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中三种可依靠的民间力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中三种可依靠的民间力量作者:曾赢
来源:《知识窗·教师版》2019年第08期
摘要:在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过程中,国家的政策固然重要,然而超越意识形态的民间交流也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

而构成民间交流的主体正是每个杰出或者平凡的个体,只有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中国文化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影响世界。

本文分析了在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中三种可依靠的民间力量,包括中国青年一代、海内外杰出华人和来华留学生。

关键词: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民间力量
近年来,推广中国文化,增强国家的“软实力”已成为学界和政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软实力”这一概念最早由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他所说的“软实力”是相对于军事、经济、科技等“硬实力”而言的,主要是指文化的吸引力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在信息时代,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占据着更重要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中国威胁论”层出不穷。

如何扭转这种局面,如何在不同的文明对话中发出中国人自己的声音,是我们需要反思的重要问题,更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努力,扛起这一历史的重任。

一个国家的文化吸引力绝对不是靠武力或者经济手段就能实现的。

如在多年以前,我国曾花巨资在美国时代广场做的宣传片并不能提升国家形象,反而遭到了海外媒体的各种诟病。

然而,日本华裔吴汝俊,一个京胡演奏家,凭借自己与日本高层政要的关系,却推动了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的友好访华,促成了中日之间多项重要的贸易往来。

因此,在民间外交的广阔天地里,我们每个人都能大有作为。

而民间外交的主体构成又可以分为三支主要力量,他们在民间外交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一、中坚力量:中国青年一代
在全球化、信息化浪潮中成长的青年一代,我们的眼界更加广阔,心态更加开放,我们有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自2004年我国第一所海外孔子学院在韩国创建以来,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有大批年轻的大学生和教师志愿者被派到世界各地从事汉语教学与文化推广活动。

据中国广播网的调查显示,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已经从十多年前的不足三千万,攀升到了现在已经超过一亿人次。

可以说,这些有服务奉献精神的年轻教师在掀起的全球“汉语热”中功不可没。

这些年轻的对外汉语教师不但教授语言,而且开展了各种文化交流活动。

如中国京剧与日本能剧的交流、中国茶
与斯里兰卡茶的交流、中国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交流、中医与西医的交流等,他们让外国人明白,中国不仅有剪纸、饺子、功夫,还拥有具有世界价值的智慧和思想。

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学松提到的:“对外汉语教师是学生接触新文化的引导者、文化误读的修正者,也是中华文化最生动的体现者。


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赴海外留学的学生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已成为中国的形象名片。

很多外国人没有机会来中国,也没有收看过中国的电视节目,他们对中国的印象、中国人的印象,主要来源于平时与中国留学生的接触。

因此,我国留学生必须关注自己的言行,提高自己的修养,给世界人民留下友好、开放、智慧的中国人的新形象。

可以说,我们青年一代,尤其是有机会走出国门的青年一代,将是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中坚力量。

二、领军力量:海内外杰出人士
在中外交流史上做出巨大贡献的往往是杰出人士。

“合儒习儒”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在传播西方天主教、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也将中国的“四书五经”等经典著作带到了西方。

而中国第一位赴海外任教的汉语教师戈鲲化,则成了中美交流史上的先行者,他积极融入美国的上流社会,改变了美国人以往对中国人只能从事体力劳动的形象,他还为哈佛大学的教授们特别开设了中国诗文讲座,撰写了《华质英文》,有时还应邀到教授俱乐部去演讲,受到了学生和同事们的喜爱。

当代也有很多这样的大家,他们在不同的领域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展现了中国人的风范与精神。

第一,学术领域里的大家。

如杜维明、许嘉璐、饶宗颐等,他们在世界各国演讲,中国文化正因为有了这样的“通儒”,我们民族文化才能发出最有力的声音,才能展现它最旺盛不竭的生命力。

我国需要更多这样潜心研究学术、心中有大爱的顶尖学者、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来引领中国未来的走向。

第二,艺术领域的明星。

艺术是跨越国际直达人心的语言,很多人不知道中国的上海,不了解中国的政治家,没有读过中国的诗歌小说,却因为姚明、成龙、李连杰、李安、谭盾而知道了中国。

姚明向世界证明了黄皮肤的中国人也能打好篮球;成龙、李连杰将中国功夫推向好莱坞,掀起世界功夫热潮;李安在电影中捕捉了大量中外文化的差异与交融;作曲家谭盾更是从民间取材,把大自然的声音融入音乐,用中国音乐语言丰富了世界音乐的形态。

第三,教育领域的“摆渡人”。

如英国的华人伍善雄,早年在英国经营中国餐馆积累了不少资金,他用这些资金办起了没有什么經济效益的教育,在英国开设了100多所中文学校,培养了3万多名华裔学生。

他说学好汉语,就是为了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根永远在中国。

在葡萄牙的鲁晏宾、王锁瑛夫妇,虽然身有残疾,但是在葡萄牙推广华文教育,他们的中文学校也成为全葡萄牙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汉语教学点。

他们是一群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的精英,是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领军力量。

三、潜在力量:来华留学生
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传播,以及诸如“孔子学院奖学金”“美国十万强基金”等项目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留学生来到中国求学,他们是未来促进中国发展的潜在力量。

在汉办孔子学院十周年庆典上,笔者曾认识了一位清华大学的德国留学生,他的一段快板表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来经过交流才知道,他曾经是德国“汉语桥”大赛的冠军,还有幸代表德国大学生受到了习近平主席的接见。

他从小就对中国十分感兴趣,尤其着迷中国功夫,一直梦想着能学一些跟中国有关的专业。

后来,他选择了东亚经济学专业,而在选择一门必修的东亚语言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汉语。

通过“孔子学院”奖学金,他获得了来清华大学学习的机会。

他说,来到中国之后,自己的汉语水平提高很快,而且更加喜欢中国文化。

他不仅加入了清华大学的曲艺队,每个月还会去河南拜师学艺。

在谈到他的梦想时,他说今后会从事一些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工作。

此外,他有一个想法,将来在德国开一个茶馆,并且把茶馆作为推广中国曲艺相声的重要平台。

千千万万像这位德国留学生一样热爱中华文化,对中国有着友好情感的来华留学生,将成为未来中国文化播撒在世界各地的文化种子,一定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影响力量。

事实证明,20世纪的留学生中,很多人都在中外交流的事业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比如瑞典的汉学家林西莉在20世纪60年代来到北京大学学习汉语,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中国的古琴,从此以后,她便开始了古琴学习生涯。

她曾出版《古琴》一书,这本书不仅写了乐器,还深入分析了中国音乐与中国文人、中国诗歌的关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瑞典人民介绍了中国文脉、中国精神,该书还获得了瑞典最高文学奖——奥古斯特文学奖,在瑞典掀起了一股中国热、古琴热。

由此可见,我国培养的这些外国留学生对未来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事业将产生不可小觑的作用,他们是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潜在力量。

四、结语
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是一个很大的命题,更是一项需要全民族前仆后继参与的伟大事业。

不管是探讨依靠谁来传播,还是怎样传播。

我们的根基都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因此,每一个有远见卓识的中国人,都应该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唤醒中华文化的基因。

中国文化的未来需要从每一个人做起,需要薪火传递的坚持,需要总结过去、开拓创新。

参考文献:
[1]约瑟夫·奈.软实力:权力,从硬实力到软实力[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2]黄会林.关于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思考[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3]王学松.论对外汉语教师的纽带作用[J].中国高教研究,2000,(5).
[4]费孝通.中国文化的重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5]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作者系日本金泽大学2018级文化资源管理硕士研究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