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森林公园建设与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

湖北森林公园建设与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
湖北森林公园建设与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

湖北省新兴产业情况

湖北省产业结构分析 组长:陶攀 组员:孙冯菲,崔晓萍,陈昕,吴蕾,何依然,黎漫玲,胡苗苗,张晓明

目录 湖北省产业结构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一,湖北省经济概况.. (3) (一)经济总量跨越提升。 (3) (二)发展质效不断提高。 (3) (三)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3) 二,湖北省产业结构 (3) (一).产业结构概况 (3) (二).湖北产业结构概况 (4) (三).湖北省产业结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 1、第一产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5) 2、第二产业水平滞后的原因 (5) (四).优化产业结构 (5) 1.是壮大主导优势产业。 (5) 4.供给侧改革如何做好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减法 (6) (五).两圈一带经济带--“产业布局” (6) 1.两圈一带含义: (6) 2.两圈一带意义: (6) 3.湖北两圈一带示意图 (6) 4.李宪生报告节录。 (7) 三,湖北产业支柱情况 (8) (一).主要类型 (8) (二).举例分析 (8) (三).湖北支柱产业的空间布局战略湖北支柱产业已形成 (9) (四).湖北支柱产业发展战略转换 (10) (五)湖北支柱产业技术发展战略 (11) 四,轻重工业的发展情况 (11)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湖北发展的根基和支柱。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工业总产值情况: (11) ----逆势进位规模总量迈入第一方阵 (11) (二)轻重工业产业结构优化 (12) ----多点支撑打造工业版图新格局 (12) 五,服务业发展情况 (13) (一)经济总量实现新的跨越,占比首次超过工业。 (13) (二)增速高于全国,领先中部。 (14) (三)市场主体快速成长,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投资力度加大,发展后劲增强。 (14) (五)从业人数增多,税收贡献增大。............................................. 错误!未定义书签。六,湖北省新兴产业情况. (14) (一),新兴产业概况 (14) (二).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15)

矿泉水产业概况及发展趋势

来源于:长沙愚人水净化设备厂网站 引言 我国饮用矿泉水资源十分丰富,类型齐全,凡是世界上地矿泉水类型,我国均有分布.据统计,目前全国已勘察评价并经国家和地方主观部门认可地饮用矿泉水源地约有余处.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我国饮用天然矿泉水规模化开发始于年,在此以前全国仅有青岛崂山、内蒙古维纳、广东龙川、辽宁皮口和汤岗子等数家矿泉水厂家生产少量瓶装矿泉水产品.年由国家技术监督局组织地质矿产部、卫生部和轻工部等三部制定地《饮用天然矿泉水》国家标准发布实施,该标准于年又进行了修订(—),进一步趋于完善.与本标准配套地有关饮用矿泉水标准尚有《天然矿泉水地质勘探规范》(—)、《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方法》(—)、《饮用天然矿泉水卫生规范》(—)等.上述标准对天然矿泉水地水质要求,水源地勘察,水质检验方法,建厂要求,质量管理和成品标准、包装、运输、贮存等方面都作了全面地规定,使我国矿泉水业地开发与生产更加规范化.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在生产开发方面,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少至多地过程,已发展到当今地千家瓶装矿泉水企业.国家技术监督局年统计资料为家.其生产规模大多数为年产量吨地小企业.年产量达吨以上地大型企业约有家左右,这些企业构成了我国瓶装矿泉水生产行业地骨干企业,其产量占整个行业地一半左右.矿泉水产量自年开始大幅增长,据估计其年产量约为万吨,年为万吨.据国家统计局发布地资料,到年产量已达到万吨,比前一年增长年产量为万吨,仅比九五年增长约,其增长速度开始放慢.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瓶装矿泉水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国家技术监督局曾于年和年组织对瓶装水产品质量进行了两次国家监督抽查,抽样合格率分别为矿.和;年合格率达,年合格率为.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年上半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对全国三十个省家矿泉水生产企业进行了统一检查,覆盖率达在产品标准更加严格地要求下,抽样合格率进一步提高到,较九六年再次提高个百分点.其中年产量在一万吨以上地大型企业共有家,抽样合格率为,表明大型矿泉水企业地产品质量较好.上述情况反映出我国矿泉水产品质量正在稳步提高.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我国饮用矿泉水发展现状 结合国内外瓶装矿泉水地市场环境和市场周走向,谈谈我国矿泉水产业地发展前景. 由于饮用水源日益严重,为了生存和发展,人们渴望获得优质饮用水,矿泉水以其“天然、纯净、安全、卫生和有利健康“而将成为新型流通热门商品.欧洲已有余年历史,年世界矿泉水年产量为万吨,欧洲最高,达万吨,其次亚洲(不含中国)万吨,南美洲万吨,非洲万吨,北美洲万吨. 详见下表: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表世界各洲矿泉水生产情况

森林旅游政策支撑

森林旅游政策支撑 近日,从2016中国森林氧吧论坛获悉,我国的森林旅游市场正迅速崛起,2015年林业旅游与休闲人数达23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700亿元。为进一步发挥森林在教育、体验、养生等方面的功能,国家林业局将森林体验和森林养生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森林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 政策支撑 2015年10月,由国家林业局、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2015中国森林旅游节"在湖北武汉举办。37个列入首批“中国森林氧吧”榜单的国家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在湖北武汉亮相。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为上榜单位授牌。 2016年1月,国家林业局下发《关于大力推进森林体验和森林养生发展的通知》,《通知》提出,加快森林体验和森林养生发展,有助于推动森林旅游的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有助于发挥林业在弘扬生态文明、改善民生福祉中的巨大潜力。 2016年1月,国家林业局印发《全国城郊森林公园发展规划(2016-2025年)》。《规划》从发展城郊森林公园的必要性、我国城郊森林公园发展成效和挑战、城郊森林公园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布局、主要建设内容和保障措施共6个方面进行了编制。城郊森林公园是森林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宜居城市建设、提升百姓福祉的重要需求,也是弘扬生态文化、全方位发挥森林生态功能、提升民众森林文化素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2016年2月,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园管理办公室下发《关于启动全国森林体验基地和全国森林养生基地建设试点的通知》,标志着林业主管部门推动的全国

森林体验基地和全国森林养生基地(以下简称“两个基地”)试点建设工作正式启动。 2016年4月,国家林业局下发《关于省级以下森林公园审批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要求把省级以下森林公园审批作为本地区森林公园建设发展工作的重要环节,认真抓实做好,确保省级以下森林公园审批的公开、公正、透明开展。 2016年4月,国家林业局印发《中国生态文化发展纲要(2016-2020年)》。《纲要》要求全国森林公园总数由2015年的3000处增加至4400处、建设76个国家湿地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湿地生态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扩建一批国家沙漠公园,初步建立起国家沙漠公园网络体系等。 2016年5月,国家林业局印发《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十三五”时期,我国将加快建设京津冀生态协同圈,打造京津保核心区并辐射到太行山、燕山和渤海湾的大都市型生态协同发展区,增强城市群生态承载力。京津冀区域将建成国家级森林城市群。 2016年7月,国家林业局印发《全国森林经营规划(2016-2050年)》,《规划》针对我国森林经营理论和技术滞后的突出问题,吸纳借鉴国际先进森林经营理念和技术,结合我国森林分类管理和森林经营生产实践,确立了多功能森林经营理论为指导的经营思想,树立了全周期森林经营理念,明确了培育健康稳定优质高效森林生态系统的核心目标,是相对于传统森林经营方式的重大变革。 2016年8月,66处试点国家湿地公园通过国家林业局验收,正式成为“国家湿地公园”;21处试点国家湿地公园未通过验收,限期整改;3处试点国家湿地公园取消其试点资格。

湖北化工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湖北化工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目前,世界化工产业呈现集约化、规模化、园区化的趋势,生态化工园区日益成为国际化工产业发展的新主流。湖北省武汉化工区将秉承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理念,建设成企业集中、土地集约、产业集聚的生态化工园区。武汉化工生态园区的建设将为整个湖北省化工产业的发展开创新的局面。 标签:化工产业生态化工园区新局面 0 引言 化工产业是湖北的重要支柱产业。湖北省的沿江地带是我国重要的化工生产基地,依托独特的优势资源,湖北省沿江地带集聚了全省一半以上的化工生产能力,对全省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化工产业的迅速发展,对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为了使化工产业更好的发展,武汉市将建成武汉化工生态园区,化工产业呈现集约化、规模化、园区化的趋势。湖北化工产业的发展将会出现新的局面,这对拉动全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1 武汉省化工产业基础条件和发展现状 1.1 产业基础湖北省沿江地带具有发展成为国际化工产业基地的有利条件。①地域优势。湖北地处中国中部,具有接南转北、承东启西的作用,位于沿江地带,沟通沿海和内地,具备发展成为超大型化工产业的有利条件。②交通条件优越。长江沿岸建有大量千吨级以上的码头,有着便利的水路、公路、铁路、管道等各种交通条件,国家“西气东输”工程正在导入湖北,这些将会更好的为武汉提供油、气资源,为武汉国际石化产业基地建设提供便利条件。③产业基础雄厚。目前,湖北化工行业可生产20多个大类、10000多个品种,其中30多种主要产品的经济规模位居国内领先水平。化工产业的生产能力、经济规模均在国内同行业名列前茅。炼油、新型功能材料、乙烯、精细化工品、专用化学品门类齐全。美国、德国、法国、日本、荷兰、韩国、新加坡等国家著名化工企业,以及港、澳、台地区的一批大公司在武汉落户发展。④人才资源丰富。湖北省拥有三十多家从事化学工业研究的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38所家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500多种化工高新技术产品和200余家国家级、省级化工技术企业。其中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一些名校为湖北省输送了大批高科技人才。 1.2 发展现状2009年湖北化工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80亿元,占湖北省工业增加值的41%;完成销售收入2350亿元,占全国化工产品销售额的19%。 湖北可以说是中国化工产业发展壮大的一个摇篮,近10年来,湖北的化工产业得到迅速发展,拥有化工企业500余个,起主导作用的企业是:武汉化工厂、湖北三宁公司、武汉石化公司。这三大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占到全化工行业的40%以上,同时为其它化工行业的生产和发展提供了机遇,为产品的延伸加工,深度发展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湖北省发展战略

【第153期】湖北省的基本情况及其发展战略 编者按:本文系作者为湖北省纪检干部培训班学员作的报告摘要。报告分三次讲、涵三部分。第一部分,湖北省的基本 情况、五大优势;第二部分,湖北省的发展战略:“两圈一带”; 第三部分,关于东湖国家创新示范区的有关情况。本报告立足 历史的高度、现实的角度、全球的视野,进行了纵横捭阖的论 述,内容丰富,具有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但由于篇幅太长,不得不删除了一些具体内容,特予刊发。 湖北省的基本情况及其发展战略 中共湖北省委宣传副部长余立国 湖北历史悠久,几千年前就有人类生息。清朝康熙六年,湖北左司改为湖北省,沿袭至今。湖北位于中国内陆腹地中心、长江中游,因地处洞庭湖以北而得名,简称鄂。国土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070万,其中乡村人口4016万。现设12个直辖市、一个自治州、一个林区、三个直管市、21个县级市、39个县。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过万亿。 一、省情:五大优势 湖北的省情可以概括为这么几句话:鱼米之乡、工业摇篮、科教高地,九省通衢和文化大省。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一)湖北农业优势突出,素有“鱼米之乡”美誉 自古以来就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说。为什么会是如此,就是因为湖北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和资源禀赋。湖北位于中国内陆腹地中心,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高地和平原兼备,又处于亚热带和温带交替区域,气候具有南北过渡特征,生物物种非常丰富,资源和气候环境十分利于农业生产,土地肥沃,降水充沛,日照充足,雨热同季。我省多年来被国家确定为农业主产区(全国共13个)。

我省将继续巩固和发展这种优质农产品优势,通过加强基地建设和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提高质量、扩大规模,确立我省农业在全国的优势地位,建成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二)湖北是近代工业发祥地,素有“工业摇篮”之称 作为现代文明主要推动力的工业,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湖北经济发展的命脉。回眸过去,湖北工业曾经历了领跑全国的辉煌历史。早在120多年前的1889年,近代中国“洋务运动”主将之一张之洞主政湖北。他秉持“以工为本”的理念,推出系列新政,拉开了湖北乃至中国近代工业的序幕。新中国成立后,在近代中国工业史上占据重要位置的湖北,被国家赋予建设“南方工业基地”的光荣使命。“一五”时期,国家根据交通便利、生产地接近原材料产地等生产力布局条件的原则,充分利用长江两岸铁铜矿的资源优势、江汉平原的农业优势、长江航运和京广铁路运输的交通优势,对湖北工业进行布局。“三线建设”期间,湖北再次成为国家投资重点地区,工业建设的主战场转移到鄂西、鄂西北广大地区,形成了以武汉为中心的鄂东钢铁工业基地;以十堰为中心的鄂西北汽车工业基地;以荆门为中心的“鄂中石油化工基地”;以宜昌为中心的鄂西能源工业基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齐全的工业体系及雄厚的产业积淀。在今年的经济工作会议上,省长宣布,在今后的投资中已策划入库重大项目3.7万个,投资规模总计超过12万亿。同时,确保今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逾万亿,其中工业重点项目将完成千亿元以上(包括咸宁核电等重点项目)。通过这些建设项目的完成与带动,湖北工业将重现辉煌。 (三)湖北科教优势明显,素有“科教高地”之誉 自古以来,“惟楚有才”已成为荆楚的代名词。就是在中国近代社会,湖北的教育也是全国最发达的地区。在张之洞主政湖北时,曾创造过许多“全国第一”:第一所中学、第一所女子师范学堂、第一所大学、第一所职教学校、第一所武备学堂,乃至第一所幼稚院,教育经费全国第一,国外留学生全国第一。发展到今天,湖北的科教力量和人才数量都位居全国前列。在科研方面,在鄂各类科研基地数量总数位居全国第五名,国家重点实验室仅次于京沪位居第三位。所有

新时期发展森林旅游的实践与思考

新时期发展森林旅游的实践与思考 ——以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为例 徐高福何建平彭新俊孙邦建黄武祥 2013-3-28 9:48:47 来源:《中国林业经济》2012年第5期摘要:森林旅游是旅游的新业态,已进入大众化旅游的新阶段。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立足挖掘森林资源的经济潜能和文化内涵,在森林旅游实践中着眼规划、优化管理、特色经营、创新发展。对良好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是新的生产力等理念进行了较深层次的思考,提出了新时期发展森林旅游必须树立生态观念、加大项目投入、重视人才培养等对策。 关键词:森林旅游,创新发展,特色经营,生态保护,千岛湖 森林公园是以良好的森林景观和生态环境为主体,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利用森林的多种功能,以开展森林旅游为宗旨,为人们提供具有一定规模的游览、度假、休憩、保健疗养、科学教育、文化娱乐的场所[1-2]。森林旅游是旅游的新业态,已进入大众化旅游新阶段。 千岛湖是1959年新安江水库建成蓄水后形成的人工湖泊,位于浙江省西部山区,杭州市淳安县境内,地处长三角腹地,距杭州市区129 km,距黄山140 km,是镶嵌在杭州—千岛湖—黄山名城、名水、名山这条黄金旅游线上的一颗灿烂的明珠,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森林公园之一。由19个国有林场构成的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9.5万hm2,其中湖面5.3万hm2,拥有姿态各异的大小岛屿1 078个,森林景观丰富,山光水色如诗如画,生态环境清雅宜人,是长三角地区旅游的精华之地。 近年来,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以打造“世界山水公园、东方休闲名湖”为引

领,立足挖掘森林资源的经济潜能和文化内涵,依托千岛湖特殊的地理位置,把自然景观、千岛湖库区历史文化和新安兵团建设文化融为一体,突出回归大自然的生态旅游主题,在可持续发展的平台上,拓展市场、提升服务、规范管理、树立个性、打造品牌,着力培育生态和经济“双赢”的新型森林旅游产业。2011年,千岛湖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06万人次,实现旅游经济总收入53.1亿元,分别位于全国森林公园第10位和第1位[3]。 1 森林旅游发展的实践 1.1 着眼规划,瞄准森林旅游发展长远目标 一项规划制定是否科学、合理,是否融入了创新理念,是否始终占据一个制高点,都是这个行业能否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4]。 根据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的地质地貌、森林资源等现有资源,公园立足高品位、高起点,实现科学规划。2009年公园协助国家林业局华东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进行了《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旨在保护好现有森林植被和历史文化古迹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千岛湖的区位优势,合理开发森林景观资源,精心配置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设施和宜人的休闲服务设施,使之成为风光秀美、特色鲜明、效益一流的森林公园。同时,结合淳安县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了水韵梓桐、千岛湖宋词文化园和许源林场红相思森林家园等项目规划。公园编制的《森林休闲旅游规划方案》通过审批,18个项目将在五年内分批实施。重点实施以梓桐口大型休闲观光园区、千岛湖龙涧休闲旅游景区、茅头尖休闲观光园区为主体,以叶琪会所、东山尖登山营地、界首健康养生乐园、姥山林木良种科教基地、十八坞现代农业观光园、龙川游客接待中心为支点的“三主体六支

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经济 国民经济发展 湖北是经济强省,2012年GDP达22250.16亿元,增速达11.3%,快于全国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居全国第九位;人均GDP38878元人民币,折合6158美元,居中国中部省份第一位。 湖北消费水平较高,2012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96.80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居全国第六位。城镇实现零售额7795.57亿元,增长16.8%;乡村实现零售额1401.24亿元,增长11.7%。全省城镇居民收入22903.85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3%。全省企业在岗职工工资达到37672元,年均增长18.9%。2012年全省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504.17亿元,比上年增长27.6%。产业结构稳步升级,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2848.77亿元、11190.45亿元和8210.94亿元,分别增长4.7%、13.2%和10.8%。三大产业结构为12.8:50.3:36.9。 截至2012年12月,湖北省有11个国家级开发区分别是: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1年,东湖高新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即光谷,含东湖综合保税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199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2000年4月在开发区内设出口加工区。含武汉出口加工区)、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含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襄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宜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荆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孝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 农业 2012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2848.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7%。粮食种植面积418.01万公顷,比上年增加5.8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47.29万公顷,减少1.58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45.73万公顷,增加2.77万公顷。粮食总产量2441.81万吨,比上年增产53.28万吨,增长2.2%;棉花总产量53.15万吨,增产0.57万吨,增1.1%;油料产量319.66万吨,增产14.95万吨,增长4.9%。 第二产业 工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2012年年末,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到11230家,比上年净增1312家,增长13.2%。完成工业增加值9552.35亿元,比上年增长14.6%。 工业产品结构改善,高新技术制造业增长较快,全年完成增加值2702.10亿元,比上年增长19.0%,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8.3%。工业产销衔接较好,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全年全省工业完成销售产值31012.94亿元,比上年增长18.2%,钢铁、汽车、石化、电力、食品、电子信息、纺织、装备制造、建材等重点行业实现销售产值超千亿元。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3%。全年全省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602.90亿元,增长10.6%;其中国有控股工业实现利润576.90亿元,下降1.0%。建筑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年全省资质以内建筑企业2774家,完成施工产值6865.67亿元,比上年增长22.9%;实现利润291.18亿元,增长25.8%;

湖北支柱产业发展战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815769777.html, 湖北支柱产业发展战略 作者:鲁夏平 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年第07期 [提要]支柱产业具有较强的连锁效应,诱导新产业崛起;对为其提供生产资料的各部门、所处地区的经济结构和发展变化,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本文指出发展湖北支柱产业在战略上必须进行“4个转换”,提出湖北支柱产业“5线7区”的空间布局战略,以及有效的技术战略。 关键词:湖北;支柱产业;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湖北支柱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收录日期:2012年2月17日 一、引言 支柱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生产发展速度较快,对整个经济起引导和推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汽车、钢铁、纺织、化工、建材是湖北传统支柱产业,其支柱作用不强,而且支柱产业分散。湖北的支柱产业群仍然是以劳动密集、资本密集为主的传统结构,技术含量还比较低。所以,要发展湖北的支柱产业需做一些战略上的规划。 二、湖北支柱产业发展战略转换 发展湖北支柱产业在战略上必须进行“4个转换”,彻底改变传统观念,强调素质、市场、整合、创新。 (一)从数量扩张向素质提高转换。在发展方向上,要从数量扩张向素质提高转换。湖北支柱产业几十年来走的是一条以数量扩张为主的发展道路,生产技术水平和效率明显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目前也面临着由低到高的转变。从1981年到1996年,湖北工业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钢铁、机电、纺织、化工等行业部分产品生产能力得到了成倍提高,但在生产技术水平、物质消耗水平、劳动生产率、产品品种和质量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和地区还存在明显差距。当前和今后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已不再是追求数量扩张,应转变工业增长方式,从以数量扩张为主转向以提高产业素质和提高质量为主。具体的,应做好四个转换:比例调整向结构升级转换、分散粗放结构向精益聚约结构转换、劳动密集战略向技术密集战略转换、条块分割结构向整体关联结构转换。

全国森林旅游发展规划技术方案

全国森林旅游发展规划技术方案 全国森林旅行进展规划 技术方案 国家林业局 二○一一年四月

前言2 一、编制规划的意义2 二、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2 (一)指导思想 3 (二)规划原则 3 三、规划期限和目标4 四、规划建设要紧内容与建设重点4 五、规划编制技术要求 5 (一)编制程序 5 (二)技术要求 6 六、规划资料要求6 附:1.省级森林旅行进展规划编写大纲2.省级森林旅行进展规划附表

森林旅行是指以森林旅行资源为主体,以森林、湿地、荒漠等多种类型的旅行资源为依靠,在特定的森林等自然生态地域为旅行者提供游玩观光、休闲度假、狩猎探险等产品与服务的特色旅行活动,是满足人们回来大自然愿望的一种专门旅行方式。本规划所指的森林旅行开展的范畴和主体包括: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内蒙古、吉林、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管辖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及湿地类型自然爱护区、国有林业局(场)所属林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沙漠景观旅行区、森林(沙生、水生)植物园、野生动物园、野生动物养殖场、狩猎场和其他适宜开展森林旅行活动的区域。 截至2009年,全国已建成各级森林公园2458处、湿地公园213处、自然爱护区2035处、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30个,还有大面积的沙漠景观旅行区、植物园、野生动物园和狩猎场等不同形式的森林旅行目的地,为森林旅行的进展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基础和宽敞的进展空间,也为公众增强生态爱护意识,提升生态文明素养提供了宣教场所。为使森林旅行产业健康快速进展,促进全民生态文明意识水平的提升,为全国森林旅行进展提供具有可操作性和指导性的总体规划,主动促进森林旅行资源爱护和合理利用,改善和解决森林旅行进展方向认识不清、区域进展不平稳、基础设施薄弱、投资渠道不畅等咨询题,整体上提升全国森林旅行形象和吸引力,进一步发挥森林旅行产业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国家林业局决定启动编制《全国森林旅行进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一、编制规划的意义 通过编制《规划》,全面统筹和分析我国森林旅行资源本底情形,深入了解森林旅行产业进展现状,挖掘森林旅行资源进展潜力、靓化森林旅行资源特色,将具有开发价值的重要森林旅行景区(点)纳入《规划》,按照市场需求制定产业空间进展布局,规范行业治理体制,建立森林旅行资源爱护、监测与评估体系,提出有效的森林旅行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扶持与资金渠道等保证措施,为森林旅行治理部门的产业进展决策提供依据。《规划》的编制将适应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满足人们期望与自然和谐

矿泉水产业概况及发展趋势

矿泉水产业概况及发展趋势 来源于:长沙愚人水净化设备厂网站 引言 我国饮用矿泉水资源十分丰富,类型齐全,凡是世界上的矿泉水类型,我国均有分布。据统计,目前全国已勘察评价并经国家和地方主观部门认可的饮用矿泉水源地约有3000余处。 我国饮用天然矿泉水规模化开发始于1985年,在此以前全国仅有青岛崂山、内蒙古维纳、广东龙川、辽宁皮口和汤岗子等数家矿泉水厂家生产少量瓶装矿泉水产品。1987年由国家技术监督局组织地质矿产部、卫生部和轻工部等三部制定的《饮用天然矿泉水》国家标准发布实施,该标准于1995年又进行了修订(GB8537—1995),进一步趋于完善。与本标准配套的有关饮用矿泉水标准尚有《天然矿泉水地质勘探规范》(GB/T13727—92)、《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方法》(GB/T8538—1995)、《饮用天然矿泉水卫生规范》(GB16330

—1995)等。上述标准对天然矿泉水的水质要求,水源地勘察,水质检验方法,建厂要求,质量管理和成品标准、包装、运输、贮存等方面都作了全面的规定,使我国矿泉水业的开发与生产更加规范化。 在生产开发方面,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少至多的过程,已发展到当今的千家瓶装矿泉水企业。国家技术监督局1997年统计资料为909家。其生产规模大多数为年产量2000---5000吨的小企业。年产量达10000吨以上的大型企业约有50家左右,这些企业构成了我国瓶装矿泉水生产行业的骨干企业,其产量占整个行业的一半左右。矿泉水产量自1990年开始大幅增长,据估计其年产量约为15万吨,1994年为93万吨。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资料,到1995年产量已达到169.7079万吨,比前一年增长82.5%.1997年产量为1946.4万吨,仅比九五年增长约11.46%,其增长速度开始放慢。 瓶装矿泉水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国家技术监督局曾于1992年和1994年组织对瓶装水产品质量进行了两次国家监督抽

中国大陆人口最多的十省产业结构分析

中国大陆人口最多的十省产业结构分析 中国大陆人口最多的十个省份 广东、山东、河南、四川、江苏、河北、湖南、安徽、湖北、浙江十个省市中国大陆人口最多的省份。其中广东、河南、湖南、湖北属于中南部地区,江苏、浙江、山东、安徽属于华东地区,四川属于西南地区。从地理分布中可以看出,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广东属于沿海省份,而其它属于内陆省份人口最多的十个省份的面积大约占整个国土面积的1/4左右。 从人口的发展情况看,广东的人口总数保持明显增长趋势;山东、江苏、河北、湖南、浙江的人口略有增长;其它省份的人口基本保持不变。从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看广东的增速最快、河南、江苏次之。所有省市的农业人口都在下降,城镇人口都在增加 江苏、浙江的人均GDP远高于其它省份;广东、山东的人均GDP高于全国的水平;湖北的人均GDP和全国水平持平,其余的省份人均GDP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人口十省的人口结构 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湖北的城镇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其中广东、江苏、浙江的人口比例已经远远超过了全国水平(54.45%),山东、湖北的人口比例基本和全国保持同等水平;河南、四川、湖南、安徽四省的农村人口比例仍高于城镇人口。

人口十省的产值 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速看,四川、湖南、江苏、安徽、湖北的增速高于全国的水平。特别是四川、湖南、安徽三个农业人口大省的增速高于全国的增速2个百分点以上。

人口十省产业结构 从人口十省的产业发展趋势可以看到,所有产业都是增长的趋势,农业人口的减少并没有对第一产业的发展产生质的影响。广东、江苏、浙江的第三产业规模已经接近了第二产业查,说明在人均GDP水平较高,且城镇人口较多的省份,第三产业的发展较为迅速;而山东、河南、四川、湖南、湖北、安徽的第二产业仍然占据国民总产值得最大份额。四川、安徽、湖南、湖北的国民总产值增速高于全国水平应该和第二产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说明这几个省份的工业化进程正是推进国民总产值发展的重要因素。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 鄂政发〔2007〕69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现就促进全省产业集群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意义 产业集群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发展产业集群,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资源潜力,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生产要素的有效集中,促进企业向优势地区集聚,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形成不同特色的优势产品和主导产业。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是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区域特色经济向集约化和可持续方向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从实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加快产业集群发展。 二、明确发展产业集群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突出企业主体和市场导向,紧紧围绕主导产业、骨干企业、重点园区、重大项目、知名品牌,优化资源配置,细化专业分工,延伸产业链条,加速生产要素集聚和产业升级,促进产业联系,引导产业聚集,不断提升全省工业发展水平和区域竞争能力。 (二)主要原则 重视规划指导。加大政府推动力度,制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科学合理规划区域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和产业布局,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和扶持重点产业集群发展。 坚持市场导向。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推动关联企业联合、兼并和重组,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资,形成关联企业的集聚,促进产业链的形成,带动产业集群发展。 突出培育重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培植主导产业、主导产品、龙头骨干企业和区域品牌,发展区域特色产业,提升区域竞争力。

森林旅游产业的特性_功能与发展趋势

森林旅游产业的特性、功能与发展趋势 刘世勤1,刘友来2 (1.森林国际旅行社,北京100714;2.中国林业集团公司,北京100714) 摘 要:走进森林、回归自然的户外游憩已然成为人们现代生活方式的追求和时尚,森林旅游产业兼具林业和 旅游业属性,具有较强的自然性、依附性、多样性、开放性和科普性,具有放松、健身、陶冶情操等独特功能,发展森林旅游对于促进国家旅游事业和林业产业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森林旅游产业未来发展将由以建设为主转向以管理为主,发展模式由政府主导演变为市场主导,呈现出内涵不断丰富、层次逐步提高、管理更加强化的趋势。 关键词:森林旅游;特性;功能;趋势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919(2010)04-0004-03 Characteristics ,Func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Forest Tourism Industry LIU Shi-qin 1,LIU You-lai 2 (1.International Forest Travel Agency,Beijing 100714,China; 2.China Forestry Group Corporation,Beijing 100714,China) Abstract :Outdoor recreation,going into the forest,returning to natural ,have become the fashion pursuit of people's modern lifestyle.Forest tourism industry has the properties both the forestry and tourism.And it has a strong natural,dependence,diversity,openness and popular science,with relaxation,fitness,and character cultivation and other unique features.Developing forest tourism play an important role for the promotion of national tourism and forestry industries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In china,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forest tourism industry will be oriented from structure to administration,and the development mode will be dominant by the market instead of by the government.Showing its content will richen,gradually improve the level,the trend of more intensive management. Key Words :forest tourism;characteristics;function;trends 收稿日期:2010-06-05 第一作者简介:刘世勤(1956-),男,黑龙江哈尔滨人,高级工程师,从事森林旅游管理及研究。 生态失衡、环境恶化、气候异常、灾害频发,已成为影响全球发展的主要问题,在发达国家,环保、健康、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受到推崇,社会消费观念正在向“自然中心”转变,推动着经济的后现代化发展方式。在中国,尽管工业化尚未接近高点,但资源环境压力的剧增使经济转型迫在眉睫。随着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成为基本国策,加之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走进森林、回归自然的户外游憩已然成为我国 进入小康社会后人们增加精神文化消费的热点,森林旅游具有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1森林旅游产业的特性 森林旅游是以森林生态系统的景观和森林区域 生态因子为背景的旅游活动,是在不采伐、不损毁森林的情况下,充分发挥森林生态功能的一种活动方式。森林旅游业是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狩猎场为主的生态旅游产业,应属于第一产业的林业和第三产业的旅游业相结合而催生的新兴业态,这种业态既是林业产业结构向高端发展、价值链向两端延伸的结果,又是旅游消费市场向多元化、多 CHINA FORESTRY ECONOMY 中国林业经济 2010年7月 誗理论研究誗 第4期(总第103期)No.4(Total 103) Jul.2010

全国森林旅游发展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附件 全国森林旅游发展规划 技术方案

国家林业局二○一一年四月

目录 前言 (2) 一、编制规划的意义 (2) 二、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3) (一)指导思想 (3) (二)规划原则 (3) 三、规划期限和目标 (5) 四、规划建设主要内容与建设重点 (5) 五、规划编制技术要求 (6) (一)编制程序 (6) (二)技术要求 (7) 六、规划资料要求 (8) 附:1.省级森林旅游发展规划编写大纲 2.省级森林旅游发展规划附表

前言 森林旅游是指以森林旅游资源为主体,以森林、湿地、荒漠等多种类型的旅游资源为依托,在特定的森林等自然生态地域为旅游者提供游览观光、休闲度假、狩猎探险等产品与服务的特色旅游活动,是满足人们回归大自然愿望的一种特殊旅游方式。本规划所指的森林旅游开展的范围和主体包括: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内蒙古、吉林、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管辖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及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国有林业局(场)所属林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沙漠景观旅游区、森林(沙生、水生)植物园、野生动物园、野生动物养殖场、狩猎场和其他适宜开展森林旅游活动的区域。 截至2009年,全国已建成各级森林公园2458处、湿地公园213处、自然保护区2035处、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30个,还有大面积的沙漠景观旅游区、植物园、野生动物园和狩猎场等不同形式的森林旅游目的地,为森林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公众增强生态保护意识,提升生态文明素养提供了宣教场所。为使森林旅游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促进全民生态文明意识水平的提高,为全国森林旅游发展提供具有可操作性和指导性的总体规

恩施州产业结构及经济资源

恩施州产业结构及经济资源 一、恩施州产业结构: 在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州委州政府将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实施“三州战略、推进绿色繁荣”的发展思路,以改善基础设施、壮大特色产业、加快城镇化进程、扩大对外开放、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为重点,大力推进州域经济由第一产业为主导向二、三产业为主导转变,由农村经济为主向城市经济为主转变,由内生型经济为主导向开放型经济为主导转变,由整体解决温饱向全面建设小康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建成全国先进自治州奠定坚实的基础。 坚持州域经济以民营化为主体,民营经济比重要达到80%;推进工业化,大力发展卷烟工业、水电工业、富硒绿色食品加工工业、药化工业、建材工业,同时突破性发展旅游业,实施园区战略,集团化战略和名牌战略,做强五大工业,把恩施州建成鄂西南重要的卷烟工业基地、洁净能源基地、富硒绿色食品工业基地、药化工业基地和建材工业基地;用现代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烟叶、茶叶、林果、药材、畜牧、特色蔬菜等六大绿色产业,推进产业化经营,努力建设绿色产业州。 二、恩施州产业现状: 依托绿色生态优势,走差异化发展路子,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恩施州已基本形成了扎实的产业基础。建立了以烟叶、茶叶、畜牧、林果、药材、特色蔬菜等为主的六大绿色产业基地,形成了以卷烟、电力、药化、富

硒绿色食品、建材为主的五大工业体系,由于两路的开通,恩施旅游业也迎来了黄金发展期。 恩施州是湖北省的“烟草王国”和“茶叶基地”。恩施良好的气候条件,为生产优质茶叶提供了理想的生态环境。目前全州已形成了恩施玉露、鹤峰翠泉、宣恩五家台“三大知名茶品牌”。并建立80多万亩优质茶园,目前规划在建一个占地200亩的硒都茶城,位于金桂大道。 恩施也是全国优质白肋烟和烤烟生产基地。白肋烟远销亚、非、欧、美等20多个国家。现有烟叶种植面积70万亩,有全省的烟叶复烤厂,年生产量180万担,卷烟年生产量50万大箱。

【旅游行业】云南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旅游行业】云南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前言 “森林能够没有人类,而人类却离不开森林”。作为以森林资源和森林景观为主体,以保护自然,教育旅游者认识自然和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为目的的森林生态旅游,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愈来愈多的旅游者希望通过森林生态旅游来实现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梦想,已成为世界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新的国际流行色,且将在二十一世纪中有更大、更快的发展。 云南地处低纬度高原,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其富聚度居全国首位。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速林业发展的决定》(云发〔2004〕9号)俩个文件,建设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发展八大林产业,做大、做强森林生态旅游业,把云南建成“亚洲最著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我们依据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云南旅游发展倍增计划(2004-2010年)》和云南省林业厅《关于开展全省林业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结合云南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实际,紧紧围绕把云南得天独厚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转化为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思路,组织编写了《云南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规划》的编写工作,是在云南省林业厅的直接领导下,由云南省林业厅技能站主持,组织西南林学院生态旅游系等单位完成。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得到了省政府研究室、省发改委、省文化厅、省旅游局、省财政厅、昆明理工大学等部门、领导、专家教授的指导、支持,提出了许多真知卓识的宝贵意见。在此一且表示感谢。由于编撰人员水平有限,时间仓促,《规划》难免有疏漏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湖北省的基本情况及其发展战略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信息>>学院简报 【第153期】湖北省的基本情况及其发展战略 编者按:本文系作者为湖北省纪检干部培训班学员作的报告摘要。 报告分三次讲、涵三部分。第一部分,湖北省的基本情况、五大优势; 第二部分,湖北省的发展战略:“两圈一带”;第三部分,关于东湖国 家创新示范区的有关情况。本报告立足历史的高度、现实的角度、全球 的视野,进行了纵横捭阖的论述,内容丰富,具有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但由于篇幅太长,不得不删除了一些具体内容,特予刊发。 湖北省的基本情况及其发展战略 中共湖北省委宣传副部长余立国 湖北历史悠久,几千年前就有人类生息。清朝康熙六年,湖北左司改为湖北省,沿袭至今。湖北位于中国内陆腹地中心、长江中游,因地处洞庭湖以北而得名,简称鄂。国土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070万,其中乡村人口4016万。现设12个直辖市、一个自治州、一个林区、三个直管市、21个县级市、39个县。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过万亿。 一、省情:五大优势 湖北的省情可以概括为这么几句话:鱼米之乡、工业摇篮、科教高地,九省通衢和文化大省。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一)湖北农业优势突出,素有“鱼米之乡”美誉 自古以来就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说。为什么会是如此,就是因为湖北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和资源禀赋。湖北位于中国内陆腹地中心,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高地和平原兼备,又处于亚热带和温带交替区域,气候具有南北过渡特征,生物物种非常丰富,资源和气候环境十分利于农业生产,土地肥沃,降水充沛,日照充足,雨热同季。我省多年来被国家确定为农业主产区(全国共13个)。我省将继续巩固和发展这种优质农产品优势,通过加强基地建设和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