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新社区社会化管理和社区建设的几点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创新社区社会化管理和社区建设的几点思考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纵深推进,原来的单位人和自然人都变成了社区人,社区管理社会化工作就是要延伸社区服务范畴,增强社区自治功能,通过发挥社会和市场的力量,促进事关民生的各项事业更为广泛的发展,也更能发挥基层群众的能动性,更能为居民解决实际困难。因此,新形势下如何推进社区社会化管理和社区建设,是社区工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社会化管理社区建设社区自治
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后的现代社区,除了原有的工作对象外,总量大大增加,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再加上大量的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保障的功能从政府和单位中不断剥离出来让社区承接,有力地提升了社区的功能,使它从微观的层面担当起了造就大社会的重任。新形势下如何推进社区社会化管理和社区建设,是社区工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一、社区建设和管理的现状
一是社区定位尚未体现自治性。现行社区组织按照行政区划,被划入不同的街道管辖范围,实行区、街、居三级管理,一定程度上把社区居委会当成是政府的延伸,成为街道办事处及其部门工作的承受层、操作层,承担了相当的行政职能,削弱了社区的自治性,从而使社区居委会处于“准行政组织”的地位。因此,社区作为独立实体的自治能力受到制约,很难自我改造、自我发展。
二是社区组织尚未充分体现完整性。首先是社区组织不健全。街道缺乏社区建设协调机构,宏观指导和综合支持有待加强。其次是组织职能没有正常运行。
三是社区建设尚未体现全面性。社区建设内容比较广泛,包括社区服务、社区环境、社区治安、社区自治、社区文体卫生及完善的社区组织体系等。而目前不少社区的建设,基本上以计生管理、民间调解、解困济贫为主要内容,为下岗失业人员寻求再就业、开展市民教育培训等方面则做得不多。
四是社区居民尚未体现自觉性。广大居民的社区意识还不到位,没有形成广泛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参与社区建设的自觉性还不够高。就参与意识而言,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只是参加一般性社区活动,如清扫楼院、出席居民会议、文体健身等。
五是社区物业尚未体现和谐性。社区的物业公司和居委会的关系不融洽,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一些物业公司在本位利益的驱动下,有越权现象。二是一些物业公司不是由业主们选聘,而是由物业办或小区建设单位指定安排,没有摆正对谁负责的位置。三是一些物业公司及其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法律意识淡薄,没有严格遵守《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二、社区管理和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一)社区管理方面
1、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化管理格局
按照城市社区管理和发展的社会化管理格局要求,积极探索建立从街道到居民户之间的五级网络管理体系,真正实践起居民自治社区管理模式。按照30-50户产生一楼长,100-150户产生一居民代表,200-300户产生一居民小组长的模式,建立起五级网络管理体系,有利于扩大政府、街道等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基层群众接触面。
2、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区服务体系
依托社区五级化网络体系,拓展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同广大居民群众的接触频率和层次,强化居委会与社区居民联系强度,拓展社区服务的覆盖面。一是理顺群众情绪,促进社区各项工作开展;二是畅通群众诉求渠道,促进社区和谐稳定。三是提供个性化、及时的力量支援,解决服务对象的个别化问题。
3、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
进一步强化地区治安防范建设,建立起高效的社区警务室。梳理外来流动人口的基本信息情况,建立格式化的流动人口管理模式,坚决取缔非法中介和未经审批的房屋出租户,做到租房进驻前,必须先登记信息办手续,否则不予租住的要求,这样有利于摸清底子,了解现状、推进后续管理。
(二)社区建设方面
1、建立自治体系,增强社区建设的政治基础。一是健全自治组织。按照“社区自治、议行分设”的原则,设立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居民委员会,分别履行决策、议事和执行职能。按照每400户1名标准,以公开招聘和民主选举的形式,增配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确保每个社区有足够的人力投入。二是健全党建组织。按属地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以在职党员、离退休党员和驻区单位党员为骨干,以联合、挂靠等形式,形成新的党建格局。三是健全民主渠道。建立稳定的运作程序,保障选举、议事、管理、监督等权利的行使。举行社区事务听证会、事务商讨会和居民夜谈会,建立信访室、维权站、居民议事会等制度。提倡人民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社区。推行居委会政务、财务、服务等公开化,开展居民评议街居工作和街居干部活动。
2、建立工作体系,增强社区建设的领导基础。一是建立社区建设指导机构。由政府牵头,有关部门和驻区大单位负责人参加。定期研究、决定社区建设的重大问题和政策、措施;二是健全街道社区协调组织。由街道办事处党政主要领导牵头,驻区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中介组织和居民代表参加。三是区级有关部门要发挥职能优势。理顺街道、职能部门与社区的关系,在街道、社区设置相应
的派出机构或分支机构。
3、建立共建体系,增强社区建设的社会基础。一是建立社区工作社会化机制。驻区所有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都要执行代表大会和共建理事会的决定。有序地开放文化、教育、体育等非经营性设施,实现财力、物力、智力支持的合理配置。二是建立中介机构的参与机制。培育和发展现有的社会团体,出台中介组织参与社区建设的鼓励政策。三是规范物业公司的运行机制。实行物业管理的住宅区,由住户推选业主委员会,对物业公司进行定期考评、公开招聘、择优录用。物业公司接受社区居委会的领导和业主委员会的监督。尚未实行物业管理的小区尤其是旧住宅区,应以发展社区服务来管理辖区物业。
4、建立服务体系,增强社区建设的凝聚基础。一是制定社区服务的设施标准。按百户居民30平方米的标准,配套建设社区办公用房和服务综合用房。每个社区建有200平方米以上的文体活动场地,街道拥有1000平方米的服务中心。新区配套设施须布置在住宅区的中心,列入小区建设规划,所需费用由开发商按基本造价在配套费中列支。街道要会同城建、房管部门,通过改造和调剂,逐步使老城区的社区配套设施达到标准。二是要创新社区服务的组织形式。建立社区服务中心、文化教育活动中心和便民服务网点等,提高专业服务水平。倡导邻里互助和协同包户,吸收共产党员、专业技术人员和中青年居民加入志愿者队伍,不断深化社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