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问题教学”有效教学模式例谈分析

合集下载

“大问题教学”有效教学模式例谈

“大问题教学”有效教学模式例谈
教师需积极寻找和利用各种教 学资源,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
支持。
提高教师能力
教师需通过培训、交流等方式 提高自身的教学组织能力和引
导能力。
引导学生适应
教师需积极引导学生逐步适应 大问题教学模式,培养其自主
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06
大问题教学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结合新技术的发展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
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和需求,为个 性化教学提供支持。
除,以推动问题的解决。
组织学生解决问题
80%
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解 决问题,共同探讨解决方案,互 相学习和帮助。
100%
利用多种资源解决问题
学生可以利用多种资源解决问题 ,包括教材、网络、实验等,以 获得更全面的信息和知识。
80%
教师提供指导和支持
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指导和支持 ,帮助学生解决在解决问题过程 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大问题教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提问或答疑,而是要求教师精心设 计问题,以问题为载体,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 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特点
01
02
03
04
开放性
大问题教学的问题通常是开放 性的,没有固定的答案或解决 方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 创造力,从不同角度思考和探 索。
大问题教学往往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有助于学生 整合不同学科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大问题教学常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有助于培养 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挑战
问题设计难度大
设计符合学生实际需求和认知 水平的大问题具有一定难度。

基于大问题教学的数学课程教学实践与反思

基于大问题教学的数学课程教学实践与反思

基于大问题教学的数学课程教学实践与反思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学生不能再满足于老师单方面的灌输式教学,他们渴望能够主动参与、思考和解决问题。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我尝试了以大问题为导向的数学课程教学实践。

在课堂上,我会给学生提供一个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数学问题,让他们分组合作解决。

通过分组合作,每个组员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相互交流和学习。

每个组员都要承担自己的责任,不仅仅是完成自己的任务,还要协助其他组员解决问题。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帮助他们理清思路,找出问题的关键点,从而解决问题。

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鼓励他们提出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案,并通过合作讨论评估每个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通过大问题教学,我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积极主动,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和提高。

他们能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数学的美妙之处。

大问题教学也为学生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让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和协商,培养了他们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

大问题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大问题教学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资源,对教师的能力和教学计划的调整要求较高。

学生在大问题教学中可能遇到困难和挫折,对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毅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问题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发现,可能对一些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他们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

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之处,我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我会更充分地准备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和学生的学习任务,确保教学进度和内容的质量。

我会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和发现知识。

我会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求,个性化地进行指导和辅导。

基于大问题的数学教学实践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浅谈“大问题”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浅谈“大问题”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浅谈“大问题”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地改进和优化。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种很有趣的教学法就是“大问题”教学法。

这种教学法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本文将就“大问题”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

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通常缺乏实际性和趣味性,他们很难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而“大问题”教学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通过引入各种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购物、旅行、运动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增强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老师可以设计一个关于购物的大问题,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计算商品价格、找零钱等,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货币的概念,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和动手能力。

“大问题”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相比于死板的题目练习,生动有趣的大问题可以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再觉得学习数学是一种枯燥的任务,而是一种有趣的挑战,能够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设计大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从而更愿意投入学习。

“大问题”教学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解决大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分析、归纳、推理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这些活动都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好方法。

学生还需要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就需要他们具备一定的创造能力。

通过解决各种大问题,学生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应用“大问题”教学法。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情境设计大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

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进行分析、推理和创新。

基于大问题教学的数学课程教学实践与反思

基于大问题教学的数学课程教学实践与反思

基于大问题教学的数学课程教学实践与反思一、引言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不仅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数学教学一直被认为是一门难以学习的学科,学生们常常对数学产生畏惧和厌恶。

如何使数学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并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一直是教学工作者们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基于大问题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强调通过设计具有深度和广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学习并解决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基于大问题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促进他们的综合能力发展。

本文将结合我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探讨基于大问题教学的数学课程教学实践与反思。

二、基于大问题教学的尝试1. 设计问题在教学中,我尝试了基于大问题教学的模式。

我会针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或者社会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设计一个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数学问题,这个问题将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我曾经设计过这样一个问题:某个游乐场有椭圆形的草坪,学生需要计算这个椭圆形的周长和面积。

这个问题既引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又在实践中背景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 引导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围绕这个大问题进行学习。

我会利用实验、研究、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问题的背景和意义,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我也会按照学生的不同学习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3. 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鼓励他们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并主动讨论和比较这些解决方案的优缺点。

我相信,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这样的学习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提高。

4. 反思与评估在教学结束后,我会对这次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估。

我会结合学生的表现和成绩,总结这次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制定下一步的教学计划。

例谈对“大问题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例谈对“大问题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例谈对“大问题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摘要:“大问题教学”是一种小学数学教学重构性探索,它围绕数学的基本问题和数学教学的重要问题展开。

《简单的周期》是苏教版一节比较典型的找规律课。

本课在遵循“大问题教学”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设计“大而精”“少而活”的问题将整个课堂串联起来,牢牢抓住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知识有更全面、系统、深刻的了解。

关键词:简单的周期;“大问题教学”;实践与思考如何根据该课的内容提出帮助学生建立教学支架的“大问题”一直是我在备课时考虑的问题。

在实践过程当中,我们不妨借鉴“三W教学法”来初步思考我们可以着手提哪些大问题,进而再进行筛选和优化。

“三W教学法”指的是:这节课学习什么?(What);这个问题怎么学习?(How);这个问题为什么要学习?(Why)。

“学习简单周期的意义”这个问题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过于抽象。

可在实际的教学中渗透学习周期的意义:由已知推出未知,由局部体验整体,由有限感知无限。

基于以上的三大核心问题,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谈话导入,激活生活经验板书:周期。

师:见过这个词吗?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周期是什么?)生:周期是时间……。

师:周期里面有规律。

接下来我们就来找一找周期中的规律。

(板书:规律)(思考:课堂是师生、生生互动的场所。

理想的课堂是学生能很自觉地把自己当成课堂的主人。

因此,课前平等、真挚的谈话是很有必要的。

这样既能了解学生的认识水平,又能让学生反放松自己,快速地融入课堂。

)二、观察情境图,找出排列规律1.周期排列的规律是什么(1)初步感知出示盆花、彩灯、彩旗排列的情境图。

师:图上有哪些物体?(盆花、彩灯和彩旗)引导:仔细观察,图中盆花、彩灯和彩旗的排列有什么共同特点?具体地说一说。

师:大家停顿的多好啊!蓝黄红、蓝黄红、蓝黄红,盆花接着往下摆,会出现(蓝黄红),再摆呢?(蓝黄红)师:听懂了吗?还有补充吗?师:几盆花可以看成一组?怎样在图上表示出一组?生上台指一指,圈一圈(2)表述特征师:盆花的摆放具有怎样的规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来。

小学数学“以大问题导学”复习课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以大问题导学”复习课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以大问题导学”复习课教学模式【摘要】小学数学“以大问题导学”复习课教学模式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入挑战性问题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从概念、特点、实施步骤、实践效果和启示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总结出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研究表明,采用“以大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倡导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广泛推广和应用这种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有趣的学习体验,培养他们的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以大问题导学、复习课、教学模式、概念、特点、实施步骤、实践效果、启示、优势、发展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复习课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

复习课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强化技能,为他们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然而传统的复习课往往存在着知识点过于零散、难以让学生全面掌握知识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以大问题导学”复习课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这种教学模式通过设定一个贯穿整个复习课的“大问题”,引导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去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使复习课更加生动有趣、有效果高。

在现实生活中,学校和教育机构越来越重视教育创新和教学质量提升,因此采用“以大问题导学”复习课教学模式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

通过研究这一教学模式的概念、特点、实施步骤、实践效果和启示,可以更好地了解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为未来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1.2 研究意义小学数学“以大问题导学”复习课教学模式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通过提出一个大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以大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大问题下的板块教学课题案例

大问题下的板块教学课题案例

大问题下的板块教学课题案例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以学科教学为角度,比如数学板块,一个教学课题案例可能是“引入二次函数的概念和应用”。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可以设计各种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二次函数的特点、图像和实际应用,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而如果我们以跨学科教学为角度,一个教学课题案例可能是“环保意识与科学知识的整合”。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可以结合生物、化学、地理等学科知识,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影响和解决方法。

另外,如果我们以教学课题的角度来考虑,一个案例可能是“探索地球的奥秘”。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调查,深入了解地球的地质构造、自然灾害和环境保护等内容。

而如果我们以案例教学的角度来看,一个案例可能是“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可以引入真实的城市规划案例,让学生分析和讨论城市发展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总之,针对大问题下的板块教学课题案例,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和设计。

无论是从教学板块、教学课题还是案例教学的角度,都需要考虑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整合,以及
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发展。

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教学资源和策略,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发展。

“大问题教学”有效教学模式例谈

“大问题教学”有效教学模式例谈

知识、决策、行动
实证研究:教学时间和清晰讲解
教师性格特质
Getzels & Jackson (1963)
过程 — 产出 教师行为 — 学生成绩
有效教学模式(Effective teaching)
Teaching effects (教学效果)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任务,教学过程的有效性要通过分析学 生个体要素的情况。“教学效果”主要关注教师行为及教学技 巧在课堂中的呈现。
•还原数学好奇心、求知欲 •磨练意志、建立信心 •数学严谨性与结论正确性
14
(3).是否“飞翔者”的学习?
飞翔者
高端学习(智能型学习) 自主规划、自由想象、自我探寻
奔跑者 跟随者
追赶者
“我教你学” 低端学习(复制型学习)
15
(4).是否“教师在后”?
•直接面对文本—读一读、写一写 •“小先生”的方法—教一教、问一 问 •站在后面:鼓励、支持、保障
从“问题教学”到“大问题教学” --研究建议
建立提问的系统或层次(systematic questioning)
从认知范畴的取向看,提问层次的理论基础仍然离
不开布鲁姆教育目标的分类( Bloom’s taxonomy),
即由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到评鉴。近年来常
提及的高阶思维( high-order thinking ) , 亦是布鲁姆
怎么样的教学是 ‘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研究的发展脉络
①信息导向,②社会导向, ③个人导向,④行为体系。
有效教学模式
Joyce&Weil(1996)
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艺术 有效教学技巧 有效教学行为 课堂教学行为 (1970s)

用“大问题导学”进行有效教学

用“大问题导学”进行有效教学

文理导航2013年第12期(下)WENLIIDAOHANGEmail :********************.com用“大问题导学”进行有效教学广西南宁市武鸣县罗波镇罗波小学韦娥群在数学教材中有些知识需要通过学生的实验来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采用“大问题导学”进行教学,也可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大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大问题导学”是指根据特定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经验以及学习困惑点,采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对课程关系、问题引导、学习方式等多方面进行系统处理、提出质量高、外延大、问域宽、数量精和挑战性强的问题,引导和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解决,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教学实践活动。

其基本思路是:在大问题的指导下,引出小问题,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心理规律,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为主,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过程中掌握新知识,获得新技能,促进思维的发展。

其操作程序为:创设情境、问题导航、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汇报、欣赏评析)、巩固应用(拓展延伸)、归纳总结共五个环节。

二、“大问题导学”在新课教学中的应用现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垂直与平行”的教学为例,阐释此教学方法的应用。

(一)创设情境,预设问题———用问题代替讲解,激发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备课时,教师在钻研新课标、教学用书和熟悉学生的基础上,围绕教材重点和难点精心创设情境问题,有序地展示给学生,让所有学生参与思考与讨论,避免教师一言堂地讲解低效做法,激发学生探索的强烈欲望。

在教学一开始,教师举起手中两根小棒,问:如果两根小棒同时落地,会发生什么情况?生:它们相交在一起或不相交。

师:两根小棒落地后不相交,这种位置关系,我们把它叫做平行。

相交的有一种特殊关系,叫做垂直。

今天我们来学习“垂直与平行”(板书课题)(二)问题导航师:请把课题读一读。

读完课题,你想知道关于课题的什么知识?生1:什么叫平行?什么叫垂直?生2:垂直与平行有什么关系?生3:垂直与平行有什么用处?接着,教师向学生交代清楚这就是本节课要探讨的三个大问题。

浅谈“大问题”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浅谈“大问题”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浅谈“大问题”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1. 引言1.1 介绍“大问题”教学概念"大问题"教学是一种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老师提出一个综合性、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等方式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与传统教学相比,"大问题"教学更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更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和学习需求。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大问题"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引导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深层含义,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大问题"教学,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大问题"教学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是一种值得倡导和推广的教育方法。

1.2 强调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重要性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引入“大问题”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力。

与传统的狭隘问题相比,大问题更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认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阶段,因此使用大问题教学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们建立数学思维的框架,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

通过解决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大问题,学生能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大问题教学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调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引入大问题教学的重要性,可以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数学学习效果带来积极的影响。

2. 正文2.1 大问题教学的特点与优势大问题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以探究和发现为目的的教学方法。

其特点与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基于大问题教学的数学课程教学实践与反思

基于大问题教学的数学课程教学实践与反思

基于大问题教学的数学课程教学实践与反思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和进步。

在数学教育领域,大问题教学成为了一种热门的教学方法。

大问题教学是指将数学课程中的知识点与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介绍大问题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大问题教学要求教师将数学的知识点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

在教学黄金分割点的概念时,可以引入世界各地的建筑物和艺术作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计算找出黄金分割点的实际应用。

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增加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大问题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到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并进行推理和分析。

教学多边形的面积时可以引入种植园的规划,让学生通过测量和计算种植园的面积来应用多边形的面积公式。

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问题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与同学一起合作,共同分析和解决问题。

在教学概率时可以引入赌博问题,让学生通过模拟和实验来计算概率,然后讨论和比较结果。

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效果。

大问题教学是一种富有创新和实践性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通过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大问题教学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的数学内容,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进行合理的选择和设计。

教师在实施大问题教学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程度和能力,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

基于大问题教学的数学课程教学实践与反思

基于大问题教学的数学课程教学实践与反思

基于大问题教学的数学课程教学实践与反思一、大问题教学的核心理念和特点大问题教学的核心理念是以问题为中心,以问题驱动学习,以问题引导思考。

在大问题教学中,老师不再是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主导者,而是变成了引导者和促进者,更多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大问题教学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问题驱动学习。

大问题教学是以一个重大的问题为教学的出发点,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讨论,引导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参与度高。

在大问题教学中,学生是主体,他们通过研究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建构属于自己的数学知识和方法,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3. 多元化的思维方式。

大问题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研究并解决问题。

在我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我尝试将大问题教学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下面我将结合教学实践,分享我在数学课堂中实践大问题教学的经验。

1.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选择一个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疑问和问题。

通过这个过程,可以唤起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并激发他们思考和探究的欲望。

2. 分组合作探究问题。

在课堂中,我会将学生组织成小组,让他们共同合作、探究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相互交流、讨论,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相互启发,从而形成集体智慧,共同寻找问题的答案。

3. 指导学生总结解决方法。

在学生们进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我会适时地给予指导,并鼓励学生们总结和归纳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以及其中蕴含的数学原理和规律。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还能够提升他们的归纳和总结能力。

4. 展示和分享成果。

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我会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示出来,通过展示和分享,让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启发,从而建立起积极的学习氛围。

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基于大问题教学的数学课程教学实践与反思

基于大问题教学的数学课程教学实践与反思

基于大问题教学的数学课程教学实践与反思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倡导“大问题教学”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突破了传统的以知识点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为目标,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数学教学中,大问题教学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对基于大问题教学的数学课程进行实施与反思。

大问题教学是指以一个或多个真实、复杂的问题为核心,通过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来促使学生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

在实施大问题教学的过程中,我通常会选择一个真实的问题,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可以涉及多个数学知识点。

然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巧来解决问题,同时培养他们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一次我在高中数学课上提出了以下问题:“如果把零放在一位数的最前面,可以得到多少不同的两位数?”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是如果深入思考,会发现其中涉及到数的位权计数、排列组合等数学知识。

在提出问题后,我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解决方法。

有的同学认为可以通过排列组合的方法进行计算,有的同学则提出了使用穷举法和归纳法等方法进行计算。

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们不仅仅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实施大问题教学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在组织学生讨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思维不够活跃,缺乏主动性。

他们往往习惯于依赖老师的指导,没有自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时间的限制,有些问题难以在课堂上得到解决。

有时候,我需要在课后提供额外的辅导和指导,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基于大问题教学的数学课程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实施大问题教学,我发现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明显提高,他们也更加愿意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大问题”教学(五篇材料)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大问题”教学(五篇材料)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大问题”教学(五篇材料)第一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大问题”教学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大问题”教学“学有千千万,起点一个问。

” 问题,是学习的开端,是思考的基础,是数学的心脏。

目前,课堂提问含金量不高,问题细小琐碎繁杂,满堂问,满堂灌的现象屡见不鲜。

对此,数学专家们就推出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大问题”教学一“大问题”教学的来源“大问题”是课堂教学的“课眼”,是课堂教学的主线。

它一般是学生的学习疑点,是教材的省略点,是知识的连接点,是数学思想的聚焦点,也是钻研教材的着力点。

受之启发,我们的数学大师黄爱华、林炜等就开始在小学数学学科中探寻一种以“大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式。

我以为,以“大问题”为导向的数学课堂教学,从宏观上看,这是一种变革;从微观上看,这是一种策略。

二、“大问题”教学的特点第一,抓本质。

它强调的是问题的“质”,问题必须触及数学的本质,这个本质,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更指基本思想与基本活动经验,有“意义之水”在流淌。

第二,外延大。

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或自由度,能够给学生的独立思考与主动探究留下充分的探究空间。

第三,关注“差异发展”。

它能照顾到不同层面的学生,关注不同学生的差异发展。

第四,少而精。

找准了“大问题”,就意味着教者抓住了课堂的“课眼”。

第五,挑战性强。

它有一定难度,但也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实”。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它必须是有“繁殖力”的。

它可供迁移,可供生长,一般以问题开始,但不一定以问题结束;它能够催坐出大量的新问题,它就像一棵小苗,可以长成参天大树,还能结出累累硕果;它就是一只“会下金蛋的老母鸡”。

大问题教学能够改变传统课堂单一的线形逻辑结构,生成一种多线交融,分层并进的新的教学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语言,有利于实现数学新课改下的四基。

三、“大问题”教学的有效实施第一:建立关系,建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中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案例

教学设计中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案例

教学设计中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案例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成果。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面临各种问题,如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可以采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本文将通过一个案例来说明教学设计中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应用。

在一所中学的数学课堂上,教师发现学生对于代数方程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代数方程的解法,教师决定采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

首先,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3-4名学生组成。

然后,教师给每个小组分发一套代数方程题目,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并解答。

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让他们在互相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分析。

教师提出一些关键问题,如“你们在解题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们是如何解决这些困难的?”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将自己的困惑和解决方法分享给其他小组成员。

这样的交流有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归纳。

教师提出一些关键问题,如“你们发现了哪些解题规律?”“你们在解题过程中掌握了哪些解题技巧?”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将自己的发现和经验总结起来。

这样的归纳有助于学生对于代数方程解法的理解和掌握。

最后,教师进行知识拓展和巩固。

教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如“你们能否将所学的代数方程解法应用到其他领域?”“你们能否解决更加复杂的代数方程?”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尝试解答这些问题。

这样的拓展和巩固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教师成功地解决了学生对于代数方程的理解困难。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积极参与到解题过程中,互相交流、分享经验,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同时,通过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应用,学生不仅掌握了代数方程的解法,还培养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

小学数学“以大问题导学”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的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以大问题导学”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的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以大问题导学”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的教学模式“大问题”教学的核心词之一是“导”:在“大问题”的教学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深层思考,诱导学生进入学习,指导学生渐入佳境,甚至误导学生掉入陷阱?以“大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当好一名重要的导演,把教学导向透彻、自主、高效,把终极目标导向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还真是一门艺术。

一、“以大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新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建构知识的过程。

同时,建构主义也认为,学习者学习方法问题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学习看作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3.波利亚的教育理念波利亚认为:把解题作为培养学生数学才能和教会他们思考的一种手段和途径。

而解题是数学存在的一种理由,因此数学真正的组成部分是问题和解,其中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二、“以大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结构及阐述。

(一)、课前提出问题这个环节由老师或学生提出适量的问题,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相关的学习内容,以便于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交流自己的想法。

1、根据教学目标提出问题例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可以提出三个大问题:“好处”、“意义”、“异同”,让学生围绕这三个大问题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两三个覆盖全局、直指本质、涵盖重难点的大问题,不仅能帮助学生建立教学支架,同时也让学生在40分钟的时间里充分解放自己的头脑,独立思考;充分解放自己的双手,主动操作;充分解放自己的嘴巴,表述观点;充分解放自己的研究,勤于观察。

2、根据学生的差异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应建立在新旧知识的不同联结点上。

因为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有相同的联结点,我们的“大问题”需要有层次性的差异。

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以设计如下几个大问题贯穿始终的:(1)你能否利用已学的知识来猜一猜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2)分数和除法是什么关系?(3)4除以2你能否写成分数形式?(4)除法中被除数、除数、商不变的性质是什么?这4个问题中第一个问题最具开放性,给学生提供的思维空间和难度系数都位居四个之首,是一个最大的“大问题”。

浅谈“大问题”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浅谈“大问题”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浅谈“大问题”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一、什么是“大问题”教学模式?“大问题”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引导,注重实践操作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

它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师生间的互动性,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问题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积累经验、解决问题,并在实践中得到验证,最终实现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综合运用。

“大问题”教学模式的核心是问题引导学习,学生通过针对一个问题或课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分析,从而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达到知识的习得和能力的培养。

1. 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可以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大问题”教学的起点,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索。

比如在教学习题1-100之和时,可以提出一个生活中的问题:“某公司员工每月工资为1500元,汽车保险费每年需要800元,水电费每月500元,一年下来共花费了多少元?”这样的问题能够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2.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大问题”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的主导者,而是充当指导者和引领者的角色。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自主构建知识结构、引导自己的学习方向、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这样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 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在“大问题”教学模式中,学生之间需要进行合作学习,共同探讨问题、讨论解决方法,并共同完成任务。

这种合作学习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使学生在相互合作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在“大问题”教学模式中,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操作去解决实际问题,从中获取知识,培养自己的操作能力。

比如在教学习题的时候,可以设置一个实际问题,“小明家有一块地,长方形,长6米,宽4米,小明要把这块地包上一层地砖,地砖规格是20cm×20cm,问他需要多少块地砖?”通过这个问题的实际操作,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学习题的解题方法,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

基于大问题教学的数学课程教学实践与反思

基于大问题教学的数学课程教学实践与反思

基于大问题教学的数学课程教学实践与反思引言:一、基于大问题教学的数学课程教学方法1. 基本理念基于大问题教学的数学课程教学方法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它不再是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而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基础上。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

2. 实施方式在基于大问题教学的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首先设定一个“大问题”,这个问题可以是一个现实生活中的难题,也可以是一个数学领域内的难题。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解决这个大问题,通过探究和实践来深入理解数学的知识和方法。

二、教学实践体会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尝试将基于大问题教学的数学课程教学方法应用到了我们的教学实践中。

在课堂上,我们首先引入一个生活中的问题,比如说如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许多作业;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发现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显著提高。

而且,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更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实践反思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

我们发现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需要具备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有待提高,他们在遇到问题时往往缺乏合作精神和探索精神。

学校的课程体系和评价机制也需要作出相应的改变和调整,以适应基于大问题教学的数学课程教学方法。

结语:通过对基于大问题教学的数学课程教学实践与反思,我们认识到这是一种具有潜力的教学方法。

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进一步深化和完善这种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更加丰富和有意义的学习体验。

希望有更多的教师能够尝试这种方法,并为教育改革和创新做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rtistry(教学艺术)
有效教学中呈现出来教学艺术是:第一,高创造性活动; 第二,课堂回应的经验本领;第三,对实践的反思能力。
➢Model of teaching(教学模式)
学流程有。效的教学模式课价主后要关注与众不同的教学法8和可操作的教
大问题教学(Big problem teaching)
4
赵志成(2007).《有效教学策略的应用》。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
从观课中反思:何为有效教学?
课后 价
5
“观课中发现,课堂失效的原因大都与未能配合学生 的能力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关,而教师个人的魅力 及教态亦严重影响学生对学习的态度。”
赵志成(2007).《有效教学策略的应用》。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
(1970s)
教师性格特质
Getzels & Jackson (1963)
过程 — 产出 教师行为 — 学生成绩
有效教学模式(Effective teaching)
➢Teaching effects (教学效果)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任务,教学过程的有效性要通过分析学 生个体要素的情况。“教学效果”主要关注教师行为及教学技 巧在课堂中的呈现。
影像媒介)足够吗? • 有足够例子可令学生产生联想及组合概念吗? • 有否提供情境触动学生的思考? • 有否足够的思考过程时间让学生整理思维?
从“问题教学”到“大问题教学” --研究建议
➢ 了解经验,搭脚手架(scaffolding)
避免以教师自己的丰富知识去揣度学生,在设计探 究性问题时也不应草率,应提供足够的知识和资料作 参考、比较、分析及综合以得出结论;另外,在教师 工作繁忙,没有足够时间备课的现状下,要训练自身 短时间内就资料提出问题的能力,避免提出“过深或太 模糊、过浅或太直接”等问题,要提出有层次的问题。
•站在后面:鼓励、支持、保障
16
(5).是否“再创造”?
单一+线性+科学主义逻辑
复杂+无法预设+知识再创造 学习真正发生
智慧真正形成 17
问题不断出现
从“问题教学”到“大问题教学” --研究建议
➢高层次提问的先决条件(high-order question) • 输入学生脑袋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及其他
从“问题教学”到“大问题教学” --研究建议
➢ 建立提问的系统或层次(systematic questioning)
从认知范畴的取向看,提问层次的理论基础仍然离 不开布鲁姆教育目标的分类( Bloom’s taxonomy), 即由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到评鉴。近年来常 提及的高阶思维(high-order thinking),亦是布鲁姆 分类的后几个层次,或加上批判思考及创造力等。这些 都是建立系统的、有层次的提问的基础。
•还原数学好奇心、求知欲 •磨练意志、建立信心
•数学严谨性与结论正确性
14
(3).是否“飞翔者”的学习?
飞翔者 奔跑者
高端学习(智能型学习) 自主规划、自由想象、自我探寻
跟随者 追赶者
“我教你学”
低端学习(复制型学习)
15
(4).是否“教师在后”?
•直接面对文本—读一读、写一写
•“小先生”的方法—教一教、问一 问
师生共同提出并整理出大问题,整体呈现
(3)尝试探究
学生依据已有知识经验和课本内容自主或合作学习
(4)展示分享
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教师引发深层次的对话和碰撞
(5)共同概课括后
师生共同参与梳价理和提炼,得出结论 11
(6)问题延伸
大问题教学(Big problem teaching)
4.有效教学评价标签
•教学行为是否“以学为核心”? •教学设计是否“置顶价值观”? •教学取向是否“飞翔者”的学习? •教学回应是否“教师在后”? •教学反思是否课价后存在“再创造”性?
12
(1).是否“以学为核心”?
•教会学生学习
乐学、紧张的智力状态
•“不教之教”
教在:深处、难处、转折 处、争议处
•尊重差异
13
(2).是否“置顶价值观”?
9
大问题教学(Big problem teaching)
2.概念涵义 直指本质、涵盖教学重难点、具有高
水平的、以探究为主的问题。
课后 价
10
为什么圆形的井盖不会掉下去呢?
大问题教学(Big problem teaching)
3.教学结构 (1)建立关系
建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
(2)提出问题
怎么样的教学是 ‘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研究的发展脉络
①信息导向,②社会导向, ③个人导向,④行为体系。
有效教学模式
Joyce&Weil(1996)
教学艺术
Rubin(1985)
有效教学技巧
价值内化
Leinhardtn(决策、行动
课堂教学行为Brophy&Good(1980s) 实证研究:教学时间和清晰讲解
“大问题教学”: 有效教学模式例谈
深圳市黄爱华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成员
香港中文大学2014级博士生
林炜
分享主题:
“大问题教学”的有效性
研究展望
大问题教学
有效教学
教学失效?
教学失效(Teaching Ineffectiveness)
•依书直说/缺乏活动 •师生互动性低 •低层次问答或缺乏创意等评论 •教师以“经验”画瓢 •空有活动的形式课价后
参考文献:
1. Ko,J., Sammons,P., Bakkum,L. (2013). Effective teaching:a review of research and evidence. 2. Harris A. (1998) Effective Teaching: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School Leadership & Management, 18(2), 169-183. 3. Fenstermacher G.D., Richardson V. (2005) On Making Determinations of Quality in Teaching.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107(1), 186–213. 4. Seidel T., Shavelson R.J. (2007) Teaching Effectiveness Research in the Past Decade: The Role of Theory and Research Design in Disentangling MetaAnalysis Result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7(4), 454–499. 5.赵志成(2007).《有效教学策略的应用》。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
1.哲学起源
“数学大问题”这一名称的起源,是来自一本罗伯
特·所罗门教授所著的 《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
入门读物。这本读物是按照一些哲学上的大问题来
组织材料的。随着对哲学上各个问题深入阐述,自
然而然地把读者引入哲学的殿堂,使得读者在不知
不觉中熟悉哲学史上的一些最重要的观点,真正享
受思考的乐趣。
课后 价
从“问题教学”到“大问题教学” --研究建议
➢ 提升思维机略(improving schema)
教师在备课时,有层次和系统的提问是否存在于其思 维机略(schema)内。如果教师太熟悉内容,只记挂着 如何讲述内容,便疏忽了学生如何“学”和“思”;另外, 要提供什么情境使学生感到提问与学习内容或其生活体 验有关(relevance),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总之,教 师应该剥洋葱式地逐步增加或改变情境条件,使学生用 多角度思考及深化探究,这也是教师功力的体现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