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与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与思考
九年一贯制学校是根据国家义务教育法有关实施九年义
务教育年限的规定组建起来的、贯穿小学与初中教育的一体化学校。是冲破传统办学模式,挑战守旧教学方式,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随着社会的进步,城镇化建设的推进,我区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数目也不断在增加,不仅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而且缩小了城乡教育的差距。
随着九年一贯制学校数目的不断增多,探索九年一贯制的教育模式也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从理论上讲,九年一贯制学校有利于中、小学的过渡衔接,避免脱节现象。九年一贯制将义务教育的九年看成一个整体,全面安排,顺利地解决了六、七年级的衔接关系,使学生从生理上、心理上向高年级顺利过渡。然而现实的教育模式却不容乐观。下面,笔者将就九年一贯制学校的语文教学谈谈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
由于我区九年一贯制学校才刚刚建立,所以现有阶段的中小合并衔接只是停留在教育资源、人员分配管理等领域的融合,教育模式还没有形成连贯的整合。中小学生虽在一个校园里,但由于各种原因,二者还相对独立,导致六年级学生升到七年级在语文学习方面还存在着以下的不适应: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上的差异使学生不适应。
一般说来,小学阶段的学习主要是初步掌握语文这个最基本的工具,对听说读写主要是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打好学习的基础。因而识字和词汇教学在小学阶段占有相当的比重。而中学阶段的学习则要求掌握具有一定体系的科学基础知识具有听说读写的相应能力。即要求中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要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思考,对事物的认识要从表面的直观形象到内部的本质特征。新《课标》对此提出了四十个明确的训练要求。这认知上的飞跃,教学要求的提高,难度的增加,信息量的加大,使七年级学生一下子无法适应。
二、教学内容深度和广度上的差异使学生不适应。
有些知识,小学阶段只要求浅层次的感知即可,而中学阶段则要求掌握,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如写作训练方法,小学主要要求会写简短的记叙文,写作训练阶段除了进一步加强记叙文的写作训练外,还要求能写简短的说明文和议论文,学会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使文章更生动更形象,学会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能抓住事物
的本质特征,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所以小学对自认为写得较好的作文,到中学后就显得一般了。再如对语法知识,小学仅在训练中安排一些切合小学生年龄认知实际的感知训练,列举一些具体的语言现象,均不出现名词术语。而中学则在小学的基础上对字、词、句子、修辞等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安排了一定的训练。
从另一方面来看,教学内容的广度有别。中学阶段除了继续强化小学的学习内容外,还增加了文体知识的学习(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新闻的特点及其要素),文学知识的学习(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的常识和基本课文涉及到的重要作家和作品)。文言课文的学习,思维训练的学习……这都是七年级学生新接触到的,不适应,自然感到难学,难懂,难以掌握了。
三、学习时间安排和学习习惯、方法上的差异形成的不适应。
小学只开设九门学科,毕业考核只有语文、数学为考试科目,其余为考查科目。中学阶段开设十三门学科,毕业考试科目增加到七科。在具体周课时安排上,小学语文平均每个年级为8.5课时,中学平均每个年级只有5、6课时。中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并不比小学生多多少,小学生在校可将主要精力只投入到两科上,觉得较轻松,而一旦升入初一,就有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等五科是考试科目。从“二”骤然增加到“五”,学生均感压力大,时间不够,精力不够,学习成绩一时下降是自然的。另外,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抽象思维还未发展到相应的程度。小学课文一般较浅显短小,小学生学习时大多以机械记忆为主,重记忆结果,不善于组织正确的记忆过程,理解能力差,思路狭窄,有些高分是靠死记硬背得来的。而中学课文大多选自名家名篇,涉及古今中外,受时代和社会背景的影响,一般都较长,较深,必须要靠理解记忆才能较好地掌握其知识点。按小学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去学习是很难适应的。这也是影响其学习成绩下降的一个因素。
四、学生学习的发展,还受到内部心理状态的制约。
小学生心理素质还差,情感表现比较明显又极不稳定,自控能力薄弱,意志比较脆弱,适应环境的能力也弱。升入七年级,虽然校园没有变化,但学生还是离开了原来的老师,同学和班集体,在新的学习环境中无形地感受到一种约束自己的力量,不敢大胆发言,提问题,怕一开始就给老师留下一个坏印象,学习显得被动,再加上前面多种因素的影响,学习成绩是会呈下降现象的。他们一旦受挫,就易失去
练角度、方式的发展走向,教学中注意为中学学习作一些必要的知识铺垫。作为中学教师,同样要看小学教材,注意新旧知识间的衔接,发展。运用知识迁移来帮助学生学习,使当前学习的知识即是旧有知识的发展,又是进一步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正像夸美纽斯所指出的那样:“要使先学的东西为后学的东西开路。”比如“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在小学阶段主要散见于各册的一些基础训练当中,是以照样子写一句话,打比方的形式出现的。如果在初中学习“比喻”时,能列举小学教材中的一些例句来进行辅助教学,是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四、了解学生实际,掌握好教学节奏,稳打稳扎。
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一个个思想情感,兴趣爱好,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各不相同的人。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对学生的底子清楚。不了解,不熟悉自己的教育对象,就好好在黑暗中行走,常常事倍功半。因此七年级教师应在学生入学之前就到小学找其班主任老师,了解该班学生的学习习惯,志趣爱好等。新生入学后再用调查表或试卷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全面情况(包括家庭情况)依据实际,制定出教学目标。制定目标时,既要有长远目光,又要有短期目标。对学生的要求不能过高过急。既要承认现有水平,又不以停留在原有水平上,要向前发展。开始教学时进度要尽量慢一些,尽可能沿用一些小学的教学方法,多一些直观教学,使初一学生有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基础牢固了,根深叶自茂。
通过调查了解,还能注意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提出不同的要求。上课时尽最大可能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问题应有一定的难易梯度,使之既能激发差生思考,又能给优生以发展思维的天地。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努力地去学习,这样就能避免或减少出现断层现象。
五、揭示学习规律,教给学习方法,发展智力。
任何事物都有着它自身的规律。语文学习也不例外。如果我们能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初中语文知识的本质规律,进行一定的学法指导,就好象把一把把学习语文的金钥匙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去开启知识的宝库,就能达到叶老所说的“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境地。因此面对七年级的学生,教师应首先向他们系统地介绍初中语文的知识,各类知识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先见森林,后见树木”,知晓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