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投资体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间接调控是指国家运用经济手段和指导性计划,通过 市场机制和市场信号,从经济利益上影响和引导企业的生 产经营行为而进行的调控。其主要方式是通过利率、税率 、汇率、价格等来影响市场的运行和发展。
3.2.1 市场经济国家的投资体制
2、政策措施的多元化。美国政府刺激需求引导投资 的主要政策手段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干预目的 以短期调节为主。法国政府对投融资的宏观调控除 了采用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外,指导计划也发挥重要 的作用。日本和韩国在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 同时,注重利用产业政策、技术政策加强对投资的 宏观调控。 3、调控政策安排的系统化。发达国家政府对各项投 资调控政策互相补充,相互协调,共同组成一个比 较完整的宏观调控政策体系,作用于各个市场投资 主体,从而实现宏观调控目标。
3.1 投资体制概述
3.1.3 投资体制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投资体制 1. 高度集权型投资模式: 企业投资全部纳入国家统一计划,以行政投
资方式为主,国家是唯一的投资主体,投资领域各单位和经济实体之间 的联系非商品化。 ----前苏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前
2. 分散型投资体制模式: 国家彻底放弃一切投资决策权,投资决策完
(3)从经济调节结构看:投资体制可以划分为以市场调节为主的 投资体制模式和以计划调节为主的投资体制模式。
(4)从激励机制看:投资体制可以分为利益驱动型投资体制模式 和行政强制驱动型投资体制模式。
综上,投资体制模式与经济体 制模式是对应的。有什么样的 经济体制,就有什么样的投资 体制
3.1 投资体制概述
3.2 中外投资体制比较研究
3.2.2 我国处于经济转轨期的投资体制
三、转轨期中国投资体制运行机理分析
1. 投资制度安排具有混合型特征:市场型、非 市场型与行政型投资制度的混合。
2. 投资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全对称。从投资的激 励和约束对称性角度分析,我国投资体制改 革的最大问题是各投资主体仅有投资的激励 ,改革仍没有完全解决投资的约束问题,即 投资的权利和责任不对称问题。
内容纲要
投资体制概述
3.1
√
中外投资体制比较研究 3.3 我国的投资体制改革
3.2
3.2 中外投资体制比较研究
3.2.1 市场经济国家的投资体制
一、市场经济国家的投资体制运行机理分析
1. 投资制度安排以市场投资决定机制为主、政府调控为辅。 2. 在为投资体系服务的融资制度中,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体系高度 发达。 3. 收益风险特征完全内化于投资者本身。 4. 投资主体结构具有以私人投资为主的特征。
3.1 投资体制概述
3.1.1 投资体制 投资体制:在我国一般是固定资产投资活动运行机制和 管理制度的总称。主要包括投资主体的确立及其行为方 式、投资资金的筹措途径、投资的使用方式、投资利益 的划分、投资管理权限的划分、项目决策程序以及宏观 调控方式和机构设置等。投资体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
投资体制是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体制决定 投资体制。
3.1 投资体制概述
3.1.3 投资体制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借鉴经济体制模式的划分方法对投资体制进行划分:
(1)从所有制结构看:投资体制可以划分为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投 资体制模式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投资体制模式。
(2)从经济决策结构和经济管理组织结构看:投资体制可以划分 为集权投资体制模式和分权投资体制模式。
全交给企业自主掌握。投资品由市场提供,企业资金来源由自有资金和 银行贷款来解决。 ----前南斯拉夫
3. 综合型投资体制模式: 划分国家和企业的投资范围,中央政府负责
关系整个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和社会消费结构的项目投资,地方政府负责 关系地方产业、经济结构的新建项目的决策,企业再生产方面的一切决 策权全部由企业自主行使,形成了中央、地方、企业三个层次的投资 主体;投资调控主要通过税收杠杆、信贷杠杆以及发布投资信息引导 三种方式来实行。 ----我国改革 中期
制的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作为标志。这一阶段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对项 目建设实施阶段的管理体制进行全面改革。 效果: 侧重于基层和局部性,制度的变革,涉及增强市场机制功能的内 容很少,基本上没有触及传统投资体制的根本性、实质性的弊端。
百度文库
第二次高潮:以198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投资体制近期改革方案》作为
标志。重点集中在对资金来源、政府投资范围以及经营方式进行初步改 革。 效果: 改革措施涉及传统投资体制的一些要害问题,但由于改革措施可 操作性不高,同时受到 1988 年底开始实行的治理整顿的影响,这些改革 措施未能圆满实施。
3.1.3 投资体制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美国模式: 以市政债券作为融资主渠道的美国模式分析。 地方政府以发行市政债券作为融资主渠道的优 势是显而易见的。全国性受益的劳务须由中央 提供,地方受益的劳务应由地方提供。解决了 公平问题。市政债券风险低、期限长、信息披 露完全,值得我们国家借鉴。 缺点:如果没有必要的约束,往往会引起地方 政府的投资冲动。
3.2.2 我国处于经济转轨期的投资体制
3、收益风险具有非完全市场化特征。
4、为投资体制服务的融资制度的安排仍具有政 府控制的特征。
5、投资主体结构和投资主体行为存在较大的变 异。
3.2 中外投资体制比较研究
3.2.2 我国当前处于转轨期的投资体制
二、中国投资运行中的宏观经济管理
1
• 调控方式的行政性 • 调控范围的单一性 • 政策安排的孤立性
3.1.3 投资体制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对投资体制模式的描述:
一、西方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投资体制
投资主体:私人为主,政府为辅。
美国政府通过直接投资、贷款、补助、税收 减免以及其他行政和法律手段,引导和调控 私人投资,弥补私人投资不足。美国政府投 资决策中,重视公众参与和专业咨询公司的 评审作用,同时政府投资受到严密的法规约 束。
从投资体制内涵分析,投资体制包括投资管理体制 和投资运行机制。投资管理体制是指国家组织、引 导和调控投资经济活动所采取的基本制度和主要方 式、方法,投资运行机制则主要是指投资主体筹集 资金和资金的投放使用方式和方法。
3.1.1 投资体制
3.1 投资体制概述
3.1.2 投资体制的组成
从管理职能看:投资体制的组成主要包括投资计划 管理体制、投资资金管理体制和投资的经营管理体 制。
从管理对象看:投资体制的组成主要包括:投资项 目管理体制、设计体制、施工体制等。
3.1 投资体制概述
3.1.3 投资体制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经济体制: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下,生产关系的 具体形式、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以及组织、管理和调节 国民经济的制度、方式方法的总称。 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包括:所有制结构、经济决策结 构、经济调节结构、激励机制、经济管理组织结构等
3.1.3 投资体制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由于长期奉行政府大规模干预的凯恩斯主义经 济政策,英国经济在上世纪70年代步入停滞。 撒切尔夫人出任首相后,大力推进经济改革, 特别是投资体制改革,使英国成为新公共管理 改革的发祥地。 主要来源于自由经济思想、新制度经济学和公 共选择经济学。它强调自由市场的价值,批评 政府干预的弊端,主张用市场过程取代政治或 政府过程来配置社会资源并且做出相应的制度 安排。
优点:公共资金的使用更有效率,最大限度 地减少了公共支出和浪费。保证公共服务在 合同规定范围内按时启动,否则私人部门将 减少或得不到回报,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公共 支出和浪费。 缺点:在一些领域是低效或不可行的:存在 项目交付时间延迟和预算超支的现象,而这 些成本和不良后果都最终转嫁到了纳税人身 上。例如:在英国浮士巷建造的三叉戟潜艇 吊车和船台,其花费从最初预算的1亿英镑 上升到3.14亿英镑,并推迟了2年半交 付使用;伦敦地铁纪念50周年线路延长工 程不仅推迟了2年交付使用,更惊人的是花 费竟然超出预算14亿英镑之巨。
第五次高潮:以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公布《关于全面
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为标志。《决定》进一步强化“市场 将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这一重大理论基础和制度突破。
3.2 中外投资体制比较研究
3.2.1 市场经济国家的投资体制 二、市场经济国家投资运行中的宏观经济管理 1. 调控方式的间接化。市场经济国家对投资的宏观管理基 本上采取了以间接调控为主,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相结 合的方式,这是由市场经济国家中政府与市场比较清晰 的投资边界所决定的。
宏观直接调控是指政府通过以法律的、行政管理的手段直 接调控企业等微观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以直接配置资源。
第3章 投资体制
思考:为什么要学习投资体制?
北京市雾霾
学习目标
掌握投资体制概念和中西方投资体制的差异 了解我国转轨中的投资体制运行机理 了解我国投资体制演进的历程 认识我国投资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改革措施
内容纲要
投资体制概述
√
3.1 3.2
中外投资体制比较研究 3.3 我国的投资体制改革
3.3 我国的投资体制改革
3.3.1 投资体制改革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第四次高潮:以2004年7月,《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
简称《决定》)正式颁布作为标志。这个改革方案明确了投资体制改革的 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措施。
效果:这一时期投资体制改革是在前三次改革基础上的又一次重大制度 革新,明确了企业投资主体的地位、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以及市场配置 资源的基础作用。
3.1.3 投资体制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投资体制演变来看, 政府在投资中的角色逐渐淡化,退居次要、辅 助的地位,政府投资起到的作用更多是对私人 投资的补充和支持、引导和监督,以提升投资 及经济的整体效率。
3.1 投资体制概述
3.1.3 投资体制与经济体制的关系——案例分析
地方政府市政债券在美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 在美国,学校、街道、高速公路、医院、桥梁、污水处理系统 、电力设施等公共项目的建设都可通过发行市政债券进行融资 ,如美国波特兰市机场扩建10亿美元的投资,其中50%是靠发行 债券解决的。州和地方政府在2003-2012年间通过免税的市政债 券为基础设施建设筹资超过 1.65 万亿美元,其中约 5140 亿用于 初级和中级学校的建设,约 2880 亿投入了急诊医院建设,约 2580 亿用于建设排水系统,约 1780 亿用于建设道路、高速公路 ,约 1470 亿投入了公共能源项目,约 1056 亿用于公共运输的建 设。以上提到的类别几乎涵盖了 2003 年到 2012 年美国市政债券 筹资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支出的 90%。仅2012年,市政债券就解决 了超过179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项目资金问题。
3.3 我国的投资体制改革
3.3.1 投资体制改革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第三次高潮:以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作为标志。南方谈话后,我
国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中国国有企业 改革不再限于经营权调整,而是深入到产权制度层面,它的主流是以股 份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公司制度建设。在这样的改革背景下,, 投资 体制以市场为取向的指导思想变得更加明确。这一时期投资体制改革的 特点是:进一步确立了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明确提出了“在国家宏观调 控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的改革目标,开始系统设计 改革方案,配套出台改革措施。 效果: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投融 资体制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新旧体制交替,各种矛盾交错,特别是 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反映出来。投融资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充分暴露出 原有投资体制的缺陷,同时也为进一步改革明确了近期目标和对象。
2
3 4
• 政策效应的刚性
内容纲要
投资体制概述
3.1 3.2
√
中外投资体制比较研究 3.3 我国的投资体制改革
3.3 我国的投资体制改革
3.3.1 投资体制改革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从1979年至今,我国投资体制改革出现了五次高潮: 第一次高潮:以198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改革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
3.2.1 市场经济国家的投资体制
2、政策措施的多元化。美国政府刺激需求引导投资 的主要政策手段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干预目的 以短期调节为主。法国政府对投融资的宏观调控除 了采用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外,指导计划也发挥重要 的作用。日本和韩国在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 同时,注重利用产业政策、技术政策加强对投资的 宏观调控。 3、调控政策安排的系统化。发达国家政府对各项投 资调控政策互相补充,相互协调,共同组成一个比 较完整的宏观调控政策体系,作用于各个市场投资 主体,从而实现宏观调控目标。
3.1 投资体制概述
3.1.3 投资体制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投资体制 1. 高度集权型投资模式: 企业投资全部纳入国家统一计划,以行政投
资方式为主,国家是唯一的投资主体,投资领域各单位和经济实体之间 的联系非商品化。 ----前苏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前
2. 分散型投资体制模式: 国家彻底放弃一切投资决策权,投资决策完
(3)从经济调节结构看:投资体制可以划分为以市场调节为主的 投资体制模式和以计划调节为主的投资体制模式。
(4)从激励机制看:投资体制可以分为利益驱动型投资体制模式 和行政强制驱动型投资体制模式。
综上,投资体制模式与经济体 制模式是对应的。有什么样的 经济体制,就有什么样的投资 体制
3.1 投资体制概述
3.2 中外投资体制比较研究
3.2.2 我国处于经济转轨期的投资体制
三、转轨期中国投资体制运行机理分析
1. 投资制度安排具有混合型特征:市场型、非 市场型与行政型投资制度的混合。
2. 投资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全对称。从投资的激 励和约束对称性角度分析,我国投资体制改 革的最大问题是各投资主体仅有投资的激励 ,改革仍没有完全解决投资的约束问题,即 投资的权利和责任不对称问题。
内容纲要
投资体制概述
3.1
√
中外投资体制比较研究 3.3 我国的投资体制改革
3.2
3.2 中外投资体制比较研究
3.2.1 市场经济国家的投资体制
一、市场经济国家的投资体制运行机理分析
1. 投资制度安排以市场投资决定机制为主、政府调控为辅。 2. 在为投资体系服务的融资制度中,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体系高度 发达。 3. 收益风险特征完全内化于投资者本身。 4. 投资主体结构具有以私人投资为主的特征。
3.1 投资体制概述
3.1.1 投资体制 投资体制:在我国一般是固定资产投资活动运行机制和 管理制度的总称。主要包括投资主体的确立及其行为方 式、投资资金的筹措途径、投资的使用方式、投资利益 的划分、投资管理权限的划分、项目决策程序以及宏观 调控方式和机构设置等。投资体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
投资体制是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体制决定 投资体制。
3.1 投资体制概述
3.1.3 投资体制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借鉴经济体制模式的划分方法对投资体制进行划分:
(1)从所有制结构看:投资体制可以划分为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投 资体制模式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投资体制模式。
(2)从经济决策结构和经济管理组织结构看:投资体制可以划分 为集权投资体制模式和分权投资体制模式。
全交给企业自主掌握。投资品由市场提供,企业资金来源由自有资金和 银行贷款来解决。 ----前南斯拉夫
3. 综合型投资体制模式: 划分国家和企业的投资范围,中央政府负责
关系整个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和社会消费结构的项目投资,地方政府负责 关系地方产业、经济结构的新建项目的决策,企业再生产方面的一切决 策权全部由企业自主行使,形成了中央、地方、企业三个层次的投资 主体;投资调控主要通过税收杠杆、信贷杠杆以及发布投资信息引导 三种方式来实行。 ----我国改革 中期
制的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作为标志。这一阶段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对项 目建设实施阶段的管理体制进行全面改革。 效果: 侧重于基层和局部性,制度的变革,涉及增强市场机制功能的内 容很少,基本上没有触及传统投资体制的根本性、实质性的弊端。
百度文库
第二次高潮:以198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投资体制近期改革方案》作为
标志。重点集中在对资金来源、政府投资范围以及经营方式进行初步改 革。 效果: 改革措施涉及传统投资体制的一些要害问题,但由于改革措施可 操作性不高,同时受到 1988 年底开始实行的治理整顿的影响,这些改革 措施未能圆满实施。
3.1.3 投资体制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美国模式: 以市政债券作为融资主渠道的美国模式分析。 地方政府以发行市政债券作为融资主渠道的优 势是显而易见的。全国性受益的劳务须由中央 提供,地方受益的劳务应由地方提供。解决了 公平问题。市政债券风险低、期限长、信息披 露完全,值得我们国家借鉴。 缺点:如果没有必要的约束,往往会引起地方 政府的投资冲动。
3.2.2 我国处于经济转轨期的投资体制
3、收益风险具有非完全市场化特征。
4、为投资体制服务的融资制度的安排仍具有政 府控制的特征。
5、投资主体结构和投资主体行为存在较大的变 异。
3.2 中外投资体制比较研究
3.2.2 我国当前处于转轨期的投资体制
二、中国投资运行中的宏观经济管理
1
• 调控方式的行政性 • 调控范围的单一性 • 政策安排的孤立性
3.1.3 投资体制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对投资体制模式的描述:
一、西方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投资体制
投资主体:私人为主,政府为辅。
美国政府通过直接投资、贷款、补助、税收 减免以及其他行政和法律手段,引导和调控 私人投资,弥补私人投资不足。美国政府投 资决策中,重视公众参与和专业咨询公司的 评审作用,同时政府投资受到严密的法规约 束。
从投资体制内涵分析,投资体制包括投资管理体制 和投资运行机制。投资管理体制是指国家组织、引 导和调控投资经济活动所采取的基本制度和主要方 式、方法,投资运行机制则主要是指投资主体筹集 资金和资金的投放使用方式和方法。
3.1.1 投资体制
3.1 投资体制概述
3.1.2 投资体制的组成
从管理职能看:投资体制的组成主要包括投资计划 管理体制、投资资金管理体制和投资的经营管理体 制。
从管理对象看:投资体制的组成主要包括:投资项 目管理体制、设计体制、施工体制等。
3.1 投资体制概述
3.1.3 投资体制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经济体制: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下,生产关系的 具体形式、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以及组织、管理和调节 国民经济的制度、方式方法的总称。 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包括:所有制结构、经济决策结 构、经济调节结构、激励机制、经济管理组织结构等
3.1.3 投资体制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由于长期奉行政府大规模干预的凯恩斯主义经 济政策,英国经济在上世纪70年代步入停滞。 撒切尔夫人出任首相后,大力推进经济改革, 特别是投资体制改革,使英国成为新公共管理 改革的发祥地。 主要来源于自由经济思想、新制度经济学和公 共选择经济学。它强调自由市场的价值,批评 政府干预的弊端,主张用市场过程取代政治或 政府过程来配置社会资源并且做出相应的制度 安排。
优点:公共资金的使用更有效率,最大限度 地减少了公共支出和浪费。保证公共服务在 合同规定范围内按时启动,否则私人部门将 减少或得不到回报,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公共 支出和浪费。 缺点:在一些领域是低效或不可行的:存在 项目交付时间延迟和预算超支的现象,而这 些成本和不良后果都最终转嫁到了纳税人身 上。例如:在英国浮士巷建造的三叉戟潜艇 吊车和船台,其花费从最初预算的1亿英镑 上升到3.14亿英镑,并推迟了2年半交 付使用;伦敦地铁纪念50周年线路延长工 程不仅推迟了2年交付使用,更惊人的是花 费竟然超出预算14亿英镑之巨。
第五次高潮:以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公布《关于全面
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为标志。《决定》进一步强化“市场 将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这一重大理论基础和制度突破。
3.2 中外投资体制比较研究
3.2.1 市场经济国家的投资体制 二、市场经济国家投资运行中的宏观经济管理 1. 调控方式的间接化。市场经济国家对投资的宏观管理基 本上采取了以间接调控为主,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相结 合的方式,这是由市场经济国家中政府与市场比较清晰 的投资边界所决定的。
宏观直接调控是指政府通过以法律的、行政管理的手段直 接调控企业等微观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以直接配置资源。
第3章 投资体制
思考:为什么要学习投资体制?
北京市雾霾
学习目标
掌握投资体制概念和中西方投资体制的差异 了解我国转轨中的投资体制运行机理 了解我国投资体制演进的历程 认识我国投资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改革措施
内容纲要
投资体制概述
√
3.1 3.2
中外投资体制比较研究 3.3 我国的投资体制改革
3.3 我国的投资体制改革
3.3.1 投资体制改革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第四次高潮:以2004年7月,《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
简称《决定》)正式颁布作为标志。这个改革方案明确了投资体制改革的 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措施。
效果:这一时期投资体制改革是在前三次改革基础上的又一次重大制度 革新,明确了企业投资主体的地位、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以及市场配置 资源的基础作用。
3.1.3 投资体制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投资体制演变来看, 政府在投资中的角色逐渐淡化,退居次要、辅 助的地位,政府投资起到的作用更多是对私人 投资的补充和支持、引导和监督,以提升投资 及经济的整体效率。
3.1 投资体制概述
3.1.3 投资体制与经济体制的关系——案例分析
地方政府市政债券在美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 在美国,学校、街道、高速公路、医院、桥梁、污水处理系统 、电力设施等公共项目的建设都可通过发行市政债券进行融资 ,如美国波特兰市机场扩建10亿美元的投资,其中50%是靠发行 债券解决的。州和地方政府在2003-2012年间通过免税的市政债 券为基础设施建设筹资超过 1.65 万亿美元,其中约 5140 亿用于 初级和中级学校的建设,约 2880 亿投入了急诊医院建设,约 2580 亿用于建设排水系统,约 1780 亿用于建设道路、高速公路 ,约 1470 亿投入了公共能源项目,约 1056 亿用于公共运输的建 设。以上提到的类别几乎涵盖了 2003 年到 2012 年美国市政债券 筹资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支出的 90%。仅2012年,市政债券就解决 了超过179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项目资金问题。
3.3 我国的投资体制改革
3.3.1 投资体制改革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第三次高潮:以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作为标志。南方谈话后,我
国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中国国有企业 改革不再限于经营权调整,而是深入到产权制度层面,它的主流是以股 份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公司制度建设。在这样的改革背景下,, 投资 体制以市场为取向的指导思想变得更加明确。这一时期投资体制改革的 特点是:进一步确立了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明确提出了“在国家宏观调 控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的改革目标,开始系统设计 改革方案,配套出台改革措施。 效果: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投融 资体制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新旧体制交替,各种矛盾交错,特别是 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反映出来。投融资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充分暴露出 原有投资体制的缺陷,同时也为进一步改革明确了近期目标和对象。
2
3 4
• 政策效应的刚性
内容纲要
投资体制概述
3.1 3.2
√
中外投资体制比较研究 3.3 我国的投资体制改革
3.3 我国的投资体制改革
3.3.1 投资体制改革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从1979年至今,我国投资体制改革出现了五次高潮: 第一次高潮:以198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改革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