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黑痣病的发生与防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症状
马铃薯黑痣病在马铃薯的不同生长期内都可发 生:
苗期 侵染顶芽和茎基部,顶芽被侵染后引起 死亡,茎基部感病形成褐色水渍状病斑引起立枯;
生长期 主要侵染地下茎和匍匐茎,产生褐色 溃疡型病斑,地上部表现为植株矮小和顶部丛生;
成熟期 主要侵染块茎,感病严重导致匍匐茎 顶端不能膨大结实,感病较轻块茎畸形生长,变小。 在成熟的块茎表面形成大小不一、数量不等、形状 各异、坚硬的、颗粒状的黑褐色或暗褐色的斑块, 即病原菌的菌核,不易冲洗掉,菌核下边的组织保 持完好。也有的块茎因受侵染而导致破裂、锈斑和 末端坏死等。
五.防治措施
对于立枯丝核菌病的防治,仅采用单一的措施并不是完全有效的,应在病害发 生的不同阶段采取综合措施和技术。防治上应侧重于选用脱毒种薯,选用抗病品种, 加强栽培管理,辅以药物喷施,减少越冬菌源,切断病菌侵染途径等综合防治措施。
(一)农业防治: 1.选用脱毒种薯和抗病品种。选用无菌种薯或用多菌灵等杀菌剂浸种,可有效 地阻断病原菌的侵染。 2.适时栽植,栽前催芽,实行地膜覆盖,促种苗早发,降低病害发生。发病重 的地区,尤其是高海拔冷凉山区要特别注意适期播 种,避免早播。 3.及时拔除病株,并在根际土壤中施用石灰等土壤处理剂处理土壤。 4.适时采收:在结薯根未干枯前提前2周前收获,可有效地降低薯块上黑痣的发 生。 5.轮作:马铃薯与小麦、玉米、豆类作物轮作,可有效地降低土壤中病原菌的 含量。
病菌的传播;远距离传播通过种薯调运和移植传播,丝核菌菌丝可以在土壤中扩展蔓 延一定范围进行传播,可以通过病根与健根接触进行传播。由于该病菌无性阶段不产生任 何孢子,因此,在短期内扩展范围较窄。但是,土壤习居菌为积年流行病害,容易造成较 大损失。
四.发病条件
黑痣病发生与气候条件、种子质量和耕作栽培措施密切相关。 气候条件:主导因素,较低的土壤温度和较高的土壤湿度,有利于丝核菌的侵染, 同时,对于种薯则出芽周期长,在土中埋的时间长,增加病菌侵染机会。结薯期土壤 湿度太大,排水不良,会加重薯块上菌核的形成。 种薯质量:种薯健壮,生活力强,发病轻,反之则重。 播种时间:播种期过早或过迟都会造成病菌对幼芽的侵染。 耕作栽培:多年连作的地块发病重,管理粗放、土壤板结、透气性不良,排水性 差的地块,种薯出苗时间长,长势弱,发病较重。整地播种作业期间遇雨,因土壤潮 湿,容易板结,不利于幼苗萌发和出土,易感染病菌。 管理措施:施用未经腐熟的肥料,常带有病原 菌丝体和菌核,易导致病害发生, 且肥料在田间腐熟发热,会伤害种薯及幼芽、幼苗,形成伤口,易于病害侵染。
(三)生物防治: 许多对土传病害有高效生防效果的生防菌株可以应用于丝核菌的防 治,如假单胞杆菌、芽孢杆菌、木霉属、青霉属等,可以通过增强拮抗 微生物的生理活动及改变土壤菌落结构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轮枝孢属真菌对丝核菌有一定的拮抗作用,对AG3融合群有非常明 显的效果,且从栽植到收获以至贮存,均可发挥有效的生防作用,可用 来作为丝核菌病害的生防菌。
(二)化学防治: 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或50%敌磺钠可溶性粉剂或80%代森锰锌可 湿性粉剂按种薯量的0.2%浸种或拌种; 播种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 1000倍液浸种10分钟。 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敌磺钠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 开花前灌根,每株60ml,效果较好。 利用三唑类杀菌剂、多菌灵、五氯硝基苯等处理土壤,可收到较好 的效果。
马铃薯黑痣病的发生与防治
2015.3
马铃薯黑痣病又称茎基腐病、立枯丝核菌病、丝核菌溃疡病、黑色粗 皮病。该病为世界范围内马铃薯产区普发性病害,严重影响马铃薯的产量 和质量。
马铃薯适应性广,对水肥要求不敏感,因此成为西南、源自文库北山区和华 北干旱地区的重要经济作物,但由于近年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轮作倒茬 年限逐渐缩短,马铃薯黑痣病的发生呈逐年加重的趋势。尤其在内蒙古、 甘肃和山东南部地区,由于连年轮作,严重地块发病率已达到50%以上, 已成为北方马铃薯产区的重要病害。
三.侵染循环
病原菌为土壤习居菌,以菌核和菌丝体在土壤、病株病残体及感病植物体内越冬, 病菌抗逆性较强,可在土壤中存活2-3年之久。该病菌有直接侵染的能力。
初侵染源主要为病田土表及病残体中的越冬菌核,带病种薯为重要的初侵染来源, 也是该病菌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
翌年,当温湿度条件适宜时,越冬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侵染种薯、茎基部及根部等 地下部分,引起发病,严重时在茎基部地上部分产生灰白色菌丝层。病部长出的气生菌丝, 向病组织附近扩展,进行再侵染,病部形成的菌核落入土中,通过雨水反溅,也可以进行 再侵染。
二.病原
黑痣病病菌为半知菌丝核菌属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 病原菌菌丝生长温度范围是7~39℃,最适温度26~30℃,低于7℃或高 于39℃停止生长。菌核形成温度11~37℃,适温22℃。菌核形成速度最低 14℃(11d),最高30℃(2d)。菌丝在pH2.2 ~10.6范围内均能生长,以 pH4.5 ~7.3生长最快。 立枯丝核菌迄今已报道有9个菌丝融合群(AG1 ~AG8和AG-1BI), AG3群是主要致病群。 研究发现,马铃薯黑痣病的病原主要是立枯丝核菌的AG3融合群,该群 具有寄主专一性特性,马铃薯是其唯一寄主。除此之外,侵染马铃薯的还有 AG4等融合群。
谢谢
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