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PPTpp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饮食予环境因素
• 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人的症状往往与饮食有 关,许多患者常常主诉一些含气饮料、咖 啡、柠檬或其他水果以及油炸类食物会加 重消化不良。虽然双盲法食物诱发试验对 食物诱因的意义提出了质疑,但许多患儿 仍在避免上述食物并平衡了膳食结构后感 到症状有所减轻。
(二)胃酸
• 部分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会出现溃疡样症状, 如饥饿痛,在进食后渐缓解,腹部指点压痛,当 给予制酸剂或者抑酸药物症状可在短期内缓解。 这些都是提示这类患者的发病与胃酸有关。 • 然而绝大多数研究证实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基础 胃酸和最大胃酸分泌量没有增加,胃酸分泌与溃 疡样症状无关,症状程度与最大胃酸分泌也无相 关性。所以,胃酸在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中的作 用需进一步研究。
• 2.餐后不适综合征诊断标准 病程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下诊断标 准且至少具备下列1个症状:(1)每周发 作数次,进常规量食物后出现餐后饱胀; (2)每周发作数次,因早饱感而不能进常 规量食物。患者可同时具有:上腹胀气或 餐后恶心或大量嗳气以及可同时具有EPS 症状。
• 3.上腹痛综合征诊断标准 病程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下诊断标准 且需同时具备有下列所有条件:(1)每周至少1 次中度上腹痛或灼烧感;(2)疼痛间歇发作; (3)不向胸部或其他部位放射;(4)排气排便 后不能缓解;(5)不符合胆囊及肝、胰、壶腹括 约肌功能障碍标准。患者可同时具有:疼痛为灼 烧样,但不适胸骨后;疼痛可在餐后诱发或减轻, 但空腹时亦可发生;可同时具有PDS症状。
•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不明,其发病机制 亦不清楚。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 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了饮食和环境、胃 酸分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消化道运动 功能异常、内脏感觉异常、脑肠肽、中枢 神经与肠神经功能紊乱,心理因素以及一 些其他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的参与,如: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ERD,吞气症、肠易激 综合征等。
(五)胃肠运动功能
• 现在许多研究都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其实是胃肠道功能紊 乱的一种。它与其他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有相似的发病机 理。1990年,一个由临床研究者组成的国际工作小组在罗 马制定出一个有关胃肠道功能紊乱的分类标准,称为罗马 标准。近年来随着对胃肠功能疾病在生理学方面(运动感觉)、基础学(脑-肠作用)、精神社会学方面等的进 一步了解,并基于其所表现的症状及解剖位置,罗马II与 III标准不仅包括诊断标准,亦对胃肠功能紊乱的基础生理、 病理、神经支配及胃肠激素、免疫系统做了详尽的叙述, 同时在治疗方面也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因此罗马II与罗 马III标准是目前世界各国用于功能性胃肠道疾病诊断、治 疗的一个共识文件。
• (一)一般治疗 • 一般说来,治疗中最重要的是在医生和病人之间 建立一种牢固的治疗关系。医生应通过详细询问 病史和全面细致的体格检查,取得病人的信赖, 经过初步检查之后,应与病人讨论鉴别诊断,包 括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可能。应向病人推荐合理的 诊断和检查步骤,并向病人解释他们所关心的问 题。经过诊断性检查之后,应告诉病人功能性消 化不良的诊断,同时向他们进行宣教,消除疑虑, 抑制“过分检查”的趋势,将重点从寻找症状的 原因转移到帮助病人克服这些症状。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 (一)诊断
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首先应排除器 质性消化不良。除了仔细询问病史及全面检查外, 应进行以下器械及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2.粪 隐血试验;3.上消化道内镜;4.肝胆胰超声;5.肝 肾功能;6.血糖;7.甲状腺功能;8.胸部X线检查。 其中1~4为第一线检查,5~8为可选择性检查,多 数根据第一线检查即可基本确定功能性消化不良 的诊断。
(八)其他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
• 1.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ERD) 烧心和反流是食管反流的特异性症状,但 是许多GERD的病人并无此明显症状,有些 病人主诉既有烧心又有消化不良。根据各 类报告,有充分的理由认为食管反流性疾 病和某些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例有关。
2.吞气症 许多病人常下意识地吞入过量的空 气,导致腹胀、饱胀和嗳气,这种情况也常 继发于应激或焦虑。对于此类病人,治疗中 进行适当的行为调适往往非常有效。 3.肠易激综合征(IBS)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其 他胃肠道紊乱之间常常有许多重叠。约1/3 的IBS病人有消化不良症状;功能性消化不 良病人中有IBS症状的比例也近似。
• 此外,近年来开展的胃食管24小时PH监测, 超声或放射性核素胃排空检查、胃肠道压 力测定等多种胃肠道动力检查手段在FD的 诊断与鉴别诊断上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 用。许多原因不明的腹痛、恶心、呕吐患 者往往经胃肠道压力检查找到了病因,这 些检查也逐渐开始应用于儿科病人。
(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罗马II诊断标 准
(四)鉴别诊断
• 1.胃食管反流性疾病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 的亚型与其鉴别困难,胃食管反流性疾病 具有典型或不典型反流症状,内镜证实有 不同程度的食管炎症改变,24小时食管PH 监测有酸反应,无内镜下食管炎表现的患 者属于反流样消化不良或食管反流性疾病 不易确定,但两者在治疗上是相同的。
• 2.具有溃疡样症状的器质性消化不良 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炎,幽门管溃疡, 幽门前区溃疡,糜烂性胃窦炎。在诊断功 能性消化不良溃疡亚型前必须进行内镜检 查以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胃轻瘫。
(六)内脏感觉异常
• 内脏高敏感使引起内脏疼痛或不适的刺激 阈值降低、内脏对生理性刺激产生不适感 或伤害性刺激反应强烈的现象。许多功能 性消化不良的病人对生理或轻微有害刺激 的感受异常或过于敏感。临床研究表明,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感知阈明显低于正常 人,表明患者感觉过敏。
(七)心理社会因素
• 心理学因素是否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有关一 直存在着争议。国内有学者曾对186名FD患者的 年龄、性别、生活习惯、文化程度等进行了了解 并作了焦虑、抑郁程度的评定,结果发现FD患者 以年龄偏大的女性多见,它与发生焦虑、抑郁有 较明显的关系。但目前尚无明确的证据表明功能 性消化不良症状予精神异常或慢性应激有关。功 能性消化不良病人重大生活应激事件的数量也不 一定高于其他人群,但很可能这样的病人对应激 的感受程度要更高。所以作为医生,要了解病人 的疾病就需要了解病人的性格特征、生活习惯等, 这可能对治疗非常重要。
二、临床表现及分型
• 临床症状主要包括上腹痛、腹胀、早饱、 嗳气、厌食、烧心、泛酸、恶心和呕吐。 病程多在2年内,症状可反复发作,也要在 相当一段时间内无症状。可以某一病症为 主,也可以有多个症状的叠加。多数难以 明确引起或加重病情的诱因。
• 1989年,美国芝加哥FD专题会议将功能性 消化不良分成5个亚型:反流样消化不良、 运动障碍样消化不良、溃疡样消化不良、 吞气症及特发性消化不良。但后面二型概 念比较模糊,有的学者提出分成3型(即前 三型)。后来有采用的是4型分类:(1) 运动障碍样型;(2)反流样型;(3)溃 疡样型;(4)非特异性型。
四、预防
• 并非所有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儿均需要 接受药物治疗。有些病儿根据医生诊断得 知无病及检查结果亦属正常后,可通过改 变生活方式与调整食物种类来预防,如建 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心理紧张因素, 刺激性食物避免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对 于无法停药者应同时应用胃黏膜保护剂和 H2受体拮抗剂。
五、治疗
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
• 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来源于胃十二指肠的 消化功能障碍症状,即有持续存在或反复 发作的上腹部痛、腹胀、早饱、嗳气、厌 食、泛酸、恶心、呕吐等,并可排除解释 该症状的器质性、全身性、代谢性疾病。
• 据报道,每年有20%-30%的人群有慢性 反 复发作的消化不良症状,部分患者症状可 严重或持久,从而影响其生活质量。功能 性消化不良的患者主诉各异,又缺乏肯定 的特异病理生理基础,因此,对这一部分 病人,曾有许多命名,主要有功能性消化 不良,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特发性消化不 良,原发性消化不良,胀气性消化不良, 上腹不适综合征等,目前国际上多采用前 三种命名,而“功能性消化不良”尤为大 多数学者所接受。
(四)幽门螺杆菌感染
• HP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一般定植与胃 的黏膜层表面。无症状成人中HP的感染率 在35%以上,90%以上的十二指肠溃疡病 人存在HP。铋剂加抗生素可以根除HP,使 组织学胃炎消退,还可以使溃疡的复发率 从每年的80%以上降至每年的10%以下。 所以HP是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和慢性胃窦炎 的重要原因,这一点已基本明确。
• 但HP慢性感染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关系的研 究结果差异很大。HP阳性的功能性消化不 良患者根除HP治疗后其消化不良症状并不 一定随之消失。最近的一项研究提出,根 治幽门螺旋杆菌从长期来说,可能对症状 缓解有益,但不能立即生效。儿童中的研 究却发现功能性消化不良的HP感染率明显 高于健康儿童(P<0.01),经抗HP治疗者 消化不良症状可以消失。因此,HP在功能 性消化不良的作用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 罗马II对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采用了 成人的标准,具体如下: • 下列症状在12个月内至少出现12周,但无 须连续: • 1.上腹部持续性或复发性疼痛或不适感; • 2.无器质性疾病的证据; • 3.排便后不缓解,大便的次数及形状无改变。
(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罗马III诊 断标准
• 1.FD诊断标准 病程至少6个月,近3个 月满足以下诊断标准且至少具备下列1个。 • 症状:(1)餐后饱胀;(2)早饱感;(3) 上腹痛;(4)上腹烧灼感,同时无器质性 原因可解释上述症状(包括上消化道内镜 检查结果)。
(三)溃疡样消化不良
• 主要表现与十二指肠溃疡特点相同,夜间 痛、饥饿痛,进食或服用抗酸剂能缓解, 可伴有反酸,少数患者伴烧心,症状呈慢 性周期性。内镜检查未发现溃疡或糜烂性 炎症。
(四)非特异性型
• 消化不良表现不能归入上述类型者。常合 并肠易激综合征。在新颁布的罗马III标准中, 将FD分为两个亚型:1.餐后不适综合征 (FDS) 主要指每周数次,进常规量食物 后出现饱胀、上腹胀气或餐后恶心或大量 嗳气。2.上腹痛综合征(EPS) 该型主要 指中上腹痛或烧灼感,不向胸部或其他部 位放射,排气或排便后不能缓解。
• 3.胃轻瘫 许多全身性的或消化道疾病 均可引起胃排空功能的障碍,造成胃轻瘫。 较常见的原因有糖尿病、尿毒症、结缔组 织病。在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运动障碍亚 型时,应仔细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胃轻瘫。
• 4.慢性难治性腹痛(CIPA) CIPA病人 70%为女性,多有身体或心理创伤史。病 人常常主诉有长期腹痛(超过6个月),且 腹痛弥漫,多伴有腹部意外的症状。大多 数病人经过广泛的检查而结果均为阴性。 这类病人多数有严重的潜在心理疾患并坚 持要求进一步检查。对这类病人应提供多 种方式的心理、行为和药物联合治疗。
• 随着医学的发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 识得到明显提高,过去认为该病缺乏器质 性病变的基础,现认为是一类独立的临床 疾病。2006年新出的罗马III标准从分类上 淡化了功能性和器质性的区别,并根据临 床特点将FD分为两类:(1)餐后不适综合 征 PDS (2)上腹痛综合征 EPS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运动障碍样型
• 此型患者的表现以腹胀、早饱、嗳气为主。 症状多在进食后加重。过饱时会出现腹痛、 恶心,甚至呕吐。动力学检查约50%-60% 患者存在胃近端和远端收缩和舒张障碍。
(二)反流样消化不良
• 突出的表现是胸骨后痛,烧心,反流。内 镜检查未发现食管炎,但24小时PH监测可 发现部分患者有胃食管酸反流。对于无酸 反流者出现此类症状,认为与食管对酸敏 感性增加有关。
(三)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
•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大约在30%-50%经 组织学检查证实为胃窦胃炎,欧洲不少国 家将慢性胃炎视为功能性消化不良,认为 慢性胃炎可能通过神经,体液因素影响胃 的运动功能,也有学者认为非糜烂性十二 指肠也属于功能性消化不良。应当指出的 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Hale Waihona Puke Baidu状的轻重并不与 胃黏膜炎症病变相互平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