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何以“回家”》读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何以“回家”》读后感
回家,回哪个家?这里的让教学“回家”指的是课程标准,回家的路径为“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

通过拜读卢臻老师的《教学何以“回家”》,我有如下感悟:
一是教学评必须根据课程标准出发,课程标准是教学的“老家”,教学设计不能偏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必须依据课程标准;
二是认识到课程标准是一个最低标准,是一个绝大多数儿童都能达到的标准。

这就对我们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绝大多数学生都应该达到课程标准,二是层次较好的学生应该通过学习在课程标准上有所突破,实现课程标准背后更高的能力,挖掘出自身的核心素养;
三是根据认知过程从低到高的层级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在教学中要注意这其中的区分,识记主要涉及对语言信息的简单记忆,而领会及以上层级则是知识加工的方式。

也就是我们在教学中不只是让学生记住,更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再加工;
四是弄清教学的“家”是何处。

第一是学生的学习表现,学生学习学会的证据就是学习表现,是内在能力与行为倾向变化的外在反应,具体为会说、会做、会计算、会实验、会
演讲、会朗诵、会写报告等等,是经历了一定过程、体验的结果。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体验的机会,也就是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参与到情境中,完成复杂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给与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境、完成任务的标准、基于标准的反馈和指导。

第二是学生的情意态度。

还是要把学生放到“学习活动”中区,让学生在过程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合作、探究的习惯于精神,培植敢于挑战困难的信念与勇气,具备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的品质与意志。

五是教学如何“回家”。

第一是把握系统思维,注重知识间、材料与观点之间等内容之间的联系;第二是建构知识结构,基于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知识结构,这个过程需要学生自主完成而不能由教师越俎代庖;第三是聚焦核心素养,也就是在基于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注重对课程标准背后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能力的达成中聚焦核心素养。

以上是读过《教学何以“回家”》后的一点感悟和思考,不到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