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探索-2019年教育文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探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高校思政课05方案体系下的新设课程。教材内容多,教学时间少,且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学过中国近现代史。如何克服教学困难,提高教学质量,使《纲要》真正成为受大学生欢迎的课程,是每一位任课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近年来,宜宾学院教师们不断深化《纲要》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在实践教学中进行了大量的探索。现对其探索结果作一归纳,以求教同仁。

一、《纲要》课程实践教学目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要求“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要深入开展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也强调“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以上两文

件均明确指出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工作必须通过社会实践、与现实相结合这一途径来实现。因此,作为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的《纲要》课,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

实践教学,主要是强调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学生通过亲自参与、亲身体验,来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加深和提高对理论的认识,这是新时期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开展并加强实践性教学活动,是深化《纲要》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纲要》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即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理解、吃透相关理论的核心内容,使他们通过参加实践活动,通过对形象生动的历史素材的感知,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认知,从而完成从书本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进而真正做到“两个了解”,深刻领会“三个选择”。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帮助他们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思辨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使他们在掌握课堂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会在实践中更好地做人和做事,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纲要》实践教学的路径

在近几年的教学中,为使《纲要》实践教学能与理论教学同

步进行,根据教学大纲,结合我校学生实际,初步探索出实践教学的几条路径。

1.外出参观考察。参观考察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学生利用周末或节假日的时间,选择性地参观考察宜宾地区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的赵一曼纪念馆、抗战文化中心李庄、唐君毅故居、唐君毅研究所、春风村新农村建设等,了解感受近代以来宜宾人民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以及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艰苦创业的历史。二是在每年的4月中旬左右,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带队,组织优秀学员外出考察建川博物馆和地震后新建县城,去直接感知中国近现代史上最惨烈和最具震撼力的一幕。通过实践考察,使学生加深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理解和认识,更好地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进程与内在规律,更深刻地认识历史和人民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做好记录,回校后就参观考察的情况进行总结,撰写调查报告。

2.学习小组进行中国近现代史相关课题研究。按各院系选课学生的情况分别以5―10人为一组,将教学班分成若干小组,选好小组长,并进行分工,杜绝有学生搭便车的情况发生。各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小组长组织,根据《纲要》实践教学大纲的规定,结合教材理论、知识点以及党和国家最近的方针政策,联系现实,讨论确定一个研究题目(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参考题目,但鼓励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尤其是鼓励学生结合现实或专业来确

定题目)。选题要求切中理论热点或现实热点,有一定的探究价值,且难易适度,能够有效把握。从近几年实践教学的情况看,有些选题是比较理想的,如四川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近代中国的女权主义;中国近现代服饰的演变;知青岁月;近几年的中韩文化渗透;中国海洋强国意识的历史与今天等。题目确定后,要求学生做开题报告。每组派一人为代表,上台展示开题报告PPT,说明选题的意义、学术界对此课题的观点、研究课题提纲、计划及小组分工情况等。其目的,一是教师做初期检查,防止有些学生懈怠,不开展工作,甚至拖延至期末才匆忙选题,敷衍了事。二是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选题情况,进行指导。有些题目偏大,如: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学生无法完成研究工作;有些选题与其他小组重复,比如:如何看待“汉奸”、如何看待重建圆明园等;另外还有些缺乏新意、不符合贴近实际的选题,研究的意义也不大等等。教师听了开题报告之后,可以就存在的问题提出有益的建议,指导学生重新选题。完成开题报告后,各小组成员便围绕研究课题完成各自所承担的任务,小组长组织协调,同学间相互协助。各项任务均有严格的要求:对收集资料的学生,要求资料紧扣研究课题,资料丰富,能够满足分析问题的需要,资料来源真实可靠,并须注明资料出处;对撰写研究报告的学生,要求将资料进行归纳整理,撰写的内容逻辑层次清楚,切入点有新意,紧扣主题,有论有据,汇报结论明确;对将整个课题研究情况制作成PPT的学生,要求逻辑层次清楚,题目序号

无误,能完整地再现整个实践过程,课件质量优美,视觉效果良好;对代表该组向全班同学讲解研究课题的学生,要求举止端庄大方,语言简练,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富有感染力。同时要求该组能回答全班同学就本课题提出的相关问题或能带动其他同

学进行课堂讨论。 3.写读后感、观后感、课后心得体会或讲小故事。这是自选项目,每个学生必须选择完成其中的一项。读后感或观后感的要求:结合《纲要》课所反映的近现代历史背景,教师给学生提供参考阅读的书目、篇目以及影视资料的题目,由学生选择一篇经典原著进行阅读,或观看一部相关影视或历史资料片,写一篇较深刻的读后感或观后感作为汇报材料(要求字数不少于1 000字,而且必须是手写笔记,不能打印或复印)。阅读书目或篇目如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中国》、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金冲及的《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陈独秀的《警告青年》、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等。相关影视资料如纪录片――《大国崛起》、《百年中国》、《世纪中国》、《辛亥革命》、《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共和国的脚步》、《中国1978》、《中国共产党辉煌历程》、《复兴之路》等;影视片――《鸦片战争》、《甲午风云》、《北洋水师》、《我的1919》、《开天辟地》、《建党伟业》、《恰同学少年》、《东京审判》、《重庆谈判》、《永不消逝的电波》、《潜伏》、《开国大典》、、《英雄儿女》、《唐山大地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