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我对教育的点滴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对教育的点滴思考
今天检查同学们的作业,发现陈杰同学又没完成。我说要不要打电话问问家长是怎么回事,他居然说你要是问我就跳楼。我很气愤但更多的是悲哀。联想到我们的教育,我想,在追求教育质量的同时,我们是不是丢了什么?
小学阶段的孩子,正是身体发育的黄金时期,却没有像七十年代的孩子那样的自由空间。我见过太多的小学生被父母带着去赶各种补习班,就连身为小学教师的父母都在追这个潮流,其实他们明明知道这么做是有悖于孩子成长和认识规律的,但是迫于未来竞争的担忧,大家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结果又怎么样呢?很多孩子长成了“豆芽菜”,有些孩子成了“小胖墩”,还有的孩子年纪不大却成了“四只眼”,然而最重要的是,这些孩子动手能力已经严重退化:不会洗衣服,不会整理自己的房间,不会主动帮助家长做家务,更不会对于家长的无偿付出表示感恩。他(她)们身体虚弱,内心脆弱,心灵灰暗,小小年纪就学会斤斤计较,谄媚讨好,学会趋炎附势,见风使舵。如此这般,我们还指望这些祖国的“花朵”成就怎样的未来?还期许那样的后代创造怎样的人生?
中学阶段更悲惨,孩子们每天早出晚归,在教师们的“监督”之下学习,每天除了在学校“摸爬滚打”之外,还要把各科作业带到家里完成,有的家长实在看不过去了,就帮助孩子抄作业。孩子们喜欢的专科课,特别是体、音、美等学科,成了“奢侈品”,偶尔上几节,大概也是因为教师要讲公开课或者应付上级检查,在中考来临之前,几乎停掉了所有的“无用”课程,目标只有一个——中考取得高分。
高中的三年,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用“煎熬”一词并不为过,高一和高二,每周能休息一天,还留不少作业,进入高三以后,每周只有半天的“洗澡”时间,在这短短的半天里,家长们要给孩子们置办一些生活用品,有的还要花钱请老师给孩子“吃小灶”,可怜的孩子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了,只能企盼高考的日子快快到来,然后开始新的生活。
这些祖国的“花朵”,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小县城的“花朵”们,在7——19岁这段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接触最多的人是家长、同学和老师,接触最多的事物是教材、作业本、复习资料和考试卷,接受最多的观念是考高分、上好大学,确立的最大的人生目标就是毕业后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有一份高收入或者有广阔的政治前途,有背景、有经济实力的家庭
或许还会存在安排孩子出国深造以及移民的打算。不分地域、民族、性别、文化层次和出身,这样的培养目标适用于所有中国家庭,家长的期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统一程度,堪称世界之最。
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孩子们,从上小学开始一直到进入大学,在他(她)们人生最重要的成长阶段错过了什么,或者说丢掉了什么,我认为大致可以总结如下:
一、健康的身体。现在的孩子参与课外活动的机会非常少,得到体能训练的机会更少:
原因之一是学校不敢组织活动,为的是安全方面的考虑,一旦在活动中出现意外事故,组织者将无法承担重大责任。
原因之二是家长担心孩子因为活动而影响学习成绩,更怕孩子的心玩“野”了收不回来,尽量将课后补习班填满孩子的课余时间。
原因之三是电子产品充斥了我们的生活,代替了传统意义的书报和游戏,只要有时间,孩子们基本是在电视机和电脑前看节目。手机的智能化更加剧了这种电子“综合症”,所有公共场所,都随处可见只顾低头玩游戏者,坐地铁、乘公交、等航班、陪护病人,
有的甚至过马路也能专心致志、旁若无人(车)地沉浸在手机的“精彩”里。
原因之四是交通安全和社会治安因素的制约。有时候家长也无奈和纠结,本想让孩子步行上学和放学,但是怕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出意外;本打算让孩子找同学好友玩耍,又怕受到意外伤害。
原因之五是社会公益事业的缺失。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懒惰,也不是所有的教师都不懂教育,那么你会说,可以让孩子去专业的体育场馆呀,要知道,现在这样的地方都收费,而且价格不菲,小城市中这样的场馆更是凤毛麟角,不是普通家庭能消费得起的。
二、健全的心理。新一代独生子女和少子女家庭,老老少少都把孩子当成了“小皇帝”、“小公主”去娇生惯养,基本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只要不是天上的星星,什么都尽最大能力去满足,也不管这些要求是否合理。长此以往,养成了孩子自私、任性、虚荣、攀比等不良心态,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懂文明礼貌,不尊重长辈,漠视社会公德,法制观念淡漠,稍有不如意就采取极端手段,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基本的生活技能。每个人的基本生活技能都不是天生的,都是在天长日久的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培
养起来的。作为家长,出于对孩子的保护和疼爱,很少在培养孩子生活技能方面下功夫。比如独立地管理自己的生活:洗头发、洗澡、洗袜子、洗衣服、擦鞋子、整理书包和房间等,帮助父母分担必要的家务,如打扫卫生、摆放和收拾餐具、招待客人等等。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情所透视出的价值取向,反映了我们的社会在人才标准方面存在的误区——只重智育,忽视德育。而德育绝对不是只靠简单的说教就能够解决的。
四、高雅的情趣。我们的美育教育在分化,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经济条件,都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孩子在美育教育层面产生巨大的差距。大都市好于普通城市,普通城市好于偏远地区,城镇好于农村。表现在孩子的兴趣、爱好和习惯方面,就是在对于文学、音乐、美术以及其他艺术形式的修养上,大多数农村孩子知之甚少,更不要说产生兴趣了,这其中不乏家长素质的影响,加之社会大环境的先天不足,怎么能奢求他(她)们喜欢莫扎特、梵高、大仲马和泰戈尔,又怎么能和其他人一起讨论交响乐和爵士乐的区别呢?一个在麻将声里、在斗地主的游戏里长大的孩子,在芭蕾舞和歌剧中收获到的大概也只有附庸风雅而已。
五、高尚的情怀。一个人不是天才,所以需要后天去培养;一个人不是圣人,所以需要在成长中去修炼。我们不强求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成为圣人,但是我们的教育目的是把自然人培养成人格健全的社会人。看看现在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环境,教孩子自私自利、教孩子争强好胜、教孩子谄媚讨好、教孩子弄虚作假、有的竟然教孩子去贿赂老师,这样的言传身教怎么会培养出心胸豁达、充满仁爱精神、具有高尚情怀的人呢?
六、独立的创新精神。我们的教育好像工厂的流水线一样,生产出了一批又一批“标准件”,要求孩子学会的东西都有标准答案,而且大多数标准答案都是唯一的,除此以外,无论孩子有多么大的潜力,也没有开发的时间和空间,也不能成为考上好大学的资本。十几年的固定模式教育,扼杀了孩子们最初的想象力和自由探索精神,急功近利的思想,埋没了太多孩子先天的潜质,其最终结果是天才成了庸才。
也许纵观我国的教育形势,比我看到的要乐观,这也是我所渴望的。我住在一个小县城,希望我是在坐井观天或者无病呻吟,但是这些问题的的确确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