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经济作物产业发展情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以来,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下,我省优势经济作物在改革中前进,在调整中发展,不仅适应了高效农业的需求,丰富了市场供给,而且增加了农民收入,涵养了地方财源,为振兴农村经济,推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作出了重大贡献。而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入,农业产业化向纵深推进,我省经济作面临着新形势,出现了新问题,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本文就我省经济作物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建议作些探讨。

一、发展现状(一)面积不断扩大,产量持续增长2002年全省经济作物总面积达到2436.13万亩,比“八五”末的1995年增加939.55万亩,增长38.56%,其中水果面积344.14万亩、产量223.11万吨,分别增长14.8%、94.5%。梨、柑桔规模位居我国第三、第五位。茶园面积172.7万亩,产量6.72万吨,分别增长1.6 %、72.3%。面积产量在全国由第七位上升到第四位。桑园面积33.51万亩,产茧1.31万吨,“九五”以来累计生产蚕种200万张,基本满足了我省蚕桑生产的需求。中药材面积119万亩,增长417.5%。家种药材产量占全国第七位,年收购量占全国第六位。经济作物生产快速发展有效地改善了我省农特产品的供求状况。(二)产值成倍上升,效益明显提高2002年全省经济作物总产值达300.09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24.93%,占种植业的44.87%,出口创汇8000万美元,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51.9%。“九五”以来,经济作物产值年均递增28.41 %。据调查,在农民人均收入中,靠经济作物收入达300元以上,为全省农民致富奔小康作出了重大贡献。(三)结构逐步优化,名优产品快速发展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经济作物品种品质结构不断优化,实现了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增长方式的大转变,水果结构调优,落叶果与柑桔比率达到55:45,特别是柑桔、特早熟、早熟与晚熟品种扩大到60%,缓解了季节性矛盾,形成了以柑桔、梨、桃为重点,多果类全面发展的格局,优质果品率达到50%,提高10个百分点。名优茶生产突破性发展,2002年全省名优茶总产量达到2万吨,产值8.2亿元,分别占茶叶总产量和总产值的31%、71%,提高10和15个百分点,连续两届在农业部举办全国茶叶质量评比中获奖总数位居全国第一,标志着我省名优茶生产跨入全国先进水平。桑蚕茧优质率达到75%,提高20个百分点,蚕种质量达到全国先进水平,良种桑面积占70%以上,已有200多个名优产品在国内外获奖。骨干地道药材茯苓、黄柏、桔梗、杜仲、黄连、厚朴、板党等种类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我省名优产品已由样品阶段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四)基地建设规模扩张,产业化格局正在形成目前,全省已建设了一批相当规模的果茶桑药等经济作物商品生产基地。根据2002年统计,水果栽培面积10万亩以上的县市有14个;茶叶面积5万亩、年产3000吨以上的有10 个;桑蚕栽植面积5万亩以上的县市有5个;中药材播种面积3万亩以上的有10个,5万亩以上的有6个。长江柑桔带的建设和一批早熟桃、晚熟梨、优质果、优质茶、优质桑、高山药材基地迅速崛起,一批国内著名龙头加工企业如汇源、椰风、统一等相继来鄂落户建厂,宜隆果业、荣蓉柑桔公司、龙王垭茶场、英山梦丝家丝绸公司、李时珍药业等一批省内知名龙头企业已脱颖而出,武汉、宜昌、蕲春等地果茶药特产品批发市场不断发展壮大,正在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格局。(五)组织实施重大项目,科技推广成果显著近年来,我们组织实施了一系列的重大科技项目,如利用世行贷款长江上中游水果开发项目,农业部下达的柑橘948引种计划、果树高接换种和果实套袋技术、茶树无性系栽培及机械化采茶技术等重大项目,省政府下达的经济作物“三无一防”、果业“一调三增”、有机茶开发等科技推广项目。通过各地共同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经济作物的科技进步,而且获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长江上中游水果开发项目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果树项目,也是农业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的重大项目。世界银行专家瑞丁格尔(Reidinger)先生评价:“水果项目是我在世行工作二十年中所见到的实施最成功的项目之一”,并被评为世行在华受评项目中的“双优”项目,2000年该项目荣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一调三增”科技工程获农业部丰收计划二等奖,茶树无性系栽培及机械化采茶技术获农业部丰收计划三等奖,名优茶生产综合配套技术获省农业丰收计划一等

奖。二、存在问题(一)总量不足,精品名牌发展不够总的来看,湖北经济作物总量不足,块头较小,发展不尽如人意。果茶桑药总规模在全国总量中所占份额较少。目前,水果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3%,居第15位,产量只占全国总产量2%,居全国第14位,人均占有总量38公斤,还低于全国68公斤人均水平,深受消费者欢迎的名特优水果较少,大宗鲜果上市集中,价格偏低。茶园面积虽位居全国前列,但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仅占总面积6.5%,低于全国18%、福建80%的水平,茶叶单产仅49.5公斤,相当日本1/5的水平,人均消费茶叶300克,低于世界人均消费500克的水平。桑园面积占全国3%,只有浙江28%,江苏22%,蚕茧产量只占全国总产量3%,居全国第10位,药材长期处于农民自发状态,许多名贵药材和地道药材没有开发出来。获奖名优产品样品多批量少质量不稳定,由于宣传力度不大,还没有在全国叫得响、打得出、覆盖面大的名牌产品。(二)加工转化滞后,产业化程度低经济作物品种多,技术相对复杂,既有农业生产技术,又有工业加工技术,既有植物栽培,又有动物饲养,特别是高科技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不够,产品结构单一,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柑桔采后处理总量不到30%,而美国加工柑桔占总量70%,巴西达80%以上,茧丝绸加工基本依靠浙江、江苏和国外市场,有特色、无公害、符合国际标准的名特产品、有机食品才刚刚起步。过去多年扶持的国营果、茶、桑、药园艺场曾在计划经济时期发挥了龙头示范作用,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名存实亡,淘汰出局,民营企业虽然不断发展壮大,但真正称得上龙头企业的还不多,按产业化经营模式运作的龙头企业很少,在产业链上受益的农户更少。(三)良繁体系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由于省、市、县三级配套的经作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导致种苗质量标准不高,品种不纯,因苗木和蚕种质量问题,给农民造成的损失,教训深刻。农业上“开药方”的多,但“抓药治病”的少,这个问题在经济作物上显得更为突出。长期以来,经济作物科技推广,队伍不稳定,许多地方基层缺脚,特产干部人员偏少,据调查,全省经作科技干部人均要承担万亩以上的指导推广任务,且市县之间极不平衡,这与经济作物品种多、技术要求高形成巨大反差,很不适应新阶段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实际需要。各地反映,结构调整中落实促进经济作物生产大发展的优惠政策措施很难,投入不足,科技人员工作条件差,使许多先进实用技术无法推广,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严重影响了经济作物的发展。三、发展建议(一)加强经济作物种源建设要把经济作物种子产业作为湖北支柱产业来抓。在引进新品种、品种选育和品种更新方面,湖北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但往往只是苗而不秀,秀而不实。最终能开花结果,最大收益者是外省。如纽荷尔脐橙,湖北引种比较早,但规模化生产基地在江西赣南,并且果品整体质量大大超出了湖北。又如红肉脐橙,浙江从湖北引进接穗,现在已经向市场供应苗木,而湖北没有反应。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湖北引进果树良种130多个,茶树良种8个,桑树良种5个,湖北不乏优质种质资源,种子产业前景广阔。(二)在确定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前提下开展结构调整经济作物涉及果、茶、桑、花、药等,种类和品种繁多,而且对区域生态环境条件严格,因此,对经济作物的结构调整,一定得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摸清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的基础上,确定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明确方向后开展结构调整,避免重复性无效劳动。对全省经济作物结构调整,要围绕已形成经济作物优势区域进行。水果“三带四区”:即以柑桔为主的长江水果带,以优质梨为主的汉江水果带,京广铁路和107国道沿线以早熟桃、李、猕猴桃为主的水果带,鄂北油桃产区、丹江库区、漳河库区和富水库区以柑桔为主的水果产区;茶叶“六大区”:即鄂西南武陵山茶区重点开发恩施富硒茶、出口红茶和绿茶,鄂南幕阜山茶区重点开发名优早茶和边销砖茶,鄂东大别山茶区重点开发名优绿茶和出口绿茶,鄂西北秦巴山茶区重点开发高香绿茶,鄂中大洪山茶区重点开发名优绿茶,宜昌三峡茶区重点开发名优早茶和宜红茶;中药材“两大区七小区”:即重点建设鄂东北亚热带家生、野生中药材区和鄂西南亚热带家生、野生中药材区。完善、提高“七小区”,即鄂西北山地黄姜、麝香、黄连、杜仲区,鄂北岗地麦冬、半夏、丹参区,鄂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