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资料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力-资料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农村发展面临的最大制约因素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但目前农业劳动力的就业压力还很大,剩余数量高达1.7亿之众。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难题。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及其转移的总体状况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规模与结构

根据各地统计,2001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为4.82亿人,比2000年增加267万人,增长0.6%,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比重约为70%。

从性别上看,男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51.7%,女劳动力为48.3%;

分行业看,农村劳动力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占74.5%,第二产业的占11%,其中工业为7.4%,从事第三产业的占14.5%。

分地区看,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高的省份集中在直辖市、江浙及沿海地区,比重低的分布在边远地区。二、三产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量比重达到35%以上的有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比重在20%以下的有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海南、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和新疆。

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劳动力中18—30岁人员比重最高。各年龄组的构成为:18岁以下的比重为5.2%,18—30岁的比重为27.6%,30—40岁的比重为25.6%,40—50岁的比重为24.9 %,50岁以上的比重为16.7%。

受教育程度情况是:初中及以下程度劳动力的比重高达87.8%。文盲或半文盲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7.4%,小学程度的为31.1%,初中程度的为49.3%,高中程度的为9.7%,中专程度的为2.0 %,大专及以上程度的比重为0.5 %。在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13.6%。

(二)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总体状况与特征

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对全国30个省(区、市)6万多农户、18万多农村劳动力进行的抽样调查,2001年我国农村外出劳动力(见说明)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比重为18.6%;当年农村转移劳动力占劳动力总量的比重为4.54%,当年返回到农业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4%,增减相抵,2001年净转移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为3.14%,比2000年下降4.6个百分点。据此推算2001年农村外出劳动力为8961万人,当年转移农村劳动力人数为1514万人。

2001年农村劳动力转移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2000年一些大的国债项目及其他工程较多,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比重高于常年,转移比例由1999年的6.4%增加到8.3%。二是今年返回比例大幅度提高,由2000年的0.55%增加到1.4%,增加了0.85个百分点。据安徽省反映,由于工作难找,再加上收入不稳定,拖欠工资情况严重,去年转移的部分农村劳动力只得返乡务农。另外,陕西、广西等一些大省反映,去年有些铁路、水利等大工程竣工,村村通路、茅草房改造、地头水柜建设等各种基础设施大会战基本告一段落,使得打工返回人数明显增多。

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特征之一: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比重较高,边远地区较低。2001年当年转移农村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达到5%以上的有:江西、福建、重庆、四川、湖南、安徽、广西和宁夏。转移比重较低的省份有:新疆、海南、吉林、云南和黑龙江。

特征之二:向建制镇和各级城市转移的热度开始降温。2001年农村劳动力转向省会城市的占18.5%,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转向地级市的占17.7%,下降2.4个百分点;转移到县城的占14.9%,下降3.1个百分点;转移到建制镇的比重为8.7%,下降11.3个百分点;转移到非农行业的比重为40%,上升17.1个百分点。当年转移到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只有9.2%,比上年又减少4.5个百分点。

特征之三:异地农业、工业、商业饮食业和服务业仍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行业。从转移的行业看,第二产业比重下降,到异地务农的比重有所

上升。转移到工业的比例为36.5%,上升0.9个百分点;转移到建筑业的为13.3%,下降4.7个百分点;转移到第三产业的为44.6%,上升1.2个百分点;转移到外地仍然从事农业的为5.5%,上升了2.5个百分点。

特征之四:东部地区仍是转移热点。在2001年转向省外的农村劳动力中,转向东部地区的比重为84.2%,转向中部地区的比重为7.7%,转向西部地区的比重为8.1%。

特征之五:在省内转移就业的比重上升较多,乡内转移人数大增。2001年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本省内转移就业的比重达到65.8%,比上年上升7个百分点;转向外省的占34.0%,下降了7 个百分点;转向省外的占34%,下降7.1个百分点。转向外省的劳动力又以就近转移为主,如流入北京的以河北、河南为多,流入上海的又以苏北人为最多。就近转移的背后有经济成本在起作用;转向国外的占0.1%。

2001年农村劳动力在乡内转移的人数占当年转移总量的比重为35.1%,上升了10.2个百分点;县内乡外转移就业的占15.4%,基本持平;转移到省内县外的为15.4%,下降3.4个百分点。

特征之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方式上仍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盲目性。目前农民外出就业以依托传统血缘、地缘、人际关系网络为主。据调查,2001年农村劳动力通过有关部门或亲属有组织进行转移的占27.8%,其余人员的转移仍然属于自发进行。

特征之七: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具有明显的兼业性。这些转移的劳动力绝大多数还保留着对土地的承包权,每年除在外务工外,农忙季节都要回家从事农业生产,属亦工亦农性转移。兼业长短因家庭劳动力的多寡与从事劳务收入的高低而不同。一般而言,家庭劳动力较多,从事劳务收入又较高的,在外工作时间就长,反之则短。兼业性还体现在劳动力转移存在一定的间隔性,今年外出,而明年可能不外出。农村劳动力兼业转移人员在外工作时间1-5个月比率为3.4% ,而在本乡从事非农行业1-5月的比率为1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