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支柱产业发展战略
湖北省新兴产业情况
湖北省产业结构分析组长:陶攀组员:孙冯菲,崔晓萍,陈昕,吴蕾,何依然,黎漫玲,胡苗苗,张晓明目录湖北省产业结构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湖北省经济概况.. (3)(一)经济总量跨越提升。
(3)(二)发展质效不断提高。
(3)(三)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3)二,湖北省产业结构 (3)(一).产业结构概况 (3)(二).湖北产业结构概况 (4)(三).湖北省产业结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1、第一产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5)2、第二产业水平滞后的原因 (5)(四).优化产业结构 (5)1.是壮大主导优势产业。
(5)4.供给侧改革如何做好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减法 (6)(五).两圈一带经济带--“产业布局” (6)1.两圈一带含义: (6)2.两圈一带意义: (6)3.湖北两圈一带示意图 (6)4.李宪生报告节录。
(7)三,湖北产业支柱情况 (8)(一).主要类型 (8)(二).举例分析 (8)(三).湖北支柱产业的空间布局战略湖北支柱产业已形成 (9)(四).湖北支柱产业发展战略转换 (10)(五)湖北支柱产业技术发展战略 (11)四,轻重工业的发展情况 (11)--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湖北发展的根基和支柱。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工业总产值情况: (11)----逆势进位规模总量迈入第一方阵 (11)(二)轻重工业产业结构优化 (12)----多点支撑打造工业版图新格局 (12)五,服务业发展情况 (13)(一)经济总量实现新的跨越,占比首次超过工业。
(13)(二)增速高于全国,领先中部。
(14)(三)市场主体快速成长,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错误!未定义书签。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省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省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5.23•【字号】鄂政办发[2011]50号•【施行日期】2011.05.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综合规定正文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省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鄂政办发〔2011〕50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起步年、开局年,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年、关键年。
为贯彻落实全省投资项目推进工作座谈会议精神,充分发挥重点项目建设对投资增长的重要支撑作用,进一步加强省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切实提高对重点项目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发挥优势、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加强重点项目建设的关键时期。
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对于促进全省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提升产业竞争力、改善社会民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各地、各部门要深刻认识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抢抓发展机遇,创新工作机制,坚持重点项目重点抓,真正做到用重点项目提升优势、用重点项目增强后劲、用重点项目检验成效、用重点项目推进发展,营造全省上下齐心协力抓建设、全力以赴促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扎实推进重点项目策划及前期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抓好项目策划及前期推进工作,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和特色,立足培植产业集群和发展支柱产业,抓紧策划一批引领技术发展的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一批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现代服务业项目,一批“打基础、管长远”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省发展改革委负责建立省重点项目储备库,及时吸纳各市(州)、省直有关部门推荐的重点项目,确保持续拥有一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过硬的储备重点项目。
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
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一)计划提出的背景1.湖北是一个高等教育大省,每年毕业的本专科生近40万人,研究生3万多人,但人才培养工作不能很好地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特别是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我省的教育优势、人才优势没有很好地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
2.为了实现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2009年11月,省政府印发了《湖北省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鄂政发[2009]34号),提出了电子信息、汽车、钢铁和有色金属、石化、纺织、装备制造、船舶、轻工、物流等十大产业发展的思路和政策措施。
2010年,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若干意见》(鄂发〔2010〕15号),决定加快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等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
十大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我省规划纲要在工作方针中突出强调了“服务社会”,提出教育要“主动适应'两圈一带'总体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产业发展战略,服务创新体系建设,着力增强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驱动力、稳定力”;“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和我省传统支柱产业技术改造相关专业”,提出实施“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计划”。
2010年8月31日,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实施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的通知》(鄂教高〔2010〕18号)。
(二)计划内容和目标任务以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产业行业需求为目标,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十二五”期间,支持各高校与相关行业携手,与有关企业联合,重点建设100个左右特色鲜明、优势明显、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和区域内重点产业人才培养基地,每年为我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和区域内重点产业定向培养5000名左右的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武汉中小企业打造湖北省经济的支柱产业
武汉中小企业打造湖北省经济的支柱产业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是中国的重要制造业基地和经济中心之一。
而在湖北省内,作为省会和经济中心的武汉市拥有着丰富的中小企业资源,并在近年来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湖北省经济的支柱产业。
本文将探讨武汉中小企业在湖北省经济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其打造支柱产业的策略。
1. 武汉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中小企业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湖北省的经济发展中更显重要。
武汉市作为湖北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自然拥有着丰富的中小企业资源。
这些企业经营范围广泛,包括制造业、服务业、科技创新等多个领域。
中小企业不仅为武汉市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还为湖北省的经济增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了湖北省的就业。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中小企业为湖北省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尤其是对于年轻人和大学毕业生来说,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选择,促进了人才流动和市场活力的增长。
其次,中小企业的创新驱动了湖北省的经济增长。
作为湖北省的创新中心,武汉市的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表现出众。
这些企业不仅在技术研发上投入大量资源,还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推动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市场应用。
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为湖北省经济的升级和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最后,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了湖北省的区域平衡发展。
在湖北省的经济格局中,武汉市作为省会城市和经济中心,吸引了大量资源和投资。
而中小企业的发展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湖北省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2. 武汉中小企业打造支柱产业的策略为了进一步发挥武汉中小企业在湖北省经济中的作用,打造支柱产业,以下是几个策略建议:首先,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降低中小企业的市场准入门槛,简化审批程序,并给予税收优惠和财政资金支持等。
这样能够激发中小企业的创新潜力,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其次,加强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培养。
湖北的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
矿产资源
湖北省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 矿产149种,其中磷、铁、铜 、金、银等储量大,质量好。
生物资源
湖北省动植物种类繁多,拥有 多种珍稀濒危物种。森林覆盖 率较高,生物多样性丰富。
旅游资源
湖北省拥有众多自然和人文景 观,如长江三峡、武当山、黄 鹤楼等著名景点吸引了大量游 客前来游览。
02
湖北经济发展历程
古代至近代经济发展
丰富的自然资源
湖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农业资源 和矿产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水路交通枢纽
湖北位于长江中游,水上交通便利,是古代重要的 水路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
近代工业萌芽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湖北地区出现了近代工业的 萌芽,如汉阳铁厂、大冶铁矿等。
改革开放后经济腾飞
拓展国际科技合作渠道,推动湖北科技创新走向 世界。
06
湖北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措施
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厉打 击环境违法行为。
推进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重点 工程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区、 生态功能区和湿地保护。
推广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可 持续农业模式,减少农业面源 污染。
80%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初期,湖北率先进行农 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生产 积极性。
100%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80年代,湖北乡镇企业迅速崛起 ,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
80%
城市经济快速发展
90年代以后,湖北城市经济进入 快速发展阶段,武汉、宜昌、襄 阳等城市成为经济增长的领头羊 。
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湖北现代服务业如金融、物流、信息技术等发展迅速,为经济转 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5.03.19•【字号】鄂政发〔2015〕17号•【施行日期】2015.03.1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旅游综合规定正文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鄂政发〔2015〕17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充分发挥旅游业在扩内需、稳增长、增就业、减贫困、惠民生中的积极作用,把旅游业建设成为我省战略性支柱产业,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推动旅游业科学发展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和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牢牢把握市场、绿色、民生“三维”纲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至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休闲需求;坚持保护第一、科学规划,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坚持改革创新、转型发展,推动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强省的新跨越;坚持统筹谋划、整体推进,实现旅游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融合发展。
牢固树立大旅游、大产业的观念,按照“大策划、大宣传”的要求,大力推进旅游全域化、现代化、国际化和信息化,加快项目建设和品牌培育,制定和实施有利于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产业政策。
到2020年,全省旅游总收入达到6800亿元以上,旅游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8%。
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把我省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率先在中部地区建设成为旅游强省。
二、深化旅游业改革开放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进一步简政放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除规定不能下放的外,其它省级旅游行政审批事项全部下放市(州)。
除法律明令禁止的领域外,旅游业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城市公园、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国家公园、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和体育场馆等公共资源按标准向游客开放。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11.07•【字号】鄂政发[2007]69号•【施行日期】2007.11.0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综合规定正文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鄂政发〔2007〕69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现就促进全省产业集群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意义产业集群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发展产业集群,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资源潜力,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生产要素的有效集中,促进企业向优势地区集聚,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形成不同特色的优势产品和主导产业。
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是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区域特色经济向集约化和可持续方向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从实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加快产业集群发展。
二、明确发展产业集群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突出企业主体和市场导向,紧紧围绕主导产业、骨干企业、重点园区、重大项目、知名品牌,优化资源配置,细化专业分工,延伸产业链条,加速生产要素集聚和产业升级,促进产业联系,引导产业聚集,不断提升全省工业发展水平和区域竞争能力。
(二)主要原则重视规划指导。
加大政府推动力度,制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科学合理规划区域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和产业布局,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和扶持重点产业集群发展。
湖北支柱产业发展战略
服装工业走廊——以武汉、 鄂州、 黄石为 件、s软件、 3 财务软件、 行业专用软件等。其 系列产品, 提高机械工业的精加工水平 , 扩大 建材工业走廊——以黄石、 宜昌为基地的 个重点。
[] 宁波党校 学报 ,0 6 2 J. 2 0. .
■
《 作经 济 与科 技 》 2 1 合 0 2年 4月 号上 ( 第 4 8期 ) 总 3
经济 产业
( 在发展动力上, 四) 由投资驱动向技术创 规模 ; 后者则强调 传统产业 的产 品创新 、 材料 ( 机电一体化产业。 四) 机电一体化产业发
而广泛的影响。 本文指出发展湖北支柱产业在 于工业发达国家, 前也面临着由低到高的转 业跨入世界 50 。 目 0强
战略上必须进行“ 个转换”提出湖北支柱产 变。从 18 年到 19 年, 4 , 91 96 湖北工业实现了持
术战略。
( ) 三 由行政手段 向市场机制转换 。 在发展
术水平、 物质消耗水平、 劳动生产率、 产品品种 市场机制转换过程中, 开始阶段要注意市场导
和质量等 方面与 发达 国家和地 区还 存在 明显 向和政府导向相结合。从改革方向来看, 产业
原标题: 湖北支柱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收录日期:02 21 年2月1 7日
一
差距。 当前和今后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已不再 结构的变迁和调整最终将依据市场, 但在 目 前 是追求数量扩张, 应转变工业增长方式, 以 中国国情和湖北省情来看, 从 政府在相当长的时 数量扩张为主转 向以提高产业素质和提高质 间里仍然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 因为在新型 量为主。 具体的, 应做好四个转换: 比例调整向 的现代企业制度没有形成以前, 在国有制度和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2014—2025年)的通知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2014—2025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5.05.13•【字号】鄂政发〔2015〕26号•【施行日期】2015.05.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2014—2025年)的通知鄂政发〔2015〕26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现将《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2014—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2015年5月13日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2014—2025年)目录前言(5)第一章发展背景与总体要求(7)第一节发展背景(7)第二节战略定位(9)第三节总体要求(10)第四节发展目标(11)第二章优化空间布局(15)第一节构建“两线”开发主轴(15)第二节实施“两段”错位发展(17)第三章有效因应水文情势重大改变(19)第一节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19)第二节水资源保护与优化配置(22)第三节完善防洪安全体系(24)第四章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26)第一节构建生态安全格局(26)第二节实施生态红线管理(27)第三节加快生态建设与修复(28)第四节加强环境治理与监管(31)第五章强化基础设施支撑(34)第一节健全立体交通网络(34)第二节强化能源基础支撑(37)第三节完善信息基础设施(38)第六章构建生态产业体系(40)第一节积极发展新型工业(40)第二节稳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44)第三节突出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47)第四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49)第七章统筹城乡发展(51)第一节提高城镇发展质量(51)第二节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53)第三节提升城乡公共服务水平(54)第八章扩大对内对外开放(57)第一节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57)第二节深化国内区域合作(58)第三节拓展国际合作(59)第九章创新体制机制(61)第一节建立生态补偿机制(61)第二节探索资源市场交易机制(61)第三节创新投融资机制(62)第四节创新区域联动机制(62)第十章强化组织实施(63)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63)第二节加强宣传交流(63)第三节加强实施考核(64)前言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和重要影响区,发挥着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纽带作用,在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鄂政发[2004]29号2004-06-17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1998年以来,随着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我省房地产开发投资稳步增长,住房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居民住房消费持续扩大,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房地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为了促进房地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发[2003]18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特提出如下意见:一、统一认识,明确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1、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房地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
加快房地产业发展,是提高居民住房水平,改善居住环境,满足城镇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扩大内需,拉动投资增长,促进消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是充分发挥我省人力资源优势,拓展就业渠道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全省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切实抓紧、抓实、抓好,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实现房地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我省房地产业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随着住房货币化的全面实施,居民收入的增长,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住房消费将进入快速增长时期。
尤其是我省房地产业发展不平衡,大多数中小城市综合开发率较低,市场化进程缓慢,从开发投资总量和增长幅度、商品房销售价格等几个主要指标来看,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预计今后全省每年住宅需求量在2000万平方米左右。
3、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房地产业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按照城市规划的要求,以逐渐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为目的,以住房市场化为取向,以调整供应结构为主线,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改进宏观调控为手段,使房地产业与全面建设湖北小康社会相适应,与相关产业相协调,促进湖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关于印发湖北省医药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关于印发湖北省医药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公布日期】2021.12.30•【字号】鄂经信规划〔2021〕196号•【施行日期】2021.12.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关于印发湖北省医药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通知各市、州、县经信局,省直相关部门:经省政府同意,现将《湖北省医药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2021年12月30日湖北省医药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医药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是建设健康湖北和构建万亿级大健康支柱产业的重要支撑。
为加快推进全省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医药产业集聚高地,根据工信部《“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湖北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等文件精神,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一)发展现状1.规模总量稳步增长。
2016—2019年,全省规上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6%,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3.7%。
2020年,规上医药制造业营业收入1141亿元,规上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业营业收入88.87亿元,医药产业整体呈稳步增长态势。
2.特色领域优势凸显。
化学药持续增长,规模与产值位居全国前列,形成了维生素、麻醉药、解热镇痛抗炎药、抗感染、氨基酸和激素类等6大优势品类。
生物制药与医疗器械加快发展,引进集聚了一批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疫苗、血液制品、细胞治疗产品、基因工程药物等领域形成比较优势;生化检测与基因测序临床诊断、植(介)入医用材料、医学影像设备、生命维护与支持设备、激光医疗(康复、美容)设备等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
中药资源种类丰富,道地药材“一县一品”建设深入推进;中药饮片、中成药、中药保健食品、中药日用品等中药工业体系链条快速延伸;中药配方颗粒生产与应用取得突破,一批优势中药企业和品牌快速成长。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品牌强省建设的若干意见-鄂政发[2013]51号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品牌强省建设的若干意见正文:----------------------------------------------------------------------------------------------------------------------------------------------------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品牌强省建设的若干意见(鄂政发〔2013〕51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为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提升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为全省“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提供有效支撑,现就推进品牌强省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目标以“扩大品牌总量、提升品牌质量”为主线,努力把湖北打造成为品牌强省。
到2020年,全省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机制日益完善,品牌数量大幅增加,自主品牌市场价值明显提升,形成一批具有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品牌,品牌经济在全省经济总量的占比明显提高。
--品牌数量和质量显著提升。
有效注册商标总量达到25万件以上,国际商标注册总量达到500件以上,地理标志达到200件以上,全省拥有中国驰名商标达到300件以上、湖北省著名商标超过3000件;中华老字号、湖北名牌产品明显增加;农业“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下同)认证数量保持全国领先。
培育和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区域性品牌集群。
--品牌价值不断提升。
品牌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的60%以上。
入围中国品牌价值500强的湖北品牌新增5至7家,其中进入百强品牌3至5家,力争湖北品牌在世界品牌价值500强实现零的突破。
--品牌保护体制机制健全完善。
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衔接顺畅,品牌行业保护机制和自律机制基本建立,市场主体自我维权能力明显提高,商标侵权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二、主要任务(一)发展提升制造业品牌。
以全省千亿级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为重点,实施“十、百、千”品牌培育工程,培育10家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品牌企业,100家国内知名、行业领先品牌企业,建设1000家自主品牌梯队,80%以上大中型企业制定并实施品牌战略,200家企业入选国家品牌培育试点企业,20家企业入选国家品牌培育示范企业,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品牌聚集,推动优势产业品牌在产业结构优化和规模扩张中发挥更大作用,由区域性品牌向全国性、世界性品牌跃升。
湖北畜牧业和兽医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湖北畜牧业和兽医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畜牧兽医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柱产业。
肉蛋奶是城乡居民重要的“菜篮子”产品,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湖北省有关规划精神,加快推进畜牧全产业链发展,着力构建生产科学高效、产品供给安全、产业绿色生态的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力争湖北畜牧业走在全国前列,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环境(-)主要成就“十三五”期间,湖北畜牧业有效克服了非洲猪瘟疫情、新冠肺炎疫情、环境资源约束、市场价格波动等不利因素影响,坚持优化产业结构与完善产业链相结合,坚持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狠抓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与畜产品质量安全,全省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高。
一是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2023年畜牧业产值达到1864.8亿元,位列全国第一方阵。
全省肉类、禽蛋和奶类产量分别达到307.1万吨、193.1万吨、13.4万吨。
生猪产能恢复持续向好,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分别恢复到常年水平的83.8%和86.6%o二是产业质量稳步提升。
全省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57.4%,创建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18家,获批国家级生猪核心育种场8家、肉牛核心育种场2家、国家蛋鸡良种扩繁推广基地1家。
饲料产能规模达2000万吨,屠宰能力在4500万头以上,全产业链初步形成。
三是质量安全监管能力稳步提升。
全省畜产品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生鲜乳抽查合格率达到99%以上,违禁添加物抽检合格率连续11年保持在100%,饲料企业“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合格率达到97%以上,国家兽药残留监控、“瘦肉精”等违禁物质专项监测的总体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生猪屠宰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新进展,全省共清理淘汰了55%的小规模生猪屠宰企业,生猪屠宰企业总数由651家压缩到300家以内。
放心肉市场占有率达到98%,5年来没有发生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四是绿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汉口未来产业发展趋势
汉口未来产业发展趋势汉口,作为中国四大特大城市之一,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的城市功能和经济中心的角色。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汉口也面临着产业发展的转型和升级的任务。
本文将从汉口未来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出发,探讨汉口未来可能出现的产业发展方向和前景。
一、汉口产业发展现状1.1 主要产业结构汉口的主要经济板块包括工业、物流、金融、信息技术、旅游等行业。
工业方面,汉口拥有一大批重点工业企业,如武汉钢铁集团、华中电力等,工业产值占全市的比重较大。
物流方面,汉口位于长江经济带上,拥有一个国家级物流枢纽,是货物和人员流动的重要节点。
金融方面,武汉市是湖北省乃至中部地区的金融中心,拥有大量的金融机构和企业总部。
信息技术方面,武汉市是中国重要的信息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基地,拥有一批著名的高科技企业,如华为、中兴、九城等。
旅游方面,汉口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文化底蕴,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1.2 发展瓶颈和挑战尽管汉口在上述领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发展瓶颈和挑战。
首先,传统制造业在面对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和技术变革的挑战时,面临着产能过剩和低附加值的困境。
其次,汉口的金融业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全国一线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金融创新能力和国际化水平较低。
再次,信息技术产业虽然有着较快的发展势头,但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
此外,汉口的旅游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对旅游资源和文化活动的开发利用还不够充分。
二、汉口未来产业发展趋势2.1 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随着中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兴起,汉口作为信息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基地的优势将越发凸显。
首先,汉口在信息技术领域已经拥有一批优秀的企业和研发机构,如华为、中兴、九城等,有着雄厚的技术基础和创新能力。
其次,武汉市政府也在发展信息技术产业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出台了相关的优惠政策和创新引才政策。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十个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的通知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十个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9.07.15•【字号】鄂政发[2009]34号•【施行日期】2009.07.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十个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的通知(鄂政发〔2009〕34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现将《湖北省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湖北省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湖北省钢铁、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湖北省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湖北省纺织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湖北省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湖北省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湖北省轻工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湖北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
省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工作分工,加强沟通协商,密切配合,尽快制订和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确保我省十个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三年目标的实现。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要按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结合当地实际抓紧制订具体措施,推动工作落实,确保取得实效。
二○○九年七月十五日湖北省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2009—2011年)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贯彻落实国家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立足当前、谋划长远,推动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及目标(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主线,坚持立足当前与谋划长远相结合、市场运作与政府引导相结合、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相结合、贯彻国家规划与发挥地方优势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加强自主创新,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优化环境实现产业突破,以重大项目推动产业发展,以重大成果规模化应用培育新的增长点,实现电子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
(二)总体目标。
到2011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工业增加值均较2008年实现倍增,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10%以上,产业规模继续保持中部地区第一的位置。
湖北省发展战略
【第153期】湖北省的基本情况及其发展战略编者按:本文系作者为湖北省纪检干部培训班学员作的报告摘要。
报告分三次讲、涵三部分。
第一部分,湖北省的基本情况、五大优势;第二部分,湖北省的发展战略:“两圈一带”;第三部分,关于东湖国家创新示范区的有关情况。
本报告立足历史的高度、现实的角度、全球的视野,进行了纵横捭阖的论述,内容丰富,具有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但由于篇幅太长,不得不删除了一些具体内容,特予刊发。
湖北省的基本情况及其发展战略中共湖北省委宣传副部长余立国湖北历史悠久,几千年前就有人类生息。
清朝康熙六年,湖北左司改为湖北省,沿袭至今。
湖北位于中国内陆腹地中心、长江中游,因地处洞庭湖以北而得名,简称鄂。
国土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070万,其中乡村人口4016万。
现设12个直辖市、一个自治州、一个林区、三个直管市、21个县级市、39个县。
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过万亿。
一、省情:五大优势湖北的省情可以概括为这么几句话:鱼米之乡、工业摇篮、科教高地,九省通衢和文化大省。
下面分别予以介绍:(一)湖北农业优势突出,素有“鱼米之乡”美誉自古以来就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说。
为什么会是如此,就是因为湖北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和资源禀赋。
湖北位于中国内陆腹地中心,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高地和平原兼备,又处于亚热带和温带交替区域,气候具有南北过渡特征,生物物种非常丰富,资源和气候环境十分利于农业生产,土地肥沃,降水充沛,日照充足,雨热同季。
我省多年来被国家确定为农业主产区(全国共13个)。
我省将继续巩固和发展这种优质农产品优势,通过加强基地建设和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提高质量、扩大规模,确立我省农业在全国的优势地位,建成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二)湖北是近代工业发祥地,素有“工业摇篮”之称作为现代文明主要推动力的工业,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湖北经济发展的命脉。
回眸过去,湖北工业曾经历了领跑全国的辉煌历史。
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
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一、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概况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湖北形成了以武钢为中心的冶金工业区,武重和武锅为中心的机械制造工业区,武船为中心的船舶制造工业区, 武汉纺织工业为基础的轻纺工业区,青山石化为中心的石化工业区等产业集群。
改革开放后,湖北一方面继续享受国家投资兴建新的产业集群, 如武汉沌口汽车城的兴建;另一方面,通过政府扶持和政策引导,也兴建了大量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葛店开发区、武汉吴家山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园等。
全省县域已有80多个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产业集群。
其中,有一部分产业集群的发展已经取得令人注目的成就,如仙桃己成为中国最大的无纺布生产基地,大冶成为全国最大的保健酒生产基地,通城成为国内最大的涂附磨具生产基地和第二大云母生产基地,随州市三里岗香姑产业集群是“中国香姑出口第一镇”。
应城长江埠精细化工产业集群是中国最大的有机氟、有机硅生产基地。
武穴市花桥木螺钉(小五金)产业集群是全国螺钉生产的三大产业集群之一。
二、湖北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湖北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我国中部区域的重要产业区。
其基本特征如下:(一)发展速度快特色产业集群在我省部分地区发展速度较快。
如武穴市除形成了医药化工主导产业外,有梅川食品、龙坪塑革、花桥五金三个产业集群。
潜江市有泽口化工、张金铝业、周矶建材三个产业集群。
在一些发展较好的乡镇,一个乡镇就有2个产业集群。
如蔡甸索河镇有劳保手套和五金制锅两个产业集群,分别聚集企业103家和48家,生产的劳保手套和铁锅分别占全国市场的40%和汉正街市场的200%。
(二)支柱性产业己经形成汽车及零配件、冶金工业和机械工业这三大行业是湖北的经济主体,也体现出武汉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的特色。
此外,相关特色产业如电子、化工、纺织、建材、食品等行业,在湖北产业集群里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其中,光电子产业和生物及新医药产业代表湖北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
(三)集群优势初步显现彭场无纺布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形成了由制品加工企业带动、配套企业跟进、外商和外地企业纷至沓来的发展局面。
四大“支柱产业”拉伸宜昌经济
四大“支柱产业”拉伸宜昌经济宜昌作为世界水电之都、中国动力心脏,拥有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葛洲坝水利枢纽等百余处水电枢纽工程。
丰富的水电资源,为宜昌的产业发展带来巨大便利。
湖北省副省长、宜昌市委书记在25-28日举行的中国共产党宜昌市第五次代表大会上提出,未来五年,宜昌市将着力打造“沿江万亿经济走廊”。
宜昌将充分发挥沿江交通区位、产业配套、生产成本等综合比较优势,积极引导优势产业向沿江集中、工业项目向开发区园区集中、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中,推进港口、公路、铁路等协作配套,实现企业集聚、土地集约、产业集群,建设千亿大园区、千亿大产业和亿吨大港口,打造要素聚集、特色突出、布局合理的“万亿经济走廊”。
据悉,为实现“万亿沿江经济走廊”的目标,宜昌今后还将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抢占发展制高点,力争通过五年努力,百亿企业达到20家以上,千亿企业实现重大突破,力争使猇亭园区、深圳工业园、白洋工业园、生物产业园等产值分别过千亿,宜都、夷陵、当阳、枝江等县市开发区分别过500亿,一批专业园区过百亿。
前瞻产业研究院资料显示,湖北宜昌近年来形成了电力、化工、食品医药、装备制造为主的四大“支柱产业”,综合实力跃
居长江沿线同等城市第4位、中部地区同等城市第3位,进入全国百强城市行列。
2011年宜昌生产总值预计将突破2000亿。
以发电和输配电为特色的水电产业、以绿色健康食品为特色的食品产业、以磷化工为特色的化学产业、生物工程及新医药产业、以新型建材为特色的建材产业、航天工程及海洋探测产业,这些让宜昌具有极大的产业优势,在经济的发展中起到巨大推进作用。
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经济强县(市)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经济强县(市)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北省人民政府,中共湖北省委员会•【公布日期】1996.05.19•【字号】鄂发[1996]9号•【施行日期】1996.05.1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综合规定正文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经济强县(市)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鄂发[1996]9号1996年5月19日)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县域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涌现出一批带动全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排头兵”。
但同沿海先进省份相比,在总量水平和素质上仍有较大的差距。
为了大力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省委、省政府决定,“九五”期间实施“抓两头、带中间”战略,突出抓好经济强县(市)建设和特困县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
现就加快经济强县(市)建设的有关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夯实基础,坚持把建设经济强县(市),作为实现湖北振兴崛起的重大战略举措来抓我省现有68个县(市),其土地面积、人口分别占全省总数的91%、78.6%,1995年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分别占全省60%、37%,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石。
其中,仅占县(市)人口23.4%、面积18.9%的仙桃、天门、潜江、随州等10强县(市),1995年创造了占县(市)38.3%的国内生产总值和34.8%的财政收入。
其社会劳动生产率、人平国内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农民人平纯收入分别为县(市)平均水平的1.91倍、1.89倍、1.63倍、1.39倍,充分显示出在我省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及其较强的后劲,发展势头方兴未艾。
省委、省政府认为,借鉴沿海先进省份的成功经验,抓好县域经济中关键的少数,支持他们在提高效益和整体素质的前提下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将有利于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推进全省两个根本性转变;有利于营造抢前争先、争创一流的竞争氛围,促进整个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培植经济高速增长点,壮大权数较大的“头羊”,实现全省国民经济的跨越;有利于加快中小城市建设,推进我省城市化进程。
湖北省各县(市区)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情况
企业:湖北红安闽湖养猪场 高校、科研机构:华中农业大学
品种选育技术落后;疫病防控环节薄 弱;无害安全化绿色养殖技术推广不 普遍。
3、红安红苕。种植面积 5 万亩,07 年产值占农业 企业:红安红福食品有限公司。高 品质的鉴定未开展;品种单一;加工
总产值的 8.2%。
校、科研机构:武汉工学院
难。
1、地道中药材。种植面积 26 万亩,07 年产值占 农业总产值的 14.3%。已形成万亩以上基地 1 个, 千亩以上基地 14 个,药材生产专业村 98 个。
开发高 RS4 大米、发芽糙米产业化 “生产工艺”。
双低油菜标 准化种植及 加工示范基 地
板栗科技示 范基地
25红安 县蕲春来自县英山 县1、红安花生。种植面积 25 万亩,07 年产值占农 业总产值的 29.3%。红安是国内重点花生产区,种 植面积居全省之首,占全县耕地面积的 64%;花 生总收入居全县种植业首位。
企业:湖北上好佳食品有限公司 高校、科研机构:中国农科院武汉 油料所
1、麻城黑山羊。养殖规模 12.59 万多只。麻城黑 山羊是湖北省唯一的黑山羊品种,是农业部种质资 源保护对象;麻城黑山羊种羊场是武汉国家级农业 高新技术园区示范基地。
企业:麻城市麻城黑山羊种羊场 高校、科研机构:省农科院、华中 农业大学
2、养牛。养殖规模 28.8 万头,全国秸秆养牛示范 县(市),肉牛生产已迈入全省畜牧大市行列。
企业:罗田绿润食品公司、湖北华 丽食品公司。 高校、科研机构:武汉工业学院、 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科院。
企业:湖北华丽食品公司、罗田食 为天公司 高校、科研机构:华中农业大学、 武汉工业学院、省农科院、中国农 大等。 企业:罗田县牧工商公司、湖北长 宏农业科技公司、利泉冷冻食品加 工厂 高校、科研机构:湖北省农科院、 省畜牧兽医研究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支柱产业发展战略作者:鲁夏平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年第07期[提要]支柱产业具有较强的连锁效应,诱导新产业崛起;对为其提供生产资料的各部门、所处地区的经济结构和发展变化,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本文指出发展湖北支柱产业在战略上必须进行“4个转换”,提出湖北支柱产业“5线7区”的空间布局战略,以及有效的技术战略。
关键词:湖北;支柱产业;发展战略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原标题:湖北支柱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收录日期:2012年2月17日一、引言支柱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生产发展速度较快,对整个经济起引导和推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
汽车、钢铁、纺织、化工、建材是湖北传统支柱产业,其支柱作用不强,而且支柱产业分散。
湖北的支柱产业群仍然是以劳动密集、资本密集为主的传统结构,技术含量还比较低。
所以,要发展湖北的支柱产业需做一些战略上的规划。
二、湖北支柱产业发展战略转换发展湖北支柱产业在战略上必须进行“4个转换”,彻底改变传统观念,强调素质、市场、整合、创新。
(一)从数量扩张向素质提高转换。
在发展方向上,要从数量扩张向素质提高转换。
湖北支柱产业几十年来走的是一条以数量扩张为主的发展道路,生产技术水平和效率明显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目前也面临着由低到高的转变。
从1981年到1996年,湖北工业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钢铁、机电、纺织、化工等行业部分产品生产能力得到了成倍提高,但在生产技术水平、物质消耗水平、劳动生产率、产品品种和质量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和地区还存在明显差距。
当前和今后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已不再是追求数量扩张,应转变工业增长方式,从以数量扩张为主转向以提高产业素质和提高质量为主。
具体的,应做好四个转换:比例调整向结构升级转换、分散粗放结构向精益聚约结构转换、劳动密集战略向技术密集战略转换、条块分割结构向整体关联结构转换。
(二)从多头发展向产业整合转换。
在发展范围上,湖北支柱产业要从多头发展向产业整合转换,突出刚性。
湖北省应坚定不移地实施刚性战略,抓住支柱产业按照从产品到企业、从企业到产业的思路,集中人财物,优势倾斜,规模发展。
湖北省应走产业整合的发展道路,加大力度推进企业间以兼并收购为手段,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的的结构重组,进一步做好强强联合、资产重组工作,优化企业结构,逐步培植一批分别以武钢、东汽、美尔雅、双环、健民及红桃K、邮科院等为核心的航空母舰型企业,首先鼎足国内市场,不断扩大在国内500强中的比例,最终冲向世界,争取有一、二家企业跨入世界500强。
(三)由行政手段向市场机制转换。
在发展方式上,湖北支柱产业要由行政手段向市场机制转换。
针对湖北实际情况,在由行政手段向市场机制转换过程中,开始阶段要注意市场导向和政府导向相结合。
从改革方向来看,产业结构的变迁和调整最终将依据市场,但在目前中国国情和湖北省情来看,政府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仍然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
因为在新型的现代企业制度没有形成以前,在国有制度和市场体制没有充分融合或者说没有找到真正切合的有效形式之前,政府行为仍至关重要,国有企业种种先天痼疾及竞争劣势决定其自身进行结构调整的制度创新的动力不够强劲,因而需要政府决定产权结构,提供制度创新空间,并最终要对造成经济的增长、不适或停滞的经济结构的效率负责,工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仍然需要政府的积极推动。
但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逐步加深,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确立,政府的职能定位就在于界定保护产权、维护竞争性的市场秩序,并针对市场失效采取相应的调节措施,最终让企业成为结构调整的主体。
(四)在发展动力上,由投资驱动向技术创新转换。
在发展动力上,湖北支柱产业要由投资驱动向技术创新转换。
要实现湖北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须改变传统的粗放经营观念,在发展动力上,由投资驱动转向技术创新,从根本上促进增长方式转变,提高产业经济效率和效益。
实施湖北产业技术创新计划包括:(1)建立湖北省技术创新调控体系;(2)成立湖北省产业竞争力委员会;(3)实施重大技术创新项目计划;(4)促进企业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三、湖北支柱产业的空间布局战略湖北支柱产业已形成“5线7区”的空间布局,对湖北经济的支撑作用呈网链结构发展。
(一)传统支柱产业的“5线”布局。
汽车、钢铁、纺织、化工、建材已各自连点成线,形成了以武汉为中心的5条工业走廊(5线):汽车工业走廊——以武汉、孝感、襄樊、十堰为基地的“武十”线;化学工业走廊——以武汉、荆门(石化)、宜昌为基地的“武宜”线;钢铁工业走廊——以武汉、鄂州、黄石为基地的“武黄”线;服装工业走廊——以武汉、鄂州、黄石为基地的“武黄”线;建材工业走廊——以黄石、宜昌为基地的沿江线。
(二)高新技术产业的“7区”布局。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基地,随着武汉东湖、襄樊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宜昌琥亭、荆州玉桥、黄石磁湖、鄂州葛店及孝感五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7区)的发展,初步构筑了全省沿江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基本框架,形成了区带结合,以区促带,区带互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格局。
高新技术产业的区带布局与传统支柱产业的市线布局相叠加,构成了一个遍布全省的“5线7区”的支柱产业网。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渗透,将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需求将有力拉动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发展,两种战略相辅相成、共同提高。
四、湖北支柱产业技术发展战略湖北支柱产业的技术发展应遵循两大战略:一是高新技术的产业规模战略;二是传统支柱产业的技术创新战略。
前者力图通过全省高新技术重点产品、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重点领域的聚约发展,不断提高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规模;后者则强调传统产业的产品创新、材料创新、工艺创新、组织创新和市场创新,以不断推进产业技术进步、优化产业结构。
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进湖北支柱产业技术结构升级。
实现两大战略的重点和举措,主要体现在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四个方面。
(一)电子信息产业。
集成发展的基地战略是,以重点项目、重点工业为支撑,实施高新技术(电子信息)产业化标志性工程,使标志性工程成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技术领先、牌子过硬、出效益、上规模的典范。
它体现在现有基础上建设六个基地:通信基地、软件基地、汽车电子基地、石英晶体基地、金卡基地、激光产业基地。
应用开发的信息工程战略是,以国民经济信息化和社会服务信息化建设为契机,带动全省电子信息产业的大发展。
为此,应加快加强以下基础设施建设:武汉信息港;三金工程;汽车电子;CAD/CAM/CIMS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的推广应用;商用机具、金融机具、智能卡、读卡机;有线电视;智能化消防报警系统、智能楼宇综合控制管理;软件,包括通信软件、教学软件、3S软件、财务软件、行业专用软件等。
其中,企业信息化、金融电子化和电子商务是三个重点。
(二)生物技术产业。
发展湖北生物技术产业,要以生物技术医药产业为重点,以基因工程药物为核心,同时辅以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突破。
为此,可实施聚约发展的中心战略,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共商合建四大中心:新医药研究开发中心、中药发展中心、农药研究中心、氨基酸研究中心。
(三)新材料产业。
新材料开发的行业导向战略是汽车、钢铁、化工、建材、电力等湖北的重要产业。
新材料开发应以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特种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为主导发展方向,重点开发生产汽车用新材料、光通信化学材料、电力材料、特种陶瓷、新型建筑材料、精细化工材料等。
新材料开发的基地战略是,根据单位优势,可以尝试建立以下四个新材料技术的科研成果应用转化的基地:依托武汉工业大学的复合材料中试基地、依托武汉工业大学的陶瓷材料中试基地、依托武汉大学的高分子材料中试基地、依托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省化学研究所的光通信材料中试基地。
(四)机电一体化产业。
机电一体化产业发展的行业重点战略是,围绕“汽车国产化工程”,狠抓“汽车配套工程”,完善“汽车工业走廊”的建设;从系统开发和能力重组入手,发展机床工具业,优先发展数控系统和数控机床,加强CAD/CAM/CAE/CAPP/CIMS等先进制造技术在机床工具业的应用研究和开发,加快普通机床的数控化改造步伐,重点发展加工中心、数控磨床、数控专用机床、数控液压机、数控弯曲机等技术含量高、进口量大的机种,提高国产化率,同时尽快完善售前售后服务;轻工机械、农用机械应以开拓新产品和细化产品,扩大品种的服务面为重点,以灵活、机动的方式抢占需求多样化的专业市场;动力机械行业应以生产配套产品为重点突破口,实现产品的系列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同时,要积极培育承接“交钥匙工程”的能力,并保障其使用的安全性能,从而全面提高行业的技术及装备水平,不断扩大市场占有份额;交通运输业应以高起点的高技术化、高智能化建设为发展目标,提高使用的舒适性能和安全性能;激光行业应以扩大应用范围为核心,开发大、中、小各型、经济型、普及型、专用型等多种类激光机械系列产品,提高机械工业的精加工水平,扩大激光高新技术产品的社会普及程度;仪器仪表业应以结构调整和总量控制为重点,以高新技术产品国产化,打破国外产品垄断国内市场的格局为目标,抓住有利时机,加强促销力度,巩固、开拓并扩大内、外销市场。
机电一体化产业发展的组织战略是,成立“行业联盟”,建立“质量监控中心”:成立汽车及其配套行业联盟及售前售后服务质量监控中心;成立机床工具行业联盟及其质量监控中心;成立动力机械行业联盟及其质量监控中心;成立轻工、农用机械行业联盟及其质量监控中心;成立激光机械行业联盟及其质量监控中心。
主要参考文献:[1]张治河.“入世”对湖北支柱产业的影响[J].大众企业管理,2000.6.[2]熊维明.21世纪湖北支柱产业如何发展[J].咨询与决策,2001.1.[3]高志英.对湖北支柱产业的实证及经济学思考[J].湖北大学学报,2006.1.[4]王娟娟.工业设计提高湖北竞争力的思考[J].当代经济,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