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提高领导干部的沟通协调能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提高领导干部的沟通协调能力

摘要:当前领导干部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忽视沟通协调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沟通协调意识不强,缺乏沟通协调的主动性,致使民意转变成民怨或民怒。因此,有必要时提高领导干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沟通协调能力的必要性和实践意义加深认识。

关键词:领导干部;沟通;协调;能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站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實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履行执政使命的高度做出的战略决策,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部署,是我党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的集中体现。但是,由于国际国内复杂因素的影响,现阶段非对抗性和对抗性的矛盾在我国仍将长期存在,但是突出地、大量地、经常地表现出来的仍然是非对抗性矛盾,诸如工人、农民和其他社会阶层、群体之间的矛盾,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地方和地方、企业和企业、群体和群体之间的矛盾;工人阶层内部的矛盾,农民阶层内部的矛盾,知识分子内部的矛盾,非公有经济经营者内部的矛盾;市场经济的生产者、经营者、销售者、消费者之间的矛盾;执政党、政府同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领导干部与被领导干部之间的矛盾等等。用不同质的方法解决不同质的矛盾,是解决矛盾的根本原则。社会矛盾的这种非对抗性质,决定了我们处理社会矛盾只能用沟通协调的方法,即用经济的、民主协商的、说服教育的方法去化解,否则,不但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反而可能增加不和谐因素。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的:“凡属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企图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用强制的方法解决思想问题,是非问题,不但没有效力,而且是有害的。”

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转型时期使我国人民内部矛盾出现了以下新特点:一是利益性矛盾突出。30年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已经使人们的生活观和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受市场作用的驱使,经济利益、物质利益日益成为生产、生活的主要驱动力,人们更重视和追求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实际利益,功利主义价值取向逐渐凸显,从而使经济利益矛盾和物质利益冲突成为引发矛盾纠纷的核心内容;二是群体性矛盾增多。社会转型期不少利益矛盾都存在于不同利益群体之间,这种群体性利益矛盾,导致群体性事件增多。特别是很多矛盾都是由政策性因素所致,涉及的对象也往往是一个群体,他们住在同一地区或在同一单位,有相同利益受损的背景,只要有人挑头,马上就群起响应,进而酿成群体事件;三是矛盾的层次性加深。当前的矛盾,不仅突出表现为经济利益矛

盾,还会波及到政治利益,甚至影响到不同利益群体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的差异,某种程度上会因经济利益处理不好上升到对现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识分歧;四是矛盾的对抗性增强。如有些群体性矛盾以非理性过激行为表现出来,或呼口号、打标语,或冲击机关办公场所,或辱骂、殴打工作人员等。转型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复杂性、多样性、多变性等特点,对提高领导干部沟通协调能力提出了紧迫要求,为了有效地化解这些复杂多变的矛盾,不仅要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沟通本领,通过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通过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去了解民情,化解民怨,而且还要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协调能力,通过行政的、法律的、民主协商的方法去调节,调整不同利益群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需求。

提高领导干部的沟通协调能力是由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决定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6句话是从社会的政治基础、价值取向、人际关系、内在机制、运转状态以及社会外部关系等方面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与特征进行的科学概括,也是我们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总目标。

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目标,从多角度对领导干部的沟通协调能力提出了紧迫要求。社会和谐的核心和关键是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更是社会和谐的主体,只有人际关系和谐了,才会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局面,只有人际关系和谐了,才会为保护生态环境、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共同努力。可以说,人际关系的和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与基础。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必然会出现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取向多极化、利益差别显性化的趋势,不同利益群体、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成员间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利益摩擦愈来愈突出,人际关系必然会出现较严重的不和谐状况。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为我们解决人际关系的不和谐,进而促进社会的全面和谐指明了方向。沟通与协调是可寓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于一体“处理人际关系”的正确方式和最有效的方法与途径之一。因此,提高领导干部的沟通协调能力对于理顺情绪、化解人际关系的不和谐因素进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沟通协调是领导干部最基本的领导职能,沟通协调能力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无论处于哪个领导层次的领导干部莫不如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复杂性与领导干部在其过程中的重大责任,进一步强化了提高领导干部在推进社会和谐建设中沟通协调职能和能力的必要性。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领导者、组织者、协调者和推动者。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领导干部不仅肩负着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协调利益关系的责任,还肩负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责任;不仅肩负着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的责任,还

肩负着向群众宣传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略,用党的执政价值观引导社会导向的责任等。而要履行好这些重大职责,都离不开领导干部沟通协调能力的发挥。制定政策需要倾听民意、了解民情;整合力量需要加强思想沟通、统一认识;协调利益关系、化解人民内部矛盾,需要通过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疏通思想、理顺情绪;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需要领导干部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做宣传教育工作,化解群众的不满,增强人民群众对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意义的理解和认同感;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更需要领导干部尊重知识、关爱人才、营造鼓励人才创业的环境。因此可以说,提高领导干部的沟通协调能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领导干部履行领导职责的必然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