
相较于之前的灾难报道,我国媒体在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3年雅安芦山地震报道中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在时效性方面,更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反应机制,能够在灾害发生几十分钟内,就近记者迅速赶往事发地,主播进入直播间播报,与地方台并机直播。
但是在报道过程中,我们依然是看到了很多的不足。
汶川地震时,在救援现场,有部分记者一再追问警察蒋敏失去父母、女儿的感受:“你在救助这些灾民的时候,看到老人和小孩,你会不会想到自己的父母和女儿?”灾难造成的巨大损失,给受灾群众的精神造成的冲击,可能远超出外人的想象。
作为媒体记者,应该比受过惊吓的人更加理性,更加客观描述自己所见所闻,客观记录下他们的感受,媒体记者此时充当的角色更应该是一个旁观者、一个倾听者,而不能自己进入“剧情”,以动情的方式赚取公众的眼泪,从而使得自己的报道显得更加“真实”,更加有“人情味”。
2.过于表现自己。
在灾难报道中,我们不乏看到一些表现突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出镜记者,比如在2003年非典报道中的柴静、2008年汶川地震报道中的张泉灵、2013年雅安地震报道中的蒋林。
首先,这些出镜记者都是很令人敬佩的,因为在十分危险的情况下,是他们冒着生命危险进入受灾区为观众第一时间传递出消息,这都是需要非常大的勇气和敬业的职业精神。
如何应对媒体关于危机事件采访

如何应对媒体关于危机事件采访面对媒体关于危机事件的采访,需要具备一定的应对策略和技巧,以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公正性,同时确保自身的权益。
以下是一些建议,供参考。
1.提前准备:在媒体采访之前,需要提前了解相关事实和前因后果,确保自己对事件有全面的了解。
同时,还需了解媒体的背景和立场,以便应对可能的偏见。
2.明确目标:在采访中,明确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要传达的信息是什么,以及自己的主张和观点是什么。
将这些目标和信息进行整理和准备,可以在采访中更加清晰地传达和表达。
3.保持冷静:面对媒体采访,特别是在危机事件中,很容易处于紧张和焦虑的状态。
在采访之前,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法来保持冷静。
在采访中,尽量保持镇定和理性,不要受到他人情绪的影响。
4.掌握时间:在媒体采访中,时间通常是有限的。
因此,需要尽快抓住重点,简洁明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信息。
利用简短的时间,传达最重要的信息,避免在细节上浪费过多的时间。
5.坦诚和透明:在媒体采访中,坦诚和透明是非常重要的原则。
如果有什么重要的信息需要传达,尽量不要隐藏。
如果不确定一些问题的答案,可以诚实地说出不清楚,但承诺会尽快提供准确的答案。
6.注意措辞:在回答问题时,要注意措辞的准确性和合适性。
避免引用可能会激怒或误导媒体和公众的词语或说法。
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避免复杂的术语和行业术语,以便更好地被理解。
7.回避棘手问题:在一些情况下,媒体可能会提出一些棘手和敏感的问题。
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可以选择回避或转移话题,而不是直接回答。
如果不愿回答,应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而不是回避或扣回答。
8.利用媒体“发声”:媒体采访也是一个向公众传达信息和观点的机会。
可以利用媒体的平台,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为事件发声。
但需要注意言辞的得体性和多方面的考虑,以免引起误解或争议。
9.与媒体保持良好的关系:媒体是信息传递的重要渠道,与媒体保持良好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与媒体建立互信和合作的关系,可以帮助在危机事件中更好地传达信息,纠正误解,保护自身的权益。
新闻现场采访中的困难与挑战是什么?

新闻现场采访中的困难与挑战是什么?新闻现场采访是新闻工作者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采访现场,可以直观地展现事件的真实面貌,这对于提高新闻报道的可信度至关重要。
但是,在采访现场中,新闻工作者面临着许多困难与挑战,下面,我将会从多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安全风险安全问题一直是新闻现场采访中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在进行采访时,记者常常需要进入到非常危险的地区,比如说战争区域、骚乱现场、自然灾害地区等等。
这些地方的安全局势非常不稳定,当然也无法预料,如何保证新闻工作者的人身安全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特别是,在极端环境下采访时,可能会遇到袭击、绑架或者抢劫等情况,这些都可能威胁到采访人员的生命安全。
二、交流困难在采访现场,中文不是唯一的交流语言,新闻工作者还需要面对本地语言的交流问题。
有些地区的当地语言和方言与普通话和英语差别很大,甚至可能翻译也难以准确翻译。
这个时候,记者需要积极沟通,寻求别人的帮助,并且要有自己解决交流困难的方案,比如带上本地口译或者语音翻译工具。
三、信息收集困难在采访现场,记者需要快速收集大量的信息,包括事件的起因、发展、影响以及事件中涉及的人物和团体、民意和公众反应等等。
但是,在采访现场,由于信息收集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很难保证所获得的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这时候,新闻工作者需要谨慎对待信息收集,采用多种方式,比如现场采访、网络调查、数据分析等,确保所获得的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四、时间紧张在新闻现场采访中,时间往往是非常紧迫的。
新闻工作者在信息收集、采访、拍摄等多方面的工作需要同时进行,经常面临着多个任务交替进行和时间紧张的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工作者需要合理规划时间,并且配合信息获取的速度来确保信息的及时性。
五、技术设备现在新闻工作者的工作已经需要用很多高科技的技术和设备来进行采访。
比如说,高清视频设备、录音笔、无线交互装置、广播传输设备等等。
但是这些技术设备可能会存在噪音、失灵、电池耗尽等问题,会给采访工作增加不必要的麻烦。
灾难报道中的媒体责任思考

灾难报道中的媒体责任思考作者:郑黎明来源:《媒体时代》2013年第10期摘要:4月20日的四川雅安地震,一次次引起了我们对灾难报道中的媒体责任的思考,本文以雅安地震为例,分析媒体在灾难报道中的重要功能,探讨媒体如何在灾难报道中坚持自身的责任。
关键词:灾难报道媒体责任雅安地震2013年4月20日8点02分,四川雅安市芦山县发生了7.0级地震,这是继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发生的又一次震级大、破坏力强、影响范围广的地震灾害。
地震发生以后,各大媒体迅速出击,深入灾区现场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各种方式进行了灾难报道,充分发挥了媒体在重大灾难事件面前的重要作用,展现了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一、媒体在灾难报道中的重要功能我们的时代是大众传媒的时代,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活动不仅普及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而且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对于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拉斯韦尔最早提出了其环境监视、社会协调、社会遗产传承的“三功能说”,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媒体作为灾难情况公布的平台,政府和群众交流的桥梁,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而灾难性报道的特殊性需要大众传媒的功能侧重于发挥以下功能:1、环境监测、危机预警功能大众传媒作为社会的“瞭望者”和“把关人”,时刻关注着内外环境的变化。
在灾难报道中,媒体的社会预警功能是通过搜集真实、客观、全面的信息,供决策者迅速作出科学正确的决策和帮助公众对自身环境的了解来体现的。
雅安地震中,媒体对地震的迅速及时的报道,有利于政府迅速制定救援方针、开展搜救工作,也有利于灾区人民和社会公众对灾区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了解。
2、信息传递、舆论引导功能传递信息是大众传媒最基本的功能,而灾难事件发生之后,由于其突发性、反常性、紧迫性和破坏范围大的特性,打破了正常社会系统的稳定。
而灾难事件的非常态性和反复性,往往会会导致社会的恐慌和骚乱。
在信息不明确的情况下,公众无法了解事情的真相,更加容易陷入恐慌和混乱。
因此,保持信息渠道的畅通,及时、真实、客观地让公众了解灾情的发生、发展情况非常重要。
新闻采访突发事件及解决方案

新闻采访突发事件及解决方案在新闻采访过程中,突发事件经常会发生。
这些事件可能是意外事故、自然灾害或其他不可预测的情况。
面对这些突发事件,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我们需要迅速反应,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突发事件及其解决方案。
一、恶劣天气条件恶劣的天气条件可能是一次新闻采访中遇到的常见突发事件之一。
例如,暴雨、台风、大雪等天气情况可能会对采访活动造成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记者需要保持冷静,并作出相应的应对。
解决方案:1. 安全第一:确保自身安全和团队成员的安全是最重要的。
如果天气条件过于恶劣,导致无法进行采访或有安全风险,应及时取消或推迟采访计划。
2. 更换采访地点:如果恶劣天气只是局部性的,可以考虑更换采访地点,选择较为安全的区域进行采访,或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进行远程采访。
3. 提前做好准备:在进行采访前,应提前了解天气预报,并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可以携带雨具、防寒衣物以及其他必要的物品,确保采访过程中的顺利进行。
二、紧急事件发生突发的紧急事件,如交通事故、火灾、爆炸等,可能随时发生并干扰采访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记者需要保护好自己的安全,同时尽力获取必要的新闻信息。
解决方案:1. 保持冷静:面对突发事件,记者需要冷静应对,切勿陷入恐慌。
确保自己的安全和团队成员的安全是第一要务。
2. 与当地相关机构合作:及时与当地的急救、消防、警察等相关机构合作,获取事态的最新信息以及现场救援情况,并将这些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公众。
3. 获取证人证言:在紧急事件发生后,争取第一时间采访事发现场的目击者,并获取他们的证言。
这些证言有助于还原事件过程,并提供新闻报道的可靠来源。
三、业务事故除了自然灾害和紧急事件,业务事故也可能会成为新闻采访的突发情况。
例如,公司合并、破产、环境污染等问题,都需要记者及时收集信息并进行报道。
解决方案:1. 联系相关人员:与公司高层、政府官员或其他相关人员建立联系,并争取采访的机会。
浅谈对于灾难性报道的几点思考

浅谈对于灾难性报道的几点思考作者:乌丽罕林君怡来源:《智富时代》2015年第07期【摘要】灾难、死亡这些沉重的名词,面对灾难,媒体记者最大的挑战就是处理好责任与伦理、理性与感性、整体与细节之间的平衡,阐述在灾难报道过程中,体现新闻的人文关怀和对灾难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
【关键词】人文关怀;灾难性新闻报道;新闻伦理“灾害不是新闻,抗灾救灾才是新闻”这是著名新闻学者、复旦大学王中教授提出的,概括了我国长期以来关于灾难性报道主题的总结。
在灾难发生的第一时间,各媒体都会聚集在这里进行采访报道,如何客观、全面的反映灾情,并对灾情的发生进行理性思考和多侧面的分析,同时,在采访过程中如何避免触碰采访对象的心理创伤,如何体现媒体记者的人文关怀,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一、灾难性报道中的人文关怀随着生存压力的加大,社会问题也随之增多,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公众的精神需求显得更为复杂,心理承受能力略显脆弱。
新闻的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是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各种需求的肯定。
它以人为本,集中体现了对人的关心和尊重,不仅着眼于生命关怀,还着眼于人性、精神、情感和道德关怀。
当一个地方发生灾难时,媒体记者若想拿到第一手资料,需要出现在新闻事件的现场,而到达现场,记者就应该担当好媒体责任。
首先,要懂得自己在担负双重角色,既是参与救援的“参与者”,也是新闻报道的“记录者”。
在汶川地震的报道中,曾经就出现过这样的现象,被广大网民纷纷谴责,记者为了能够拍到第一手资料,阻碍了生命通道;有的还掀开了在被救人员眼睛上遮挡阳光的布;在别人忙着紧急救援的时刻,记者在一旁不停的提问、询问细节,干扰救援,这些都是道德与行为的失范。
在这种特殊的新闻事件中,记者应该主动参与救援工作,在帮助救援的同时进行采访,避免灾难的“参入者”与事实的“记录者”角色冲突,冷漠无情的采写新闻。
其次,要懂得树立规范,在尊重受众的知情权的基础上,规范言行、规范采访内容、规范写作方式。
灾难性报道应注意什么

灾难性报道应注意什么灾难性报道在当今社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向公众传达关键信息并唤起人们对灾害事件的关注和行动。
然而,在进行灾难性报道时,记者和媒体从业人员需要注意一些重要的事项,以确保报道的准确性、客观性和道德性。
首先,记者应该确保准确性。
在进行灾难性报道时,准确地传递事实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一些错误的信息可能会导致公众产生恐慌或误导他们的行动。
记者应该在给出任何信息之前,进行充分的调查和核实,与相关当事人、专家和官方机构进行确定事实的交流。
他们应该致力于获取准确和可信的信息来源,并在报道中注明这些信息的来源。
其次,记者要保持客观性。
客观性意味着不偏不倚地报道事实,而不是受到个人偏见或政治倾向的影响。
在灾难性报道中,记者应该尽量避免主观的评论或评价,而是专注于传达事实。
他们应该尽量避免使用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而是使用中立和客观的措辞。
这样可以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和评估情况,并形成自己的判断。
此外,记者还需要关注灾难性报道中的道德问题。
他们应该尊重受灾者的隐私权和尊严,避免对他们进行无谓的侵犯。
记者应该尽量避免直接或间接地给受灾者带来进一步的伤害,如揭露个人故事或情感上的伤害。
他们应该与受灾者进行适当的沟通和同意,以确保他们在报道中受到尊重和保护。
此外,记者还应该注意报道的平衡性和综合性。
他们应该尽可能收集并呈现多个角度的信息,以便公众能够全面了解灾害事件。
记者可以采访当地居民、救援工作者、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等来获取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这样可以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灾害的起因、影响和处理方式,并有助于提供更全面和深入的报道。
最后,记者还应该以尊重人道主义原则为指导。
灾难性报道不仅仅是关于事件本身,还涉及到人们的生命和安全。
记者应该时刻关注受灾者的需求和权益,尽可能提供帮助和支持。
他们应该遵守国际人道主义法和伦理准则,尊重受灾者的权利,并避免利用他们的困境谋取个人或组织的利益。
综上所述,灾难性报道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记者们高度关注准确性、客观性、道德性、平衡性和人道主义。
我国灾难新闻报道的问题及对策初探

难受害及其家属 的悲痛 ,追 问事件 发生时的场景 ,拍摄 下他们悲痛欲 绝 的表情 ; 在采访遇难者家属时 , 有 的记者常常会 问他们知道不幸消息
交通事故 等重大刑事案件或重大责
任事故 。王洪钧认为 “ 所谓灾祸新 闻, 是指 以灾祸的孕育 、 发生 、 危害 、 预 防等为主 要报道 内容 的新 闻。”
显示 , 用疫苗 为合格品。 所
( ) 难 信 息 的 同质 化 三 灾
后 的心情 如何 、感受如何 ,这种 问 题 ,等 同于在受害者的伤 1再撒上 3 :
在灾难新闻的报道 中,出现报 道内容 、 报道模式、 报道理念 同质化
新 研 导 219 51 闻 究 刊 0 1
[] 西方新 闻学的术语 中, 1在 没有相
要。
一
和事故 , 都是每天 的基本新闻。”
二 、 国灾 难 新 闻 报道 中存 在 我
的 问题
虽然我 国媒体在国 内灾难 新闻 的报道上取得 了明显的进步 ,但仍
、
灾 难新 闻报 道 的定 义
“ 灾难报道 ”作为一个新 闻术
在 明显失误 , 有的科 学报道 、 解释性 报道失败 ,科学性报道反而被伪科 学报道掩盖 了。 0 5年 6月安徽泗 20 县大庄镇部分学生接种 甲肝疫苗后 出现了异 常反映 ,短短数 日,疫苗 “
传媒 实务 I o ras R sac H rl Jun lm ee rh ea i d
的趋势。
真相 。主流媒体 的灾难新 闻报道快
事 实 上 ,H N K不 仅 服 务 日本 人 ,
“ .1 震后 第一 时间 , H 31 ” N K就用包
史安斌在 《 危机传播与新闻发 布》 一书中提及 :1死伤数 目、 险 “. 脱
灾难报道中的媒体行为及其思考 ———— 以日本NHK 地震报道为例

灾难报道中的媒体行为及其思考————以日本NHK 地震报道为例1.引言灾难报道广义上是指新闻媒体对一些人为或非人为因素引起的灾难性事件, 如地震、海啸、空难、战争等“天灾”和“人祸”所进行的报道。
由于瞬间爆发、不可控制、难以预料等破坏性因素, 这些事件往往给社会带来巨大的人员和财产的伤亡、损失, 从而造成重大的社会影响, 因此常常成为各个新闻媒体关注和报道的焦点, 并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
而媒体在灾难报道中的角色和行为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这一突发事件能否得到妥善解决。
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北京时间13时46分), 日本东北部发生9.0级大地震, 并引发海啸及核泄漏危机。
日本NHK电视台迅速进行了报道, 其冷静理性的态度和快速及时的信息服务意识, 在为逃生和救灾提供有效帮助的同时, 也引发了外界的关注与讨论。
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于3月19日至20日针对居住在关东地区(1都6县) 3224 位网民(20至59岁) 进行的一项关于“日本媒体播报3.11 地震消息”的网络调查中显示, 在获取地震相关信息时, NHK 是民众最重视的信息来源平台( 80.5% ) 和受信赖度上升最高的媒体( 28.8% )。
以NHK在此次日本地震中的报道为例,我们应当探讨灾难报道中的媒体行为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以期对我国的灾难报道提供借鉴和参考。
2.NHK 概况日本放送协会(日语:日本放送协会,官方英语译名:Jap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又称日本广播协会,是日本最具影响力的公共媒体机构之一,简称“NHK”。
NHK 是日本第一家根据《放送法》(《日本放送协会定款》第2 条)而成立的大众传播机构。
在从业人员数量、预算规模上为日本最大的媒体机构。
3.NHK 的灾难报道特征3.1快速对于早已习惯了地震的日本人, 日本媒体不是在地震发生后迅速跟进, 而是在地震发生前就已经开始了报道。
新闻采访突发事件及解决方案

新闻采访突发事件及解决方案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突发事件是常见的挑战之一。
突发事件可能发生在任何时候,它们给记者带来了时间压力、信息不足以及其他困难。
然而,对于娴熟的新闻采访者来说,解决这些突发事件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几种常见的突发事件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
1. 突发事件: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遭遇到不合作的受访者。
解决方案:首先,记者应该保持冷静,避免与受访者发生冲突。
记者可以尝试改变采访的方式,通过提出更具启发性的问题或从不同角度接近问题来改善局势。
此外,记者可以通过与其他相关人员进行交流,获取更多信息来弥补不合作受访者的缺失。
2. 突发事件:采访场地突然发生紧急情况,如火灾或自然灾害。
解决方案:在面对紧急情况时,记者的第一要务是确保自身的安全。
记者应该遵循现场的紧急撤离指示,并随时与相关人员保持联系。
在紧急情况解除后,记者可以重新安排采访或寻找其他采访机会。
3. 突发事件:采访对象提供虚假信息。
解决方案:记者在核实事实时必须保持警惕,并利用多个渠道获取信息。
如果采访对象提供的信息不够准确或存在矛盾,记者应该与其他权威人士进行核实或寻找其他可靠的来源。
记者还应该注重采访对象的信誉度和背景调查,以减少虚假信息的风险。
4. 突发事件:采访对象或其他相关人员拒绝回答某些问题。
解决方案: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回答不合适或敏感问题的情况。
记者应该尊重采访对象或相关人员的选择,但同时也可以试着以不同的方式提问,或选择其他问题以获取更多信息。
对于涉及隐私或敏感问题,记者应该遵守道德准则,并尽量在获得许可的情况下尊重采访对象的权益。
5. 突发事件:争议性事件引发公众关注和情绪激动。
解决方案:记者在报道争议性事件时要保持客观中立,并尽量获取各方的意见和立场。
记者应该避免偏袒或加重紧张气氛。
在采访和撰写报道时,记者应该平衡报道中的各种声音,并提供清晰、客观的事实,以帮助公众全面了解事件。
总结起来,突发事件在新闻采访中是常见的挑战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灾难性新闻采访的几点思考
作者:谢彬
来源:《新闻世界》2008年第07期
【摘要】灾难性新闻采访报道时,新闻工作者应注意遵守新闻的操守、职业道德,要尽可能的给予遇难者及家庭宽广的人文关怀,真实客观公正地将灾情反映给各级党委政府,告诉给广大的受众。
【关键词】灾难性新闻采访
目前,灾难性新闻越来越频繁地见诸于各家媒体,随着环境的逐步宽松,类似的报道可能会越来越多。
作为媒体,特别是党和政府喉舌的各级党报党刊理应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体现出应有的人文关怀。
然而,由于灾难性新闻不同于一般的新闻,往往现场惨烈、伤亡严重、影响广泛。
尤其是作为新闻主体的“人”,在灾难性新闻中处于“非常态”的情形,如受伤、死亡、悲痛、绝望等等。
而这种“非常态”的表象常常是人们不愿意示人的,媒体对当事人“非常态”情形的公开展示,有可能会使当事人受到进一步的伤害。
因此,媒体记者在灾难新闻报道中面对“报道,还是不报道”、“先报道,还是先救人”、“以人为本,还是以新闻为本”等选择时,该如何把握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
一、灾难新闻采访和报道中违背职业准则现象
也许大家还记得这样一件事:上海《新闻晚报》记者李宁源采访在阿富汗被恐怖分子打死的一民工家属时,该民工的家人为了不让88岁的老太太因获悉儿子去世的噩耗而发生意外,拒绝记者采访。
记者退出后,村委会负责人陪同当地领导和一群记者浩浩荡荡来到该家,硬是冲进家门。
领导在老太太的极度悲痛中完成了“亲切慰问”,随行的记者抓拍到了具有震撼力的痛苦镜头和画面。
①在这场“采访,还是不采访”的选择中,李宁源失去了一次新闻报道的机会,却坚守了做人的基本准则。
与其相比,硬冲入罹难者家中的记者无异于一群野蛮的掠夺者,在“深挖”到了自己想要的素材后扬长而去,留给罹难者家属是永远的痛楚。
此外,无视被采访对象的感受,为了追求最佳效果,人为地摆拍和导演,诱导当事人回忆伤心往事、陈述痛心的遇难经过等现象时有发生。
笔者曾经在采访过程中遇到这样一件事:一初级中学3名学生在放学的路上到河边洗手,一名学生不幸滑入河中,另外两人施救也被带入河里,结果3人先后遇难。
事情发生后,学校和当地党委、政府立即组织救援。
新闻单位事后获悉这条新闻,纷纷前往该学校采访,为了表现当时的抢救场面和另外两名学生的救人义举,
一家媒体的记者又再次让死难者父母和学校的老师来到事发地,“再现”当时遇难场面和施救经过。
死难者父母再次来到这个伤心地,顿时泪如泉涌、呼天抢地、号啕大哭,场面“令人震撼”视觉冲击力极强,当然采访的新闻记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但这无异于在死难者父母刚刚愈合的伤口上捅了一刀。
这样的做法,我以为违背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二、灾难新闻应该体现出强烈的人文关怀
1999年11月24日,山东烟台至辽宁大连之间的渤海发生了一起大海难,200多人因此丧生。
国内媒体对此进行了较为充分的报道。
《南方周末》在刊发这组灾难报道的时候,其中有段充满温情的文字,让人在窒息的氛围中,感受到了无以言说的人文关怀:
这是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渤海湾异常地寒冷。
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发生了世纪末最大的一次海难。
1999年11月24日23时45分,随着一艘名叫“大舜”号滚装船的沉没,200多人从这个世界消失了。
险恶的风浪,失火的大船,拼命的挣扎,绝望的表情,凄厉的呼唤,奋力的救援……
我们留下这一份记录,为了他们曾经和我们共同生活在世间,他们本应继续和我们共同奋斗着,共同欢乐着。
我们留下这一份记录,为了那些痛失亲人的哀者,他们本应享受着亲情和爱情,享受着憧憬和希望。
我们留下这一份记录,为了那些伸出救援之手的人们,他们给了死难者最后一把温暖,给了生还者第二次生命。
我们留下这一份记录,为了人们不再漠视生命。
这次汶川大地震,国内各家媒体的新闻报道更是充满了无限的人性关爱和众志成城的抗震救灾精神。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后,5月18日,国务院发布公告宣布: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
5月19日、20日、21日三天,全国各家媒体纷纷在网络的首页和报纸的头版以通栏的黑体大字向地震灾区遇难者志哀。
如:
《南方周末》:为在汶川大地震中遇难的逝者默哀!向在汶川大地震中幸存的生者援手!
《华西都市报》:举国同悲,中国加油!
新华网:沉痛哀悼汶川大地震中的遇难同胞!
人民网:向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志哀!
搜狐网:让这一刻在国家记忆中永存!
凤凰网:国殇日,重生时,中国挺住!
腾讯网:悲情汶川,举国志哀!逝者安息,生者奋发!②
——从这些语言中,广大读者和网民以及全国人民感到更多的是奋发图强,更多的是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的精神。
在这次大灾难中,全国各地的前往灾区的新闻工作者们牢记自己的职责,在“先报道,还是先救人”时最终选择的是后者。
三、把握好灾难新闻报道的“度”
准确把握报道的“度”,是灾难新闻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首先是把握导向。
只求卖点忽略导向,报道上就会良莠混杂,泥沙俱下,甚至导致灾上加灾,祸上加祸;其次是快速与准确。
灾难往往是猝然而至,它考验着媒体的反应能力,它又常常是扑朔迷离的,考验着媒体以“真实为生命”的虚实,在灾难新闻的同题竞争中,媒体既要抢占市场的先机,掌握舆论的主动,更要注意准确和快速的相辅相成,准确要放在第一位;其三是破坏与建设。
灾难新闻是有破坏力的,这既是报道的热点,又是难点,新闻工作者应该站在哲学的高度审视灾难,从破坏中找到建设的契机;最后是曝光与关怀。
灾难性新闻离不开曝光,但不是在肤浅的层面上的揭露和展示,更不是四处点火,揭露和展示必须与人文关怀相统一,与关怀要相对均衡。
③
四、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
历史告诉我们,新闻报道排斥灾难新闻本身就是一种灾难。
新闻工作者在采访中一定要实事求是,勇敢、迅速地向人们告知灾难的真相,让人民直面灾难的悲剧性质,激发起危机感和责任心,呼吁本国人民及国际社会的援助,与党和国家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共同努力弥补灾
难造成的损失。
要主动积极地采集党和政府及人民群众抗灾救灾的事实,热情讴歌抗灾救灾的壮举、义举,在灾难新闻中融入科学和理性,给人以正确的舆论导向,激发起广大干部群众的信心、力量和希望,这是灾难新闻所必须高扬的时代主旋律。
④
新闻工作者在采访中必须围绕时代主旋律挖掘素材,这是因为大面积的灾难肆虐,事关国计民生、政局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大局,新闻工作者千万不可凭一时的感情冲动,不分主次地乱采乱写一气,一定要坚持主旋律。
这次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的报道,各家新闻媒体既按新闻规律办事,真实客观的报道了地震灾区的特大灾情,又坚持了主旋律,高奏抗震救灾正气歌,上上下下、国际国内反响很好,给新时期的灾难报道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参考文献
①李宁源《一名新记者的困惑》,《新闻记者》2004年第11期
②《南方周末》、《华西都市报》、新华网、人民网、搜狐网、凤凰网、腾讯网,2008年5月19日、20日、21日
③刘桂茂、殷毓平《灾难新闻应把握的“度”》,《新闻记者》2003年第6期
④刘海贵《当代新闻采访》(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皖西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