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大外交》第四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大外交》第四章

——欧洲协调:英国、奥地利与俄罗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伴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持续近半个世纪之久的冷战结束,两极格局也随着解体,世界进入了一个新旧格局的转变时期。于是冷战后的世界新秩序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此背景下,美国著名战略理论家亨利·基辛格于1994年以其犀利的战略眼光和深刻的历史洞察力写出了《大外交》一书。该书近70万字,共分31章,论述了从黎塞留到里根时期约400年的以大国关系为背景的外交战略问题,并对冷战后的世界新秩序提出了独到看法,是一部有关西方外交理论与实践的经典之作。①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研究员金灿荣在其发表于《美国研究》1997年第4期的《〈大外交〉与基辛格》一文中,称“读这本书可获读四本书的功效”,由此可见《大外交》影响力之大。

首先,这是一本国际关系史著作。时间跨度近400年,读者有如对近、现、当代的国际关系历史进行全面通读。其次,这是一本美国外交史专著。在对20世纪前的美国外交进行一番简单回顾之后,基辛格着重分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导致美国大规模卷入世界事务的威尔逊主义,以及此后近一个世纪的美国全球外交。再次,这是一本政治学理论,尤其是国际政治方面的理论著作。本书的大量论述都超越了经验层次,极富哲理。比如政治领袖在历史上的作用,个人气质与政府政策的关系,历史经验与

各个国家外交思想之间的深刻关联,权力均衡与观念一致的内在联系,等等,所有这些方面的论断都有其独到的心得,给人以理论上的启示。最后,这是一本分析当今世界格局和政治现实的书。除了第一章“世界新秩序”和第三十一章“关于世界新秩序的重新思考”直接触及冷战后世界新秩序这个论题之外,基辛格在描述和分析历史的过程中,不断地把历史经验与当今现实相对照,其说明现实的取向是十分明显的。②

基辛格的主要战略思想是均势思想,他所著的《大外交》同样是以均势理论为立足点的,他在此书开篇第一章“世界新秩序”中就提出“新的国际体系会朝着均势的方向发展”,而其立论的基础就是以维也纳会议后形成欧洲协调为主的欧洲均势史。在此书的第四章“欧洲协调:英国、奥地利与俄罗斯”中,基辛格对维也纳体系中的欧洲均势和欧洲协调进行了专门的论述并对其给予十分高的评价。

第四章主要讲述了维也纳会议后形成的欧洲均势和欧洲协调,还有以卡斯尔雷为代表的英国、以梅特涅为代表的奥地利和沙皇亚历山大为代表的俄罗斯对这种欧洲均势理解和对这种欧洲均势的形成作出的努力,作者在文中还就这种欧洲均势以及卡斯尔雷、梅特涅等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作者在本章的论述中有许多突出的特征,这些也是《大外交》全书的突出特征:

第一,文章内容丰富,纵论古今,纵横捭阖。在本章作者从

各个方面论述了维也纳体系中的欧洲均势,并对英奥俄三国的地缘利益极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例如基辛格在分析奥地利与英俄的关系时就十分深入,“他(梅特涅)的理想组合是,既有英国支持维护现有的领土平衡,又有俄国支持弥平国内的动乱”。的在此外作者还引用前后时代相似的事件或人物进行佐证自己的观点。

第二,对历史人物进行深入细微的分析。在本章作者主要对英国外相卡斯尔雷和奥地利首相梅特涅进行了分析。基辛格引用一位奥地利外交官的话说卡斯尔雷“有如热爱音乐者坐在教堂中,想鼓掌却又不敢造次”来说明卡斯尔雷的尴尬境地——一方面他有欧洲政府的信念,提出召开欧洲会议的倡议,另一方面他这个信念与整个英国近代外交政策格格不入。最后在信念与政策的矛盾中卡斯尔雷自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论述梅特涅对国内正义与国际秩序的看法时,基辛格把梅特涅与威尔逊进行了对比,通过两人观点的反差来说明梅特涅的正统观念与保守思想。此外,在本章作者还简略论述了帕默斯顿的务实作风和沙皇亚历山大的宗教狂热。

第三,采用对比手法来论证某一事件或人物。例如,通过维也纳体系和凡尔赛体系对战败国不同的做法导致的不同结局的对比来论证维也纳体系的成功,“惩罚性的谋和对国际秩序无益”。这种把另一时代的同类事件或人物与同时代事件或人物进行对比的手法使作者的论证更加深入透彻。

可以说,第四章“欧洲协调:英国、奥地利与俄罗斯”充分体现了基辛格的均势思想。他在这章对维也纳体系的欧洲协调称赞有加,“这个国际秩序以均势为号召的程度可谓空前绝后……其均势建构极佳……但更重要的因素则在于欧陆国家是因共同的价值观而结合在一起”。

在基辛格于1954年所写的博士论文《重建的世界——梅特涅、卡斯尔雷与和平问题,1812—1822年》中就体现出了他对均势思想的推崇,他认为,是稳定而不是和平才是国际体系的首要目标,而稳定有赖于“一种能普遍接受的合法性”(正统);均势体系虽不能避免危机或战争,但如能作出妥善安排,其作用则在于使一国宰制他国的能力及发生冲突的规模受到限制。在担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和国务卿期间,基辛格信奉的是均势外交,积极推动尼克松政府与中国改善关系,对苏联推行“缓和”战略,从而构筑了一个以均势为基础的稳定的世界和平结构。在冷战结束后,他认为美国进入了一个类似18、19世纪欧洲国家体制的世界,因此未来的新秩序也应像维也纳体系一样建立在几个实力相近国家的均势之上。③

基辛格在此章对维也纳体系的欧洲均势称赞有加,却忽略了英法俄奥普五国因为刻意使各大国的领土、实力的达到均势和价值观一致而造成的问题。他在《大外交》中说“维也纳会议后,欧洲经历了有史以来最持久的和平”。他只是指个欧洲强国之间未爆发战争,但这些强国国内却时有争取民主爆发的革命,一些

被压迫的国家也经常爆发争取民族独立或统一的革命。

维也纳体系是以正统主义、均势原则和补偿原则为指导思想。按照均势原则和补偿原则,俄国夺取了波兰十分之九的土地,并继续占有芬兰和比萨拉比亚(罗马利尼亚领土)。奥地利取得波兰的加里西亚,恢复了对意大利北部伦巴底和威尼斯的统治,并占领了萨尔斯堡、提罗尔和达尔马提亚沿岸。普鲁士夺得了波兰的波兹南和格旦斯克,合并了经济最发达的莱茵区和威斯特伐利亚,取得了萨克森五分之二的领土和原属瑞典的波美拉尼亚。弱小民族被任意宰割。波兰被第四次瓜分,只剩下克拉科夫及其毗邻地区组成一个共和国,由俄奥普三国共同“保护”。德国和意大利继续保持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比利时被强迫并入荷兰,称为尼德兰王国。挪威被并入瑞典。按照“正统主义”原则,恢复欧洲各国封建旧王朝的统治。波旁王朝在法国、西班牙和那不勒斯王国复辟,萨伏伊王朝在撒丁王国复位,教皇又成为教皇国的首脑。德意志大大小小的王公们重新袍笏登场,奥伦治王朝再次统治尼德兰。

由此可知,均势原则和补偿原则严重违背了民族主义的思潮和民族自决的原则;正统主义严重违背了自由主义的思潮。而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正是19世纪世界发展的潮流。英法俄奥普五国为形成均势逆历史潮流而行,强行恢复封建旧秩序,重新炮制欧洲的政治地图,无视各国民族的历史条件和各国人民的意愿,任意宰割弱小国家。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欧洲均势是历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