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德国1943-45年战略防御的可行性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德国1943-45年战略防御的可行性分析

二战后期的1943-45年间,德军各条战线均濒临于崩溃边缘,虽然此时德军在兵力和物质资源方面已经日益匮乏,但是他们仍然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抵抗,并同时在好几条战线上继续进行着战争,这实际上要算是一个奇迹。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由于德国人具有非凡的忍耐力,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德国较为成功的运用了现代化的防御策略。从战略层面上分析,这场战争的结局似乎毫无悬念,但仅仅就战争后期德军战略防御的军事学术性质而言,实数有众多值得分析探讨的话题。东线:由于斯大林格勒等一系列战役的失利,德国在东方的军事力量已经遭到严重削弱,而1943年夏季库尔斯克战役的失败则使得德军在东线战场的处境更加困难。此后苏军的攻势已是愈加猛烈,等待德军的则是不断的溃退。44年由于苏军在白俄罗斯和罗马尼亚取得的巨大成功又使

得德军高层对战局产生了误判,再继续下去的战争只会变得更为艰难。虽然此时德军将领中仍有莫德尔、舍尔纳等人卓越的指挥部署,但无奈战局如同“雪崩效应”,德国也已是无力回天。同样,对于西线而言:北非战事的失败已成定局,而更为严重的是盟军44年的西西里岛登陆和意大利的背叛致使德国战略后方(奥地利和匈牙利等国)的暴露,因为它们此时已经被纳入了盟军的空袭区域,随着德军赖以发动军

事作战的战争机器被彻底摧毁,战争的形势日趋明朗。由于盟军在西线的成功,德军被迫从本已是捉襟见肘的东线抽出部队增援意大利、巴尔干等战区。随后,44年6月盟军在诺曼底的胜利,就是敲响了德国灭亡的丧钟,此时已陷入两面作战、腹背受敌困境的德国已再也没有赢得战争的希望,帝国的崩溃仅仅已是时间问题。从军事上来讲,采取防御战略的一方所承受的压力是极大的。面对敌人优势兵力的集中打击,防御方除了要有完善出色防御策略,必要的战略战术储备,还得拥有超群的忍耐力、坚定的毅力和铁一般的纪律性。因此在防御战略中又衍生出了另一个概念“积极防御”,在积极防御中,抓准时机对敌人发起有效的反击,又要求指挥者必须具备果断的决心,周密的部署以及准确的实施。那么显然,德军在战争后期所采取的战略防御已不能称得上成功,事实上直至1943年甚至1944年初德国还是有挽回全面溃败的机会,但遗憾的是此时能够保持头脑清醒并能提出可行建议的人已经不多了,而更为不幸的是,此时的希特勒已经深深中了攻势思想的毒素,绝对不肯听信部下们的忠言。他疯狂地相信只有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御形式,认为坚强的死守防御总是要比进攻的效果差些,而正是这种错误的思想却葬送了德军最后的希望。( 1 )1943年的东线危机及德军的机动防御策略从某种意义上说,43年德国就已经失去了获胜的可能,时过境迁德军和苏军力量的对比此消彼长,其已

被迫转入战略防御阶段,战场形势对于德国来说已是江河日下,用曼施坦因的话说就是:此时德国唯一希望就是大量消耗敌人力量,以换取体面的和平。1943年初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成为了苏德两国军事力量消长的分水岭。但在这场战役的后期,德军却充分发挥了防御的专长,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因各种不利因素所带来的损失。当时德军所面临的形势已十分危险,南线德军主力遭受了重创,其精锐之师---第六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被苏军包围,已处于生死攸关的时节,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第六集团军的被围,导致了斯大林格勒---罗斯托夫地区防线出现严重战略间隙,此时德军的A集团军群尚远在高加索和苏军作战,而德军南翼的交通线和补给线的安全与否则直接关乎到自高加索至伏尔加河上的德军的命运。苏军的战略意图也很明确,那就是合围并歼灭斯大林格勒地区的德国第六集团军,但如果苏军继续向南占领罗斯托夫,打击并摧毁南线德军的交通、补给线,那么其便可一举切断南线德军的后路,进而合围整个德国A集团军群。如果出现整个集团军群被歼灭的情况,那就是德军整个防线的总崩溃了。因而此时已接任顿河集团军群司令的曼施坦因选择了优先保卫罗斯托夫瓶颈的畅通,直到A集团军群撤出为止,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个决策才是挽救整个南线的关键。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苏军急切地想将盘踞在乌克兰一线的德军驱逐出去,然而却

在实施进攻的过程中将后勤供应远远地抛在后面,结果导致部队不仅陷入分散状态,而且沦于疲惫不堪的境地。德军司令冯·曼施坦因利用这一难得的良机(因为希特勒一度给他相对的自主权)发动了一系列反攻,将俄国人连续不断地的反攻阻住,并再次占领了哈尔科夫。然而,曼施坦因的这次反突击,却也是德国人最后一次机动自如地把装甲部队和空中力量用于大纵深突破和包围。如果说斯大林格勒战役对于东线德军来讲是一场噩梦,那么接下来的危机才让德国人明白斯大林格勒仅仅只是这场噩梦的开端。在经过了一系列灾难之后,整个德国的战争机器便在东方转入了防御。1943年,德军的兵力更加减少了,而俄军的力量却与日俱增,虽然这时双方军力差距仍不算太大,可是,德军如果要在兵力密度不够的情况下组织起坚固的防御,也是极其困难的。因此,在这个形势下,德国方面如果转取防御战略,那也就意味着它必须放弃已经夺取到手的大片土地。那么此时,德军最好的选择就是:实行机动防御,并采取一系列的退却行动,从而削弱进攻方面的突击力量,然后借防御创造有利条件,以便随后实施反攻。只有运用有技巧的弹性防御大量歼敌,消耗、削弱苏军的有生力量,德国才有可能在东线争取到一个不胜不败的结局。为达到消除苏军南线威胁和恢复1942年战线的目的,曼施坦因元帅认为:德军应绝对避免使用静态防守的战术。为此,他向希特勒提出了两个东线战场作战计划草

案:一是放弃顿聂兹河和米斯河防线,把苏军诱人顿河下游,再使用预先集结在那里的德军装甲部队攻击苏军侧面,将其围歼;二是先发制人,在苏军补充冬季损失之前,就发动攻击。至于德军攻击的目标,曼施坦因认为应选在苏军在库尔斯克城周围的突出地区。在顿河和伏尔加河遭到灾难性的失败之后,德军在苏联南部的处境日趋恶化。德国迫切的需要一次成功,但希特勒不仅拒绝他们关于后撤到第聂伯河一线的建议,反而更加坚信在1943年夏季发起一次进攻就可能改变整个局势,于是希特勒将赌注压在了库尔斯克地域,他之所以没有选择第一种方案,是因为害怕哪怕是暂时的撤退,都会影响罗马利亚和土耳其的态度,此外他还割舍不下顿聂兹盆地的经济价值,更不愿意将1941年冬季取得的大片土地轻易放弃。在决定双方命运的库尔斯克战役中,尽管德军曾一度击溃4倍于己的苏军,尽管胜利的天平曾一度倾向德国,但最后的结局仍另人沮丧,自此之后苏德战场的主动权完全转移到苏军手中。对此,前西德历史学家格利茨评价说:“库尔斯克大会战对于德军来说,是致命危机的开端。”从战略上分析,43年时的东线苏德双方的兵力对比相差不大,此时对于苏军来说,43年遭遇的最大困难也是人员的短缺的问题,因为他们再也经不起如同战争初期那样惨重的人员损失了,那么德军如能转而采用机动防御战略还是有希望取得有利结果的,也就是说至少到1943年,还有充分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