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灾难性报道的比较

合集下载

中西方灾难新闻报道差异的文化解读

中西方灾难新闻报道差异的文化解读

中西方灾难新闻报道差异的文化解读作者:尹深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尹深(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1)摘要:文化传统的差异带来中西方新闻价值取向及报道观念的差异。

本文以灾难新闻报道为例,从传播者角色定位、新闻主体选择、报道方式以及传播效果等方面,考察中西方新闻报道观念的差异,并对形成这一差异的文化背景进行分析,认为只有文化价值观的融合和超越才能带来新闻报道观念的变革,才能带来新闻报道实践的创新。

关键词:灾难新闻;文化背景;新闻价值中图分类号:G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2-0161-03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新闻报道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马丁·沃克说:“报纸远远超出了国家的政治范围”,“一家报纸就是一个国家的文化的一部日记”[1]。

新闻报道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手段,文化又对新闻报道起着制约作用,规定了新闻报道的内容、形式、方法。

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是源远流长,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传统。

但是,中国与西方分属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体系中,其文化的主要方面存在着十分鲜明的差异。

“海中地”的地理环境、“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和以农耕为主的经济基础共同促成了中国“和合”文化传统。

这种文化传统使中国传媒有着轻个人、重国家的新闻价值观;西方文明主要来自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和基督教文明三大源流。

“地中海”的地理环境和以商业为主的经济基础促成了西方的“天人分裂”、以个人为中心的的文化传统和价值体系。

所以,西方的新闻报道重视“知在个体”,且以获取利润为目的来经营新闻业。

灾难新闻是对灾难事件的报道。

因为灾难性突发事件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危,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发展,其危害之严重、影响范围之广泛,成为社会大众最普遍、最急切关注的问题,具有较大的新闻价值,是中西方传媒共同关注的焦点。

然而,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必然导致中西方传媒的灾难新闻报道在受众观念、报道主流、新闻取材等方面产生差异。

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灾难报道的倾向性对比

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灾难报道的倾向性对比

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灾难报道的倾向性对比作者:魏婷婷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35期摘要:本文选取中国和美国新闻奖的最高奖项中近22年获奖作品中的256篇灾难性报道的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获奖作品对各类灾难报道时倾向性的不同。

关键词:中国新闻奖;普利策新闻奖;灾难报道;倾向性作者简介:魏婷婷(1991-),女,汉族,山东聊城人,硕士在读,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研究生。

研究方向:广播电视新闻研究。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5--01一、样本选取中国新闻奖自1990年至今已评选22届,本文从4780篇获奖作品中选择其中的灾难性报道共计225篇作为分析样本。

普利策新闻奖自1917年至今已评选90余期,为便于对比,选取1990年至2012年22届322篇获奖作品中31篇灾难性报道作为研究样本。

本文中对灾难报道分为对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疾病疫情、重大事故的报道,这四项分别包括:①自然灾害:地震、海啸、洪水、旱灾、滑坡、泥石流等;②交通事故:影响较大的重大交通事故;③疾病疫情:影响范围广泛的大规模疫情;④重大事故:火灾、矿难、放射性物质伤人、重大污染伤人等。

本文未将战争、政治冲突等事件囊括入灾难报道。

二、分析与结论(一)从灾难性报道在两项新闻奖获奖作品中所占比例看其对灾难报道的重视程度统计得出,中国新闻奖4780篇获奖作品中,灾难性报道225篇,占到4.707%的比例。

普利策新闻奖最近的22届的322篇获奖作品中,灾难性报道有31篇,占到9.627%的比例。

对比得出,普利策新闻奖中灾难性报道较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比例较大,且普利策新闻奖专门设置有突发性新闻奖、突发性新闻摄影奖这两项针对突发事件和战争报道的奖项。

相较而言,普利策新闻奖比中国新闻奖更重视灾难性报道。

这两项奖项中,灾难性报道每年获奖均呈现不平均分布的状态,每届灾难性报道获奖数目多的年份,往往对应着前一年发生了较大的灾难。

跨文化视域下中美灾难新闻报道的差异研究_以_人民日报_和_纽约时报_为例

跨文化视域下中美灾难新闻报道的差异研究_以_人民日报_和_纽约时报_为例

跨文化视域下中美灾难新闻报道的差异研究——以《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为例□拓欣梁润生[摘要] 灾难新闻具有较大的新闻价值。

2006年发生在红海的埃及客轮沉没事件,《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均及时进行了报道。

本文以此为例,通过对比分析《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对此事件报道的异同和原因,探讨不同文化对中美灾难新闻报道的影响,寻求一种在跨文化中受众认可和容易接受的灾难新闻报道。

[关键词]灾难新闻《人民日报》《纽约时报》对比分析[中图分类号]G21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029(2011)03(下)-0018-02《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是中美两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

两者对灾难新闻的报道也就成为中美新闻对比分析的重点。

灾难新闻是对灾难事件的报道。

如地震、洪涝灾害、台风、飞机失事、沉船事件及暴风雪等各类突发性灾难事件,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危,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发展,其危害之严重,范围之广泛,具有较大的新闻价值。

六个自然段对埃及客轮沉没进行了报道,并把该新闻排在国际新闻版的左上部,足以说明对该事件的重视程度。

《纽约时报》的报道更加详细,内容长达24个自然段,并分三层标题,把该事件排在第一版第一栏,24段的报道在第一版第一栏报道几段后在第五版继续报道。

相比之下,由于《人民日报》是中国政府理论宣传的灵魂,因此在新闻的排版、新闻报道的篇幅上远远少于《纽约时报》。

从新闻报道内容上,《纽约时报》详细描述客轮沉没情况,重点呈现遇难者及失踪者家属的痛苦心情,特别是在报道的结尾一个遇难者家属和遇难者在客轮沉没前的最后一次通话,使我们深刻体会到遇难家属心中无限的悲痛和辛酸,唤起人们对遇难者及失踪者家属的痛楚和同情。

而《人民日报》注重的是新闻报道的宣传职责,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的利益,灾难不是新闻,救灾才是新闻的理念,引导受灾民众了解灾情,认识灾难的破坏性,激发一种战胜灾难的精神力量。

从新闻报道的图片设计上,《纽约时报》刊登客轮、失事区域地图、失踪者亲人等多幅照片,注重视觉效果,追求图片的装饰、美化作用,追求图片的视觉冲击力。

从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奖看中美灾难新闻摄影差异

从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奖看中美灾难新闻摄影差异

从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奖看中美灾难新闻摄影差异作者:朱胤梦来源:《银幕内外》2019年第01期摘要:灾难新闻摄影是新闻摄影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题材。

由于历史文化、政治传统等原因,中美灾难新闻摄影在选题角度、画面表达等方面存在着不小的差异。

本文以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奖2008-2017近十年获得新闻摄影奖的作品为例,进行统计梳理,并简单地总结归纳了中美两国灾难新闻摄影的差异。

灾难新闻摄影意义重大,中国对其也越来越重视,但在形式和内容方面还存在许多局限,本文从中美灾难新闻摄影的差异中得出一些思考,对中国灾难新闻摄影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灾难新闻摄影;中国新闻奖普利策奖;比较分析;差异一、灾难新闻摄影新闻摄影可分为不同的类型,本文中所提到的“灾难新闻摄影”即灾难性题材新闻摄影,是从新闻摄影题材的角度去定义的。

从新闻的题材人手,灾难性题材的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灾难及其发展、危害、抗灾、救灾等新闻事实的报道,而用新闻摄影的手段对灾难新闻进行报道的方式就是灾难性题材的新闻摄影传播,即本文提到的“灾难新闻摄影”。

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奖分别是中美两国最具代表性、最权威的新闻类奖项,两个奖项都设有关于新闻摄影的获奖项目。

本文将从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奖近十年有关灾难性题材的新闻摄影作品出发,对比分析归纳出两国灾难新闻摄影的差异,主要是在内容题材、画面表达、选题角度和拍摄地区的差异。

二、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奖近十年新闻摄影获奖作品统计分析(一)中国新闻奖近十年新闻摄影获奖作品统计中国新闻奖是经中央宣传部批准的全国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每年评选一次,共设4大类,29个评选项目,其中有一个项目就是新闻摄影。

笔者对2008年至2017年获中国新闻奖有关灾难新闻摄影的作品进行了一个简单的统计(见表1):2008至2017近十年,获中国新闻奖的新闻摄影作品共有89幅,表1对有关灾难性题材的新闻摄影作品进行了梳理,共有19幅,占比約为21%。

中美报纸中灾难性新闻报道的语言特色对比分析——以China Daily和Wash

中美报纸中灾难性新闻报道的语言特色对比分析——以China Daily和Wash

M H3 7 0 - Ch i n a Da i l y b. S e a r c h or f MH3 7 0 e n t e r s d a y 6, Ch i n a p l e d g e s t o
g r a s p e v e r y g l i mme r o f h o p e - C h i n a D a i l y
e. F l i g h t MH3 7 0 “e n d e d i n t h e s o u t h e r n I n d i a n
O c e a n , ’ ’ Ma l a y s i a n p i r me mi n i s t e r s a y s - Wa s h i n to g n P o s t
C h i n a D a i l y中第 一 个 标 题 使 用 了 修 饰 词 h e a t— r b r o k e n来 表 达 失 联 乘 客 家属 的绝 望 情 绪 以 唤醒 读 者 的 同情心 ,措 辞 强 烈 ,这 样 的 表 达 带有 主观 性 ;第 二个 标 题 中 动 词 短 语 p l e d g e t o以及 名 词 短 语 e v e r y g l i m m e r o f h o p e表现 了政府 以及 失 联乘 客 家属 寻 找 马 航 M H 3 7 0 的 强 烈 愿 望 ,个 人 感 情 色 彩 浓 厚。 Wa s h i n g t o n P o s t 中 第 一 个 例 子 使 用 动 宾 结 构 直 接 引 用 了马来西 亚 总理 的 声 明作 为 标 题 ,忠 实 于 新 闻 内容 本身 ,平铺 直叙 地 概括 了新 闻 事 件 的 内容 ;第 二 个
c a r e - Ch i n a Da i l y

中西方新闻报道比较

中西方新闻报道比较

‎‎‎‎‎中西方新‎闻报道比‎较篇一‎:‎中西新‎闻报道比‎较中西‎新闻报道‎比较摘‎要:‎由于‎中西历史‎人文、意‎识形态的‎不同,中‎西新闻媒‎体对新闻‎的报道,‎在角度、‎内容、方‎式、思想‎上有很大‎差异。

本‎文重要针‎对中西媒‎体对灾难‎新闻的报‎道,来做‎对比,探‎讨中西方‎新闻的差‎异性和共‎同点。

‎‎关键词:‎‎灾难新闻‎报道差‎异性共‎同点主‎要内容:‎‎灾难事件‎无论是对‎西方媒体‎还是中国‎媒体都是‎非常重要‎而常见的‎报道,灾‎难性报道‎指媒体对‎天灾人祸‎所进行的‎报道,这‎些报道由‎于其事发‎突然,影‎响重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由于‎中西媒介‎各方面的‎不同有所‎差异,有‎所相同。

‎‎一‎中西媒介‎对灾难新‎闻报道的‎差异性:‎‎‎1、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及公‎开性信‎息发布方‎面表现为‎信息发布‎的快速性‎和公开性‎。

这一点‎西方记者‎向来比较‎注意。

西‎方国家非‎常看重媒‎体的社会‎环境监测‎功能,同‎时媒体最‎关注的也‎是这种突‎发性、灾‎害性的事‎件,只要‎发现有涉‎及公共安‎全或者涉‎及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异常‎情况,媒‎体就会积‎极行动起‎来。

他们‎秉承的理‎念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因此‎无所不能‎的西方记‎者甚至连‎捕风捉影‎的灾难也‎要报道出‎来,哪管‎它仅仅只‎是传说呢‎。

像美国‎炭疽袭击‎,最后就‎证明多是‎谣言或恶‎作剧。

‎‎中国新闻‎界向来是‎以正面宣‎传为主,‎像灾难这‎样的“负‎面报道”‎要遵从统‎一口径,‎等到政府‎批示之后‎才开始报‎道,时效‎性明显不‎强。

但是‎近年来已‎经有了很‎大改观,‎以5·1‎2地震为‎例,新华‎社在地震‎发生18‎分钟后就‎发布了第‎一条确认‎地震的报‎道。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3‎2分钟后‎直播《关‎注四川地‎震特别节‎目》。

3‎6分钟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中‎断原有节‎目插播地‎震消息,‎19时电‎台推出特‎别直播《‎汶川紧急‎救援》,‎全面关注‎灾情和救‎灾工作。

中外媒体对灾难事件报道的差异

中外媒体对灾难事件报道的差异

中外媒体对灾难事件报道的差异灾难事件是指突发的、不可抗拒的自然或人为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严重威胁的事件。

在全球范围内,灾难事件时有发生,而不同国家的媒体对灾难事件的报道方式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中外媒体对灾难事件报道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报道内容、立场倾向、报道角度和传播方式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分析中外媒体对灾难事件报道的差异。

在报道内容方面,中外媒体对灾难事件的报道内容存在一定差异。

在国内媒体的报道中,更加关注的是受灾群众的生活境况、政府的救灾举措、社会的援助行动等方面。

而在国外媒体的报道中,更多关注的是灾害的原因、灾难背后的故事和灾情的严重程度。

国外媒体更侧重于为读者呈现灾难事件的完整面貌,通过深入采访、数据调查和专业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灾难事件的来龙去脉。

而国内媒体更注重于呈现灾难事件的人情味,通过大量的生动图片和真实案例来感染读者,激发读者的同情心和善心。

在立场倾向方面,中外媒体对灾难事件的报道也存在一定差异。

国内媒体在报道灾难事件时,更加倾向于宣传国家的救灾行动和社会的正能量。

在报道中,经常强调政府的决策和救灾部门的救援行动,传递出一种“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正能量。

而在国外媒体的报道中,更多像中立报导。

他们更注重客观中立,不夸大不刻意美化,客观地呈现灾难事件的发展过程,让读者自己去判断和评价。

在传播方式方面,中外媒体对灾难事件的报道也存在一定差异。

国内媒体更倾向于通过传统媒体和官方平台进行报道,比如电视、报纸、微博等。

国内媒体通过大规模的宣传报道,形成舆论合力,动员社会资源,集中力量救灾。

而在国外媒体的报道中,更多借助互联网和社交媒体进行报道,通过多种渠道对灾难事件进行全方位报道,扩大报道的影响力和传播的范围。

中外媒体对灾难事件的报道存在明显的差异,表现在报道内容、立场倾向、报道角度和传播方式等方面。

这些差异既受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也受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同时也受到媒体自身定位和传播策略的影响。

中外媒体对灾难事件报道的差异

中外媒体对灾难事件报道的差异

中外媒体对灾难事件报道的差异【摘要】灾难事件报道是媒体传播中的重要一环,不同媒体的报道对人们的认知和观点产生着巨大影响。

中外媒体在报道灾难事件时存在着内容、角度、方式和态度的差异,这些差异也影响着受众对事件的理解和看法。

在面对不同媒体的报道时,我们应该冷静客观地分析,理性判断,避免被单方面报道所左右。

中外媒体在灾难事件报道中的不同之处反映了各自的文化和价值取向,应该在多方面比较和反思之后,形成独立、客观的看法和判断。

通过正确看待不同媒体的报道,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灾难事件,更深入地思考事件背后的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灾难事件报道、中外媒体、差异、内容、角度、方式、态度、受众、影响、正确看待1. 引言1.1 灾难事件报道的重要性灾难事件报道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报道可以及时传达信息,使公众得知最新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应对灾难。

报道可以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援助,帮助灾区获得更多的支持和援助。

报道还可以促使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灾害管理和预防工作力度,减少灾害事件的发生和损失。

报道也可以记录和传承灾难事件的历史,对未来的灾害防范和救援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灾难事件报道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不仅关乎生命财产安全,还关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在面对灾难事件时,媒体的报道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引导公众正确看待灾难,协助政府和救援机构有效应对灾难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1.2 不同媒体对灾难事件报道的影响不同媒体对灾难事件报道的影响可以说是非常深远的。

不同媒体的报道方式和角度都会影响到人们对灾难事件的理解和看法。

一些媒体可能会选择强调灾难事件的悲惨和破坏性,而另一些媒体可能会更加关注救援和重建工作。

这样的报道差异会直接影响到受众的情绪和态度。

不同媒体对灾难事件的报道影响着社会大众的认知和情感。

媒体在报道灾难事件时应该更加负责任,客观公正,不夸大事实,不制造恐慌,帮助受众得到准确的信息,增强社会的团结和安全感。

中外媒体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差异性比较

中外媒体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差异性比较

中外媒体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差异性比较——以中国汶川地震和美国卡特里娜飓风为例引言:突发事件因为具有突然性、新鲜性、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而备受人们的关注,成为新闻的一个亮点,传播速度非常惊人。

当今社会早已进入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家都居住在一个信息的地球村里,且不要说像美国“9·11”那样震撼世界的突发事件瞬间传遍世界,信息的传播达到了惊人的速度,世界上任何国家的新闻都在无国界的传播当中,这是任何决策者所无法阻挡的。

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报道突发事件的特点,从国内媒体如何报道汶川地震出发,分析我国媒体在报道突发事件的特点,在国外媒体的报道上,选取美国的卡特里娜飓风报道作为研究样本,从而对国内外媒体在报道突发性事件上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着重比较中外报道突发性事件的立场、角度、意识形态、政治利益等方面的不同,在此分析的基础上,学习国外优秀媒体的报道方式方法,反省如何加强国内的突发性事件报道,注意到它的重要性,从而改变外国媒体对中国的刻板印象,用中华民族的声音引领国内以及国际舆论。

一、突发事件㈠突发事件的定义所谓突发事件,根据中国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确定的部门制定。

”①㈡突发事件的报道突发事件本身就备受大众关注,更为媒体竞相传播。

一般而言,突发事件的性质往往具有负面性、不确定性、危害性乃至灾难性,历来是新闻媒体之间竞争的来源之一,易于产生热点效应。

那么,下面就是对突发事件报道的几个基本要求:首先,必须确保内容的真实客观。

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真实性就是报道的生命,也是新闻媒体对公众传播信息时最基本的要求。

中美主流媒体对同一事件报道的标题对比分析

中美主流媒体对同一事件报道的标题对比分析

中美主流媒体对同一事件报道的标题对比分析摘要:新闻标题作为新闻凝练的表述能够直接反映出媒体对该条新闻的态度和立场。

本文以中美主流媒体对2017年北京11·18大火事件的新闻报道标题为例,对标题的结构和语义特征进行对比,揭示媒体背后的意识形态和立场。

关键词:新闻标题;中美媒体;意识形态1.引言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国对中国的关注与日俱增,针对中国突发事件的负面报道层出不穷。

新闻标题作为新闻的核心部分,凝聚着媒体对事件的态度,影响读者的观念和评价。

我们有必要对同一事件的新闻标题进行对比研究,挖掘规律性特征,揭示题目背后的意识形态和媒体立场。

北京11·18大火事件发生后,北京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安全隐患整治行动,这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

本文以针对这一事件的新闻语篇的题目为分析对象,对比分析中美媒体对同一事件的不同立场和态度。

2.语料来源本文选取了3家美国主流媒体(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CNN)和美国主流英语媒体China Daily上所有关于该事件的新闻报道题目,进行对比分析。

具体如下:3. 中美媒体新闻标题分析由表1可看出,在美国媒体的7个标题中,migrant出现了5次,evict出现了5次,force出现了2次,这三个词均具有消极含义。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媒体多使用褒义词如encouraging,help、safety、respect等,正面宣传该新闻事件中,政府整治行动的积极意义。

具体而言,在美国媒体发布的7篇新闻题目中,出现频次最高的三个词汇分别是migrant、evict和force。

这三个词的词义分别为:migrant指国内的移居者,在城市之间移居的人们,有时特指民工等外来人口;evict意为驱逐,在此指依法清理等强硬行为;force意为迫使,此处也有强迫的意味,指违背主体意愿而采取的行动。

此外其他词汇如rage, savage, anger, outcry, outrage等均侧重强调北京政府此次整治行动的否面效果。

从灾难性报道看中西方报纸写作的差异

从灾难性报道看中西方报纸写作的差异

袭 击 人 们 , 危 害之 严重 , 围之 广泛 . 以 使之 成 为 人 人 关 注 其 范 足
的大 新 闻 ; 样 , 为 的灾 害 , 交 通 事 故 、 疗 事 故 、 难 、 同 人 如 医 海 空 难、 塌、 桥 楼倒 等 新 闻 同样 是 人们 关 注的 焦 点 面 对 同样 性 质 的 事件 , 巾外记 者 的报 道 内 容 、 作 风 格却 有 极 大的 不 同 、 写 报 道 内 容上 。 西方 记着 注再 仔细 描摹 事 实 , 裸裸 地 表 现 灾 赤 难 对人 类 的 摧 残 , 烈 而 直接 地 表 现 人 们 的 痛 苦 、 剧 处 境 、 强 悲 毁 灭 感 和 死 亡 斗 争 的 顽 强 勇 气 , 以此 唤 起 人 们 的 同 情 心 如 10 9 6年 . 旧金 山 发 生 大 地 震 , 克 ・ 敦 在 目击 新 闻 《 杰 伦 旧金 山 完
相 通, 水乳 交 融, 时是 掺 着血 和 泪 的 。 往 往产 生 一种 无 论 如何 有 它

有 比较 , 才能 显 出差 别 。“ 山之 , 以攻 玉 ” 本 文 就 中两 他 可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方 新 闻 的写 作 做一 比较 . 以看 出 二者 的 差 异 。
都 抑 制 不 住 的冲 动 和 激 情 , 是 一 种 巨 大 的 力量 至 简直 是 一 这 甚
的 显著 标 志 , 传播 围际化 不 可估 量 的 起着 推进 的作 用 : 各个 国 家 和 民族 的 资 讯传 播 , 盖 其政 治 、 济 和 文 化 的发 展 变 革 , 将 涵 经 都
突破 地域 的限 制 . 向世 界 , 全球 范 围 内接 受检 验 和 评价 :这 走 在 或许 正 是近 几 年业 内人 士热 衷 比较 中 西新 闻 事业 的主 要 原 因之

中外媒体对灾难事件报道的差异

中外媒体对灾难事件报道的差异

中外媒体对灾难事件报道的差异1. 引言1.1 灾难事件的普遍性灾难事件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人为事故,都可能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在全球范围内,灾难事件的发生频率并未减少,反而似乎越来越频繁。

从地震、洪水到恐怖袭击、传染病,灾难事件种类繁多,涉及面广泛。

这些灾难事件背后往往隐藏着巨大的灾难性。

无论发生在哪个国家,都会引起全球关注,因为每个国家都可能受到灾难事件的影响,无一能幸免。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的报道已经成为社会公众获取灾难事件信息的主要途径。

通过传媒渠道,公众可以及时了解灾难事件的最新情况,从而采取相应措施保护自己和家人。

灾难事件的报道也能够唤起公众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促使政府和各个社会团体采取有效措施来减少灾难事件对人们的危害。

媒体在灾难事件报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灾难事件作为社会现象的普遍性不容忽视,而媒体报道的重要性也在这种背景下愈发凸显。

通过媒体的报道,公众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灾难事件的情况,从而更好地应对和防范灾难带来的损失。

1.2 媒体报道的重要性媒体报道在灾难事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媒体是连接灾难现场和公众的桥梁,通过报道灾难事件,可以及时传递信息,让公众了解灾情,减少恐慌和传言的传播。

媒体报道还可以呼吁社会各界的援助和支持,帮助受灾群众获得更多的帮助和资源。

媒体报道还可以促使政府和相关机构更加重视灾难事件,加大救援和重建力度,保障受灾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媒体报道在灾难事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对受灾群众、公众和社会整体都具有重要意义。

媒体应该尽职尽责,准确、及时、全面地报道灾难事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影响力。

2. 正文2.1 新闻审查和控制新闻审查和控制在中外媒体对灾难事件报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政府对媒体实行严格的审查和控制,以确保报道符合其官方立场和利益。

这种审查和控制可能导致对灾难事件的报道受到政治干预,信息被过滤或者偏颇,甚至被篡改。

中西方灾难新闻图片拍摄与报道特点分析

中西方灾难新闻图片拍摄与报道特点分析

中西方灾难新闻图片拍摄与报道特点分析
仇宁翔
【期刊名称】《《青年记者》》
【年(卷),期】2008(000)006
【摘要】灾难新闻历来受到新闻媒体的高度重视,报道灾难的新闻图片则因其所具有的显著特点给人以更加直观的感受。

不过在灾难新闻图片的拍摄与报道方面。

中西方还是存在明显差异的。

【总页数】2页(P40-41)
【作者】仇宁翔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2
【相关文献】
1.浅析中西方灾难性新闻图片报道的意识差异——以《时代》和《中国新闻周刊》海地地震报道为例 [J], 徐溦;
2.灾难报道中新闻图片伦理的分析--微博、微信与传统媒体对比 [J], 王军;李曼霞
3.《中国日报》与《纽约时报》灾难新闻句法特点分析--以日本3.11大地震灾难新闻报道为例 [J], 温园园;
4.论中西方媒体灾难性报道视觉呈现的不同——以《中国日报》和《华盛顿邮报》索马里旱灾报道为例 [J], 冯卓文; 于一应
5.中西方灾难新闻图片拍摄与报道特点分析 [J], 仇宁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外新闻报道手法差异

中外新闻报道手法差异

中外新闻报道手法差异【篇一:中外新闻报道对比】中外新闻报道对比摘要:分别列出中国和外国对哥本哈根峰会没取得显著成果的报道,而后分析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历史环境。

新华社的报道:发达国家企图逃避义务导致关键问题进展甚微新华网北京12月26日电(记者江国成)哥本哈根会议中国代表团谈判团团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26日说,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几乎没有进展,原因是发达国家企图逃避他们在有关国际公约和议定书的义务。

解振华26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长期以来,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发展中国家就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资金、技术等关键问题不断提出建议,但发达国家采取拖延战术,一直未给予正面回应,导致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在这些关键问题上几乎没有进展。

他说,在减缓气候变化影响问题上,发达国家不仅想方设法逃避到2020年的中期量化减排义务,还试图通过将矛头指向主要发展中国家来转嫁减排义务,转移谈判焦点。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明确规定,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历史责任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应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发达国家在几百年的工业化过程中无约束地排放,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理应承担其历史责任,率先大幅度量化减排。

但现实是,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几十年后温室气体的排放还在持续增长,人均排放量仍然很高,提出的到2020年的减排目标也与科学的要求和国际社会的期望有相当大的距离”。

他说,发达国家“无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向主要发展中国家提出很高的减排要求,这是不公正、不合理的”。

解振华说,在资金问题上,发达国家一直强调私营部门和碳市场的作用,试图逃避发达国家政府公共资金的出资义务,甚至试图让发展中国家出资,或是给发展中国家使用资金设置各种前提条件。

此次哥本哈根会议上,尽管发达国家在资金方面做出了一些承诺,但没有明确各国长期资金承诺的金额,也没有明确短期资金的来源,更没有明确短期资金如何落实。

中西方灾难性报道的比较

中西方灾难性报道的比较

中西方灾难性报道的比较新闻学一班张浩田41111051摘要:东西方新闻价值中总是有一些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主要包括:时效性、接近性、重要性、冲突性、趣味性等,在这一方面,东西方新闻界认识比较一致,因而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灾难新闻都很受关注。

探析东西方差异性有利于我们的借鉴。

关键词:灾难性报道新闻比较差异所谓灾难性新闻,它是指对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事件的报道,灾害,是指由于瞬间爆发的、不可控制和难以预料的破坏性因素引起的,突然的超越本地区防灾力量所能解决的,大量人畜伤亡和物质财富毁损的现象。

灾难性事件一般包括自然性灾难和社会性灾难事件两类。

自然性灾难。

所谓自然性灾害,是指自然变异超过一定强度,对人口和经济造成损失的事件。

自然性灾难主要分为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

前者如地震、塌方、雪崩、地裂缝、火山喷发等,后者如淫雨、干旱、冷冻、等。

两者的关系密切,常常互为因果。

例如2003年伊朗发生的大地震,两万多人死亡,全世界的媒体都迅速地给以报道。

社会性灾难。

社会性灾难是指由人为因素或者各种社会矛盾而导致的各种突发性的意外事故,如汽车相撞、火车脱轨、飞机失事、游轮翻沉、房屋倒塌、火灾、工矿伤亡等,都无谓地造成生灵涂炭,是人类文明的损失。

特别是那些重大事故,如前苏联切尔诺贝得核电站事故、俄罗斯核潜艇沉没、“9。

11”恐怖事件,美国哥伦比亚航天飞机失事等都震惊世界,引起全球关注。

我国新闻传媒长期以来坚持“稳定压倒一切”、“团结稳定鼓劲”的导向原则,以灾难新闻为代表的负面报道一般被视为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无益于鼓舞和激励人们斗志和信心的新闻题材,但随着改革开放和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受新闻事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媒体部门观念变更以及受众需要的推动,灾难新闻开始较多地出现在大众媒体的视野中,并开始向以“事”为本位、追求信息层面意义的价值取向转变。

从目前的文献来看,有关灾难事件的报道大体有两类称呼:灾害新闻或灾害报道;灾祸新闻或灾祸报道。

中西灾难电影的文化差异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西灾难电影的文化差异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西灾难电影的文化差异研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中西灾难电影的文化差异研究
背景:
自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也逐渐成为中外交流的重要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中西方的灾难电影成了研究的热点。

中西方电影文化有着深刻的差异,由于历史、地域、文化以及审美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了中西灾难电影在表现形式上的不同。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在灾难题材下,中西方文化对电影表达的文化差异。

研究问题:
1. 中西方在灾难电影中表达灾难的方式有何不同?
2. 为什么中西方在灾难电影中表现灾难的方式存在文化差异?
3. 中西方在灾难电影中如何呈现文化特色?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文本分析法、比较研究法以及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

首先,收集中西方灾难电影,并且以叙事方式、视觉表现手段、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其次,通过对中西方观众的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灾难电影的文化认知差异,进一步分析影响文化差异的因素;最后,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中西方在灾难电影中的文化特色呈现。

研究意义:
1. 探究中西方文化差异在电影表达中的体现,有助于增进中西方观众对彼此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2. 为创作中西方灾难电影提供借鉴和参考,使电影更符合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需求。

3. 为文化交流提供新的视角、新的思路,既有利于中西方电影文化交流的深入,又有利于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预期结果:
通过本研究对中西方灾难电影的对比分析和文化调查,能够得出中西方文化在电影表达中的差异及其原因、中西方灾难电影文化特色的呈现等结论。

同时,本研究成果可以为电影实践提供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和启示。

九一八事变前后中外媒体报道对比

九一八事变前后中外媒体报道对比

九一八事变前后中外媒体报道对比九一八事变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中外媒体报道的焦点。

在这个时期,中外媒体对于九一八事变的报道呈现出一定的对比。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九一八事变前后中外媒体报道的对比。

首先,九一八事变前后中外媒体对于事件的解读存在差异。

在国内媒体中,九一八事变被视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行为的开始,被强调为中国民族的屈辱。

而在一些西方媒体中,九一八事变被简单地描述为中日之间的领土争端,忽略了其中的复杂性和历史背景。

这种差异的解读主要是由于国内外媒体的立场和背景不同所致。

其次,九一八事变前后中外媒体对于事件的报道方式也存在差异。

在国内媒体中,九一八事变的报道更加强调民族主义情绪,强调中国人民的抵抗精神和反侵略斗争。

而在一些西方媒体中,九一八事变的报道更加客观中立,注重事实的陈述和背景的介绍。

这种差异的报道方式主要是由于国内外媒体的受众需求和价值观不同所致。

此外,九一八事变前后中外媒体对于事件的影响力也存在差异。

在国内媒体中,九一八事变的报道对于中国民众的情绪和意识形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九一八事变成为了中国民族主义的象征,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感和反日情绪。

而在一些西方媒体中,九一八事变的报道对于西方国家的民众影响较小,因为对于他们来说,九一八事变只是远离自己国家的一场战争,与自身利益关系较小。

最后,九一八事变前后中外媒体对于事件的后续报道也存在差异。

在国内媒体中,九一八事变的后续报道主要关注中国人民的抗战斗争和反侵略斗争的进展。

而在一些西方媒体中,九一八事变的后续报道相对较少,更多地关注国际政治局势的变化和各国的立场。

这种差异的后续报道主要是由于国内外媒体的关注点和报道重点不同所致。

总之,九一八事变前后中外媒体的报道存在一定的对比。

无论是在解读、报道方式、影响力还是后续报道方面,国内外媒体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这种对比不仅反映了国内外媒体的立场和背景差异,也反映了不同受众需求和价值观的差异。

论中西方媒体灾难性报道视觉呈现的不同——以《中国日报》和《华

论中西方媒体灾难性报道视觉呈现的不同——以《中国日报》和《华

通讯作者:于一应,广东海洋大学新闻与传播系,学生,研究方向为国际新闻。

作者简介:冯卓文,助教,广东海洋大学新闻与传播系,研究方向为国际新闻、网络传播、文化传播。

论中西方媒体灾难性报道视觉呈现的不同——以《中国日报》和《华盛顿邮报》索马里旱灾报道为例冯卓文,于一应摘 要 文章分别选取中美两国具有代表性的新闻类报刊《中国日报》和《华盛顿邮报》作为研究对象,以2017年3月发生的索马里旱灾为例,从报道主题、位置、框架、色彩、死亡可视化等方面,探讨新闻价值观对索马里旱灾报道中视觉呈现的影响。

关键词 新闻报道;视觉呈现;中国日报;华盛顿邮报;新闻价值观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9)240-0008-05灾难性事件是自然或者社会中突然发生的对人们的生存状态的恒定性破坏的活动。

表现为会造成人们生命财产重大损失的“天灾人祸”,如火山爆发、地震、海啸、旱灾等的自然灾害,以及对人们生活造成重大影响的国家、民族以及宗教之间的冲突的事故灾难以及社会安全事件。

新闻媒体作为灾难传播领域中重要的对外传播工具,不断向外界提供防灾、救灾和减灾的讯息[1]。

在报刊上的新闻报道主要包括纯文字的报道以及视觉呈现报道,而新闻图片作为新闻媒介制作和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2]。

在报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新闻图片以其客观纪实和形象直观的特征,以及强大的叙述、表达功能备受媒体和受众的青睐[3]。

作为一种视觉传播方式,新闻图片在还原灾难现场的基础上能够传达出更多的信息。

2017年3月以来,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苏丹、索马里、肯尼亚等国遭受了自二战以来最严重的旱灾,索马里地区每天约有3 000人被迫离开家园,数十万人受到旱灾不同程度的影响。

索马里旱灾作为2017全球自然灾害中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受灾情况严重的重大灾害之一,各国媒体都相继对灾区进行持续性的报道。

华文媒体《中国日报》和外文媒体《华盛顿邮报》对索马里旱灾事件进行一系列连续性的报道。

中西方灾难性事件新闻摄影报道的差异性研究

中西方灾难性事件新闻摄影报道的差异性研究

内容摘要
首先,从频率上看,中国似乎是灾荒发生的“重灾区”。根据陈高傭的《中 国历代天灾人祸表》统计,自秦汉至清末,中国总共发生了7481次灾害事件,远 超过欧洲国家。而19世纪游历中国的乔治·斯当东也在其著作中提及,一个中国 省份发生灾荒的次数就可能超过一个欧洲国家。这可能是因为中国地域广阔,自 然环境复杂,而且历史上中国人口众多,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度,导致生 态平衡被破坏,增加了灾害的发生概率。
内容摘要
其次,从灾荒的结构来看,中西方也存在差异。中国的灾荒往往由自然灾害 引发,如水灾、旱灾、地震等。然而在欧洲,虽然自然灾害同样引发了灾荒,但 更多的是由战争、政治动荡、社会经济危机等人为因素导致。例如,欧洲的“三 十年战争”以及法国大革命等历史事件都引发了大规模的人为灾害。
内容摘要
在新闻报道方面,中西方对灾难的点和处理方式也有所不同。中国媒体通常 会强调政府救灾的积极措施和灾民的生存状况,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呼吁社会各 界灾区,支援灾民。而西方媒体则更注重灾害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以及灾后的重 建工作。他们更倾向于报道灾害对整体经济环境的影响,包括对股市、物价、消 费者信心等方面的影响。此外,他们也更强调政府在灾后重建中的角色和作用。
内容摘要
总的来说,中国和西方在灾难新闻报道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灾害发生的频率和灾荒的结构不同;对灾害的点和处理方式也不同;此外,中西 方媒体在灾难新闻报道中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些差异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包括历史背景、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等。
参考内容二
一、引言
一、引言
灾难报道,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特殊形式,要求在面对灾难事件时,能够迅 速、准确、客观地进行报道。然而,由于灾难事件的特殊性质,往往涉及到受害 者隐私、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灾难报道的新闻视角需要有 一定的专业素养和道德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灾难性报道的比较
新闻学一班张浩田411051摘要:
东西方新闻价值中总是有一些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主要包括:
时效性、接近性、重要性、冲突性、趣味性等,在这一方面,东西方新闻界认识比较一致,因而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灾难新闻都很受关注。

探析东西方差异性有利于我们的借鉴。

关键词:
灾难性报道新闻比较差异所谓灾难性新闻,它是指对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事件的报道,灾害,是指由于瞬间爆发的、不可控制和难以预料的破坏性因素引起的,突然的超越本地区防灾力量所能解决的,大量人畜伤亡和物质财富毁损的现象。

灾难性事件一般包括自然性灾难和社会性灾难事件两类。

自然性灾难。

所谓自然性灾害,是指自然变异超过一定强度,对人口和经济造成损失的事件。

自然性灾难主要分为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

前者如地震、塌方、雪崩、地裂缝、火山喷发等,后者如淫雨、干旱、冷冻、等。

两者的关系密切,常常互为因果。

例如2003年伊朗发生的大地震,两万多人死亡,全世界的媒体都迅速地给以报道。

社会性灾难。

社会性灾难是指由人为因素或者各种社会矛盾而导致的各种突发性的意外事故,如汽车相撞、火车脱轨、飞机失事、游轮翻沉、房屋倒塌、火灾、工矿伤亡等,都无谓地造成生灵涂炭,是人类文明的损失。

特别是那些重大事故,如前苏联切尔诺贝得核电站事故、俄罗斯核潜艇沉没、“
9。

11”恐怖事件,美国哥伦比亚航天飞机失事等都震惊世界,引起全球关注。

我国新闻传媒长期以来坚持“稳定压倒一切”、“团结稳定鼓劲”的导向原则,以灾难新闻为代表的负面报道一般被视为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无益于鼓舞和激励人们斗志和信心的新闻题材,但随着改革开放和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受新闻事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媒体部门观念变更以及受众需要的推动,灾难新闻开始较多地出现在大众媒体的视野中,并开始向以“事”为本位、追求信息层面意义的价值取向转变。

从目前的文献来看,有关灾难事件的报道大体有两类称呼:
灾害新闻或灾害报道;灾祸新闻或灾祸报道。

此外,鉴于黑色作为不幸、悲哀或死亡的象征意义,所以,也有人把灾难新闻形象性地称为“黑色新闻”。

然而,在西方新闻学的术语中,没有相对应的“DisasterNews”一词。

这恐怕跟西方的新闻观念有关,因为在他们的新闻定义里,灾难本身就意味着是新闻。

因此,也就没有单独的“灾难新闻”的概念。

但是,东西方新闻价值中总是有一些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主要包括:
时效性、接近性、重要性、冲突性、趣味性等,在这一方面,东西方新闻界认识比较一致,因而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灾难新闻都很受关注。

但是由于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根本不同,所以在对其理解和操作上就有一些区别。

面对同样性质的灾难事件,中外记者的报道内容、写作风格等方面就会有很大的不同。

灾难报道视角的区别对于同一事件或同一人物的报道,东西方记者的眼光是不尽相同的,他们选取的角度也是各有特色。

在中国的新闻报道中,“平衡”是一种普遍观念,尤其是发生洪水、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人与自然发生冲突时,新闻报道中的文字和图片没有过多地对自然恐怖的描述,典型地体现出中国人“和谐”的价值观。

而西方的新闻报道则一般不避讳苦难,有时候甚至是不惜笔墨地渲染苦难。

无论是采访还是写作,西方记者更注重的是对个体的渲染,相对而言,中国的新闻报道在塑造人物上则更注重其共性,“类型化”表现得多一些。

对灾难事件的报道,西方媒体往往渲染的是个人在灾难面前所受的苦难,焦点对准灾难面前的个体形象。

在同一题材的灾难面前,中国媒体更多表现的是另外一种文化诉求。

中国的传统观念崇尚“天人合一”,所以在对灾难事件的报道中,媒体尽力避免描述灾难细节,而着力挖掘人与自然的和谐,把现实的苦难升华为精神上的力量。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报道,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纵观全国各地形形色色的媒体,对这次大地震都抱以极大的关注,几乎不约而同地对灾害中涌现的人物进行了高度赞美,对抗震救灾中顽强拼搏的精神给予大力弘扬。

灾难报道主题的差异主题是一篇新闻作品的“中心”和“主旨”,它既是组织材料的“纲”,又是材料表现的目的。

在新闻写作过程中,主题是“纲”,记者在现实材料中发掘出具有代表性或普遍意义的观点,以此作为文章结构的基础和灵魂进行写作;主题又是“目的”,是传播者试图通过材料传达给受众的倾向或观点。

所以,无论从写作角度,还是从受众阅听角度,主题都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对中西媒体有关主题类型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二者在新闻主题的确立方面存在一些差别。

著名新闻学者、复旦大学王中教授的一句话可以概括我国关于灾难报道的主题“灾害不是新闻,抗灾救灾才是新闻”。

我们的灾难报道不是站在“事”的方位对灾情、抗灾、救灾进行反映,而是立足“人”的角度对事实进行总体审视,力求凸显人的精神。

由“事实的悲”而生出“精神的乐”。

也就是说,在价值判断中,重视宣传价值要远远高于新闻价值。

西方的灾难报道重视对灾难本身的关注。

面对灾难造成的悲剧,西方记者惯于带着浓厚的情感以大量的笔墨赤裸裸地描摹事实,着力表现灾难对人的摧残,表现人的悲惨境地、痛苦命运,表现人与自然力的冲突,人的无助与绝望。

这与我们的报道往往聚焦于灾难中人的精神,用人的“战天斗地”去消解灾难的悲剧性质有很大不同。

我们的很多灾难报道都可以归入“好人好事”类报道。

从以上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的新闻传播带有浓厚的道德教化色彩,重视“用事实说话”,即通过新闻报道来宣传一定思想,表达一种无形的意见。

中国新闻价值观之重要性乃置身于国计民生、国富民强、国之安定等以国为主、以国为重的政治伦理判断中。

而在西方国家,新闻媒介刊播的内容常被当作满足社会需求的商品,新闻媒介的编辑方针中,都把满足读者需要作为重要的实务指导原则和评价新闻传播效益的重要标志。

他们的“重大”多以个体为视点,聚焦于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对个体之重要便是新闻价值之重要。

灾难报道思维方式的不同新闻价值观决定着事实是否成为新闻,题材的选择意味着事实成为怎样的新闻,而思维方式则偏重于事实怎样成为新闻。

由于历史和文化的背景不同,中西记者报道灾难事件的思维方式也各不相同。

注重思维理性是西方的一贯传统,从古希腊时期起,西方人就非常注重实证与分析,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随着近代科学的兴起,逻辑思维和实证分析便成为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因此西方传媒往往以具体的案例反映普遍的社会问题,以尽可能的客观叙述代替主观评论,由感性的披露上升到理性思考的角度。

中国传媒基于有限的事实,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联系做出洞察、识别、理解和整体判断。

与之相应,中国传媒往往用普遍的、被视为真理的东西统摄事实,由理性推及感性。

中国传媒在整体思维中用普遍的价值取向、精神追求观照不同的个体,西方传媒却善于从相异的个体中归纳出一般的规范与原则。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报道内容上,西方记者注重仔细描摹事实,表现灾难的惨烈、人们的痛苦、悲剧的处境,以此唤起读者的同情。

而中国记者受“灾难不是新闻、救灾才是新闻”的观念影响,很少突出毁灭感、绝望感,而注重表现英勇斗争的乐观主义和英雄主义气概;在写作风格上,西方记者多客观描述而少抒情性细节,作者的恐惧、绝望和怜悯藏在字里行间。

而中国记者强烈追求主题鲜明前提下的情景合
一、激情奔涌。

总之,西方历来重视灾难新闻的报道,灾难新闻几乎涵盖了西方新闻价值的所有要素:
突发性、显著性、异常性、接近性、重要性、人情味等等。

西方传媒对灾难事件的报道往往迅速、深入、全面、准确,不仅不隐瞒负面的、悲剧性的因素,甚至充分展示灾难细节。

同时,西方传媒也把追求社会效益作为其所标榜的社会责任,在突出“以事为本”的信息传播的价值取向的前提下,也注重宣扬西方社会所认同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

相比较而言,在中国新闻界有的新闻工作人员只抓正面报道作为新闻报道的主流,而以灾难新闻为代表的负面报道一般被视为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无益于鼓舞和激励人们斗志和信心的新闻题材。

题材内容上的特殊性导致了新闻报道中价值取向的特殊性。

这样,中国灾难新闻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只是是以“人”为本位,强调一种道德教化的追求,即站在“人”如何与灾难作斗争的角度来充分肯定人的精神与力量的。

现在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受新闻事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媒体部门观念变更以及受众需要的推动,负面报道包括灾难新闻开始较多地出现在大众媒体的视野中,追求信息层面意义的价值取向转变,但这种“以人为本”的灾难报道仍然在主流媒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一些对“人祸”的灾难新闻报道中更为突出。

我国的灾难新闻报道的经验还是相对欠缺的。

对于我国灾难新闻报道今后的发展,可以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取其精华”的基础上加以改良,适应我国的国情,提高我国灾难新闻报道的质量和信息传播的的权威性。

参考文献:
【1】杨方旭《略谈中西方灾难性新闻报道的差异》
【2】范缤月《中西方灾难性报道的差异》
【3】刘志斌《不同传播体制对新闻报道的不同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