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收入与消费培训资料

合集下载

农民财务知识学习指南

农民财务知识学习指南

农民财务知识学习指南第一章农民财务知识基础 (4)1.1 农业生产的财务特点 (4)1.1.1 生产周期性 (4)1.1.2 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4)1.1.3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 (4)1.1.4 农产品销售特点 (4)1.2 农民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4)1.2.1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5)1.2.2 规避风险 (5)1.2.3 保障家庭经济稳定 (5)1.2.4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5)1.2.5 增强农民金融素养 (5)第二章农民收入的构成与管理 (5)2.1 农民收入的来源及分类 (5)2.2 农民收入的管理方法 (5)2.3 农民收入的增长途径 (6)第三章农业成本控制与预算编制 (6)3.1 农业成本的构成与分类 (6)3.2 农业成本控制方法 (7)3.3 预算编制的基本步骤 (7)第四章农民家庭支出管理 (8)4.1 家庭支出项目及分类 (8)4.2 家庭支出预算制定 (8)4.3 家庭支出控制策略 (8)第五章农民储蓄与投资 (9)5.1 储蓄的意义与种类 (9)5.1.1 储蓄的意义 (9)5.1.2 储蓄的种类 (9)5.2 投资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9)5.2.1 投资的基本概念 (9)5.2.2 投资的分类 (9)5.3 农民投资渠道选择 (9)5.3.1 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投资渠道 (10)5.3.2 多元化投资 (10)5.3.3 关注政策导向 (10)5.3.4 学习投资知识 (10)5.3.5 借鉴他人经验 (10)第六章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 (10)6.1 农村金融体系概述 (10)6.1.1 农村金融体系的构成 (10)6.1.2 农村金融机构的类型与功能 (10)6.1.3 农村金融政策与发展趋势 (10)6.2 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种类 (10)6.2.1 存款与储蓄产品 (10)6.2.1.1 活期存款 (10)6.2.1.2 定期存款 (10)6.2.1.3 零存整取与整存零取 (10)6.2.2 贷款产品 (10)6.2.2.1 小额贷款 (10)6.2.2.2 粮食种植贷款 (10)6.2.2.3 养殖贷款 (10)6.2.2.4 农业机械购置贷款 (10)6.2.3 保险产品 (10)6.2.3.1 农业保险 (10)6.2.3.2 人寿保险 (10)6.2.3.3 健康保险 (11)6.2.4 支付结算服务 (11)6.2.4.1 银行卡服务 (11)6.2.4.2 电子支付 (11)6.2.4.3 网上银行与手机银行 (11)6.3 农民贷款及还款技巧 (11)6.3.1 贷款申请流程 (11)6.3.1.1 选择合适的贷款产品 (11)6.3.1.2 准备贷款申请材料 (11)6.3.1.3 提交贷款申请 (11)6.3.2 贷款审批与发放 (11)6.3.2.1 贷款审批流程 (11)6.3.2.2 贷款发放与使用 (11)6.3.3 还款技巧 (11)6.3.3.1 制定还款计划 (11)6.3.3.2 提前还款与逾期还款的影响 (11)6.3.3.3 利用贷款优惠政策降低还款成本 (11)第七章农业保险知识 (11)7.1 农业保险的基本概念与作用 (11)7.1.1 基本概念 (11)7.1.2 作用 (11)7.2 农业保险的种类与选择 (12)7.2.1 种类 (12)7.2.2 选择 (12)7.3 农业保险理赔流程 (12)7.3.1 报案 (12)7.3.2 现场查勘 (12)7.3.3 理赔审核 (12)7.3.4 赔付 (12)7.3.5 理赔争议处理 (12)第八章农民税收政策与筹划 (13)8.1 农民税收政策解读 (13)8.1.1 农业税政策演变 (13)8.1.2 农民个人所得税政策 (13)8.1.3 增值税、营业税政策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13)8.2 农民税收筹划方法 (13)8.2.1 农业生产经营税收筹划 (13)8.2.2 农民个人税收筹划 (13)8.3 农民税收优惠政策 (13)8.3.1 农业税减免政策 (13)8.3.2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 (13)8.3.3 农村土地使用税优惠政策 (14)8.3.4 农民创业税收优惠政策 (14)第九章农村社会保障与福利 (14)9.1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概述 (14)9.1.1 农村社会保障的定义与作用 (14)9.1.2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 (14)9.1.3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的发展历程 (14)9.1.4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与挑战 (14)9.2 农村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 (14)9.2.1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14)9.2.1.1 养老保险的基本概念与原则 (14)9.2.1.2 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与参保条件 (14)9.2.1.3 农村养老保险的筹资方式与待遇领取 (14)9.2.2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14)9.2.2.1 医疗保险的基本概念与作用 (14)9.2.2.2 农村医疗保险的分类与覆盖范围 (14)9.2.2.3 农村医疗保险的筹资方式与报销流程 (14)9.3 农村扶贫政策与福利 (14)9.3.1 农村扶贫政策的背景与目标 (14)9.3.2 农村扶贫政策的主要内容 (14)9.3.2.1 产业扶贫 (14)9.3.2.2 教育扶贫 (14)9.3.2.3 健康扶贫 (14)9.3.2.4 住房安全保障 (14)9.3.3 农村福利制度 (15)9.3.3.1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5)9.3.3.2 农村特困人员供养制度 (15)9.3.3.3 农村临时救助制度 (15)9.3.3.4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政策 (15)第十章农民财务风险防范与应对 (15)10.1 农民财务风险类型及特点 (15)10.1.1 自然风险 (15)10.1.2 市场风险 (15)10.1.3 信用风险 (15)10.1.4 操作风险 (15)10.1.5 政策风险 (15)10.2 农民财务风险防范策略 (15)10.2.1 建立风险评估体系 (15)10.2.2 多元化经营 (15)10.2.3 购买农业保险 (15)10.2.4 增强信用意识 (16)10.2.5 学习先进技术 (16)10.3 农民财务危机应对方法 (16)10.3.1 制定应急计划 (16)10.3.2 寻求政策支持 (16)10.3.3 加强资金管理 (16)10.3.4 借助社会力量 (16)10.3.5 优化生产结构 (16)第一章农民财务知识基础1.1 农业生产的财务特点1.1.1 生产周期性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受季节和气候的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成熟和收获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波动。

《关于增加农民收入》课件

《关于增加农民收入》课件
《关于增加农民收入 》ppt课件
• 农民收入现状 • 农民收入增长面临的挑战 • 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 • 政策建议 • 案例分析
目录
01
农民收入现状
农民收入水平
农民收入水平较低
当前我国农民收入水平普遍较低 ,与城市居民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区域差异明显
不同地区之间的农民收入水平存在 明显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农民收入 相对较高,而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 相对较低。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 合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 链条,提高整体效益。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道路
修建和维护农村道路, 提高交通通达性和便利
性。
农村水利
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 ,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
生活用水需求。
农村电力
完善农村电力设施,提 高供电可靠性和稳定性

农村通信
加强农村通信设施建设 ,提高信息传递速度和
农业产业化
通过培育农业龙头企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 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
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优势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 展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
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鼓励农民发展农村二三产 业,如农产品加工业、乡 村旅游业等,增加就业机 会和收入来源。
促进农村产业融合
03
目前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比重相对较小,还有待进
一步提高。
农民收入增长情况
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放缓
近年来,虽然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但增长速度已经逐渐放缓,与 经济发展速度不匹配。
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是关键
要增加农民收入,需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高农业产 值和附加值。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统计分析

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统计分析

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统计分析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

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村居民的收入与消费状况,我们对其进行了统计分析,以便为政策制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一、农村居民收入分析1.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2019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021元,比2018年增长了8.9%。

其中,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分别同比增长了7.9%、9.2%、12.5%和8.6%。

2.收入结构优化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逐渐优化,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占比逐年下降,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占比逐年上升。

2019年,工资性收入占比为54.3%,经营性收入占比为34.2%,财产性收入占比为5.7%,转移性收入占比为5.8%。

这表明农村居民越来越注重通过多种途径增加收入,收入来源更加多元化。

3.区域差异明显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东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高,2019年达到19143元;中部地区为14383元;西部地区为13415元;东北地区为12411元。

这主要是因为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就业机会多,农民收入来源广泛。

二、农村居民消费分析1.消费水平提升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13327元,同比增长8.5%。

其中,食品烟酒消费支出占比为31.6%,衣着消费支出占比为7.1%,居住消费支出占比为23.7%,交通通信消费支出占比为11.1%,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比为10.2%,其他消费支出占比为16.3%。

2.消费结构升级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逐渐升级,生存型消费需求逐步满足,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需求逐渐增加。

在食品消费中,粮食消费占比下降,肉类、蔬菜、水果等多样化消费需求逐渐上升。

在居住消费中,农村居民越来越注重居住环境和舒适度。

农经财务会计要素培训资料

农经财务会计要素培训资料

会计收支科目核算内容一、收入1、经营收入指村集体经济组织当年生产,服务等各项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包括农业生产收入、林业生活收入、牧业生产收入、渔业生产民收入、租赁收入、服务收入、劳务收入。

平时发生的村集体组织提供对外劳务服务的劳务费如油田劳务收入、村集体泵站、公墓、自来水、旧村部、旧学校等经营或租赁收入、集体出售树木收入、粮食直补收入。

例如:1、红旗村收到提供油田劳务服务的劳务费6000元,款存银行。

借:银行存款—三资专户6000贷:经营收入—油田劳务收入60002、红旗村以现金收到出售公墓款2000元。

借:现金2000元贷:经营收入---公墓2000元3、红旗村出售树木100000元,款存银行。

借:银行存款-----三资专户100000贷:经营收入----林业收入1000004、红旗村村民王华承包村部门面房,全年应交2000元,实际交现金1200元,尚欠款项商定于次年3月结清。

借:现金1200借:内部往来---王华800贷:发包及上交收入---租金20002、发包及上交收入指农户和其它承包单位因承包集体耕地、林地、果园、鱼塘及其它集体资源等上交的承包金。

平时发生的鱼塘发包、十边地发包、圩堤发包、树塘发包、农田发包等收入。

例如1:红旗村收到本村农户李玉保以现金上交鱼塘承包款10000元。

借:现金10000贷:发包及上交收入—鱼塘承包100002、红旗村收到本村农户张华以现金上交农田承包款6000元。

借:现金6000贷:发包及上交收入----农田承包60003、其它收入指村集体组织除经营收入、发包及上交收入、补助收入以外的收入,如罚款收入、存款利息收入、固定资产及库存物资盘盈收入等,这项收入应该较少。

例如:1、前进村收到从银行转来存款利息收入1500元。

借:银行存款-----三资专户1500贷:其它收入-----利息收入15004、补助收入指村集体组织收到的财政有关部门以及个人的补助资金,包括各项赞助,财政转移支付。

农经第九章农民收入

农经第九章农民收入
转移支付的政策导 向不明确,调节功能微 弱;
政府间财政管理体 制包括转移支付制度的 目标不清晰;
各级政府事权和财 权范围模糊;
转移支付形式繁多 管理分散。
(4) “三次分配” 制度
民办慈善事业和 公益事业是成熟市场 经济国家收入再分配 和社会福利建设的重 要组成部分。而目前 我国仍然缺乏鼓励扶 持民间力量进入慈善 事业和公益事业的社 会机制。
我国基尼系数已跨过 0.4。亚洲开发银行估 计,中国的基尼系数已 从1993年的0.407上升 到2004年的0.47。、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 存的分配制度,
2、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 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3,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 公平的关系,再在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低收入群体占多数,中等收入阶层占 少数,少部分富人掌握大量的社会财富。
4、再分配相关制度缺陷
(1).社会保障制度
覆盖面不足:受益群体主要是城镇正规单位职 工,而非正规部门、非主流群体以及农村居民基本 没有或只能享受部分社会保障;
制度不统一:存在社会保障的“双轨制”,除 城乡分割外,在城镇还存在着企业与事业单位的制 度差别;
3、初次分配中存在公平缺陷 初次分配数额要比再分配大得多,涉及的面广
(1)劳动收入比重过低
1995-2005年劳动收入占GDP为41-53%;
(2)垄断行业收入过高 (3)国民参与利润分配利润过窄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主要是劳动收入和利 润收入,在我国企业利润占总利润的比例过 高,而且掌握在资本的所有者手中,多数国 民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劳动报酬,形成“马太 效应”。
二、要素收入分配理论
• 2、李嘉图收入分配理论 •
• 3、萨伊要素分配理论 •

《农民收入与消费》课件

《农民收入与消费》课件
丰富和提升农村文化底蕴,策 划和推出各种有吸引力的品牌、 节庆和活动,创造消经 济等新兴消费模式,提高信息 化和智能化水平。
结论与展望
农民收入与消费是一对相互联系、共同发展的矛盾体。实现乡村振兴和农 村全面小康,需要深入分析现状和问题,寻找有效方法和途径,加强政策 引导和制度创新,激发农民的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
消费带动收入
提高消费水平可以促进农村产业 结构升级,增加就业机会和企业 盈利,从而提高收入。
实现脱贫
通过发展农村消费和提高农民收 入,既可以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 的追求,又有助于实现乡村振兴 和脱贫攻坚目标。
提高农民收入的方法
1 产业扶贫
政府可以重点扶持农业产 业,鼓励农民立足自身条 件,发展多元化、有特色 的经济活动。
农村消费结构分析
1
饮食消费
农民的饮食消费以粮食和蔬菜为主,且保持了较大的本地特色化。
2
服饰消费
服饰消费比较低,主要以自家手工为主。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民对时尚和品 质的要求提高。
3
住房消费
住房改造是一个重要的消费领域,但卫生、安全等问题也需要重视和解决。
农民收入与消费的关系
互相促进
提高农民收入可以扩大农村市场 和消费,吸引更多城市居民到农 村消费和旅游。
农民收入与消费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支柱之一,而农民收入和消费是农业经济中最重 要的一环。本文将重点探讨这两个方面的现状、分析、关系、方法和途径。
农民收入现状
发展不平衡
城乡差异仍较大,城镇居民可支 配收入约为农民的3倍。
多元化收入
除了种植业和畜牧业,农民从事 小型经营、务工或者养殖等多个 领域增加收入。
存在风险
受天气和市场行情等因素影响较 大,收入的不稳定性一直是农民 的困扰。

农经第九章农民收入.ppt

农经第九章农民收入.ppt

四、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 1、 社会主义的收入分配是按劳分配:
2,分配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是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体现
3、社会总产品分配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关系和积累 与消费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进行社会总产品分配时, 应作“六项扣除”
第一,用来补偿消耗的生产资料部分;
第二,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

(5)现金总收入:指农村住户和住户成员在期内得
到的以现金形态表现的收入总和。

(6)实物总收入:指的是农户当年生产的各种农产
品总量扣除出售部分,按一定的价格计算得到的总收入。
3、纯收入
在收益分配统计中,“纯收入”指的是 农村经济总收入扣除各项费用后的余额部 分,这个余额部分也叫“收益”。
“纯收入”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在国家、 集体和个人之间进行分配。
4、探索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加快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努力形成城乡发展规划、 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 理一体化新格局。
健全城乡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引导资金、技术、 人才等资源向农业和农村流动,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 施共建共享、产业发展互动互促。
切实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逐步实现城乡 社会统筹管理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4、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 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5、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 入分配调节力度。
二、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收入差距过大
城乡差距 地区差距 行业差距 不同群体差距
2、资本分配过高,劳 动分配过低,导致国民 收入格局偏移
4、分配秩序混乱,伤及公平
2、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 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 扩大良种补贴范围; 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种类,提高补贴标; 全面落实对粮食、油料、生猪和奶牛生产

农业经济学课件 第十六章农民收入与消费

农业经济学课件 第十六章农民收入与消费

一、农民收入的概念
(二)纯收入
二、农民收入的经济理论
三、基尼系数与收入分配
新闻链接: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一体化”的人均收入数据
[小思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三个指标是什么 关系?口径上有什么差别?统一并轨的目的和意义何在?
第一节 农民收入理论
一、农民收入的概念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搞活农产品流通
•(1)培育农产品营销主体; •(2)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
三、增收总体思路和政策措施
第二节 提高农民收入的途径
一、“三农”问题的关键
二、我国农民收入状况
三、增收总体思路和政策措施
(二)政策措施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1)继续增加财政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 •(2)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节 农民收入理论
一、农民收入的概念
二、农民收入的经济理论
三、基尼系数与收入分配
(一)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1.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
——传统农业部门和城市工业部门
2.拉尼斯-费景汉二元结构模型 根据农业和工业两部门发展的对应关系,把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过程分为 三个阶段。
第-
-
-
1995 1577.7 353.7
22.4
1125.8
71.4
41.0
2.6
57.3
3.6
2000 2253.4 702.3
31.2
1427.3
63.3
45.0
2.0
78.8
3.5
2005 3254.9 1174.5
36.1
1844.5
56.7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是产业机遇。现代农业的内涵已经大大拓展, 农业既包括农林牧渔等产业,也涵盖生态环境保 护、观光旅游休闲、文化传承等多重功能,农业 边界的拓展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2、实现农民增收新突破
(1)新时期推动农民收入增长,必须在尊重农民 主体地位、发挥市场机制基础作用的前提下,着 力强化制度创新和政策创设,建立起有利于农民 增收的制度环境和内生机制。
三是转移性收入增长面临挑战。
2004-2013年,农村居民获得的转移性收入从96.8 元增加到784.3元,占农民收入的比重从3.7%上升 到8.8%,对带动人均纯收入增速上升发挥了重要 作用。但也要看到,在经济新常态下,国民经济 增速特别是财政收入增速有所放缓,在这种背景 下,继续以直接补贴等形式增加农民的转移性收 入面临较大的压力,如何进一步完善对农民收入 的直接支持,也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政策问题。
最主要是投入政策。一方面,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 增收。重点是加强农田水利、农业科技和设施装备等 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技术、信 息等先进生产要素进入农业提供基础平台,不断提高 农业的产出效率。另一方面,要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 增收。土地细碎化、地力水平低、水利设施老化失修 等问题是制约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重要瓶颈, 应通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农民增收。
总之,在“天花板”和“地板”的双重挤压下,农业 产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受到挤压,这是 我们面临的现实挑战。
五、新常态下,农民收入增长的途径
1、抓住新机遇
新常态有新机遇,对农民收入而言,机遇表现在 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是外部机遇,即不断深化改 革开放带来的政策机遇和开放机遇;一个是内部 机遇,即农业农村发展带来的产业机遇。
纯收入指的是农村居民当年从各个来源渠道得到 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获得收入所发生的费用后 的收入总和。
纯收入主要用于再生产投入和当年生活消费支 出,也可用于储蓄和各种非义务性支出。
计算方法:纯收入=总收入-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税 费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赠送亲友
农民人均纯收入 指的是按农村人口平均的“农民纯收入”,反映的
2.消费水平呈多层次“菱形”结构。近年来,农村居 民收入差距逐步拉大,消费日益多元化,生存型消
费、温饱型消费、小康型消费、富裕型消费同时并
存。一是生存型消费。主要集中在西部以及部分落 后地区,生活消费主要以满足吃、穿、住等基本需求 为主。二是温饱型消费。仍以生活必需品为主,边际
消费倾向和实际消费倾向较高。三是小康型消费。 消费观念趋于城市化,消费结构升级的欲望较为强 烈,消费热点已转向中高档家电产品。四是富裕型消
年份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收入 6977.3 7916.6 8895.9 9892 10772
12000 10000
8000 6000 4000 2000
0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1978 1980 1985 1990 1991 1992 199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一是家庭经营收入保持平稳。
一方面,土地流转和新型经营主体的发育,以及 节本降耗等技术的应用,将有利于家庭经营收入 的增长,由此带来规模化产生的规模收入、结构 调整产生的效益收入、成本降低而增加的收入等;
另一方面,随着新常态下经济增速回落到中高速 增长区间,农产品市场需求走弱,价格对农民收 入的拉动作用有所减弱。受成本“地板”和价格“天 花板”的双重挤压,农户务农种粮收益有限,比较 效益较低的问题仍比较突出。
在制度创新层面,主要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农 业经营制度、人力资本创新和农村产权制度等四 个方面改革。
一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制 度创新和政策创设中的核心问题。农村土地制度 改革对增加农民收入意义重大,一个重要前提是 做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做好这项工 作,可以给农民吃上“定心丸”,让农民放心大胆 流转土地,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同时增加 来自土地的财产性收入。
二是农业经营制度创新。在坚持农户家庭承包的 基础上,发展家庭农场、合作社和各种各样的产 业化经营组织,培育和发展多元化新型农业经营 主体等,这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水平,增 加务农的主业收入。
三是人力资本创新。核心要培养一批有文化、懂 科技、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让职业化的农民获 得人力资本溢出的收入效应。加强职业农民教育 培训,以生产经营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重点, 对农业基础经营者,农业后继者和农业服务人员 实行分层培养
2015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比上年 增长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 农村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10291元,增长8.4%。
二、农民收入的构成
(1)农民家庭成员中的职工工资性收入; (2)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 (3)财产性收入,包括利息、股息、租金等收入;
四、全球农业一体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全球化给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带来的挑战越 来越大。
农产品价格方面,大量进口国外低价农产品,使 国内价格既不能随需求的拉动而相应提高,也不 能随着生产成本的上升而相应上升,进口价格形 成了国内农产品价格上升的“天花板”。一些产业 的比较效益因此不断下降,农民通过价格获得的 收入受到影响。
农民收入与消费
第一节 收入 第二节 消费
第三节 农村金融
农民收入
一、相关概念 二、农民收入的构成 三、新常态下农业农村经济与农民收入
形势分析 四、全球农业一体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五、新常态下,农民收入增长的途径
一、相关概念
农民收入是一项重要的统计指标,它对国 家全面了解农村居民收入、消费、生产、 积累和社会活动情况,研究农村居民收入 和生活质量的变化,监测农村摆脱贫困和 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满足各级政府和宏 观决策部门研究制定农村经济政策的需 要,以及社会各界的信息需求等都非常的 重要,为国民经济的核算提供了基础数 据。
二是工资性收入增幅趋缓。
新常态下,农民务工数量增长的速度在减缓,工 资增长的幅度在下调。
从数量增长来看,2011-2015年,农民工外出数量 分别增长了1055万、983万、633万,501万和352 万,增幅逐年下降。
从工资增幅来看,近几年增幅下降表现得更为明 显,2012-2015年工资性收入名义增长分别为 16.3%、16.8%、9.8%和8.1%。今后,随着农业剩 余劳动力转移速度进一步放缓,在经济增速放 缓、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 农民工就业和工资水平增长也将受到一定影响。
(4)转移性收 入,包括亲友相互赠送的收入。 转移性收入就是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居民
家庭的各种转移支付和居民家庭间的收入转移。 包括政府对个人收入转移的离退休金、失业救济 金、赔偿等;单位对个人收入转移的辞退金、保 险索赔、住房公积金、家庭间的赠送和赡养等。
三、新常态下农业农村经济与农民收入形势 分析
此外,政府在其他方面5个方面也要予以恰当的支 持。
农村消费
一、农村消费与农村消费市场 二、农村的消费水平 三、开拓农村消费市场
一、农村消费与农村消费市场
(一)消费的含义 消费是指为了维系、更新和改善人类生理
和心理功能,以及在生产提供物质和文化 产品,而消耗物质和文化产品的生理和经 济行为。
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的平均水平。 计算方法: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家庭总收
入—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 税金和上交承包费用—调查补贴)/农村居民家庭 常住人口
2006-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年份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收入 3587 4140.4 4760.6 5153.2 5919
四是财产性收入增长潜力较大。
近年来,受农村土地征收补偿水平提高、农民土 地流转和房屋出租增多、参加入股投资分红人数 增加等因素影响,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不断增长, 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特别是局部地区农民收入的重 要增长源。从长远来看,随着今后农村产权市场 不断完善,农民财产性收入还有很大的增长空 间。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总体向好,有两个最 显著的标志:一是粮食生产实现创记录的“十二连 增”,总产到2015年达到12428.7亿斤,比上年增 加288.2亿斤。二是农民增收实现“十二连快”,农 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772元。
新常态下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变化,对农民收入影 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政策机遇。中央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到 2020年要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各地把 扶持三农作为自觉行动,特别是新常态下以GDP 为主要考核指标的政绩考核方式逐步转变,为各 地政府重农抓粮促增收营造了更加良好的外部环 境,多个地方制定了农民收入增长目标。
二是开放机遇。尽管当前我国农业竞争力总体水 平仍然不高,但从长期趋势来看,随着需求结构 升级、农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优化和经营规模 逐步扩大,我国农业竞争力正处于发展提升的长 期过程中,这也将为农民收入增长提供更加广阔 的空间。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农村住户获得的经过初次分配与 再分配后的收入。可支配收入可用于住户的最终消费、 非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
计算方法:农村住户可支配收入=农村住户总收入-家庭 经营费用支出-税费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财产性支 出-转移性支出。
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9元,比上年增 长11.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2%。
对农村消费的几个判断
1.总体上处于从第一次升级向第二次升级跨越阶 段。第一次升级是指由贫困型向温饱型转变的过程, 我国大部分农村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已完成;第二次 升级是指从温饱向小康过渡的过程。国家统计局分 析表明,目前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消费 结构、耐用消费品拥有情况均落后城市10年以上,相 当于上世纪90年代初城市居民的水平。据此我们认 为,当前,我国农村已经步入从第一次升级向第二次升 级跨越的关键时期。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由量的需 求向质的需求过渡,呈现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的阶 段性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