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课件 第5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总结(五)
环境影响评价总结第一章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第一节环境1、环境的概念。
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
2、环境的根本特性。
整体性与区域性、变动性与稳定性、资源性与价值性。
整体性是根本特性,变动性和稳定性相辅相成,环境资源包括物质性和非物质性。
环境的整体性:又称环境的系统性,是指各环境要素或环境各组成局部之间,因有其相互确定的数量与空间位置,并以特定的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具有特点构造和功能的系统。
变动性:指在自然的,人类社会行为的,或两者共同的作用下,环境内部构造和外在状态处于不断变化中。
稳定性。
环境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功能。
第二节环境影响 1、环境影响。
是指人类活动(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的效应。
2、环境影响分类按来源分类为直接影响(实质是单项活动影响的叠加和扩大)、间接影响、累积影响。
直接影响是指由于人类活动的结果而对人类社会或其他环境的直接作用,而由这种直接作用诱发的其他后续结果那么为间接影响。
累积影响是当一项活动与其他过去、现在及可以合理预见的将来活动结合在一起时,因影响的增加而产生的对环境的影响。
环境影响分类按影响效果分类为有利影响、不利影响。
环境影响分类按影响程度分类为可恢复影响、不可恢复影响。
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1、环境影响评价。
是指对拟议中的建立工程、区域开发方案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展系统性的识别、预测和评估。
根本目的是鼓励在规划和决策中考虑环境因素,最终到达更具环境形容性的人类活动。
2、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单的说,就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书面总结。
3、筛选。
是指确定一项拟议活动是否需要进展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
4、划分范围。
指在确定了一项拟议活动应进展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以后,进一步确定影响评价应关注的问题,并识别其中的主要问题。
5、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的内容。
建立工程概况;建立工程周围环境状况;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和预测;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对建立工程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性质:选修课适应专业: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先修课程:《环境监测》后续课程:《环境保护与清洁生产》总学时:64〔其中实践教学 10 学时〕一、教学目的及要求: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科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本课程依据环境科学的根本理论,通过评价人类经济活动和进展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的变化对人类社会行为间的价值关系,对人类社会关系行为的推断,调整和选择供给科学依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初步把握环境影响评价的根本原理和方法,为今后开展有关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打下根底。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环境概念;环境特征其次节环境影响及其评价环境影响;环境影响评价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其进展;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依据;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征1、了解环境、环境影响和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2、了解环境影响评价的课程进展;3、把握环境系统的特点;4、了解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进展及其功能。
本章难点:1、区分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概念;2、学习报告表中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书写方法;3、明确环境系统特点的辨证性;4、环境影响评价的功能及其制度的进展。
其次章环境保护标准和环境标准第一节环境保护标准环境保护标准的概念;中国环境保护标准体系;中国环境标准现状;环境保护标准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其次节环境目标环境目标;环境容量本章重点:1、理解环境标准概念及意义;2、了解我国环境标准的现状;3、把握环境目标、环境容量的概念;4、理解环境标准体系和标准的应用。
1、理解各项环境保护标准之间的联系与区分;2、环境标准的更和应用;3、理解环境容量大小的取决因素。
第三章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第一节环境影响评价程序遵循的原则其次节环境影响评价的治理程序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分类治理;环境影响评价工程的监视治理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确实定;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的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本章重点:1、了解环境影响评价的治理程序;2、了解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3、把握环境影响评价遵循的原则;4、把握环境影响评价工程的监视治理途径;5、生疏环境影响评价大纲包含的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精品PPT课件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EIA)
环境影响评价*
1
课程说明
《环境影响评价》是为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 专业课,从环境质量这一基本概念出发依据环境价值论的 基本原理,探讨环境质量与人类社会行为间的价值关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正确评价人类经济活动和发 展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环境影响评价等。 • 按时间顺序: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环境影响预测评价,规
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
17
1.1.2 环境影响评价的由来
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是1964年在加拿大召开的“国际环境质量评 价会议”上首次提出来的。
美国是第一个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1969年,《国家环 境政策法》1970.1.1),之后,瑞典(1970)、新西兰(1973)、 加拿大(1973)、澳大利亚(1974)、马来西亚(1974)、德国( 1976)、印度(1978)、菲律宾(1979)、泰国(1979)、中国( 1979)、印尼(1979)等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目前,已有100 多个国家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是认识和评价环境对人类的 反作用的手段;认识和评价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是为了制 定出缓和不利影响的对策措施,改善生活环境,维护人类 健康,保证和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根本目 的)。
环境影响评价*
13
环境影响的分类
按影响的来源:直接影响、间接影响、累积影响。 按影响效果:有利影响、不利影响。 按影响程度:可恢复影响、不可恢复影响。 其它:短期影响、长期影响;暂时影响、连续影响;地方
娱乐设施等人工构筑物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等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 (2)、生活、生态环境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2. 污染源调查对象
污染因子筛选:首先应选择该项目等标排放量 Pi较大的污染物为主要污染因子,其次应选择 特征污染物。同时,还应考虑在评价区已造成 严重污染的污染物。
调查对象:
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应调查分析项目的所 有污染源(对于改、扩建项目应包括新、老污 染源)、评价范围内与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 其他在建项目、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未 建项目等污染源。如有区域替代方案,还应调 查评价范围内所有的拟替代的污染源。
山谷风
城市热岛效应
排 入 大 气 中 的 烟 尘 随 风 扩 散
(2)大气湍流与大气扩散参数
概念:即大气中不同于主流方向的各种不同尺度的旋涡 运动。
类型 热力湍流:大气垂直温度变化引起。 机械湍流:地面的粗糙程度。
作用 :由于湍流混合,排人大气中污染物,不断被空气 渗入,又无规则地分散到其他方向去,如此不断被稀释。
0.7
S
1.5
1.0
SSW
1.7
1.1
SW
2.2
1.4
WSW
2.4
1.7
W
3.0
1.6
WNW
2.1
2.1
NW
3.8
4.2
NNW
1.8
2.8
4月
7月
10月
1.4
1.2
2.3
1.7
1.8
1.3
2.3
3.2
2.2
1.2
1.5
1.8
1.3
2.4
2.2
1.3
1.3
0.9
1.5
2.4
1.6
2
环境学概论 第5章 大气污染及防治
本章内容
1 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以及危害 2 影响大气污染的主要气象因素 3 除尘装置的种类以及除尘原理、特性
第一节 大气污染及主要污染物
15:34
一、大气圈组成
大气圈约10 000km, 大气物理学和污染物气象学中,大气圈
层的上界为1 200 ~ 1 400km
② 可吸入颗粒物( PM2.5):悬浮在空气中,空 气动力学直径小于2.5um的颗粒物
③ PM0.5数量浓度比在 PM2.5中接近90%。PM0.5浓 度与居民健康危害的关系最为显著
15:34
(2)飘尘特点
粒径小,比重也小,可长期漂浮在大气中 易随呼吸进入人体,危害健康 吸附多种污染物,在大气中为化学反应提供
地球大气圈的总质量约6 000×1012t,占地 球总质量的0.0001%左右 大气质量50%集中在下部5km
大气质量75%集中在下部10km 大气质量90%集中在下部30km
外层:大气层的最外层 暖层:又称电离层,顶界约 800~1000km,下部主要由分子氮 组成,上部主要由原子氧组成
1985-1995 酸雨研究
1990-1995 平流层臭氧损耗机制的模拟和模式,编制ODS淘 汰国家方案,微量气体源汇(CH4, DMS, VOC, NH3, N2O)
1996-
机动车排放污染,区域空气质量(O3,PM2.5)
六、我国空气质量日报
空气质量日报的组成:
空气质量指数AQI
首要污染物 ,阿拉斯加火山爆发,使得太阳 辐射量减少10%~20%,
1963年,阿贡火山爆发后,火山灰绕地 球四周,使气温下降,气候异常。
1991年,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两度爆发, 推测火山爆发使得全球降温0.5华氏度。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新导则
适于建设项目的新建或改、扩建工程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城市或区域性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亦参照使用。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工作程序图
1 评价工作分级
选择1-3种项目排放的主要污染物; 以估算模式计算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Ci 和污染 物的地面浓度达到标准浓度的10%时所对应的最远 距离D10%; 计算每一种污染物的地面最大浓度占标率Pi。
第五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一 大气环境污染的基本知识
1.大气污染的概念:
大气污染,指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数量、浓度和
存留时间超过了大气环境所允许的范围,使大气 质量恶化。
2.气型污染源的概念: 大气污染源,指造成大气污染的空气污染物
的发生源。
点源,
通过某种装置集中 排放的固定点状源, 如烟囱、集气筒等。
项目污染源
一级、二级
三级
污染源调查方法
项目性质
新建 现有项目
调查方法
类比调查、物料衡算、设计资料 已有的有效数据、实测
分期实施项目
前期工程近5年的验收监测资料、实测
污染源调查内容与调查清单
评价等级 一级
调查清单
污染源排污概况、点源、面源、体源、线源、 其他参数 参照一级、适当从简 污染源排污概况
6、监测频率要求
本标准中规定的值指任何1h平均值不得超过的限值。 无组织排放监控点和参照点监测的采样,一般采用连续 1h采样计平均值。 排气筒中废气的采样,一般采用连续1h采样计平均值; 或在1h内,以等时间间隔采样,采集四个样品计平均值。
三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过程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
4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
调查的基本原则
环境影响评价
1.什么是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目的:鼓励在规划和决策中考虑环境因素,使其更具相容性。
第一章:环境影响评价概述1、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明确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环境系统: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和制约的、执行特定功能的环境要素组成的整体。
3、环境质量:指环境系统的内在结构和外部所表现的状态对人类及生物界的生存和繁衍的适宜性。
环境质量参数:用来表征环境质量的优劣或变化趋势的参数,是对环境组成要素中的各种物质的测定制和评定值。
eg. 水环境:pH,BOD(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大气环境:烟尘、SO2、NO2等4、环境标准:国家为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在综合考虑自然环境特征、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法定程序制定和批准的技术规范。
5、环境容量:指在一定条件下环境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环境容量=环境自净能力+人工设施处理能力6、环境质量评价:按照一定的环境标准和方法对环境质量给于定性和定量的说明与描述。
第二节环境的基本特性与基本功能一、环境的基本特性1、整体性与区域性(a)、整体性:人与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地球的任一部分或任一系统,都是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各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和互相制约的关系。
所以环境的影响是整体的,无国界的。
(b)、区域性:指环境特性的区域差异。
eg. 西北地区:铁矿及水资源短缺,严格限制钢铁产业的发展;中南地区:水资源丰富,水运便利,鼓励发展大型钢铁企业例如:污水处理的南北方差异(人工湿地的应用)2、变动性与稳定性(a)、变动性:环境的内部结构和外在状态不断变化(b)、稳定性:环境系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功能。
环境影响评价
第一章环境影响评价概念环境质量:表述环境优劣程度指一个具体的环境中,环境总体或某些要素对人群健康、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适宜程度的量化表达。
环境质量包括综合环境质量和各要素的环境质量。
例如:城市环境质量、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等。
表征环境质量优劣或变化趋势常用环境参数表征:如:pH、COD、DO、有毒有害化学元素浓度、农药含量、细菌菌群数等三、环境容量环境容量是指对一定地区,根据其自然净化能力,在特定的产业结构和污染源分布的条件下,为达到环境目标值,所允许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
根据不同环境要素,环境容量又分水环境容量、大气环境容量和土壤环境容量。
环境影响的特征:有利影响、有害影响;显著影响、潜在影响;短期影响、长期影响;可逆影响、不可逆影响;原发性的环境影响、继发性的环境影响;环境影响的时空分布;……环境影响评价按评价对象,环境影响评价可分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按照环境要素,环境影响评价可分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声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按照时间顺序,环境影响评价可分为:现状评价、影响评价、回顾评价(后评价)一、环境影响评价的由来20世纪中叶,环境污染由局部扩大到区域,生态环境恶化,人们意识到不能无节制开发利用环境,要尊重自然规律,在环境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开发建设活动。
1950年代初,核设施由于其特殊的环境影响开始了辐射环境影响评价1960年代,英国总结出环境影响评价“三关键”即关键因素、关键途径、关键居民区1969年美国国会通过《国家环境政策法》1970年1月1日施行,随后瑞典(1970)、加拿大(1973)、澳大利亚(1974)、德国(1976)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立法目的: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预防因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制定本法。
1.环境影响评价绪论-1报告-PPT精品文档
2019/2/20
11
环境的特点2
变动性:事物总是处于不断的运动,物质 内部结构也在不断地变化。 稳定性:环境具有自我调控能力。环境具有 削弱外界影响、自我恢复的能力。
2019/2/20
12
环境的特点3
资源性:环境提供了人类生存与发展所必 须的物质、能量。环境资源包括物质资源 与非物质资源。 环境物质资源:森林、矿产、水、空气… 环境非物质资源:环境状况的可利用性。
八大公害事件之三
水俣病事件
1953- 1956年,日本熊本 县水俣镇一家氮肥公司排放 的含汞废水,使汞在海水、 底泥和鱼类中富集,又经过 食物链使人中毒。 1991 年, 日本环境厅公布的中毒病人 仍有 2248 人,其中 1004 人 死亡。
第一节 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
一、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 3 环境质量、环境污染和环境价值
本 课 所 用 教 材
课程相关na-eia 中国环境标准网
背景介绍
环境影响评价作为加强环境管理、防治污染、协调经济发展与 环境保护关系的有效手段,首先在美国建立相关制度,然后欧洲 各国也逐渐效仿,在国际组织的推动下,特别是一些国际组织, 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组织的踊跃参 与和推动,使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规划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一些发达国家,甚至出台新的社会经济政策必须经过环境影响 评价才能决策。
我国自 70 年代以来,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规划经历了从无到 有,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 年 ) 明确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2019年国务院公布《建设项目环 境保护管理条例》,2019年10月中国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 境影响评价法》,已于2019年9月 1日起施行,使环境影响评价工 作更加具体化、规范化、法制化。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ppt课件
进一步预测模式是一些多源预测模式,适用于一、二级评 价工作的进一步预测工作。可基于评价范围的气象特征及地形 特征,模拟单个或多个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在不同平均时限内 的浓度分布。不同的预测模式有其不同的数据要求及适用范围。
PM1O)、氮氧化物(NO2)、CO等污染物。 3.特征污染物
指项目排放的污染物中除常规污染物以外的特 有污染物。主要指项目实施后可能导致潜在污染或 对周边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产生影响的特有污染物。
精选PPT课件
5
术语与定义
4.大气污染源分类 点源、线源、面源、体源
5.大气污染物分类 按存在形态分为颗粒物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
精选PPT课件
7
术语与定义
8.复杂地形 距污染源中心点5km 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等于
或超过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复杂地形。复杂地形中各参数 见图 2。
精选PPT课件
8
术语与定义
9.推荐模式 指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附录A所列。包括: 估算模式是一种单源预测模式,适用于建设项目评价等级
其中粒径小于15μm 的污染物亦可划为气态污染物。 6.排气筒
指通过有组织形式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各种类型 的装置,包括烟囱、集气筒等。
精选PPT课件
6
术语与定义
7.简单地形 距污染源中心点5km 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低于
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简单地形,见图 1。在此范围内地形 高度不超过排气筒基底高度时,可认为地形高度为0m。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主要用于确定无组织排放源的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精选PPT课件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
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以及防止大气环境进 一步恶化的综合防治措施。
(二)评价因子和标准的选择
1. 评价因子的选择
(1)尘:降尘、飘尘、悬浮微粒 (2)有害气体: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臭氧等 (3)有害元素:氟、铅、汞、镉、砷等 (4)有机物:苯并[α]芘、总烃等
MAQI
I c2
I
2 s
I
2 p
I
2 n
I
2 o
式中I:各污染物的分指数,下角字母分别代表c为CO;s为SO2;p为 颗粒物质;n为NO2;o为氧化剂。
Ic
c8
Sc8
2
c1
Sc1
2
Is
sa
Ssa
2
s 24
S s 24
2
s3
Ss3
2
Ip
pa
S pa
2
p24
S p24
(2)O3:阔叶植物下表皮出现不规则的小点或小斑,部分下陷,小点变
成红棕色,小斑褪成白色。随植物受害程度的加重,叶子可发生密集的小点 (斑),并可联结成较大的斑。禾本科植物最初坏死区(小斑)不联结,随后可造 成较大的坏死区。针叶树叶顶部发生棕色死尖(枯尖),和SO2伤害症状相似, 但棕色和绿色组织分布不规则。
表5-6 格林指数分级
污染物
SO2(10-6) 烟雾系数(COH单位/1000英尺)
指数分级
希望水平 0.06 0.9 25
警戒水平 0.3 3.0 50
极限水平 1.5 10.0 100
格林大气综合污染指数适用于寒季或以燃煤为主要污染源的场
合。当污染综合指数小于25时,说明空气清洁而安全;当指数大于 50时,说明空气有潜在危险性。当指数达50、60、68时,应分别 发出一、二、三级警报,采取减轻污染的有关措施。当指数等于68 时,相当于煤烟型大气污染事件的水平。
第五章 大气环评
22
热力湍流:温度分布不均引起 机械湍流:风速分布不均及地面粗糙度引 起
2、大气环境预测所需污染气象资料
常规气象资料:年季地面温度、降雨量; 风玫瑰图;月平均风速变化图;小时平均风 速日变化;年季风向、风速、大气稳定度联 合频率图。。。。。。
23
低空探空资料:1500m以下的风和气温 资料、逆温情况;风向、风速随高度的变 化;各级稳定度的混合层高度;日混合层 最大高度及对应的大气稳定
18
5
统计分析之前应对监测数据进行严格的审核, 对少数极大、极小值要作科学认真的分析,剔除异 常值,保留真实值, 按照表征大气环境质量特征的指标要求,大气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一般须统计时平均浓度 、日均 浓度、年日平均浓度及其相应的超标率、最大超标 倍数等,根据建设项目性质及评价 对象的需要, 可增加季日平均浓度及超标率的统计分析。
•
根据有关原则和方法,论证排气筒设计高度的合理性;
• 以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为前提,作环 境经济损益分析;
• 根 据以上分析,对厂址选择、建设规模、总图布置等 作合理性分析,提出污染防治措施。
8
一、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划分
1、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基本过程
大气现状监测 评价区气象条件 评价区地形条件 污染源条件 模 式 计 算 浓度影响值
第五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第五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1.大气污染:大气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的特性改变,从而影响大气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造成大气质量恶化的现象。
即由于人类活动而使空气环境质量变坏的现象。
2.大气污染源:一个能够释放污染物到大气中的装置。
按来源分为自然和认为污染源,人为污染源又分为工业、交通、农业和生活污染源。
按污染源的几何形状:点、线、面、体源。
按污染物排放时间分:连续、瞬时、间歇源。
按排放形式分:有组织排放,无组织排放。
按几何高度:高架源、地面源。
无组织排放:凡不通过排气筒或通过15m以下的排气筒的排放。
连续点源源强:以单位时间内排放的物质或体积表示。
瞬时源源恰:以排放的总质量或总体积表示。
3.大气污染物: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
根据其形成过程,可将其分为一次、二次污染物;根据存在形态,可分为颗粒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
按污染物的种类,分粉尘类,有害气体类,湿雾类,放射性污染,酸雨。
按烟雾分伦敦、光化学烟雾。
颗粒物按粒径分:TSP ≤ 100微米。
PM10≤10微米。
降尘>10微米。
粉尘>0.5微米。
4.综合性排放标准和行业性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先行业,后地方,国家顺序执行。
5.发布空气质量预报的因子:SO2,TSP,PM10。
6.一次污染物:指直接从各种排放源进入大气,在大气中保持其原有的化学性质。
如TSP,NO X,SO2。
7.二次污染物:指在一次污染物之间或大气中非污染物之间发生化学反应。
如光化学烟雾,酸性沉积物,O3。
8.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类: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区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三类区为特定工业区。
9.《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规定了33种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其指标体系为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最高允许排放速率和无组织监控浓度限值。
10.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对项目实施的大气环境影响的程度、范围和几率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和对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
环境影响评价上岗培训资料
第一章环境影响评价与管理概论1.环境:以人为主体,围绕着人群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称。
2.环境《环境保护法》,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3.环境要素:也称作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
4.环境的基本特征:整体性与区域性,变动性与稳定性,资源性与价值性。
5.环境质量:是指环境优劣的程度,指一个具体的环境中,环境总体或某些要素对人群健康,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适宜度的量化表达。
6.环境容量:对一个地区,一定的环境要素,根据其自然净化能力,在特定的污染源强布局结构条件下,为达环境目标值,所允许污染物最大排放量。
7.环境影响:指人类活动(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和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效应。
8.环境影响评价(法):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
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9.环境影响评价的类别:按时间顺序:⑴环境质量评价、⑵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估、⑶环境影响后评估。
按评价对象:规划、区域、建设项目环评。
按评价目的要求:单要素、多要素环评。
按环境要素:大气、水、声、生态和固体废物。
10.环境影响后评价:就是对建设项目实施后的环境影响以及防范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跟踪监测和验证性评价,并提出补救方案或措施,实现项目建设与环境相协调的方法与制度。
1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由来: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环境影响评价用法律要求固定下来并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
12.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⑴可明确开发建设者的环境责任及规定应采取的行动,⑵可为建设项目的工程设计提出环保要求和建议,⑶可为环境管理者提供对建设项目实施有效管理的科学依据。
第05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08版导则
—当地经度, (°) ;
—太阳倾角, (°);
t —进行观测时的北京时间,h。
35
Ⅲ、确定太阳辐射等级
根据太阳高度角和云量查太阳辐射等级表,得 出太阳辐射等级。其中云量(全天空十分制)观测规 则与国家气象局编订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相同。 表中的太阳辐射等级:+3 表示强太阳射入辐射; +2 表示中等射入辐射;+1 表示弱射入辐射;0 表 示射入与射出辐射相平衡;- 1 表示地球存在弱的 射出辐射;- 2 表示存在强的地球射出辐射。
36
太阳辐射等级值
云量,1/10
太阳辐射高度角 (h0)
总云量/低云 量
≤4 / ≤4
夜间 -2
h0 ≤15° -1
15°< h0≤35°
+1
35°< h0≤65°
h0>65°
+2
+3
5 ~ 7 / ≤4 - 1
0
+1
+2
+3
≥8 / ≤4
-1
0
0
+1
+1
≥5 / 5 ~ 7 0
0
0
0
+1
≥8 / ≥8
dz
7
干绝热直减率(dry adiabatic lapse rate) 当一干空气块从地面绝热上升时,将因周围气
压的减小而膨胀,一部分内能用于反抗外压力而 作膨胀功,因而它的温度将逐渐下降。反之,当 一干空气块从高空绝热下降时,将因周围气压的 增加而压缩,外压力的压缩功转 化为它的内能, 因而它的温度将逐渐上升。这种性质可用干绝热 直减率来表示。
最大的差别出现在静风晴夜,这样的夜间,在乡 村地区大气状态是稳定的,但在城市,在高度相当于 建筑物的平均高度几倍之内是微不稳定或近中性的, 它上面有一个稳定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湍流
大气除了整体水平运动以外,还存在着不同于主 流方向的各种不同尺度的次生运动或旋涡运动,我们 把这种极不规则的大气运动称作湍流。
14
2、大气稳定度和污染
对流层内,气温垂直变化的总趋势,是随高度的增 加而逐渐降低。气温垂直变化的这种情况,用气温垂直 递减率(γ )来表示。
干绝热递减率:干空气团或未饱和的湿空气团绝热 上升或下降单位高度(通常取100m)时,温度降低或升 高的数值,用γd表示。
(1)风
污染系数 平 风均 向风 频速 率
18
(2)辐射与云 地面和大气层吸收太阳辐射能,又不断放
出辐射能。 地面及大气的热状况、温度的分布和变化
制约着大气运动状态,影响着云与降水的形成, 对空气污染起着一定的作用。
云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
19
(3)天气形势 低气压控制时,若风速较大,大气多为中
通常在离地面几百米到1-2km的高度存在一个稳 定的逆温层,它使污染物的扩散受到限制,扩散只能在 地面和逆温层底部之间进行。上部逆温层或稳定层底的 高度称为混合层高度,用h表示。
8
源强: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数量的概念以源强或 排放速率表示。
点源:单位时间内排放的物质量(t/a, kg/h, g/s)或者单位时间排放的
污染物体积(m3/s)
面源: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排放的污染物的量[g/(m2·s)] 线源:单位时间、单位长度上排放的污染物的量[g/(m·s)] 瞬时排放:一次施放的污染物的总量(kg, g) 燃料的污染排放系数:单位质量的燃料燃烧所排放出的气体或烟尘
性或不稳定性状态,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在高气压控制下,易形成逆温,抑制湍流
的向上发展 降水、雾等对空气污染状况也有影响
20
(4) 下垫面条件
下垫面:大气底部与地表的接触面,如: 海洋、陆地、森林、草原、湖泊、积雪等
山区地形、水陆界面、城市热岛效应是三 个最典型的下垫面对大气污染的影响。
21
5.2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污染物的量(kg/g, g/g )
9
2、大气污染物
不同存在状态
气溶胶污染物 气态污染物
不同形成方式
一次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
指分散在气体介质中, 以液体或固体微粒为 分散相,粒径大部分 小于lμm的微粒。具
气机态污有有污染胶 散染物体 射物和性 作包有质 用括机, 。无污对光线 染物两大类。 从污染源直接生成并排 放进入大气的,在大气 中保持其原有的化学成 分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 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 化学反应形成的新的大 气污染物,毒性比一次 污染物还强。
当γ >γd时,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 当γ = γd时,气层是中性的; 当γ <γd时,大气则处于稳定状态。
15
16
逆温层
具有逆温的大气层是强稳定的大气层。 逆温层对污染物的扩散起着抑制作用,直 接关系着地面污染程度 。 空气污染事故大多发生在有逆温层和静风 条件下。
17
3、影响大气污染的其它因素
10
种类(按化学成分)
含硫化合物 含氮化合物 含碳化合物 卤代化合物 放射性物质和其它有毒物质
11
大气组成与空气污染物成分
低层大气由干洁空气、水汽、悬浮着的固体微 粒和液体微粒以及人为排放的大气污染物组成
干洁空气:除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的整个 混合气体,主要成分N2、O2、Ar、CO2等
预测任务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应利用数学模式和必要的模拟试 验,计算或估计评价项目的污染因子在评价区域内 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
预测内容
一次(30min)和24小时取样时间的最大地面浓度和位 置。
不利气候条件下,评价区域内的浓度分布图及其出 现的频率。
评价区域季(期)、年长期平均浓度分布图。
22
干洁空气成分中,N2、O2两种成分占99% CO2、O3所占比例很小,但对大气温度和人类
生活都有较大影响
12
二、大气扩散过程
是指排放到大气中的空气污染物在大气湍 流作用下迅速分散开来的现象。
污染物在大气中的分布受制于大气的输送 和扩散过程。大气层温度的垂直分布决定了大 气层稳定状况,因此大气湍流强度与大气层温 度分布密切相关。在不同的稳定度条件下大气 具有不同的稀释扩散能力。
自然污染源:是指自然原因向环境释产活 动形成的污染源。
7
按污染源几何形状和污染影响范围分为:
点源:污染物集中于一点或相当于一点的小范围排放源 面源:在相当大的面积范围内有许多个污染物排放源; 线源:污染物集中在一条线上的呈线状排列的排放源; 体源:在三维空间范围内有许多个污染源所造成的污染。
第5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1
2
3
4
5
本章内容
5.1 大气环境污染与大气扩散 5.2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5.3 开发行为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识别 5.4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6
5.1 大气环境污染与大气扩散
一、大气环境污染
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数量、浓度和存留时间 超过了大气环境所允许的范围。 1.大气污染源
一、大气扩散基本计算公式
通常以高斯大气扩散公式为主 高斯模式的四点假设 污染物浓度在y、z轴上的分布符合正态分布; 在全部空间中风速是均匀的、稳定的; 源强是连续均匀的; 在扩散过程中污染
物质量守恒。
23
1、连续点源烟流扩散公式
c (x ,y ,z ) 2Q yz u e x 2 y 2 p z 2 • e x z 2 p H y 2 e 2 e x z 2 p H z 2 e 2
c (x, y, z) — 下风向(x, y, z)点处的空气污染物浓度,mg/m3
x, y, z— 下风向距离,横风向距离,距地面高度, m Q — 气载污染物源强,即释放率,mg/s u — 排气筒出口处的平均风速,m/s
σy ,σz — 水平、垂直方向的扩散参数 He — 有效排放高度,m
适合于连续排放扩散的物质且源强恒定的源
24
根据以上连续点源烟流扩散公式,可得地面最大浓度 ρmax及其距排气筒的距离xmax
σy /σz=常数
maxe2uQHe2 yz
xmax
H 2e21/2
(z 2x2)
25
σy /σz≠常数,且
y1x1
z2x2
max
2Q
euHe2P1
xmaxH 2e1/21121/22
26
2、有混合层反射的扩散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