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观摩《与朱元思书》教学案例分析其优点
一、【教学设计】
吴均,梁陈时期的史学家,在诗文方面成就较高。《梁书》本传说他:“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效之,谓之吴均体。”吴均以写景小品文在当时文坛上独树一帜,《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的一篇代表作,非常适合朗读。而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对于文言文缺乏学
习兴趣,感觉枯燥乏味,读起来拗口难以理解。本案例试图研究的问题是1、怎样让学生把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及习惯;2、如何寻找一个突破口使学生产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二、【教学策略】
《与朱元思书》是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教学重点是不仅要注意培养
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品味诗文优美意境和深邃哲理,还要注意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
的热爱之情。而这篇课文属山水小品,文章以简练隽永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大自然
画卷,课文中蕴含着大量的美的资源,如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和情感美等等,因此,我
把“熟读课文,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品味写景佳词妙句,提高审美能力,及通过
想像对美的再创造能力”确定为本节课的活动目标。在活动中,以“导”为激发兴趣的前提,以“读”为激发兴趣的手段,以“美”为激发兴趣的因素。通过阅读,让学生从蕴含着形式
多样丰富多彩的美的因素的文章中去领略祖国文化的内涵,诱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
情。
三、【教学测评】
1、精心导入,诱发兴趣。
出示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中的一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同学们,古人云:“仁
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皆喜好山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他们无限的
情思,也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不少的传世之作,大家回想一下,我们曾经学过了哪些山水作品?
2、综合文字、音韵、训诂等知识,讲清字、词语的涵义。
文字是语言的载体,结合文字、训诂等知识,讲清常用字词的原委,有利于激发高中生
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深入浅出地讲清汉字的形音义,引导学生的好奇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当然,仅靠老师讲解是不够的,还应该教学生查《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等工具书的方法,如音序法、部首法,有条件的还可教四角号码检字法,并且讲
清上下文中的词义与工具书义项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
3、结合现代社会生活与学生心理,阐发古人思想精华。
现实生活中,政治演说、企业文化,甚至日常表达,语言简洁、精练,可收到极好的效
果。而文言文中的许多名句,言简意赅,运用得当,尤显典雅,意蕴深厚。
作为语文老师,要多读书、多看报,有条件还要上网浏览,搜集资料,激发学生读、背
古诗文的兴趣。对于教材中的复背课文,不能一味地压任务让学生死背,在激发兴趣的前提下,可采用背诵古诗文竞赛、板书一日一句、顶真格联句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背诵古诗文的积极性。
现代生活熏陶下的中学生,有其优势,但也有一些心理问题,这可在文言文中找到激励的良方。有的学生任性,管不住自己;有的学生抗挫折能力差,心胸狭窄。结合现代社会生
活与学生心理,阐发古人思想精华,使文言文贴近中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
趣是有益的。
4、结合学生习作实际,讲解古代作品的构思及表达技巧。
教师在讲解文言文时,往往重阅读,轻写作,往往导致文言文与作文脱节。事实上,古
代作品中的许多精品,在构思和表达技巧方面,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文言文的构思和表达技巧指导学生作文,让学生觉得文言文有宝可掘、作文有法可依,必然激发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5、教师必须做到三个“坚持”,把文言文上好上活。
(1)、要坚持“古为今用”,避免脱离现实。学习文言文,并非让学生钻故纸堆,并
非让学生满口之乎者也,成为“孔乙己第二”;而是服务现实。讲解这些与实际联系紧密的
形音义知识,古为今用,化知识为能力,学生就不会产生“古文无用论”。
(2)、要坚持循序渐进,避免“拔苗助长”。人类认识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再由理性认识指导感性认识。我们必须先让学生熟读一些有代表性的优秀文言文,掌握一定数量的实词和虚词,积累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字词、课文,讲一些有关文言文的语
音、文字、语法、古代文化等方面的常识,两者相结合。讲诗文时,尽量做到字、句落实,
作为补充例句或设计课堂练习,充分利用课堂45分,努力做到日新、日新、日日新。为达
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会通课文,提早做出总体部署,不能教课围着资料转,布置作业就搞
题海战术。如果停留在低水平重复的状态,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只能囫囵吞枣,势必丧失学
习文言文的兴趣和信心,其结果只能是拔苗助长,事与愿违。
(3)、要坚持追根溯源,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准。教师应该学而不厌,对语音、
文字、训诂、语法、古代文化的知识,要通过学习逐步达到系统化,遇到问题勤查工具书,
必要时就教于专家,不仅要知道流,还要知道源。
总之,只有如此,才能“为有源头活水来”,才能深入浅出,将文言文上活,才能激发
学生对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