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投资体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间接调控是指国家运用经济手段和指导性计划,通过 市场机制和市场信号,从经济利益上影响和引导企业的生 产经营行为而进行的调控。其主要方式是通过利率、税率 、汇率、价格等来影响市场的运行和发展。
3.2.1 市场经济国家的投资体制
2、政策措施的多元化。美国政府刺激需求引导投资 的主要政策手段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干预目的 以短期调节为主。法国政府对投融资的宏观调控除 了采用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外,指导计划也发挥重要 的作用。日本和韩国在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 同时,注重利用产业政策、技术政策加强对投资的 宏观调控。 3、调控政策安排的系统化。发达国家政府对各项投 资调控政策互相补充,相互协调,共同组成一个比 较完整的宏观调控政策体系,作用于各个市场投资 主体,从而实现宏观调控目标。
3.1 投资体制概述
3.1.3 投资体制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投资体制 1. 高度集权型投资模式: 企业投资全部纳入国家统一计划,以行政投
资方式为主,国家是唯一的投资主体,投资领域各单位和经济实体之间 的联系非商品化。 ----前苏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前
2. 分散型投资体制模式: 国家彻底放弃一切投资决策权,投资决策完
(3)从经济调节结构看:投资体制可以划分为以市场调节为主的 投资体制模式和以计划调节为主的投资体制模式。
(4)从激励机制看:投资体制可以分为利益驱动型投资体制模式 和行政强制驱动型投资体制模式。
综上,投资体制模式与经济体 制模式是对应的。有什么样的 经济体制,就有什么样的投资 体制
3.1 投资体制概述
3.2 中外投资体制比较研究
3.2.2 我国处于经济转轨期的投资体制
三、转轨期中国投资体制运行机理分析
1. 投资制度安排具有混合型特征:市场型、非 市场型与行政型投资制度的混合。
2. 投资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全对称。从投资的激 励和约束对称性角度分析,我国投资体制改 革的最大问题是各投资主体仅有投资的激励 ,改革仍没有完全解决投资的约束问题,即 投资的权利和责任不对称问题。

内容纲要
投资体制概述
3.1

中外投资体制比较研究 3.3 我国的投资体制改革
3.2
3.2 中外投资体制比较研究
3.2.1 市场经济国家的投资体制
一、市场经济国家的投资体制运行机理分析
1. 投资制度安排以市场投资决定机制为主、政府调控为辅。 2. 在为投资体系服务的融资制度中,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体系高度 发达。 3. 收益风险特征完全内化于投资者本身。 4. 投资主体结构具有以私人投资为主的特征。
3.1 投资体制概述
3.1.1 投资体制 投资体制:在我国一般是固定资产投资活动运行机制和 管理制度的总称。主要包括投资主体的确立及其行为方 式、投资资金的筹措途径、投资的使用方式、投资利益 的划分、投资管理权限的划分、项目决策程序以及宏观 调控方式和机构设置等。投资体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投资体制是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体制决定 投资体制。
3.1 投资体制概述
3.1.3 投资体制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借鉴经济体制模式的划分方法对投资体制进行划分:
(1)从所有制结构看:投资体制可以划分为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投 资体制模式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投资体制模式。
(2)从经济决策结构和经济管理组织结构看:投资体制可以划分 为集权投资体制模式和分权投资体制模式。
全交给企业自主掌握。投资品由市场提供,企业资金来源由自有资金和 银行贷款来解决。 ----前南斯拉夫
3. 综合型投资体制模式: 划分国家和企业的投资范围,中央政府负责
关系整个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和社会消费结构的项目投资,地方政府负责 关系地方产业、经济结构的新建项目的决策,企业再生产方面的一切决 策权全部由企业自主行使,形成了中央、地方、企业三个层次的投资 主体;投资调控主要通过税收杠杆、信贷杠杆以及发布投资信息引导 三种方式来实行。 ----我国改革 中期
制的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作为标志。这一阶段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对项 目建设实施阶段的管理体制进行全面改革。 效果: 侧重于基层和局部性,制度的变革,涉及增强市场机制功能的内 容很少,基本上没有触及传统投资体制的根本性、实质性的弊端。
百度文库
第二次高潮:以198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投资体制近期改革方案》作为
标志。重点集中在对资金来源、政府投资范围以及经营方式进行初步改 革。 效果: 改革措施涉及传统投资体制的一些要害问题,但由于改革措施可 操作性不高,同时受到 1988 年底开始实行的治理整顿的影响,这些改革 措施未能圆满实施。
3.1.3 投资体制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美国模式: 以市政债券作为融资主渠道的美国模式分析。 地方政府以发行市政债券作为融资主渠道的优 势是显而易见的。全国性受益的劳务须由中央 提供,地方受益的劳务应由地方提供。解决了 公平问题。市政债券风险低、期限长、信息披 露完全,值得我们国家借鉴。 缺点:如果没有必要的约束,往往会引起地方 政府的投资冲动。
3.2.2 我国处于经济转轨期的投资体制
3、收益风险具有非完全市场化特征。
4、为投资体制服务的融资制度的安排仍具有政 府控制的特征。
5、投资主体结构和投资主体行为存在较大的变 异。
3.2 中外投资体制比较研究
3.2.2 我国当前处于转轨期的投资体制
二、中国投资运行中的宏观经济管理
1
• 调控方式的行政性 • 调控范围的单一性 • 政策安排的孤立性
3.1.3 投资体制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对投资体制模式的描述:
一、西方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投资体制
投资主体:私人为主,政府为辅。
美国政府通过直接投资、贷款、补助、税收 减免以及其他行政和法律手段,引导和调控 私人投资,弥补私人投资不足。美国政府投 资决策中,重视公众参与和专业咨询公司的 评审作用,同时政府投资受到严密的法规约 束。
从投资体制内涵分析,投资体制包括投资管理体制 和投资运行机制。投资管理体制是指国家组织、引 导和调控投资经济活动所采取的基本制度和主要方 式、方法,投资运行机制则主要是指投资主体筹集 资金和资金的投放使用方式和方法。
3.1.1 投资体制
3.1 投资体制概述
3.1.2 投资体制的组成
从管理职能看:投资体制的组成主要包括投资计划 管理体制、投资资金管理体制和投资的经营管理体 制。
从管理对象看:投资体制的组成主要包括:投资项 目管理体制、设计体制、施工体制等。
3.1 投资体制概述
3.1.3 投资体制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经济体制: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下,生产关系的 具体形式、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以及组织、管理和调节 国民经济的制度、方式方法的总称。 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包括:所有制结构、经济决策结 构、经济调节结构、激励机制、经济管理组织结构等
3.1.3 投资体制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由于长期奉行政府大规模干预的凯恩斯主义经 济政策,英国经济在上世纪70年代步入停滞。 撒切尔夫人出任首相后,大力推进经济改革, 特别是投资体制改革,使英国成为新公共管理 改革的发祥地。 主要来源于自由经济思想、新制度经济学和公 共选择经济学。它强调自由市场的价值,批评 政府干预的弊端,主张用市场过程取代政治或 政府过程来配置社会资源并且做出相应的制度 安排。


优点:公共资金的使用更有效率,最大限度 地减少了公共支出和浪费。保证公共服务在 合同规定范围内按时启动,否则私人部门将 减少或得不到回报,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公共 支出和浪费。 缺点:在一些领域是低效或不可行的:存在 项目交付时间延迟和预算超支的现象,而这 些成本和不良后果都最终转嫁到了纳税人身 上。例如:在英国浮士巷建造的三叉戟潜艇 吊车和船台,其花费从最初预算的1亿英镑 上升到3.14亿英镑,并推迟了2年半交 付使用;伦敦地铁纪念50周年线路延长工 程不仅推迟了2年交付使用,更惊人的是花 费竟然超出预算14亿英镑之巨。
第五次高潮:以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公布《关于全面
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为标志。《决定》进一步强化“市场 将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这一重大理论基础和制度突破。
3.2 中外投资体制比较研究
3.2.1 市场经济国家的投资体制 二、市场经济国家投资运行中的宏观经济管理 1. 调控方式的间接化。市场经济国家对投资的宏观管理基 本上采取了以间接调控为主,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相结 合的方式,这是由市场经济国家中政府与市场比较清晰 的投资边界所决定的。
宏观直接调控是指政府通过以法律的、行政管理的手段直 接调控企业等微观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以直接配置资源。
第3章 投资体制
思考:为什么要学习投资体制?
北京市雾霾
学习目标

掌握投资体制概念和中西方投资体制的差异 了解我国转轨中的投资体制运行机理 了解我国投资体制演进的历程 认识我国投资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改革措施

内容纲要
投资体制概述

3.1 3.2
中外投资体制比较研究 3.3 我国的投资体制改革
3.3 我国的投资体制改革
3.3.1 投资体制改革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第四次高潮:以2004年7月,《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
简称《决定》)正式颁布作为标志。这个改革方案明确了投资体制改革的 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措施。
效果:这一时期投资体制改革是在前三次改革基础上的又一次重大制度 革新,明确了企业投资主体的地位、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以及市场配置 资源的基础作用。
3.1.3 投资体制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投资体制演变来看, 政府在投资中的角色逐渐淡化,退居次要、辅 助的地位,政府投资起到的作用更多是对私人 投资的补充和支持、引导和监督,以提升投资 及经济的整体效率。
3.1 投资体制概述
3.1.3 投资体制与经济体制的关系——案例分析
地方政府市政债券在美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 在美国,学校、街道、高速公路、医院、桥梁、污水处理系统 、电力设施等公共项目的建设都可通过发行市政债券进行融资 ,如美国波特兰市机场扩建10亿美元的投资,其中50%是靠发行 债券解决的。州和地方政府在2003-2012年间通过免税的市政债 券为基础设施建设筹资超过 1.65 万亿美元,其中约 5140 亿用于 初级和中级学校的建设,约 2880 亿投入了急诊医院建设,约 2580 亿用于建设排水系统,约 1780 亿用于建设道路、高速公路 ,约 1470 亿投入了公共能源项目,约 1056 亿用于公共运输的建 设。以上提到的类别几乎涵盖了 2003 年到 2012 年美国市政债券 筹资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支出的 90%。仅2012年,市政债券就解决 了超过179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项目资金问题。
3.3 我国的投资体制改革
3.3.1 投资体制改革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第三次高潮:以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作为标志。南方谈话后,我
国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中国国有企业 改革不再限于经营权调整,而是深入到产权制度层面,它的主流是以股 份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公司制度建设。在这样的改革背景下,, 投资 体制以市场为取向的指导思想变得更加明确。这一时期投资体制改革的 特点是:进一步确立了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明确提出了“在国家宏观调 控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的改革目标,开始系统设计 改革方案,配套出台改革措施。 效果: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投融 资体制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新旧体制交替,各种矛盾交错,特别是 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反映出来。投融资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充分暴露出 原有投资体制的缺陷,同时也为进一步改革明确了近期目标和对象。
2
3 4
• 政策效应的刚性

内容纲要
投资体制概述
3.1 3.2

中外投资体制比较研究 3.3 我国的投资体制改革
3.3 我国的投资体制改革
3.3.1 投资体制改革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从1979年至今,我国投资体制改革出现了五次高潮: 第一次高潮:以198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改革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