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教学设计 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康梁的维新思想及维新思想的传播;百日维新及变法
法令;戊戌变法的意义、失败原因、教训。
通过对康梁变法理论和维新运动的分析,认识到资产阶级维新派是由封建士大夫转化
来的知识分子,他们既具有进步性又具有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从而学会把历史人物放在
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方法。
学习百日维新及其历史意义、教训,形成综合分析问题和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问题分析、比较、探究。
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对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以康、梁为代表的中国
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
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对维新变法从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继而成为社会改良实践的教学,使学生意识到:这一演变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华民族危机严重的必然产物。
反映了
历史进步的趋势。
通过戊戌政变过程的教学,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为榜样,培养学生
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优秀品德。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康、梁的维新思想;变法内容。
教学难点: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戊戌变法的评价及对资产阶级软弱性的表现的认识。
3. 教学用具
幻灯片。
图片。
4. 标签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教学过程
导入:出示“日落紫禁城”的文字片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1.为什么说“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
2.“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中的“多事”主要指的是哪些事?
3.“几个读书人”代表了哪些阶层的利益?他们的主要主张有哪些?为什么他们提出要“变”?
4. “一个苍老的声音”指的是哪些人的声音?他们为什么对“改”表现出了“犹豫”?
5.一个“杀”字能说明哪些问题?
甲午战争是一场决定中国历史命运的战争。
1894年甲午战争前,许多中国人自
视甚高,没有把日本放在眼里。
他们或多或少地保留着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日本
的心理优势,认为日本是不自量力,如果与中国交锋,必败无疑。
然而一向被
认为是东亚文明主导者的中国,竟然被经过明治维新开始强大起来的岛国日本
打败,这一事实使中国人在备受痛苦和屈辱的同时,开始进行反思。
如何在危
机中自救?怎样才能在强敌如林的世界中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1.时代背景——甲午战败,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甲午战败给中国带来空前辱国的《马关条约》。
P124“学思之窗”,为什么说《马关条约》加深了中华民族的危机?
(1)列强侵华方式发生变化
资本输出的方式有哪些?
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产生了什么危害?
借款: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扩张了在华的政治势力。
设厂:直接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修路和开矿:控制铁路沿线的土地和资源;直接掠夺中国资源。
开银行:成为列强资本输出的主要工具,控制了中国的财政、金融。
总之,列强通过资本输出加强了对中国经济、政治的控制,使民族危机加深。
深重的外患促使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唤起以爱国救亡为目的维新变法运
动兴起。
(2)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租借地是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用定期租借的方式,在他国强行取得的、供其在一定时期内使用和管理的地区,租借国在租借地不仅具有行使行政、立法、司法等诸方面管理权,并且还建立了正式的殖民机构和军事基地,成为
对出租国进一步扩大侵略的军事据点。
租借期长短不一,最长不得超过100年,期满归还。
势力范围是指列强凭借其军事、政治、经济力量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
全部或部分领土,作为他们自己的“势力范围”,宣称它享有独占的权利,不许其它国家染指。
(3)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
税率征收关税;
各国在各自“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
实质:分享其它列强在华的侵略权益。
对中国的影响:使美国在华势力大增,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清政府统治危机加剧
(1)危机出现的原因:
①政治: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经济:清政府的财政危机严重:清政府要偿还外债本息;
③各地的自然灾害严重,增加经费兴修水利和赈灾。
(2)措施
(3)结果
在腐朽的封建制度里,在帝国主义纷纷侵略的间隙里,中国内部新的生产因素
暗自生长着……
3.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
材料二 1895——1898年间,国内新创建的商办厂矿企业资本在万元以上的有60多家,其中80%属于轻工业。
甲午战后,民族工业发展状况?
商办厂矿数量增加;投资总额迅速增长;轻工业发展最为显著。
(2)民族工业发展特点及原因
材料一:1895年,华商在上海创办了六家丝厂,资本总额120万元,而同一时期,法国商人在上海开办的宝昌丝厂一家,就有资本110万元,接近上海六家华商丝厂的总和。
材料二:发昌机器厂制造小火轮船时虽然“俱用华人”,但是自身的技术力量还很薄弱,“发动机系英国制造”。
到80年代,受外商企业的排挤,发昌机器厂日趋衰落。
后来,它被英商在上海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
民族工业发展有何特点?
资金少、规模小、数量少、技术力量薄弱。
材料一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抑,勒价停市。
上年江浙、湖北等省,缫丝、纺织各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抵押与洋商者。
材料二:天津武举李福明……开设一家机器面粉厂,……北京的官府见机器面粉厂生意兴隆,便存心勒索。
……李福明不甘心忍受压迫,到官府去讲理。
结果,官府……革去他的武举,“交邢部照例治罪”。
李福明的机器面粉厂被迫停业。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
受到外来资本主义势力的排挤、受到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因此发展艰难。
既然如此,为什么在此时还会有初步的发展?
(3)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
A.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自然经济进一步破坏,客观上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条件。
甲午战争以后,掠夺性的投资成为帝国主义对华进行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同时商品侵略仍然在继续扩大,加剧了中国社会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在客观上也使中国城乡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某些条件和可能;
B.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甲午战败,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加之巨额赔款,为扩大财源,解决财政困难,迫使清政府减轻和放松了对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限制。
19世纪末,中国出现兴办民族工业的浪潮。
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4.阶级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
随着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也有所壮大,这是维新运动的阶级基础,他们强烈要求改革现状,作为一个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形成了具有一定群众性的,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
5.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思想的形成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是中国近代社会急剧变革的时期,维新思想从产生到发展,形成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改革运动,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1)理论基础——早期维新思想
①时间:19世纪70年代后,它是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而产生。
②思想来源:
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传入(法国启蒙思想,伏尔泰的开明君主制),是早期维新思想的思想来源。
洋务运动的兴起,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大一些知识分子中间产生了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③代表:王韬、郑观应。
具有早期维新思想的人物较多,时间跨度也较长,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他们代表着正在转化中的资产阶级的新型知识分子。
由于他们与洋务派关系密切,有些人曾是洋务运动的参与者。
但他们与洋务派不同,认为单纯科学技术不能使国家富强,主张维新变革,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反映了新兴民族资产阶级的要求,代表着一种舆论和思潮的萌发
④主张(思想的特征):
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振兴工商业的经济思想);与外国进行商战(以“商战”反对侵略的爱国思想)
文化上主张兴办新式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提倡西学的文化教育思想;)
政治上主张进行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思想)
⑤意义
虽然他们的思想只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一些改革主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
也没有付诸实践,但他们的思想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康、梁
的维新思想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
⑥局限性:那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刚起步,民族资产阶级还未形成一支独立的
政治力量,因此早期维新派只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一些改革主张,没有形成
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行动。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
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
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
轮船、火炮、洋枪、火雷、铁路、电线,此其
用也。
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
四达,果以足持哉?
材料三:中华而自安卑弱,不欲富国强兵,为天下之望国也,则亦已耳。
苟欲
安内攘外,君国子民,持公法以求升平之局,其必自设立议院始
矣。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
(1)李鸿章与郑观应探索中国富强之路问题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都主张学习西方
不同:李鸿章只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不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郑观应主张既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又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教育制度。
(2)郑观应对洋务运动提出了怎样的批评?
他批评洋务运动不改变封建制度制度只学西方先进科技。
(3)郑观应认为中国需要借助什么途径实现富强?
培养人才,改革政治制度,设立议院。
随着外国侵略的加剧,中华民族危机加深,维新思想也在发展。
并同救亡图存
结合起来,形成了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变法思想。
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位偿还巨额战争赔款,除加紧搜括
人民外,只得大借外债,而列强通过附有苛刻政治条件的贷款,进一步加强了
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
割地规定,不但数百万台湾同胞处于日本殖民统治的深
重灾难之中,中华民族处于危难之中。
这一危机深深地刺激了统治者,促使更
多的爱国人士发愤图强。
当时,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不仅要求引进西方先进的
科学技术,而且也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制度,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挽救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从此掀起了拯救民族危亡的维新变法运动。
课后习题
1、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①首先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②其核心
主张是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③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的开始④使中国近代化历程深入到政治领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
②④ 2、英国、日本曾暗示愿意帮助中国变法的目的是
A、帮助中国实现富强
B、要求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C、与俄国争夺在华利益
D、联合美俄共同控制中国 3、下列各项不能体现资产阶级维新派软弱的是
A、拉拢掌握新建陆军的袁世凯
B、竭力游说外国驻华公使和传教士
C、
奏请聘任伊藤博文为顾问D、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 4、戊戌变法失败
最主要的客观原因是
A、袁世凯出卖维新派
B、光绪帝被囚禁
C、封建顽固势力非常强大
D、帝国主义的破坏
5、戊戌变法失败的标志是
A、慈禧囚禁光绪帝
B、顽固势力取消新政措施
C、戊戌政变
D、“戊戌六君子”被屠杀
6、之所以说戊戌变法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主要原因是 A、变法有群众基础B、变法采用的是改良的形式 C、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D、表现了勇于献身的精神
板书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