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是归途》孟浩然诗歌专题研究课例22

《何处是归途》孟浩然诗歌专题研究课例22
《何处是归途》孟浩然诗歌专题研究课例22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何处是归途?

----孟浩然诗歌专题阅读探究教学课例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夜归鹿门歌》是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中,自主赏析的一篇课文,是名家的非著名篇目。这首诗选入教材,编者的意图除了诗歌解读方法的学习外,恐怕还着眼于,诗人山水田园诗派诗人身份和隐逸思想的认知。但仅凭一首诗,和单薄的背景材料,是根本难以实现如此目标的,所以拓展文本和比较阅读的立场就势在必行了,也唯如此方能与编者的本意相得益彰。而且这也符合我们古诗文阅读教学重积累的要求。

(二)2017版新课标的实施,改变了教材原有的编排体例,而以专题的形式串联知识点,通过学习任务群启发思考和探究,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尽管我们的学生依然使用旧教材,但不妨碍我们用旧瓶子装上新酒,不落后于改革时代的大潮!

(三)将单一篇目拓展成专题的学习,更是考虑到孟浩然这个诗人的独特之处。

首先,这个诗人身世经历相对不复杂——终身未仕,诗歌题材范围较窄——隐逸生活和出游为主,情感表达亦围绕主要经历展开,所以专题学习的自习和自主探究部分,难度适中,学生完全可以胜任。

其次,孟浩然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与王维合称王孟;他来往洛阳长安之间,漫游越剡,赣湘一带,长达十余年,他交游广泛,酬唱应和之间,他的朋友圈赫赫是半个文坛;他还怀有隐逸的理想,有很多朋友是志同道合的隐居山林的隐士;他的去世,让挚友和后人扼腕叹息,因他高洁的志向再也没有实现的可能……于唐代诗人和诗坛而言,孟浩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从孟浩然的身上可以一窥盛唐文人的胸怀气度,也同时领略唐朝风物的精彩,这是研究这个专题的价值所在。

(四)“何处是归途?”这个问题,既是关乎孟浩然“隐”与“仕”的人生抉择,也是对我们每一个读者的心灵叩问。当我们尝试回答这个问题时,眼前不仅浮现出孟浩然平淡清绝的人生轨迹,也可以回想起陶渊明躬耕畎亩的悠闲自得,还可以看到孔子、庄周、孟子、李白、杜甫、苏轼、范仲淹、欧阳修等等众多我们熟知的圣哲先贤,在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的漫漫旅程中,搏击风雨,勇往直前的画面。这些都是我们保持精神世界充盈,支撑伟大信仰不倒的源源动力。在这样一个和谐时代,“中国梦”应该是每一个热爱祖国,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中国人,对“何处是归途?”这个问题,喷薄而出的最强心音!

四、课时安排

(一)第一课时孟浩然印象:

以群文阅读(《送孟大入蜀序》《新唐书·孟浩然传》《唐诗杂论·孟浩然》)为背景,以孟浩然画像为话题,激起学生阅读和探究的兴趣,浅谈对诗人孟浩然的初步印象。以此为基础,

完成调查问卷,参考问卷结果,学生自由分组,讨论明确各小组任务,为进一步合作探究做准备。

(二)第二课时孟浩然的隐逸之途:

从文本《夜归鹿门歌》说起,背景组、隐逸组、表演组展示阶段成果,再结合仕进组其他的诗歌文本,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探究诗人隐逸的真相。

(三)第三课时孟浩然的仕进之路:

性格决定命运,探讨仕途不达的原因。

(四)第四课时王维与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派”:

探究诗歌文本,从而发现二人风格异同。

(五)第五课时孟浩然的“朋友圈”:

从孟浩然的朋友圈说开去,串联起盛唐诗人的群像写真。

(六)第六课时如果孟浩然穿越到今天……:

现代价值观的观照,“何处是归途”我的回答。

(七)第七课时制作《何处是归途?----孟浩然诗选编》班刊:

成果的展示,除孟浩然诗歌外,还包括:学生素材的整理归档、同学优秀鉴赏文章、专家文章,小品剧本等等。

五、教法学法:启发引导法、朗读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互评法

二、教学思想

(一)学习任务群设计

1、文本

古诗、古文(详见阅读清单)

2、知识点

(1)古诗鉴赏的方法:知人论世、意象分析法、圈点勾画点评、历史还原法等等(课堂讲授课后运用结合)

(2)文言词汇识记与理解(自主学习与课堂讲授结合)

(3)古代文化常识(学生自主阅读并整理归纳)

3、行为训练(能力)

(1)通过布置预习任务,实现古诗文识记背诵的训练与能力的培养。

(2)通过布置预习,了解学生古诗文理解与翻译的疑难,结合课堂的释疑,实现古诗文理解与翻译能力的培养。

(3)通过预习自学与课堂合作探究相结合,引导学生形成自己解读诗歌和古文的方法与思路,达到锤炼阅读能力的效果。

(4)通过对孟浩然等诗人诗歌的学习和探究,发现诗歌创作的技巧和规律;在吟哦咏叹中,培养读诗的兴趣和写诗的兴趣。

(二)核心素养培养

1、在诵读和背默孟诗的过程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古诗语言的规律,运用于现代汉语语感的提升,增强交流沟通的能力。

2、通过情境设置和问题驱动,学生在思考和探究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等的发展,提升思维品质。

3、通过学习、探究和活动环节的设计,激发学生探究和自我表达的积极性;在教师的充分引导下,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发现美、表现美的方法。

4、从孟诗等的学习中,理解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

三、教学目标(第二课时教材文本《夜归鹿门歌》)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人孟浩然的生平经历,于诵读中体会《夜归鹿门歌》中诗人要表达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读诗方法,解读《夜归鹿门歌》,发现诗人追求隐逸的理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探究诗人“仕”与“隐”的矛盾背后,影响人生抉择的思想根源是什么,思考孟浩然的人生观价值观对现代人的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读诗方法,解读《夜归鹿门歌》;

探究诗人“仕”与“隐”矛盾的思想根源,在于诗人的“儒”士理想。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法、朗读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互评法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此环节约5-8分钟)

开场白:在悠扬的古曲中,我们开始今天孟浩然诗歌专题阅读探究的第二课时。在此之前,我们以“为孟浩然画像”为话题,进行群文阅读(《送孟大入蜀序》《新唐书·孟浩然传》《唐诗杂论·孟浩然》),以此为基础,完成调查问卷,参考问卷结果,进行自由分组,讨论明确各小组任务,然后分头阅读,按部就班展开专题的探究。

我们先请背景组同学展示阶段性成果------微课《走近孟浩然》。

背景组同学通过展示微课成果,为大家简要介绍作者孟浩然。

教师注意引导----对诗人孟浩然,终身不达郁郁而终的人生经历的同情,形成阅读和鉴赏的情境。

师引导:这个微课给我们大概勾勒出一个才华横溢,又有点儿清高,有点儿恃才放旷的诗人的形象,用李白的话来说,如此一位令人“高山仰止”“风流天下闻”的大诗人,最终依然一袭白衣,没能实现自己辅佐明君,匡时济世的高远抱负,真是让人扼腕叹息!那么造成如此结局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这堂课将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探究!

(二)品读文本(耗时12-15分钟)

首先先请全班同学齐读一遍《夜归鹿门歌》。

提问:

1、你是带着怎样的感情来读这首诗的?

(师引导学生回忆和体会,用语言表达出较抽象的情感,言之成理即可。这一环节既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的能力,也着力于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带着感情,自己轻声再读一遍,从字里行间,你联想到了什么画面?

(师引导:可能联想到了作者的人生经历,可能联想到了夜归鹿门庞公栖隐的画面,也可

能联想到了作者心系归隐的原因,也可能你想到了自己,答案因人而异,不一而足。不具体展开画面的内容,留待下一个环节。)

3、请同学们马上动笔,展开想象和联想,将刚才的想法(即“带着怎样的感情来读?”和“联想到了什么画面?”这两个问题的答案)诉诸笔端,限时5分钟。

(三)问题探究

1、从以上学生互评得分最高的优卷中,通过探究发现鉴赏古诗的常用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意象分析法、历史还原法(孙绍振的具体分析法之一)、把握关键词、诗眼等等,加以总结归纳。

2、重点赏析三四两联:

欣赏小品《夜归鹿门》(表演组),探究:诗人的心声是什么(先请演员说,再请其他同学补充)?

师事先介绍:小品表演的形式是同学们对诗歌解读的一种呈现和演绎,代表了他们读完这首诗的感受,欣赏完表演,大家可以各抒己见说说自己的看法。

诗歌文本中可供参考的关键词:“开”“忽到”“长寂寥”“惟”“幽人”“自去来”。

师引导:这首诗中诗人的心声:“我要隐居!”

(《田园作》《采樵作》等表达了对田园隐居生活的向往。)

但结合其他的诗歌,能发现他心中的另一个声音:“我要仕进!”矛盾吗?大家怎么看呢?

3、诗人的精神追求到底是什么?我们是否能从《书怀贻京邑同好》这首诗中发现端倪?

阅读诗歌,从以下四个选项中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书怀贻京邑同好

唯先自邹鲁,家世重儒风。诗礼袭遗训,趋庭沾末躬。

昼夜恒自强,词翰颇亦工。三十既成立,吁嗟命不通。

慈亲向羸老,喜惧在深衷。甘脆朝不足,箪瓢夕屡空。

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

当途诉知己,投刺匪求蒙。秦楚邈离异,翻飞何日同!

注释:

(1)“执鞭慕夫子”犹言慕孔夫子执鞭之言。《论语·述而》:"子日:'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执鞭,指贱役。毛公:指东汉毛义为母求仕的故事。

(2)投刺:递上名片。刺,名刺,名片。匪求蒙:《易·蒙》:“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童蒙",暗弱愚昧者。句谓白己愿通于明哲,非求助于暗弱。

A. 首四句写诗人本是孟子之后,家世世代传承着儒风,自己从小就秉承父亲教训,学习《诗》、《礼》,修养其身。趋庭,是《论语》中孔鲤的典故。

B.第六联中,“甘脆”指美味佳肴。本联说的是,家资有限,无力为双亲提供美味佳肴,艰苦的日子朝不保夕,困窘的物质生活,使诗人欲求仕禄以养亲。

“向羸老”,

C. 七八两联写自己终于下定决心----既然圣人愿为富贵而执鞭,自己的“慈亲”

那么权衡利弊之后,渴望出仕致身富贵,他人亦无可厚非。

D. 艺术上,与通常的干谒诗着眼于干谒对象、过度地阿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诗于干谒中还强调了自己的德业追求,从而使这首诗感情深沉郁勃,意味深长。

分析解答:选C,不正确之处在于,诗人渴望出仕,并非仅仅为了富贵,更重要的是为了实现报国的壮志。因而孔子说的“固穷”,尽管不失为君子品性,但为了自己的理想,也不得不

作出改变。

师引导:所以对孟浩然来说,最重要的是能够实现胸中的抱负。

多媒体展示:

孟浩然的“平生慕真隐”……但综其一生,却并没有成为许由或者庞德公式的隐者,而是终年于西入、东游与南下、北上中讨生活。这一实况表明,孟浩然与儒、道、佛、隐的关系虽然都较密切,但在其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却仍然是“家世重儒风”之儒。

------王辉斌《孟浩然新论》P159前5行师引导:《夜归鹿门歌》标题中的“归”,并非表明诗人真要决绝地投入与世隔绝的隐逸生活。对诗人而言,“归途”实际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之路,从中作者能获得精神上的慰藉,鹿门山也就“内化”成了作者逃避现实苦闷的纯净的精神世界。

(四)总结(ppt展示)

正如陈贻焮先生在《谈孟浩然的“隐逸”》一文中所说,隐居“除了上面说过的在为应试作准备外,本身也有着积极的入世意义。这是一种姿态,一种方式,以前的‘竹林七贤’这样,以后的‘竹溪六逸’也这样。这种‘隐居’可以造成名誉,于进于退都是有利的。因此它与求仕进的思想是统一而不矛盾的。这种‘隐居’的心情是‘幽雅’的,它充满了幻想和期望而无萧瑟之感。”----见课文背后附录的资料。

“盛唐这种含有明显政治目的、志在用世的求仕之隐,与身处乱世全身守道的传统隐逸、与南朝士族标榜潇散风神的隐逸截然不同。盛唐隐逸既是士人人生失意的补偿,又是时代特征的具体体现。盛唐人向往隐逸并非要避俗遁世,虽常杂以怀才不遇的牢骚,但在根本上仍是待时而出、待价而沽的心态。对朝廷的系念、对功名的渴求、对自身价值的肯定,使盛唐隐逸透露出时代的青春意气。”

-----李红霞《唐代士人的社会心态与隐逸的嬗变》发表于

《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孟浩然的“仕”与“隐”的矛盾,可以归结为一句话:

板书:思想上其实不矛盾,“隐”即为“仕”;现实中偏又实现不了,“隐”而待“仕”。

(五)思考与练笔:

了解了孟浩然关于“仕”与“隐”的现实选择及其原因,你认为,诗人身上最值得你钦佩的品质是什么呢?你自己是如何来回答“何处是归途”这个问题的?要求:将你的思考结果写下来,要求观点明确,说明理由条理清晰,不少于400字。

【教学片段实录】

师:两位同学的表演精不精彩?

生:(异口同声)精彩!

师:那表演看完了,我们要回到刚才的那个问题------“诗人的心声是什么?”。我想先现场采访下两位演员。演书童的同学先来,书童这个角色是你们加进来的,你说说看他的作用是什么?你们原先创作时的意图是什么?

生1:首先,孟浩然需要有个对话的人,观众才能了解诗人的思想。其次,这个人与诗人的关系是最近的,也是相对较了解孟浩然的人,我们就设计了个书童。最重要的是,书童这个人物

课例研修报告

课例研修报告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例研修报告一、研修背景学校织金县少普乡中心校执教教师陈学典备课组少普中心校语文组研究学科与课题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研究主要问题语文教学是人文教育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主要教他们明事理、如何做人这是我们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写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课文记叙的事情发生在20世纪初学生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周恩来的生平了解比较少那么如何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祖国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达到三维目标的整合使课文内容得到升华是这次研究的主要问题。二、研究过程及方法一研修方法 1、“试教学设计”与“改进教学设计”的主要变化及差异 2、通过课堂教学教研组听课、评课、上课教师说课等方式进行 3、总结交流得出结论。二研究过程教学设计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4、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志向。教学重难点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难点 1、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2、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祖国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教学准备学生1、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预习课文熟读课文。 2、课前收集相关资料教师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有一位伟人在他12岁的时候曾经思考了这样的问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老师板书课题。指名读课

孟浩然《春晓》诗意及赏析

孟浩然《春晓》诗意及赏析 《春晓》首句破题,写春睡的香甜;也流露着对朝阳明媚的喜爱;次句即景,写悦耳的春声,也交代了醒来的原因;三句转为写回忆,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为惜春。下面是为你带来的孟浩然《春晓》诗意及赏析,欢迎阅读。 《春晓》原文春眠不觉晓⑴,处处闻啼鸟⑵。 夜来风雨声⑶,花落知多少⑷。 注释 ⑴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 ⑵闻:听见。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⑶夜来句:一作欲知昨夜风。 ⑷花落句:一作花落无多少。知多少:不知有多少。知:不知,表示推想。 《春晓》诗意春天睡醒不觉天已大亮,到处是鸟儿清脆的叫声。 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吹落了多少芳香的春花。 《春晓》赏析《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整首诗的风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

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自然而无韵致,则流于浅薄;若无起伏,便失之平直。《春晓》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摸、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曲折。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写情,诗人选取了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进行描写。这片段,正是诗人思想活动的启始阶段、萌芽阶段,是能够让人想象他感情发展的最富于生发性的顷刻。诗人抓住了这一刹那,却又并不铺展开去,他只是向读者透露出他的心迹,把读者引向他感情的轨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该由读者沿着诗人思维的方向去丰富和补充了。写景,他又只选取了春天的一个侧面。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诗人都不去写。他只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那处处啼鸟,那潇潇风雨。鸟声婉转,悦耳动听,是美的。加上处处二字,啁啾起落,远近应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感。春风春雨,纷纷洒洒,但在静谧的春夜,这沙沙声响却也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众卉新姿。这些都只是诗人在室内的耳闻,然而这阵阵春声却逗露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使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味那莺啭花香的烂熳春光,这是用春声来渲染户外春意闹的美好景象。这些景物是活泼跳跃

小学英语课例研究报告

小学英语课例研究报告 小学英语课例研修报告 湖北省神农架林区松柏中心学校:孙小艳 根据此次国培学习的要求,结合自己在平常教学中的做法,下面,我就PEP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where is the science museum?第四课时课题进行学习,具体情况如下: 1、学校:湖北省神农架林区松柏中心学校 、执教教师:孙小艳 、研究教师:英语教研组所有老师。 、研究课题:PEP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where is the science museum? 第四课时 、研究的主要问题:如何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研修的目的:为了让全校教师提高素质、开阔视野、展现才能,探索和丰富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积极性,我校英语教研组开展了常规教学讲课、观课、说课、评课、校本研修等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学校领导深入课堂听课、观课并议课,课后检查教案、作业批改、教研组活动计划、记录等,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解决,不断提高全校英语教学的整体水平。 (一)主要研究过程及方法: 在这次研修中,我们主要采用集体备课的方法,对于一

篇课文,老师们先讲讲自己的教法,比如如何导入,如何设计作业等等,听课后又进行评课,不断找出让让学生更能接受,教学效果更理想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围绕“问路和指路”这个话题展开的。首先通过“兔子舞”游戏,强调单词left和right,接着出示本课重点学习的四个方位名词,接下来教师提供了大量的图片和练习,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巩固。 (三)学者分析 六年级学生非常活泼,好奇心强,因此我采取“兔子舞”游戏,通过游戏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够听说认读四个方位词:south east west north 能够听说读写短语:Turn left ,turn right,go stright 能够听说认读句型:“How can I get to the museum?”“Go straight for five minutes Then turn left .”并能进行关键词的替换操练。 、情感目标 使学生愿意在小组活动中积极与他人合作,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让学生简单了解国外地图的主要标识。

孟浩然诗(三首)简析

孟浩然诗(三首)简析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从这首诗的后两句看去,诗人一夜没有睡好,风雨声让他担心花朵可能经受不住;后来迷迷糊糊地睡去,连天亮了都不知道。这时到处都能听到鸟叫的声音,美妙极了。尽管有风雨,春天仍然是挡不住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完全用不着感伤。 世界上不可能永远阳光普照,毫无风雨;生活里总会有曲折变化。“‘落多少’可以不说,又不容不说”(吴瑞荣《唐诗笺要续编》),诗人既有他的担心,又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希望,而以后者为主。在这样一首非常明白易懂的小诗里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真景实情,人说不到”(顾璘《批点唐诗正音》),所以很耐读。孟浩然热爱生活,与花鸟大有感情,同自然和谐相处,他的担忧和愉悦又都是淡淡的——这样的诗人,大家都喜欢读他的作品。 访袁拾遗不遇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此地春。 在唐朝,被认为有罪的官员往往被打发到南岭以南的蛮荒之地去,让他受罪。孟浩然虽然一生没有正式进入官场,但认识不少官员,其中颇有被发配到岭南去的,例如他有一首题为《江上别流人》的诗写道:“以我越乡里,逢君谪居者。分飞黄鹤楼,流落苍梧野。驿使乘云去,征帆沿溜下。不知从此分,还袂何时把。”其中就流露了对于被流放者的同情——那时许多被流放者其实是比较好的官员。 南岭是很大的山,也是一条天然的气候分界线。南岭五岭中的大庾岭以梅花著称,据说“大庾岭上梅,南枝落,北枝开。寒暖之候异也。”(《白孔六帖·梅》)诗人的朋友袁瓘袁拾遗被流放到岭南去,应当比较早地看到梅花了,但那里的春天同洛阳的春天相比又如何呢?问这样一个似乎不着边际的问题,隐含着对于落难之友的同情。孟浩然的诗总是写得很含蓄,下笔很淡,然而很值得咀嚼回味。 临洞庭上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李白《赠汪伦》和《赠孟浩然》古诗阅读答案及赏析

李白《赠汪伦》和《赠孟浩然》古诗阅读答案及赏析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①,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注释】:①中圣,曹魏徐邈喜欢喝酒,将清酒叫作圣人,浊酒叫作贤人, “中圣”就是喝醉酒。 (1)两诗都为赠诗,但表达的情感却各不相同。请结合具体诗句 作简要分析。(6 分) (2)《赠孟浩然》最后两句所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4 分) 参考答案 (1)《赠汪伦》一诗抒写了别离的深情(1 分)。深湛的桃花潭水触动了 离人的情怀,尚且比不上汪伦的深情厚意,将水深与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2 分)。《赠孟浩然》一诗抒发了李白对孟浩然不慕荣利、自甘淡泊品格的钦敬爱 慕之情(1 分)。首联“风流”指浩然潇洒清远的风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学 才华。这一联提纲挈领,总摄全诗,直抒仰慕之情。(或:颔联和颈联写浩 然弃仕途而取隐遁,通过这一弃一取的对比,突出了他的高风亮节,蕴含敬爱之 情。或:尾联仰望高山的形象使敬慕之情具体化了,但这座山太巍峨了,因而有 “安可仰”之叹, 只能在此向他纯洁芳馨的品格拜揖。 这样写比一般地写仰望又 翻进了一层,是更高意义上的崇仰。)(2 分)(任选一处分析即可)

(2)运用了比喻和借代的手法(2 分)。将孟浩然的人品比作不可仰的高 山,用“清芬”来借代孟浩然本人(2 分)。 [李白《赠汪伦》和《赠孟浩然》古诗 阅读答案 及赏析 ]相关文章:


课例研究报告

课例研究报告 一、提出课例研究的背景 课例研究的提出是普教科研回归本原的一个举措。提倡教师的研究回归本原,就是关注实践问题的解决。即教师的研究以行动研究为首选,以课堂为研究的主要场所,以实践反思为主要特征,以指导教育实践获取策略知识、促进专业成长为首要目标。 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课程改革必须有教师的跟进;课程的理念必须让教师内化,才会转化为实际行为;课程改革中的教师不应只是“教书匠”,而应是自觉的研究者。 二、课例研究的价值取向 通过文献检索和实践经验总结,课例研究的校本培训是解决由理论到实践的一条有效途径。课例研究把先进的理念通过课例为载体的研究、指导、对话,通过专家、骨干教师等高一层次的研究人员的引领,通过教师个人在反复讨论中做行为自省与调整的跟进,实现设定的目标。 课例研究重视积累,重视增加教师的实践智慧,发展教师的反思能力,强调面对教学共同分享,其意义十分明显。 三、课例研究的基本操作 1、选题。与任何一项研究一样,课例研究也要有一个研究的主题。 2、选课。有了研究主题,接着是选课。 3、设计。要思考在教学设计中,如何依据新课程理念和我对这节课的理解设计教学?如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 实施。把设计变成课堂教学的过程。并仔细观察分析其效果。 课后反思。通过对课的分析,形成什么反思文本? 反思的结果是对后续研究的导引。教师再选择一节课,通过再设计、实施、课后讨论与反思达到新行为阶段,从而实现行为跟进。 四、课例研究成果表述 研究主题。完成一项课例研究后,会留下很多素材。研究者要对素材进行取舍。取舍的依据首先是主题的突现。一个课例研究会不可避免地涉及“这节课怎样上才好”,但这不是课例研究的主题,是一般意义上的评课。 研究过程的展示。在叙述课例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依据的是行动研究的要义,采用叙事研究,从研究材料中得出研究结论,而不是脱离材料,空发议论。 反思。反思是课例研究中极为重要的内容。缺乏反思的课例,不是完整的课例,甚至算不上课例,只是教学实录而已。 把教学实录转写成课例,不仅有主题、选材的问题,还有文章结构安排,语言表述等。 开展课例研究,十分强调研究者的理论学习。课例研究的基础是教师自觉的实践反思,而实践反思又往往依赖于理性精神、批判精神。 附表:课例研究与教学研究(公开课)的区别

最新关于孟浩然的古诗二十首

【篇一】《初春汉中漾舟》漾舟逗何处,神女汉皋曲。雪罢冰复开,春潭千丈绿。轻舟恣来往,探玩无厌足。波影摇妓钗,沙光逐人目。倾杯鱼鸟醉,联句莺花续。良会难再逢,日入须秉烛。【篇二】《秋宵月下有怀》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篇三】《田家元日》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篇四】《早梅》 园中有早梅,年例犯寒开。少妇争攀折,将归插镜台。犹言看不足,更欲剪刀裁。【篇五】《庭橘》

明发览群物,万木何阴森。 凝霜渐渐水,庭橘似悬金。 女伴争攀摘,摘窥碍叶深。 并生怜共蒂,相示感同心。 骨刺红罗被,香黏翠羽簪。 擎来玉盘里,全胜在幽林。 【篇六】《秋登兰山寄张五》 一作九月九日岘山寄张子容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篇七】《初春汉中漾舟》 羊公岘山下,神女汉皋曲。 雪罢冰复开,春潭千丈绿。 轻舟恣来往,探玩无厌足。 波影摇妓钗,沙光逐人目。 倾杯鱼鸟醉,联句莺花续。 良会难再逢,日入须秉烛。 【篇八】《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一作宿来公山房期丁大不至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迳。【篇九】《耶溪泛舟》 落景余清辉,轻桡弄溪渚。泓澄爱水物,临泛何容与。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相看未相识,脉脉不得语。【篇十】《舟中晓望》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问我今何去,天台访石桥。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篇十一】《自洛之越》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篇十二】《送朱大入秦》游人武陵去,宝剑直千金。

李白《赠孟浩然》“醉月频中圣_迷花不事君。”全诗翻译赏析

白《赠孟浩然》“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全诗翻译赏析 《赠孟浩然》 作者: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注解】: 1、红颜:指年青的时候。 2、轩冕:指官职,轩:车子;冕:高官戴的礼帽。 3、卧松云:隐居。 4、中圣:中酒,就是喝醉的意思, 5、清芬:指美德。 ①醉月:赏月醉酒。 ②中圣:古时嗜酒的人把清酒叫做圣人,浊酒叫做贤人。中圣,就是中酒(喝醉了)的隐语。 ③迷花:迷恋花卉,指过隐居生活。 ④不事君:没有做官。 名句: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这两句是说,孟浩然每于皓月当空的夜晚,把酒临风,往往至于沉醉;他迷恋花卉,热爱大自然,过着隐居生活,没有事奉君王。诗句表明了孟浩然的生活方式,这就是白爱他,成为忘年交的原因。直接抒情,运笔自然,有风神飘逸之致,疏朗古朴之风。 【韵译】: 我敬重孟浩然先生的庄重潇洒, 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

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 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 明月夜常常饮酒醉得非凡高雅, 他不事君王迷恋花草胸怀豁达。 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 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华! 二: 我喜爱超然物外的孟浩然,你举止风流潇洒天下闻名。 年轻时你就鄙弃功名富贵,老来隐卧深山陪伴着松云。 对月畅饮常常是尽醉为欢,迷恋山花不愿意侍奉国君。 你的品格像高山难以仰攀,只有在此作揖向你表敬心。 赏析: 《赠孟浩然》是唐代大诗人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该诗大致写在白寓居安陆时期(727——736),此时他常往来于襄汉一带,与比他长十二岁的孟浩然结下了深厚友谊。诗的风格自然飘逸,描绘了孟浩然风流儒雅的形象,同时也抒发了白与他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全诗推崇孟浩然风雅潇洒的品格。首联点题,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慕之情;二、三两联描绘了孟浩然摒弃官职,白首归隐,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尾联直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抑止。 本诗是白游襄阳访孟浩然后所作。白与孟浩然的友谊是诗坛上的

李白《赠孟浩然》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李白《赠孟浩然》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 案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注释】: ①醉月:赏月醉酒。 ②中圣:古时嗜酒的人把清酒叫做圣人,浊酒叫做贤人。中圣,就是中酒(喝醉了)的隐语。 ③迷花:迷恋花卉,指过隐居生活。 ④不事君:没有做官。 ①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人,早年仕途失意,后隐居。诗中孟夫子指孟浩然。②轩冕,荣华富贵,仕宦。③中圣,”中圣人”的简称,即醉酒。④君,侍奉皇帝。⑤高山,即”高山仰止”。⑥清芬,清高,芬芳。 【翻译】: 我敬重孟先生的庄重潇洒,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 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 明月夜常常饮酒醉得非凡高雅,他不事君王迷恋花草胸怀豁达。 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华! 【赏析】:

全诗推崇孟浩然风雅潇洒的品格。首联点题,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慕之情;二、三两联描绘了孟浩然摒弃官职,白首归隐,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尾联直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抑止。 ??诗采用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以一种舒展唱叹的语调,表达诗人的敬慕之情。 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是诗坛上的一段佳话。二人彼此结识,固然不乏饮酒唱和、携手邀游的乐趣,但是至为重要的,则是在追求情感的和谐一致,寻求灵性飘逸的同伴和知音。史载孟浩然曾隐鹿门山,年四十余客游京师,终以“当路无人”,还归故园。而李白竟亦有类似的经历。他少隐岷山,又隐徂徕山。后被玄宗召至京师,供奉翰林。终因小人谗毁,被赐金放还。的确,笑傲王侯,宏放飘然,邈然有超世之心,这便是两位著名诗人成为知交的根本原因。这首诗就是二人友谊的见证。 首联即揭出“吾爱”二字,亲切挚恳,言由心出,一片真情掩蔽全篇。“孟夫子”,点出所爱之人,扣紧题目。孟浩然比李白长十二岁。年岁既长,襟怀磊落,生性潇洒,诗才又特出,自然令李白仰慕钦敬,所以才以“夫子”相称。“夫子”非章句腐儒,那是作者鄙夷不耻的。这是对孟浩然倜傥旷放生涯的赞誉。果然,下面使补充道:“风流天下闻”。 接下来二联,作者集中笔墨刻画这位儒雅悠闲的“孟夫子”形象:“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红颜”对“白首”,当是概括了孟

如何写课例研修报告

如何写课例研修报告 课例研究不能随课后研讨活动的结束而结束,执教者还需要综合群体研讨与自我反思的结果撰写课例研究报告。对执教者而言,撰写课例研究报告可以对自身教学加以系统反思,有助于提升执教者的教学研究与实践能力;对课例研究小组而言,撰写课例研究报告有助于总结这一研究共同体所秉持的共同的专业信念和专业知识。换句话说,无论在个体维度还是在集体维度上,课例研究报告的撰写都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通常,课例研究报告的撰写不必苛求统一的格式。但是,为了展现课例研究的过程与成果,课例研究报告确实需要向读者交代相关要素,如研究小组所选择的研究主题是什么、教学方案是如何规划的、教学实践是怎样展开的、所取得的教学成果有哪些等。本文拟以这些基本要素作为建构课例研究报告的撰写框架,并结合具体案例阐述课例研究报告的撰写要求。 一个完整的课例研究报告基本上由五部分组成。 一、阐述研究主题与内容。 在报告的第一部分,撰写者需要交代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说明课例研究小组期望解决的教学课题是什么;第二,确定选择哪节课作为课例,阐述这节课的教学主题与研究课题之间的关系,明确通过对这节课的研究希望解决的具体问题有哪些。 如上海市某中学的语文课例研究小组认为,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讲究“字字落实,句句疏通”,这种做法抹杀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因此,该小组决定以“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的研究”为课题,以《卖油翁》这篇文言文为例开展课例研究。课例研究小组在报告中充分阐述了以《卖油翁》一文为例的原因:这一课文集趣味性、文学性和思想性于一体,在文言文教学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加之该文短小精悍,在一堂课的教学中能够展现文言文教学的多个侧面,便于尝试文言文教学的多种策略。 同时,课例研究小组表示,试图通过对该课例的研究探讨文言文在字词教学、人物形象分析、哲理感悟等方面的具体教学策略。显然,上述基本信息的交代有助于读者把握报告的重点,在阅读中有明确的预期。 二、描述教学规划和方案。 第二部分展现研究小组所规划的教学方案。完整把握一堂课的教学情况离不开对教师原有教学预设的了解。因此在课例研究报告中,描述原有教学方案的规划是极其重要的,它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蓝本,同时也为课堂教学的评议提供了参考背景。 这部分需要阐述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学情分析。更具体地说是让读者了解教师针对某一教学主题是如何开展课前测试的。学情分析要避免笼统,在规划教学方案时教师要力求针对某一教学主题甚至是某一堂课进行课前测试,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情况。学情分析是方案设计的基础,报告中对学情分析的展现有助于读者明晰方案设计的依据,同时也有助于他们从中借鉴研究学生学习的方法。第二,方案的设计。方案的设计不是把教案照搬到研究报告中,而是重在阐明具体的教学流程,描述具体的教学方式,以便将课堂教学的情境与之进行比较,确定方案中需要改进的环节和做法。第三,课堂观察的重点与工具。这部分内容是课例研究在规划教学方案时所独有的,它意味着教学规划不仅是针对执教者而言的,同时也针对观察者进行规划,以便明确观察的重点和需要采用的工具。

关于孟浩然的诗歌10篇

关于孟浩然的诗歌10篇 盛唐时期形成的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诗歌流派,又称田园诗派,后人为了突出两人对田园诗派的突出作用也称为:“王孟诗派”。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孟浩然的诗歌,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送韩使君除洪州都曹 朝代:唐朝|作者:孟浩然 述职抚荆衡,分符袭宠荣。往来看拥传,前后赖专城。 勿翦棠犹在,波澄水更清。重推江汉理,旋改豫章行。 召父多遗爱,羊公有令名。衣冠列祖道,耆旧拥前旌。 岘首晨风送,江陵夜火迎。无才惭孺子,千里愧同声。 夜泊牛渚,趁薛八船不及 朝代:唐朝|作者:孟浩然 星罗牛渚夕,风退鹢舟迟。浦溆尝同宿,烟波忽间之。 榜歌空里失,船火望中疑。明发泛潮海,茫茫何处期。 送谢录事之越 朝代:唐朝|作者:孟浩然 清旦江天迥,凉风西北吹。白云向吴会,征帆亦相随。 想到耶溪日,应探禹穴奇。仙书倘相示,予在此山陲。 送贾升主簿之荆府 朝代:唐朝|作者:孟浩然

奉使推能者,勤王不暂闲。观风随按察,乘骑度荆关。送别登何处,开筵旧岘山。征轩明日远,空望郢门间。与黄侍御北津泛舟 朝代:唐朝|作者:孟浩然 津无蛟龙患,日夕常安流。本欲避骢马,何如同鹢舟。岂伊今日幸,曾是昔年游。莫奏琴中鹤,且随波上鸥。堤缘九里郭,山面百城楼。自顾躬耕者,才非管乐俦。闻君荐草泽,从此泛沧洲。 寻香山湛上人 朝代:唐朝|作者:孟浩然 朝游访名山,山远在空翠。氛氲亘百里,日入行始至。杖策寻故人,解鞭暂停骑。石门殊豁险,篁径转森邃。法侣欣相逢,清谈晓不寐。平生慕真隐,累日探奇异。野老朝入田,山僧暮归寺。松泉多逸响,苔壁饶古意。谷口闻钟声,林端识香气。愿言投此山,身世两相弃。庭橘 朝代:唐朝|作者:孟浩然 明发览群物,万木何阴森。凝霜渐渐水,庭橘似悬金。女伴争攀摘,摘窥碍叶深。并生怜共蒂,相示感同心。骨刺红罗被,香黏翠羽簪。擎来玉盘里,全胜在幽林。家园卧疾,毕太祝曜见寻 朝代:唐朝|作者:孟浩然

英语课例研究报告

英语课例研究报告 在基地学校宜昌市实验小学的“影子”培训期间,我听取了指导教师李霞老师的多节单词课之后,想想自己学校的学生我发现:我所教的年级中,有大部分的学生在三年级四年级时的学习兴趣还比较浓,但是到了高年级之后,就渐渐变得不感兴趣,出现畏难情绪,甚至厌恶学习英语。对此我想求助过我的其他同事,他们都说以前曾对此进行过多种尝试,目前没有特别好的方法。指导老师教导我说,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单词的学习不感到枯燥、乏味,才能保持学习兴趣,使他们每个人的学习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十分扼要地说明了培养和保持兴趣在学生的学习中是多么重要。随着《英语课程标准》的颁发,教师们越来越感觉到了小学英语的重要性。专家说过:“一个成功的英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培养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途径与方法,激励学生始终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使他们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怎样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优化英语课堂教学呢?”这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于是,我和我的指导老师一道,开展了一次以“单词教学活动化,保持学生学习兴趣”为主题的课例研究活动。

基地学校英语教研组成员:翟秀菊(英语教研组长) 李霞(指导教师) 余苗杜章凤 (基地学校英语教师)等。 专业引领人员:吕国凤(基地学校教育教学副校长) 杨文军(教育教学发展中心主任) 刘敏(基地学校教务主任)刘德玲(基地学校教科室主任) 1.研究方式:课例研究 课例内容:人教版PEP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5 第四课时Let’s learn 作课教师:张家菊 2.行动流程。课前研讨→两次备课→课例展示→课后研讨→理论聚焦 12 月 12 日下午,基地学校英语教研组的成员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讨“单词教学活动化,保持学生学习兴趣”为主题的实施事宜。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困惑。如,1.教师如何使枯燥的英语单词教学变得有趣呢?2.应如何利用好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等心理特点,为保持学生学习兴趣服务? 面对我的疑难与困惑,我们利用一周的时间一起交流从网上查到的各种关于“培养和保持学生英语兴趣”的教学资料,分析和比对名师名家优秀教学设计和课例展示。通过学习和讨论,我们把课改的风格定位在“营造英语学习氛围、

孟浩然的诗词大全

孟浩然的诗词大全 导读:本文是关于孟浩然的诗词大全,希望能帮助到您! 孟浩然——《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赏析:这是一幅“春晓图”,极富诗情画意;春眠怡然,春鸟嘹呖;春风骀荡,春雨淅沥;春花飞谢,落红满地。“情意”隽永,咀嚼无滓。 孟浩然——《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赏析:当权者能相助的实在罕有,知音者世上确乎难求。 孟浩然——《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赏析:水雾凄迷,人小舟悄悄停泊,记不得打哪里来,也不知将归于何处。太阳渐渐地失去了它的光辉。漂泊的我还在寻找栖身之所。既然无处可以停留,就与烟渚江舟为伴吧。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赏析:人的一生颇多矛盾。诗人虽为隐者之圣,也难抗拒求官的念头,,虽满腹牢骚却又歌功颂德。不论如何,此诗仍为上作。 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赏析:友情是酒,日久弥香。多年的好友一朝重聚,总让人感觉温暧。殷勤的一句问候,抚慰了几许疲惫的心灵。 孟浩然——《春晓》 【年代】:唐【作者】:孟浩然——《春晓》【内容】: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作者小传】:孟浩然(689-740)本名浩,字浩然,襄阳人。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诗与王维齐名,号王孟。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年代】:唐【作者】: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内容】: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夜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消响。欲取鸣琴弹,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终霄劳梦想。 孟浩然——《过故人庄》 【年代】:唐【作者】:孟浩然——《过故人庄》【内容】: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作者小传】:孟浩然(689-740)本名浩,字浩然,襄阳人。 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 【年代】:唐【作者】: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内容】: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作者小传】:孟浩然(689-740)本名浩,字浩然,襄阳人。 孟浩然——《留别王维》 【年代】:唐【作者】:孟浩然——《留别王维》【内容】:寂寂竟何待,

课例研修报告

课例研修报告 一、研修背景: 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让学生的自主能力能够得到更好的提升,更好地学习到更多有意义的知识,在影子基地——仙桃三中进行了系列教研活动。 1、研修课题:<<济南的冬天>>第一课时 2、研修学科:初中语文 3、影子教师:易治国(“国培计划”2014——长江大学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初中语文班学员) 4、指导教师:赵镝(仙桃三中教师) 5、研修方式:我们主要采取小组集中和组内自由进行听评课的方式进行,授课对象为影子教师和仙桃三中113班学生,在系列听评课活动中必须做到认真听、认真评,发现亮点,补足缺点。 6、研究的主要问题:如何转变课堂上教师的传统角色———变老师为导师。 2014年10月12日,我有幸来到“影子基地”——仙桃三中进行教师置换脱产跟岗研修学习,在“影子教师”赵镝的指导下,我精心备课、上课。将“如何转变课堂上教师的传统角色”作为研究的主要问题,旨在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贯彻新课程理念,树立新课程课堂观。下面就将我对《济南的冬天》的课例研修汇报如下: 二、研究过程:《济南的冬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在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诗意盎然的写景散文。文章生动而真切地描写了冬天的济南气候温和、山青水绿、度冬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文章抓住“温晴”这一文眼来构思,角度独特,描绘出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在描写景物时,语言准确生动,表达出作者对济南的热爱之情。因此,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品味其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受到美的熏陶。 (二). 学情分析 通过本课学习,让孩子们对老舍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如:画面再现法、鉴赏品评法、合作探究法,做到授之以渔。本课就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营

田园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

田园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 孟浩然,唐朝有名的诗人,字浩然,山水田园诗代表之一,那么孟浩然的代表作是什么?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孟浩然的代表作,希望对你有帮助! 孟浩然是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代表之一,与王维在唐朝并称“王孟”,他在诗歌上的艺术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他的诗歌被收录在唐诗三百首中,还有被收录在语文课本中,从很早的时候便被世人传诵、学习。那么他的代表作有哪些呢,别急,听慢慢道来。 孟浩然的诗大多是五言绝句,短小而好记,最耳熟能详的要数《春晓》,虽然已过去很多年,现在还是能一字不落的背出来。诗歌描写了春天草长莺飞、春寒料峭、花开花落的美好图景,一场春的聚会如期而至。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特别的艺术手法,就是用最朴实的语言打动人们,在欣赏景色的同时,也引人深思。草木一长一败,花开花落的转瞬,人生亦不过如此,语言简洁含义深远。 《过故人庄》是孟浩然田园诗的代表,路过友人生活的村庄,友人好吃好喝的招待着,一边喝酒一边闲聊,酒过三巡后,看着窗外村庄里各自做着手头上的事,田园生活闲适安逸,典型的农家生活情景,以及与友人再聚的真挚情谊都在字里行间中流转,语言朴实无华,表达最真的感情。孟浩然的诗总是会伴随着各自景色,或田园、或山水、或草木、或建筑,无论是什么,孟浩然总是能以这些最简单的事物,

传达出最自然最真的情谊。 孟浩然的诗孟浩然,名浩,字浩然,又叫孟襄阳,孟山人。他是唐朝有名的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之一,和另一位代表王维被称为“王孟”。孟浩然一生未曾入仕,没什么官职,但是孟浩然的诗却永远的被人们传诵、学习。那么他都创作了哪些令人称绝的诗歌,听一一道来。 孟浩然的诗大多是五言绝句,多是描写山水田园和隐居于田园的闲适安逸,以及旅途时投住的一些不羁的心情,当然也有一些未能入仕的愤世嫉俗的词句,但是还是在田园诗的成就最好,虽然不及王维的田园诗的意境广阔,但在艺术上有非常独特的造诣,单这点也足以和王维媲美,受后人敬仰。 孟浩然有很多耳熟能详的诗,最有名的当属《春晓》,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唐诗三百首里的名篇,还被收录进语文课本,很小的时候变朗诵、学习。还有《过故人庄》便是上面提到的旅途投住时的心情,也是一首有名的田园诗,朴实的田园生活,诚挚真切的友情,在孟浩然的诗句下栩栩如生。再有《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一首赠友人的著名山水诗,山水和表意相结合,借盛唐的繁华,抒发自己想入仕却不得,闲居的无聊,以及对友人的羡慕和不甘的心情。还有很多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就不一一例举了,不过通过这几首都能发现,孟浩然的诗,无论抒发的是怎样的情感,总是和田园风景离不开,也是他独有的特色。 孟浩然生平简介孟浩然,唐朝有名的诗人,字浩然,又叫孟襄阳、

课例研修报告

《背影》(第一课时)课例研修报告 课例研修题目:《背影》 影子实践学校: 一、研修背景: 1、课题:《背影》 2、学科:初中语文 3、执教教师:王亚迪(“国培计划”(2012)——宁夏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初中语文班学员) 4、影子教师:魏晋瑾(银川市第十五中学教师) 5、影子实践学校:银川市第十五中学 6、研究的主要问题:如何转变课堂上教师的传统角色。 众所周知,农村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的薄弱点,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再到新课程实施的今天已经走过了很多年,但是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学校因为没有充足的教学资源,教师不能充足领悟新时期教学的精神,很多教师的教学还是穿“应试教育”新鞋走“应试教育”老路,教科研工作不能有效展开,课例研修更没有搞过。2012年8月12日,我有幸来到“国培计划”(2012)——宁夏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初中语文班参加研修学习,10月9日——25日,被安排到宁夏回族自治区优质学校——银川市第十五中学实行“影子实践”跟岗研修,这是我企盼已久的,在“影子教师”魏晋瑾的指导下,我精心准备认真上课,并初步学会展开课例研修,并将“如何转变课堂上教师的传统角色”作为研究的主要问题,旨在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贯彻新课程理念,树立新课程课堂观。下面就将我对《背影》的课例研修汇报如下: 二、研究过程: (一)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味并准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深情。 2.学习本文平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体会选择“背影”作为表现主体的美学意义。 教学方法: 导读法、研讨法、比较法、以写促读法等。 课前预习布置: (基本要求) 1.默读、朗读课文。 2.查字词典,为相关字词注音释义。 3.画出文中疑难词句。 (分析理解) 4.按你的理解为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孟浩然诗全集

孟浩然《洛中访袁拾遗不遇》翻译赏析 《晚泊浔阳望庐山》孟浩然诗翻译赏析 孟浩然诗词《题义公禅房》古诗全诗赏析 孟浩然诗词《秦中感秋寄远上人》古诗全诗赏析孟浩然诗词《送杜十四之江南》古诗全诗赏析孟浩然诗词《渡浙江问舟中人》古诗全诗赏析孟浩然诗词《临洞庭上张丞相》古诗全诗赏析

孟浩然诗词《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古诗全诗赏析孟浩然诗词《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古诗全诗赏析孟浩然诗词《早寒有怀》古诗全诗赏析 孟浩然诗词《早寒江上有怀》古诗全诗赏析 孟浩然诗词《岁暮归南山》古诗全诗赏析 孟浩然诗词《秋登兰山寄张五》古诗全诗赏析 孟浩然诗词《秋登兰山寄张五》古诗全诗赏析 孟浩然诗词《留别王维》古诗全诗赏析

孟浩然诗词《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古诗全诗赏析孟浩然诗词《与诸子登岘山》古诗全诗赏析 孟浩然诗词《夏日南亭怀辛大》古诗全诗赏析 孟浩然诗词《夜归鹿门歌》古诗全诗赏析 孟浩然诗词《夜归鹿门歌》古诗全诗赏析 孟浩然诗词《宿建德江》古诗全诗赏析 孟浩然诗词《过故人庄》古诗全诗赏析

孟浩然诗词《春晓》古诗全诗赏析 孟浩然诗词《早梅》古诗全诗赏析 孟浩然诗词《耶溪泛舟》古诗全诗赏析 孟浩然诗词《长安早春一作张子容诗》古诗全诗赏析孟浩然诗词《自洛之越》古诗全诗赏析 孟浩然诗词《耶溪泛舟》古诗全诗赏析 孟浩然诗词《秋宵月下有怀》古诗全诗赏析

孟浩然诗词《初春汉中漾舟》古诗全诗赏析 孟浩然诗词《初春汉中漾舟》古诗全诗赏析 孟浩然诗词《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①》古诗全诗赏析孟浩然诗词《清明日宴梅道士房》古诗全诗赏析 孟浩然诗词《秦中寄远上人》古诗全诗赏析 孟浩然诗词《田家元日》古诗全诗赏析 孟浩然诗词《洛中访袁拾遗不遇》古诗全诗赏析 孟浩然诗词《送朱大入秦》古诗全诗赏析

10首孟浩然诗作

10首孟浩然诗作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做,意境十分优美。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此诗没有采用直接叙写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过“春晓”(春天早晨)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通过写田园生活的风光,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全文十分押韵。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作者以亲切省净的语言,如话家常的形式,写了从往访到告别的过程。其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把写景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触景生情,情在景中。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 早寒江上有怀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这是一首抒情诗。根据诗的内容来看,大约是作者漫游长江下游时的作品。当时正是秋季、天却相当寒冷。睹物伤情,不免想到故乡,引起了思乡之泪。再加以当时作者奔走于长江下游各地,既为隐士,而又想求官;既羡慕田园生活,而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而此诗流露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 田家元日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诗的首联写斗转星移,岁月不居,昨晚除夕还是寒冷的隆冬,今朝大年初一起来就已经是和煦的春天。这两句通过斗柄指北向东转动的快速过程显示时间的推移,节序的更替,暗点了题中的“元日”。 清明即事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唐诗《赠孟浩然》原文及赏析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注释】 1、红颜:指年青的时候。 2、轩冕:指官职,轩:车子;冕:高官戴的礼帽。 3、卧松云:隐居。 4、中圣:中酒,就是喝醉的意思, 5、清芬:指美德。 6.孟夫子:指孟浩然。夫子,一般的尊称。 7.风流:古人以风流赞美文人,主要是指有文采,善词章,风度潇洒,不钻营苟且等。王士源《孟浩然集序》说孟“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 8.红颜句:意谓从青年时代起就对轩冕荣华(仕宦)不感兴趣。 9.白首:白头,指老年。 10..醉月句:月下醉饮。中圣:“中圣人”的简称,即醉酒。曹魏时徐邈喜欢喝酒,称酒清者为圣人,酒浊者为贤人。中:读去声,动词,“中暑”、“中毒”之“中”,此为饮清酒而醉,故曰中圣。释源:《三国志·魏志·徐邈传》:“徐邈字景山,燕国蓟人也。……

魏国初建,为尚书郎,时科禁酒,而邈私饮至于沈醉。校事赵达问以曹事,邈曰:‘中圣人。’达白之太祖,太祖甚怒。度辽将军鲜于辅进曰:‘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邈性修慎,偶醉言耳。’竟坐得免刑。”说解:曹操严禁饮酒。徐邈身为尚书郎,私自饮酒,违犯禁令。当下属问询官署事务时,他竟说“中圣人”,意思是自己饮中了酒。因当时人讳说酒字,把清酒叫圣人,浊酒叫贤人。关于“酒”与“圣人”之关系,最早的记载出现于《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传】二十二年春,臧武仲如晋,雨,过御叔。御叔在其邑,将饮酒,曰:“焉用圣人!我将饮酒而己,雨行,何以圣为?”穆叔闻之曰:“不可使也,而傲使人,国之蠹也。”令倍其赋。后世遂以“中圣人”或“中圣”指饮酒而醉 11.迷花:迷恋花草,此指陶醉于自然美景。事君:侍奉皇帝。 12.高山:言孟品格高尚,令人敬仰。《诗经·小雅·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13.徒此揖清芬:只有在此向您清高的人品致敬了。李白出蜀后,游江陵、潇湘、庐山、金陵、扬州、姑苏等地,然后回头又到了江夏。他专程去襄阳拜访孟浩然,不巧孟已外游,李白不无遗憾地写了这首诗,表达敬仰和遗憾之情。“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二句,即透出仰慕而未能一见之意。 【译文】 我敬重孟浩然先生的庄重潇洒,

美术课例研修报告

美术课例研修报告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加深对基本用笔、用墨方法的了解,并运用中国画的方法表现青蛙,尝试完成一幅水墨小品画。 2.过程与方法 (1)在开放式的笔墨游戏中体验、感受笔墨变化,学习青蛙的画法。 (2)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学习组织画面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验尝试、联系生活、欣赏表现挖掘人文内涵,激发学生传承美术文化的愿望和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加深学生对国画基本用笔、用墨方法的了解,会使用绘画语言表现物象。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笔墨造型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教室中张贴大量的学生《笔墨游戏──荷花》的作品,吸引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运用实物投影创设游戏氛围,集体感知体验 笔墨游戏1 提出活动要求: 请几名同学到前面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做一个笔墨小接龙。要求先由一名同学大胆地在纸上画一笔,后面同学看前面同学画的像个什么,继续添画。其他同学观察笔墨的变化。 教师小结: 1.笔墨真神奇,大家画的凑在一起,用笔用墨不同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2.说说学生画得多有趣,寥寥几笔一种新的事物就跃然纸上。 [设计思想:游戏创设了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营造出笔墨艺术的情境,最主要的是学生在这个活动中能够及时地发现笔墨的神奇变化,用笔用墨的不同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笔墨游戏2 再请几名同学到前面通过实物投影进行水墨游戏,其他同学观察参与学习。大量的同学近距离地参与活动有利于学生的观察,更好地体会笔墨变化。教师: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在纸上怎样用墨画一个小水滴”。 学生:用中锋变侧锋一笔画成;用线勾成一个水滴;用笔甩上大小不同的水滴;用几笔涂成一个水滴…… 教师:哪种方法是画一个小水滴最简洁的方法? 学生选择最佳方法。 教师在最佳方法下面紧接着用三笔画了一个更大的水滴。告诉学生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学画一种小动物。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与老师一起学画。教师示范后腿和一条前腿的画法,边演示边讲解,学生尝试画另外一条前腿。教师一边讲解一边简单添上几笔画出青蛙的眼睛和肚皮。教师边讲解用笔用墨的方法边与学生合作绘画,周围的同学会观察入微。很自然地揭示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画水墨青蛙。学生在体验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