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抗癌药物的研究进展

海洋抗癌药物的研究进展
海洋抗癌药物的研究进展

海洋抗癌药物的研究进展

摘要:近年来海洋药物以其独特的疗效和低毒性正广泛引起人们的关注,这是一个拥有巨大开发潜力的新兴领域。本文海洋抗癌药物的研究现状,以海洋抗癌药物的结构将其进行分类,并举例阐述。对海洋药物的前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关键词:海洋药物抗癌机制发展

海洋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是拥有巨大开发潜力的新兴领域,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海洋药物药物资源。随着科技水平的日趋发展,一个以向海洋索取药物为标志的“蓝色医药产业”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

海洋抗癌药物研究在海洋药物研究中一直起着主导作用,科学家预言,最有前途的抗癌药物将来自海洋。现已发现海洋生物提取物中至少有1O%具有抗肿瘤活性。美国每年有1500个海洋产物被分离出来.1%具有抗癌活性[1]。

日前.我国已逐步形成了一个集教学、科研、生产为一体的较系统的海洋药物发展体系。海洋药物的研究事业正方兴未艾,并且在我国的药学研究和生物技术研究领域占有越来越显著的地位。我国科研人员对我国海洋中的海绵、珊瑚、棘皮类动物、草苔虫、海藻及海洋微生物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迄今已研究的海洋生物估计约有500多种,申请获得的发明专利约5O余件,并有多种海洋药物获得新药证书或进入临床研究。海洋天然产物、海洋多糖、海洋微生物和海洋生物技术的研究成为我国海洋药物研究的四大特点。我国目前已有6种海洋药物荻国家批准上市,分别是:藻酸双酯钠、甘糖酯、河豚毒素、角鲨烯、多烯康、烟酸甘露醇等[1]。此外,尚有多个拟申报一类新药的产品进入临床研究.如新型抗艾滋病海洋药物“911”、抗心脑血管疾病药物“D一聚甘酯”和“916”等.国家二类新药治疗肾衰药物“肾海康”等。

海洋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一般为:(1)干扰肿瘤细胞有丝分裂和微管聚合而直接杀伤肿瘤细胞;(2)调节蛋白激酶C(PKc)合成;(3)抑制蛋白质合成;(4)增强机体自动防御体系,诱导白细胞介素2(IIJ_2)、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NF)等分泌;(5)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目前,已从海绵、海鞘、海兔、海藻、珊瑚等海洋生物中分离获得大量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物质[2]。海洋药物以其独特的疗效和低毒性正广泛引起人们的关注。现从海洋药物已知的主要活性成分分类简述如下[3-6]:

1 氨基酸类(Amino acids)

蛋白质主要是由氨基和羧基的化合物构成,而氨基酸是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艺0余种。目前可作药用的氨基酸有100余种。有关海洋抗癌药物的主要品种有:1.1 藻兰蛋(phycocyanin)为蓝藻、红藻及隐藻中的1种水溶性蛋白色素。现已证实藻兰蛋白有抑制癌细胞并有光敏作用,用于激光治癌无毒性、无副作用。

1.2 牛磺酸(taurine)为氨基乙磺酸,海藻、腔肠动物及甲壳类中均含有。对老年人可作为保健品服用,近谓,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因其毒副作用小,生物活性高,故应用范围渐广。牡蛎肉中牛磺酸含量较多。牡蛎制品在临床上可用于肿瘤患者放、化疗后白细胞和免疫功能低下等。

1.3 龟鳖甲胶是传统的中药。海龟胶中有15种氨基酸,其中脯氨酸的含量最高,能改善肿瘤病人症状。

2 多肽(Polypeptides)

2.1 凝集素(1ectins)又称选择素,在海洋藻类、软体及甲壳类动物和鱼类中广泛存在。红藻的羽状翼藻凝集素对肿瘤细胞有强凝集活性。粗壮红翎藻的3种凝集素及冻沙菜凝集素在体外分别能抑制白血病细胞L1210及小鼠乳腺癌细胞FM3A 的增殖,有望作为抗癌用药。2.2 鲨鱼软骨血管形成抑制因子。鲨鱼软骨作为抗肿瘤药是非特异性的,是通过阻止肿瘤周围毛细血管生长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现已有沙克1号的产品,对肺癌、肝癌、乳

腺癌、消化道肿瘤、子宫颈癌、骨癌等血管网的丰富实体瘤有治疗作用。

2.3 鱼尾刺《本草纲目拾遗》载:尾有毒,主治齿痛,现民间用治食道癌及胃癌等。

2.4 海豹肽(又称海狗肽或海豹肉肽)为海豹骨骼肌肉中提取的含有20种氨基酸的肽类,对肿瘤亦有一定疗效。

2.5 降钙素(calctonin,CT)是由32个氨基酸组成的直链多肽。现临床应用的鳗降钙素(又称依降钙素)可改善骨转移性肿瘤的高钙血症及早期诊断甲状腺髓样癌等。

2.6 环肽

2.6.1 环二肽(dipeptide)可作为抗肿瘤的新药,给药途径必须是非口服,才能有效。2.6.2 海兔毒素(doIastatins)从截尾海兔中分离得的脂肽类化合物海兔毒素A、B、C,现已知C经动物试验有强抑制细胞生长作用,具有抗P388白血病及B,黑色毒瘤的作用。上述含有两种新的噻唑氨基酸,较为少见,将有助于从噻唑氨基酸发展成抗肿瘤制剂。。目前,人们分离得到新的海兔毒素类化合

物[如auristatin PHE、LU103793、海兔毒素18、海兔毒素19等]正处在临床前试验阶段。2.6.3 膜海鞘素(didemnins)从被囊动物膜海鞘科动物中分离出的提取物,经分离精制得膜海鞘素A、B、C,为脂肽类环状缩肽。现已发现海鞘类生物活性物质有显著抗肿瘤作用。膜海鞘素B对P。。。白血病小鼠存活期延长99 ,对B,黑色素瘤小鼠可延长60 ,膜海鞘素B比A作用更强,在低浓度时对人类乳腺癌、卵巢癌、肾癌及肉瘤等均有明显活性。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对膜海鞘素B的临床I期研究已结束,取得了如期的效果。

3 苷类(GIycosids)

3.1 皂苷

3.1.1 刺参苷从刺海参中分离得的三萜类皂苷为刺参苷A、A 及C。刺参苷A 及C的细胞毒性均较高,故有抗肿瘤活性。

3.1.2 海参苷我国海参资源丰富,由于品种不同有些差异,但均具有抗肿瘤作用。3.1.3 海星皂苷从海星纲动物中分离得的皂苷是甾体皂苷,一般具有抗癌作用。

3.2 糖蛋白

3.2.1 蛤素是从鲍中提取得鲍灵I、Ⅱ及Ⅲ,分别有抗菌、抗病毒及抑制肿瘤生长的活性。从蛤仔、文蛤等提取得到的蛤素能抑制Kerbs一2腹水瘤及S 。肉瘤的生长。

3.2.2 扇贝糖蛋白对小鼠移植性S 。肉瘤有较显著的抑制作用。

3.2.3 海扇糖蛋白对ICR小白鼠的S 。肉瘤的抑制率为77 ~88.5 。

3.2.4 乌鱼墨近年从乌鱼墨汁中发现1种全新结构的粘多糖,是由两种单糖和蛋白质分子相连,能抗小鼠纤维系恶性肿瘤,现又证明乌贼墨具有刺激和增强巨噬细胞活性作用和对小鼠移植瘤有抑制作用。

4 脂质(Lipids)

4.1 鲨肝醇(b~tio1)从鲨鱼肝中取得,后发现其它如柔鱼蟹类等亦有存在。口服可升白细胞、抗放射损伤,现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粒细胞减少症。

4.2 鱼肝油酸钠(sodium morrhuate)制成注射液,作为硬化剂用于下肢静脉曲张及晚期宫颈癌。

4.3 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acids)又称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以鱼类、藻类为原料的鱼油制剂种类很多,w一3系的廿二碳六烯酸(DHA)有防止大脑功能衰退及抗癌作用。

4.4 软海绵酸从软海绵属中分离得到的大田软海绵酸,能抑制致癌基因,使它逆转为正常表现型,其同族酶也可作为肿瘤促进剂。

4.5 鲨鱼油以姥鲨鱼肝油中的角鲨烯及多种不饱和酸的综合成分研制成口服乳剂,能明显增强机体的抗癌能力,经组织学观察表明,能趋向性进入瘤细胞内,使瘤细胞退化和坏死。

4.6 海兔醚(dactylene又称海兔烯素)来源于我国南海黑指纹海兔,有抑制肿瘤作用。

5 糖类(Saccharide) .

5.1 海藻多糖

5.1.1 螺旋藻多糖是从蓝藻中的钝顶螺旋藻分离提取的多糖,对肿瘤细胞有一定的抑制和杀伤作用。对正常细胞基本上无影响。

5.1.2 微藻硒多糖本品无毒,无蓄积性毒性,无致突变作用,具有肿瘤的抑制作用。5.1.3 紫菜多糖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具有抗肿瘤、抗白细胞数降低等作用。

5.1.4 FPS是褐藻中的1种水溶性杂聚多糖。具有抑制白细胞及抗肿瘤作用。他如褐藻中的昆布多糖、羊栖藻多糖、海蒿子多糖、鼠尾藻多糖等均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

5.2 甲壳质

属于聚乙酰氨基葡萄糖为中性粘多糖。对多种抗癌药物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5.2.1 氨基葡萄糖盐酸盐是甲壳质的最终降解产物,可用于抗肿瘤的佐剂。,

5.2.2 低聚葡萄糖胺具有独特的生物活性,具有抗肿瘤及其转移的作用。

5.3 刺参粘多糖为含氨基己糖、己糖醛酸、岩藻糖与硫酸酯基组成的聚合物。制成刺参酸性粘多糖钾注射液,对肿瘤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6 萜类(Terpenoids)

6.1 一萜类

6.1.1 海头红从红藻海头红属中分离出含卤单萜、环状多卤单萜及含氧卤代单萜等,多卤代单萜能抑制HeLa癌细胞。

6.1.2 松香藻国外发现其多卤化单萜化合物Halo. mon对一些不敏感的癌细胞具有选择性活性,现已进入临床前实验研究阶段。

6.1.3 耳壳藻从南海耳壳藻分离得1种高单萜的酯caulilide对艾氏腹水瘤(EAT)及S。8。肿瘤细胞的IC 。分别为2.4和0.5mg/ml。

6.2 二萜类

海洋二萜类化合物现已知有100多种。 Dolabe~ane从dietyota sp.中分离得的Do~bellane 一3的16一二烯衍生物对KB肿瘤细胞有明显细胞毒作用。

6.3 三萜类

6.3.1 角鲨烯是含6个双键的无环三萜烯。长期服用具有抗癌的作用,能防止癌转移,与一些抗癌药物合用,有良好的协同作用。

6.3.2 星芒海绵对Ps髓白血细胞的EDs。为0.001mg/ml;值得进一步开发。

7 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s)

在生物界分布很广,现在从海洋生物中已发现了数百种结构新颖的类胡萝卜素。

7.1 p_胡萝卜素(~carotene, C)是自然界一系列类胡萝卜素中最为人类需要的1种。它具有防治肿瘤作用,尤其对防治癌的恶化是有效的。能阻止或延缓因紫外线照射引起的皮肤癌。7.2 虾青素可抑制肿瘤的发生,对肿瘤的抑制作用与胡萝卜素和维生素A 相比,虾青素为最强。

8 甾类(Steroids)

8.1 羟基岩藻甾醇对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HL一6)具有明显分化诱导作用。

8.2 蟾蜍为中华大蟾蜍等多种蟾的耳后腺及皮肤腺的分泌物制成,为传统中药,可治疗恶性肿瘤。

9 非肽含氮类化合物

非肽含氮类活性成分都为蛋白质的次生产物,分布较广,种类较多。

9.1 酰胺类

9.1.1 皮群海葵毒素(palytoxin,PTX)是1种具有酰胺和聚醚类非蛋白质的剧毒性海洋生

物毒素,具有极强的抑瘤活性。

9.1.2 精脒(spermidine)从软珊瑚中分离所得两种具有酰胺的精脒化合物1和2。二者均有抗肿瘤活性。

9.2 吡喃类

9.2.1 草苔虫素(bryostatins)从苔鲜动物总合草苔虫中提取出的1种大环内醣类物质,其苔藓毗喃环及其取代基才是保持活性所必需的组分。迄今草苔虫素的衍生物已得到了19个活性单体,Bryostatinl9对U937单核细胞白血病胞株有极强的杀灭作用;对HL一60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和K562白细胞白血病等细胞株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从中国南海采集了大量的草苔虫,从中分离得9个大环内酯类成分,并制备分离至纯度高达95 以上的总草苔虫内酯,此总活性成分是天然产物中抑制细胞株K562瘤作用最强的化学成分。草苔虫素既有抗肿瘤活性又有促进造血的活性,此种双重作用具有相当重要的临床价值。bryostatin已经FDA批准,进入Ⅱ期临床实验。

9.2.2 软海绵素(halichondrins)有很强的细胞毒作用及抗B。黑色素瘤细胞的活性,尤其是软海绵素B对接种B。黑色素瘤细胞及P388白血病的小鼠,能延长寿命分别为244 和236 ,现已进行临床应用的研究。

9.3 吡啶类

蜂海绵毒素(halitoxin)从蜂海绵属多种海绵中提得,有抗癌及溶血活性,对鼻咽癌细胞的有效抑制浓度为7ug/ml。

9.4 嘧啶类

阿糖胞苷(cytarabine)临床主要治疗急性自血病及消化道癌。目前应用最广的抗癌药氟尿嘧啶,也是据此设想合成的。

9.5吡嗪类

海萤荧光素是多管水母分离出的水母荧光素可用于诊断癌转移。

9.6 苯并唑啉类

老鼠勒根有抗白血病的活性,有望研制成抗癌新药。

9.7 嘌呤类

6一硫代鸟嘌呤对各种类型的急性白血病有一定效果,尤其对其他抗白血病药物产生抗药性的病例,仍然有效。若与阿糖胞苷等药联合用药效果更好,如对胃癌及淋巴肿瘤等,也可用于慢性粒细胞性自血病。在此基础上又研制成巯嘌呤即6一巯基嘌呤,对白血病及绒毛膜上皮癌效果更好,其衍生物硫唑嘌呤对T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较强。

9.8 蝶呤类

骏河毒素有杀癌细胞的作用。其衍生物新骏河毒素的生物活性比其作用强100倍。

以上是我国抗癌海洋药物的1个简要概述。然后生物活性的发现并不等同于l 床药物研制成功,其转化必须经过较长期的研究实践。海洋是生命的发源地,也是维持人类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迁、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新药要求的日益增加、以及陆生资源的日益匮乏等原因,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就应该强化海洋知识产权意识、加大科研投入、尽量减少资金上的重复和研究方向上的重叠、加快培养和引进专业研究人才、融合多学科的思路与先进技术,这样才会在短时间内取得重要突破。从长期发展着眼,依据未来人类健康需求与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新发现,立足于中国海洋生物资源,尤其是中国特有的海洋生物,使我们对海洋药物研究形成有特色的发展方向。相信21世纪我国海洋药物研究与开发将成为天然药物研究的新热点,抗癌药物研究将是重中之重,真正使蓝色药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的高新技术产业。

参考文献

1 海洋药物大有可为,维普资讯

2 闰世凤等,海洋抗癌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维普资讯,1001—0971(2005)04—0233—05

3 关美君等.我国海洋药物主要成分研究概况(I).中国海洋药物,1999;18(1)32~37

4 关美君等.我国海洋药物主要成分研究概况(Ⅱ).中国海洋药物,1999}18(3)41~47

5 关美君等.我国海洋药物主要成分研究概况(Ⅲ).中国海洋药物,2000;19(1)38~42

6 关美君等.我国海洋药物主要成分研究概况(1V).中国海洋药物,2000;19(3)36~41

多肽类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多肽类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摘要】目前,恶性肿瘤已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传统的手术、化疗、放疗等治疗手段不仅选择性低,毒副作用大,且易产生耐药性。而多肽具有良好的靶向性,且分子量小、来源广泛,具有低毒性、易于穿透肿瘤细胞且不产生耐药性的优点。抗肿瘤活性肽可特异性结合并作用于肿瘤组织,与肿瘤生长转移相关的信号转导分子相互作用,从而抑制肿瘤生长或促进肿瘤细胞发生凋亡。本文将从抗肿瘤多肽药物的来源、作用机制及发展现状进行概述。【关键词】多肽来源抗肿瘤作用机制 恶性肿瘤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仅次于心血管疾病,每年死于癌症的患者约占总死亡人数的1/4,且中国占相当庞大的病例数。药物治疗是当今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但目前的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较大。对此,寻找新型高效低毒的抗肿瘤药物一直是国内外医药研发的热点。随着免疫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以及生物技术与多肽合成技术的成熟,人们发现多肽类药物不仅毒性低、活性高、易于吸收,还可以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增强抗肿瘤作用,而且其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微生物体内,因此,越来越多的多肽药物被开发并应用于临床。 抗肿瘤多肽的来源 天然来源的抗肿瘤活性肽 天然活性多肽是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体内的一类生物活性肽,可经过特殊提取分离工艺直接得到。近年来,对某些多肽经修饰加工后发现其具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它们可针对肿瘤细胞发生、发展的不同环节,特异性杀伤、抑制肿瘤细胞,显示出极好的应用前景。 1.1微生物源抗肿瘤多肽 微生物源抗肿瘤多肽主要是指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一种小分子多肤,它们是非核糖体合成的抗菌肽,如多黏菌素(polymyxin)、杆菌肽(bacitracin)、短杆菌肽(gramicidin)等,主要是由细菌产生,并经结构修饰而获得,这类微生物产生的抗菌多肽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细菌抗菌肽又称细菌素,是最常见的一类抗菌肽,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可分泌。细菌中已发现杆菌肽、短杆菌肽S、多黏菌素E和乳链菌肽(Nisin) 4种类型抗菌肽,能特异性杀死竞争菌,而对宿主自身无害。例如[1],枯草芽孢杆菌可以产生多种抗微生物物质,如表面活性素(surfactin),该物质具有抗病毒、抗肿瘤、抗支原体、抗真菌活性和一定程度的抗细菌活性。除此之外,人们还发现某些抗菌肽对部分病毒、真菌和癌细胞等有杀灭作用,甚至能提高免疫力、加速伤口愈合。 1.2动物源抗肿瘤多肽 动物源多肽主要是指从哺乳动物、两栖动物、昆虫中分离提取出来的抗肿瘤多肽。如,有些哺乳动物来源的抗肿瘤多肽对淋巴瘤细胞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且免疫原性低;此外,还有Berge [2]等通过体内实验验证来源于牛科动物乳铁蛋白Lfcin B的9肽LTX-302 ( WKKWDipKKWK )的抗肿瘤效果,结果表明其对淋巴瘤细胞A20具有抗肿瘤活性,IC50为16 μmol·L ̄1 。 多数研究表明,从天蚕中分离出的天蚕素Cecropins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Cecropin A和Cecropin B对膀胱癌细胞有选择性细胞毒作用,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膀胱癌细胞增殖,对所有膀胱癌细胞系的IC50为73.29~220.05 μmol·L ̄1,它们的作用机制可能是破坏靶细胞膜导致不可逆的细胞溶解和细胞破坏[3]。 1.3植物源抗肿瘤多肽

金属抗癌药物的应用和发展

金属抗癌药物的应用与发展 摘要:癌症是二十世纪以来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而生物无机化学领域研究的金属抗癌药物已在癌症治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并且显示出了良好的发展前 景。本文对当前的一些铂类及非铂类金属抗癌药物的研究状况作一综述,并且就降低铂类药物的毒性和抗药性提出了新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金属抗癌药物铂类药物非铂类药物设计策略 生物无机化学的研究与医药学的关系十分密切。研究发现,许多金属配合物如铂、锡和铜等金属元素的配合物具有潜在抗癌活性,并且不同配合物对不同形式的癌症的作用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因此,通过对其作用机理和构效关系的研究,设计合成高效、低毒的金属抗癌药物,可为临床上化疗法治疗癌症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金属药物有许多其它药物无法比拟的独特性质,以顺铂为代表的铂类抗癌药物在癌症临床化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1 铂类抗癌药物的应用研究 自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教授B Rosenberg和V Camp发现顺铂具有抗癌活性以来,铂族金属抗癌药物的应用和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顺铂和卡铂已成为癌症化疗不可缺少的药物。1995年WHO对上百种治癌药物进行排名,顺铂的综合评价(疗效、市场等)位居榜前,列第二位。另据统计,在我国以顺铂为主或有顺铂参加配位的化疗方案占据化疗方案的70-80%。 1.1 第一代铂族抗癌药物——顺铂(Cisplatin) 顺铂(Cisplatin)是顺式—二氯二氨合铂(Ⅱ)的简称,分子式是cis—Pt[(NH3)C12],相对分子质量为300。其结构式为:

顺铂作为一种广谱抗癌药物,在临床上已广泛使用。它在l9世纪末就被合成出来,60年代Rosenberg和Van Camp发现它具有抗癌活性,于1978年首先在美国批准临床使用,并迅速成为治疗癌症的佼佼者(现在临床采用的联合化疗方案中,70—80%以顺铂为主或有顺铂参与配位,是治疗癌症的首选药物之一)[1]。顺铂致力于治疗的癌症有卵巢癌、肺癌、宫颈癌、鼻咽癌、前列腺癌、恶性骨肿瘤、淋巴肉瘤等等。顺铂是第一个无机抗癌药物,它不但对癌症的治疗带来了一次革命,而且带动了一门新学科——生物无机化学的形成和发展。 但早期由于顺铂具有肾毒性、胃肠道反应、水溶性差、耳毒性以及交叉抗药等缺陷,使其应用受到限制。直到1976年通过水化或使用利尿剂的方法缓解其肾毒性以及通过服用5—HT,受体拮抗剂ondansetron来减轻恶心呕吐的症状,才使顺铂应用逐渐广泛起来。 各国研究人员先后合成2000多种铂类配合物并进行筛选,研究发现:当配体被较大的有机基团取代时,顺式和反式铂的配合物都具有抗肿瘤活性。也就是在设计反式铂类抗癌配合物时,利用一些空间位阻较大的基团来减少动力学活性。 1.2 第二代铂族抗癌药物——卡铂(Carboplatin)和奈达铂(Nedaplatin) 卡铂是1,1—环丁二羧酸二氨合铂(Ⅱ)的简称,是美国施贵宝公司、英国癌症研究所以及Johnson Matthey公司合作开发的第二代铂族抗癌药物。分子式是Pt(NH3)2CBDCA。其结构式为: 卡铂与紫杉酵联用在治疗晚期头颈部癌、小细胞肺癌等方面的应用很有价值。卡铂具有:(1)化学稳定性好,溶解度比顺铂高16倍;(2)毒副作用低于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药学动态】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肿瘤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细胞癌变的本质是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失调导致的细胞无限增生,随之而来的是抗肿瘤药物研发理念的重大转变。研发焦点正从传统细胞毒药物向针对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众多环节的新药方向发展,这些靶点新药针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之间的差异, 可达到高选择性、低毒性的治疗效果,从而克服传统细胞毒药物的选择性差、毒副作用强、易产生耐药性等缺点,为此,肿瘤药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研发阶段。 目前发现的药物靶点主要包括蛋白激酶、细胞周期和凋亡调节因子、法尼基转移酶(FTase)等,现就针对这些靶点的研发药物做一综述。 1、蛋白激酶 蛋白激酶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蛋白超家族。蛋白激酶的过度表达可诱发多种肿瘤。蛋白激酶主要包括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和酪氨酸激酶,其中酪氨酸激酶主要与信号通路的转导有关,是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中心。蛋白激酶由于突变或重排,可引起信号转导过程障碍或出现异常,导致细胞生长、分化、代谢和生物学行为异常,引发肿瘤。 研究表明,近80%的致癌基因都含有酪氨酸激酶编码。抑制酪氨酸激酶受体可以有效控制下游信号的磷酸化,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酪氨酸激酶受体分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PDGFR)等,针对各种受体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开发上市的主要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GFR-TK)抑制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VEGFR-TK)抑制剂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PDGFR-TK)抑制剂等。基于多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成为研究重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其中,包括舒尼替尼和索拉芬尼在内的几个上市新药均获得了良好的临床评价结果。 1.1EGFR-TK抑制剂 许多实质性肿瘤均高度表EGFR,EGFR-TK抑制剂是目前抗肿瘤药研发的热点之一。EGFR 家族成员包括EGFR、ErbB2、ErbB3、ErbB4等,其家族受体酪氨酸激酶以单体形式存在,在结构上由胞外区、跨膜区、胞内区3个部分组成,胞外区具有2个半胱氨酸丰富区,胞内区有典型的ATP结合位点和酪氨酸激酶区,其酪氨酸激酶活性在调节细胞增生及分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已有多个EGFR-TK抑制剂上市,且有不少品种处于研发后期。 1.1.1代表品种 1.1.1.1吉非替尼(易瑞沙) 本品是一种选择性EGFR-TK抑制剂,由阿斯利康公司开发。2002年7月在日本首次上市,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本品也是首个获准上市的EGFR-TK抑制剂,属于苯胺喹钠唑啉化合物(anilinoquinazoline),为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本品最常见不良反应是痤疮样皮疹和腹泻,最严重不良反应是间质性肺病,发生率为3%-5%。目前,本品用于前列腺癌、食管癌、肝细胞癌(HCC)、胰腺癌、膀胱癌、肾细胞癌(RCC)、卵巢癌、头颈部癌、恶性黑色素瘤等多种治疗适应证处于Ⅱ期临床研究阶段。 1.1.1.2厄洛替尼(特罗凯) 本品由OSI制药公司开发,2004年11月在美国首次上市,用于治疗NSCLC。本品为口服小分子EGFR-TK抑制剂,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已明确能提高NSCLC患者生存期的靶向药物。

铂类金属抗癌药物的研究进展.

铂类金属抗癌药物的研究进展 前言 自1967年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教授 Rosenberg B .和Camp V 发现顺铂具有抗癌活性 以来,铂类 金属抗癌药物的合成应用和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顺铂和卡铂已成为癌症化疗 不可缺少的药物。1995年WHO 寸上百种治癌药物进行排名, 顺铂的综合评价(疗效,市场等) 位居榜前, 列第 2 位。另据统 计, 在我国以顺铂为主或有顺铂参加配伍的化疗方案占所有化 疗方案的 70%— 80%。 顺铂和卡铂所获得的成就,极大地鼓舞了各国学者去研究更好、 更有效的新药。 在过去的 25年里有几千个新的铂族化合物进入筛选, 其中的 28个化合物进 入临床研究,有 4 个化合物已获得批准进入市场,还有 2—3 个化合物将获得生产批文。展 现了铂族抗癌药物良好的应用前景。 铂类抗癌药物的市场销售额几十年来增长迅速。 1996 年顺铂和卡铂已进入全世界销售 额领先的十大 抗肿瘤药物之中,分别列第 8 应和第 5 位。 1999 年卡铂又进入全球最畅销的 前 150 个非处方药行列中,列第 66 位。其市场潜力巨大,同时展现了铂族抗癌药物良好的 应用前景。 铂类抗癌物质的发现过程 事情发生在 1965年。 一天, 在美国密执根大学的实验室里, 卢森堡博士和同事一起正在 做一个关 于电场对细菌影响的实验。他们选用大肠义氏杆菌 (Eshefichia Co1i ) 作为研究对 象。首先把它们放入一种“ C'介质的培养液中 (此培养液由NHCI2g / L , NaHPWg /L , KHP@3g /L , NaCl3g /L’MgCbO . 01g /L , Na^SOO . 026g /L 组成,鼓入压缩空气,然后在 培养室中放入两个半圆柱形的惰性金属铂电极,电极接上演串可以 改变的交流电源。 实验开始了。当频率为1000周/秒的交流电加在电极两端,通 发生了怪事: 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培养液中的大肠杆菌疯狂地伸长, 然为正常细菌的 300倍,然而细菌的个数却没有增加。用生物学的语言来描述,就是茵体并 没有发生分裂, 它们的繁殖被抑制了, 但细菌的生长却没有被阻止。 这意味着茵体产生了病 态。 这个意外的发现, 大大激起了研究者们的兴趣。 是什么因素促使菌体 变形生长呢?在以 往的细菌培养研究中, 也曾观察到一些物理因素, 例如紫外辐射, 度的改变, 都会影响菌体的生长。他们分别研究了这些影响因素, 未得到类似的结果。 会不会是电场对细菌的生长施加了影响呢?然而, 不鼓 入空气,仅仅通入氯气和氦气,电场也不能显示其威风,即需要氧化性气氛。 这里,使 人们意识到并非物理因素, 而是化学因素, 并且是由氧气参与的电化学过程, 使菌体产生异 常生长。显然, 产生了氧化性的电解产物。用 KI- 淀粉试剂检验电解后的培养液,呈现淀粉 碘分子络合物的典型蓝色, 这也证实了这种电解产物的存在, 而通电前的培养液却不能使该 试剂变色。 那么,这种抗菌性的氧化产物是什么呢?他们企图从电解液中捡定出诸如 S 2042-等可 能的氧化性分子或离子,但都末检出。反过来,他们向培养液中加入 氮的氧化物等,试图 激起大肠杆菌的异常生长,但是奇迹并没有发生。 事情就这样不了了之了吗 ?不!人们知道大自然的真面目总是深藏在一层层面纱后面的。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系 021131097 魏永懿 50周/秒 -100000 周/秒 2安培的电流两小时后, 茵体成丝状。 它的长度竟 培养液渗透压温度或者酸 一个个实验都做了, 但并 实验结果表明, 如果 ClO 、H 202,、 CIO -、H 202和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华西药学杂志 W C J P S  2008,23(3):364~366 蒙、抗原疫苗等[8] 。中国在从事口服胰岛素方面的研究己有些成果。全球己核准临床使用的近一万多种药物中,生物大分子药物不到 120种。作者实验室提出的“ATTE MPTS ”生物大分子药物 传送系统己证实可以将溶血栓的t -P A 酶类药物的功能限制于治疗心血管疾病,但不产生因药物而引起内出血的不良反应[9,10]。 212 生物大分子药物高效化需克服的困难 生物大分子药物的使用及高效化面临着数项困难。对作用物的靶向选择性低,导致严重的附带性不良反应;多种生物大分子药物(特别是蛋白质存在强免疫原性)可引发宿主免疫系统的过敏反应;大多数蛋白质或基因药物易被体内酶类所降解,需要频繁给药;生物大分子药物的形态学复杂,具有多晶型、多构象和多尺度,且不同尺度的晶体准晶的不同型态结构对药物的治疗效果及传送系统的实施有着极重要的影响;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多依靠次级键维系,稳定性低,且易形成超分子组装的聚合体,可增加净化、分离与复制的困难。因此,从事生物大分子药物高效化的研究,除了致力于传送系统的设计与建立外,还需考虑其在传送系统制备过程中维持药物最佳结晶形态、最高结构稳定性和活性,以及在组织和器官上的分配特性。 3 展望 中国在蛋白质药物、纳米载体药物传送系统、创新口服剂型及透皮释药、抗体研究、药物结晶学和形态学以及给药系统的药代和药动研究的技术平台等方面均具有深厚的基础。基于此,期盼国家能将发展前沿性、创新性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大分子药物高效化的尖端技术及传送系统的基础研究列入国家在药物方面的重点研究与突破的领域之一,使国内外专家对生物大分子药物高效化研究方向达成 共识,成功地组织一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梯队,促进中国药剂的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中国在国际药物市场的竞争力。参考文献: [1] 李婧.浅谈研究开发医药制剂的重要性[J ].中国药事, 2000,14(5):302-303. [2] 徐铮奎.畅销世界的十大医药制剂及今后几年新药开发动向 [J ].中国制药信息,2003,19(12):33-34. [3] L anger R ,Lund D ,Leong K,et a l .Controlled release ofm acromol 2 ecules :B i o l ogi cal studies[J ].J Cont r ol R eleas,1985,2:331-341. [4] 杜光,刘东.单克隆抗体治疗肿瘤的研究概况[J ].中国药 师,2007,10(6):547-649. [5] YR Duan ,WS Liu,ZR Zhang,et a l .A st udy on PELGE nanop arti 2 cl es as con tr o lleddrug deli very s yste m s for intravenous [J ].Key EngM at er,2005,288,163-166. [6] Xun Sun,You -Rong Duan,Zhi -R ong Zhang,et a l .PE L GE nanoparticles as ne w Carriers for the delivery of plas mid DNA [J ].Che m Phar m B ull,2005,53(6):599-603. [7] Hai -Tao SH I ,Tao GONG,Zhi -Rong Zhang,et al .A ds orp ti on and des orp ti on of insulin on Po r ous Hydroxya p atite M i cros p heres [J ].J Cera m ic Soci J apan,2005,1321(9):579-583. [8] Yang VC ,Park YJ ,S ong H ,et al .App licati on of t he ATTEMPTS for del i very of macr omolecular drugs [J ].J Con tr o ll R el eas e, 2004,101:35-45. [9] Yang VC,Park YJ,Nai k S,et a l .ATTEMPTS :A hepari n /p r o t a 2 m ine -bas ed triggered release syste m for the delivery of enzyme drugs without ass ociat ed side effects [J ].Adv Drug Delivery Rev,2003,55:251-265. [10] Yang VC ,Park YJ .B i oconjugates f o r effective d rug target i ng[J ]. Adv D rug Delivery Revi ews,2003,55:169-170. 收稿日期:2007-10 作者简介刘娱,女,从事医院临床工作。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刘 娱 (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四川西昌615000) 提要:综述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关键词:肿瘤;药物;应用中图分类号:R97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103(2008)03-0364-03 60年来,新的抗肿瘤药物不断涌现,且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价格适中。文献[1] 统计了国内五省市肿瘤专科医院的 抗肿瘤药物中,植物类药、免疫调节剂、抗代谢类药分别居第 一、二、三位。  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与临床应用 全球有组织的抗肿瘤药物研发始于世纪5年代中 期。1955年,美国国立肿瘤研究所(NCL )成立了全国肿瘤化疗服务中心,负责协调全国抗肿瘤药的研究工作;随后欧共体联合组成了欧洲肿瘤治疗协作组织(E OR T C );日本的抗肿瘤药研发始于1973年;而中国抗肿瘤药的研究于1958年就已启动。氟尿嘧啶、环磷酰胺的研制是世纪5~6年代抗肿瘤药研制的第一个里程碑(表)。细胞毒性类、激素类 :120020001

抗癌药物的研究发展历程

抗癌药物的研究发展历程 抗癌药物在国内外古籍中虽早有记载,但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一般认为是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1],美国耶鲁大学发现氮芥能治疗恶性淋巴瘤,增强了用药物治疗肿瘤的信心,逐步展开了抗癌药的实验模型和筛选方法来寻找新药的研究。50年代从合成化合物及植物、动物、微生物产物等方面进行大量筛选,找到了有抗癌活性的物质达数十种,60年代已累集了丰富的资料,研发出20多种有效的抗癌药物,对7~8种恶性肿瘤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并出现了癌细胞动力学、抗肿瘤药物药理学、肿瘤化学治疗学等新的分支学科。以后抗癌药物不断发展,在肿瘤的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抗癌药物的研究历程尚未有系统的论述,笔者从自身经历及接触的一些研究工作进行简要回顾,不可能做到全面,只选择性地整理史料,供作参考。 1 我国抗癌药物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诞生以前,我国抗癌药物的研究处于空白。解放后百废待兴,科研人才奇缺,对防治疾病的药物研究主要侧重于传染病和流行病,抗癌药物无人问津。1955年全国提出向科学进军,抗癌药的问题也开始引起国内医药学界的注意。1955年底在我国举办的一次国际性抗生素学术会议上[2],有人建议要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承担抗癌抗生素类的药物研究任务,那时笔者刚从前苏联留学归国不久,在药物所接受了此任务。1956年全国制定12年科学研究远景规划,抗癌药物研究被正式纳入国家科研规划之中,许多医药院校及科研机构相继参加到此项工作之中。 20世纪50年代末期是我国大跃进开始的年代,那时倡导解放思想,科学研究搞群众运动,抗癌药物的研究迅速升温。人们积极进行抗癌中草药的调查,广泛收集单方、验方、复方及传统的中草药,群众性的抗癌药物筛选活动蓬蓬勃勃,发现了不少苗子药。1966~1976年期间在全国逐渐掀起研究六类抗癌药物的热潮,即对喜树、斑蝥、三尖杉、农吉利、秋水仙及三棱莪术(亦称六匹马)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此时期的工作可算是我国抗癌药的早期研究阶段,经过十多年的实践,积累了不少知识和经验,为后来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全国改革开放形势的推动下,国际交往增加,不少人有机会到国外去访问考察,进行合作研究,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了解到国际上的最新动向,学者

海洋生物制药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海洋药物研究发展现状及展望 摘要:现代生物技术在制药产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海洋生物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推动了海洋生物药物的研究,是今后生物技术药物的发展方向。综述了生物技术在海洋药物开发中的应用,并展望了新世纪海洋生物制药的前景。 关键词:海洋生物药物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研究展望 海洋生物是巨大的生物资源库,由于海洋环境的特殊性和科学技术手段的限制,以往人们对海洋生物的研究和开发受到严重的限制。现代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为研究和开发海洋生物搭建的平台,提供了锐利的武器。海洋生物技术是将现代生物技术的各种技术手段,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微生物技术、酶工程技术、生化分离技术等应用于海洋生物领域形成的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分支[1]。 海洋药物研究经历近半个世纪的探索和发展,已经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积累和丰富的研究资料,特别是近年来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海洋药物开发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发展方向。现代的化学研究方法与多种生物技术越来越紧密地结合,已成为当今海洋药物研究发展的主流,并且是今后数十年海洋药物研究的主要趋势。随着海洋开发步伐的加快和现代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从海洋生物中发现活性天然产物,并将其开发成新型药物得到了研究人员的普遍重视[2]。 (一)海洋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 1、海洋生物药物 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着“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三大问题的严峻挑战,一直以来作为药物主要来源的陆地生物正面临着被开发殆尽的危险。向海洋进军,开发海洋药物迫在眉睫。海洋作为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在某种意义上,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培养体系。海洋生物处于高盐、高压、低温和无光照的环境中,相互间的生态作用多是通过物种间化学作用物质如信息素(pheromones)、种间激素(kairomones)、拒食剂(feeding deterrents)等来实现,远比陆生生物复杂和广泛,这导致海洋生物,特别是深海生物体内含有与陆地生物无法比拟的化学结构奇特、新颖并具有高活性、高药效的先导化合物,为新药研发提供了大量模式结构和药物前体[3]。 2、海洋天然活性成分的发现

抗菌抗病毒海洋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抗菌、抗病毒海洋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班级:生物工程1311班姓名:张坤煌学号:201321042023 摘要:进入21 世纪以来,海洋生物已成为天然药物的重要来源之一,从各类海洋生物中可提取分离到具有各种药用活性的化合物,具有开发成新药的潜力。海洋多变复杂的环境导致了海洋生物的多样性。近年来,在对海洋生物的研究中发现了许多独特的生物活性物质。通过对这些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药理研究,为新药的开发和各种疑难疾病的治愈提供了新的希望。本文就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几种重要生物活性,如抗菌、抗病毒,分别进行概述,概括了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同时对海洋生物活性物质主要种类、研究方法和具体应用进行了简要阐述,对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抗菌、抗病毒。 Abstract: Since the 21st century marine organism has become one of important source of natural medicines. Medicinal active compounds extracted and separated from which have the potential of being new medicines.The environment of sea is changeable and complex,which causes the diversity of marine microorganism.In recent years,many unique bio active materials were found in the researches of marine microorganism.The extraction and pharmacology of these bio active materials were studied,which provide new hope for the development to of new medicines and the cure of different diseases.Several kinds of important bio activity of active materials from marine microorganism were introduced,such as anti-tumor,antibacterial,enzyme and enzyme inhibitor activity.And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active materials from marine microorganism we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the main kinds,research method and concrete application of marine organism were briefly expounded,and foreground of marine organism in near future were prospected. Key words: Marine organism;Active material;Anti-bacteria;Anti-virus 海洋是生命的发源地,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其中生物种类20多万种,其多样性远远超过陆地生物的多样性。由于海洋环境具有高盐度、高压、低营养、低温和无光照等条件,从而形成了海洋生物与陆地生物不同的生长方式和代谢系统。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海洋生物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了多种多样的生物及许多具有新颖、特异化学结构的生物活性物质。海洋生物活性物质主要包括生物信息物质、生理活性物质、海洋生物毒素及生物功能材料等。目前,从海洋生物中已相继发现300余种新型化合物,结构新颖并具有多样性:有枯类、聚醚类、当醇类、皂昔类、生物碱、多糖、小分子肤、核酸及蛋白质等,并具有丰富的生理及药理活性,包括抗菌、抗病毒等多种功能。多年来,国内外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试图从中开发结构明确,疗效肯定的新型生物活性物质,以用于攻克人类面临的重大疑难疾病,其中具有高生物活性和高选择性的海洋生物毒素备受重视,成为研究的热点。 国内外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研究现状 1.1 国外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研究现状 美国是最早研究海洋生物抗菌肽物质的国家之一。随着“回归自然”浪潮的出现,人们越来越关心环境生态与污染、化学致癌物等的关系。天然产物的化学分离与化学分析的长足进步,使现在能以从前根本不可实现的速度进行分子的提取与鉴定。 日本海洋生物技术研究院及海洋科学和技术中心每年用于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开发的经费为

铂类金属抗癌药物的研究进展.

铂类金属抗癌药物的研究进展 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系 021131097 魏永懿 前言 自1967年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教授Rosenberg B.和Camp V.发现顺铂具有抗癌活性以来,铂类金属抗癌药物的合成应用和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顺铂和卡铂已成为癌症化疗不可缺少的药物。1995年WHO对上百种治癌药物进行排名,顺铂的综合评价(疗效,市场等)位居榜前,列第2位。另据统计,在我国以顺铂为主或有顺铂参加配伍的化疗方案占所有化疗方案的70%—80%。顺铂和卡铂所获得的成就,极大地鼓舞了各国学者去研究更好、更有效的新药。在过去的25年里有几千个新的铂族化合物进入筛选,其中的28个化合物进入临床研究,有4个化合物已获得批准进入市场,还有2—3个化合物将获得生产批文。展现了铂族抗癌药物良好的应用前景。 铂类抗癌药物的市场销售额几十年来增长迅速。1996年顺铂和卡铂已进入全世界销售额领先的十大抗肿瘤药物之中,分别列第8应和第5位。1999年卡铂又进入全球最畅销的前150个非处方药行列中,列第66位。其市场潜力巨大,同时展现了铂族抗癌药物良好的应用前景。 铂类抗癌物质的发现过程 事情发生在1965年。一天,在美国密执根大学的实验室里,卢森堡博士和同事一起正在做一个关于电场对细菌影响的实验。他们选用大肠义氏杆菌(Eshefichia Co1i)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把它们放入一种“C”介质的培养液中(此培养液由NH4Cl2g/L,NaH2P046g/L, KH2P043g/L,NaCl3g/L,MgCl20.01g/L,Na2SO40.026g/L组成,鼓入压缩空气,然后在培养室中放入两个半圆柱形的惰性金属铂电极,电极接上演串可以50周/秒-100000周/秒改变的交流电源。 实验开始了。当频率为1000周/秒的交流电加在电极两端,通2安培的电流两小时后,发生了怪事: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培养液中的大肠杆菌疯狂地伸长,茵体成丝状。它的长度竟然为正常细菌的300倍,然而细菌的个数却没有增加。用生物学的语言来描述,就是茵体并没有发生分裂,它们的繁殖被抑制了,但细菌的生长却没有被阻止。这意味着茵体产生了病态。 这个意外的发现,大大激起了研究者们的兴趣。是什么因素促使菌体变形生长呢?在以往的细菌培养研究中,也曾观察到一些物理因素,例如紫外辐射,培养液渗透压温度或者酸度的改变,都会影响菌体的生长。他们分别研究了这些影响因素,一个个实验都做了,但并未得到类似的结果。会不会是电场对细菌的生长施加了影响呢?然而,实验结果表明,如果不鼓入空气,仅仅通入氯气和氦气,电场也不能显示其威风,即需要氧化性气氛。这里,使人们意识到并非物理因素,而是化学因素,并且是由氧气参与的电化学过程,使菌体产生异常生长。显然,产生了氧化性的电解产物。用KI-淀粉试剂检验电解后的培养液,呈现淀粉-碘分子络合物的典型蓝色,这也证实了这种电解产物的存在,而通电前的培养液却不能使该试剂变色。 那么,这种抗菌性的氧化产物是什么呢?他们企图从电解液中捡定出诸如ClO-、H202,、S2042-等可能的氧化性分子或离子,但都末检出。反过来,他们向培养液中加入ClO-、H202和氮的氧化物等,试图激起大肠杆菌的异常生长,但是奇迹并没有发生。 事情就这样不了了之了吗?不!人们知道大自然的真面目总是深藏在一层层面纱后面的。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 第29卷第4期 JOURNAL OF T HE GRADUATES VOL129№4 2008 S UN Y AT2SE N UN I V ERSI TY(NAT URAL SC I E NCES、M E D I C I N E) 2008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3 郑晓克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广州510080) 摘 要:综述分析了抗肿瘤药物近年来的新进展,包括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 以细胞信号传导分子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分化诱导剂、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剂等。 关键词:抗肿瘤药物 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死亡率仅次于心血管病而位居第 二。随着分子肿瘤学的发展,人们发现细胞周期失控是癌变的重要原因。细胞内促增殖系统成分的过度表达与抑增殖系统成分的缺失均可引起细胞增殖失控而导致癌变。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飞速进展,恶性肿瘤细胞内的信号转导、细胞周期的调控、细胞凋亡的诱导、血管生成以及细胞与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等各种基本过程正在被逐步阐明。以一 ,发现选择性作用于特定靶点的高效、低毒、特异性强的新型抗癌药物已成为当今抗肿瘤药物研究开发的重要方向。目前抗肿瘤药物研发的焦点正在从传统细胞毒类药物转移到针对肿瘤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导致这一转变的本质根源在于:传统细胞毒类药物由于主要作用于DNA、RNA和微管蛋白等与细胞生死攸关的共有组分,致使其选择性低、毒性大。相反,多种信号转导通路的关键组分在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及不同类型肿瘤细胞之间存在巨大差异,这一差异的存在及阐明使高选择性、高效、低毒的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面临历史性的重大机遇。正是上述差异使肿瘤细胞区别于正常细胞,不同肿瘤相互区别。靶向这些组分的抗肿瘤药物不但可望降低毒性,而且可实现个体化治疗,使治疗效益最大化。 3收稿日期:2008-10-08 作者简介:郑晓克,女,1982年生,汉族,河南人,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2008级药理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细胞的细胞骨架研究,电子邮箱ki2 ki118576@s ohu1com。

我国海洋药物研究存在的问题

?有关专家认为,尽管中国海洋生命活性物质和海洋药物的研究开发已经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但是仍存在许多问题,诸如:一、发现的药用海洋生物品种十分有限。大部分来自沿海或近海,与中国庞大的海洋资源总量相比很不相称,特别是微生物、浮游生物的开发偏少;一类海洋新药十分罕见,这与中国新药开发的总体水平一致,创新有待加强;仅仅在剂型上的改进已远远不能满足今后的自身发展与国际竞争需要。 ?二、要注意我国海洋知识产权的保护。我国已加人世界贸易组织, 强化“海洋知识产权意识”尤为必要。这一意识有两方面的涵义:1、由于全球气候的变化和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 许多海洋生物在人类还未来得及跟它们见面、起名或编号之前就悄悄地灭绝了。人类目前能做的就是加紧这方面的科学研究, 对海洋生物进行较广泛的生物学和化学研究, 尽快获取其对人类有某些意义如药用价值的内在信息, 并使其早日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服务。 ?2、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在海洋天然产物研究方面极为活跃例如, 能基本反映天然产物研究动态的国际学术刊物《Journal of nature products》近年刊登的海洋天然产物的研究论文成倍地增加。而且有的抢先对我国海域内海洋生物中的宝贵物质提出专利申请而受到国外知识产权的保护。我国是海洋大国, 国家在这方面已经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但从总体上讲, 我国对海洋生物资源的研究与利用仍显落后, 以上情况的出现无疑对人口最多、药品食品需求量最大的中国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3、是海洋生物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严重滞后。创新是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企业的创新成果还没有得到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由于缺乏有关保护意识,一些学者急于在国外发表有关科研学术论文,导致关键性技术泄露,使我国的海洋生物医药生产处于被动地位,丧失主导权。 ?由于我国国力有限,对新药研发资金投入不足,国内大部分生物医药都是模仿而来,这将潜伏着巨大的危机. 据统计,我国药品(化学药品) 生产97 %以上是仿制品.足见我国创制一类新药的能力太弱. 仿制保护期内的专利药品不能出口,只能内销.加入WTO 后,欧美国家来我国申请专利越来越多,因此我们必须承认其国家专利,而目前大量仿制的药物可能会引发大量的诉讼. 国外大型制药企业早已虎视眈眈,瞄准国内最大的企业下手,如果败诉,则损失惨重. 有的药业投资仿制外国新药,产品还没上市就被列为起诉的“黑名单”,一些产品可能会遇到产权纠纷的问题.??三、开展海洋药物或活性天然产物来源研究,改变海洋药物开发利用过度对天然资源的依赖, 以保证海洋药物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避免一旦海洋开发利用对象由于过度采集导致资源枯褐所造成的毁灭性后果。为此, 必要加强以下几方面研究: ?①海洋农牧化研究。对于只能从海洋生物资源中提取的海洋药物, 若该海洋生物不能大规模批量重复采集, 则要研究其规模养殖的技术, 尽快使其农牧化, 从而保证原料的来源。②“替代来源”的研究。新分布研究有些海洋活性物质可能在近缘生物中也有分布, 且含量较高。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有望拓宽海洋药物的来源。新生物技术途径研究有些海洋药物如蛋白质、多肤可以考虑用基因工程的方法解决其来源问题。结构较为复杂的其他类型海洋活性物质的来源也可采用其他现代生物技术如组织培养和细胞工程来解决。少数生物学研究较为深人的海洋生物还可通过转基因技术扩大其生物材料来源、提高活性物质的生物合成量。③可合成性研究。结构简单的普鲁卡因原来是从结构复杂的古柯碱优化而来的。许多海洋药物结构较为复杂, 若天然资源和生物技术无法保证其可持续性, 则可考虑在保证和提高生物

铂类抗癌药物的机理与应用研究

铂类抗癌药物的机理与应用研究 【摘要】:金属药物有许多其它药物无法比拟的独特性质,以顺铂为代表的铂类抗癌药物在癌症临床化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本文综述了铂类抗癌药的分类、发展和各类抗癌药的简介、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关键词】:铂配合物、铂类抗癌药物、抗癌机理、分类、应用 一、前言 癌症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人类因癌症而引起的死亡率是所有疾病死亡率的第二位,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的特点是细胞或变异的细胞异常增殖,并能侵入周围的组织,其潜在的危险性很大。所以人类一直在研究能有效治疗癌症的药物。因此金属类的药用性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开辟了金属类抗癌药物研究的新领域。随着人们对金属类的药理作用认识的进一步深入,新的高效、低毒、具有抗癌活性的金属化合物不断被合成出来。~二、铂类抗癌药物的抗癌作用原理 铂类抗癌药物的抗癌作用原理与传统的抗癌药不同,通过大量的研究和试验,初步确定铂类抗癌药物的抗癌机制可分为四个步骤:跨膜转运、水合解离、靶向迁移、作用于DNA,引起DNA复制障碍,从而抑制癌细胞的分裂。与其他抗癌药一样,铂类抗癌药影响DNA合成的作用是非特异性的。但肿瘤细胞比正常细胞增殖快,合成DNA迅速,并且DNA受损后的修复功能不完善,因此,肿瘤细胞对抗癌药的细胞毒作用更为敏感,从而显示出药物的抗癌作用。 三、铂配合物的抗癌机理 (1)顺式构型的铂配合物抗癌机理 顺式铂类金属药物是一类新型的抗癌药,其抗癌作用机制与传统的有机药不同。我国著名的生物无机化学家曾提出金属一细胞相互作用的多靶模型,为后来更多的实验事实所支持。郭子建研究了代表性第三代顺式铂类抗癌药物的结构特征及其与DNA的特异性空间识别作用;发现了一系列抗癌以及对转移性癌细胞有抑制作用的金属配合物.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2)反式构型的铂配合物抗癌机理 众所周知,顺式构型铂类配合物的抗癌机制一般认为是配合物中的金属铂与癌细胞的DNA中含氮碱基作用,形成加合物而阻止了DNA的复制。从目前研究的结

海洋微生物药物研究进展

升高势必会制约原油的深度加工,因此原油脱 钙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目前最简便的 脱钙方法就是向原油中加入脱钙剂,而现阶段 的脱钙剂存在着诸多的不足,研制新型、高效、廉价的脱钙剂将成为原油脱钙技术的主要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刘灿刚,樊毅敏,徐振洪,等.原油脱钙技术的进展[J].石油与天 然气化工,2000,29(2):72-74. [2]Vreugdenhil W,Ma Mao.Calcium Contamination in FCC Catalyst [J].Catalysts Courier,1999,37(10):3-5. [3]张青,张文星,汪燮卿.原油脱钙技术现状与展望[J].石油化工 动态,1999,7(3):42-44. [4]朱玉霞,汪燮卿.原料油中的钙分布在催化裂化过程中的变化 [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1999,15(1):37-41. [5]石伟健.原油脱钙剂脱钙规律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 论文,2003.[6]赵玉军,殷保华.原油脱钙工艺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山东 化工,2007,36(5):25-28. [7]罗来龙,于曙艳,马忠庭,等.原油萃取脱钙技术的研究及工业 应用[J].炼油技术与工程,2004,34(10):49-51.[8]徐振洪,谭丽,于丽,等.原油脱钙剂工业试验[J].炼油技术与工 程,2004,34(10):46-48.[9]李永存.原油及重油脱钙[J].石油炼制,1990,(8):32-36. [10]吴江英.炼油工业中的脱钙技术[J].世界石油工业,1999,6(7): 50-53. [11]于娟,周华,郭淑莲.微生物脱除高钙原油中钙的研究[J].新疆 石油天然气,2007,3(2):49-51. [12]徐岳峰,张佩甫.原油中金属杂志的脱除[J].炼油设计,1994,24 (5):27-31. [13]王中亭.用有机磷酸及其盐类从油料中脱除金属[P].中国专利, CN1120575.1996. [14]吴江英,翁惠新.炼油工业中的脱钙剂[J].炼油设计,2000,30 (3):57-61. 海洋是地球上物质资源最丰富的区域。在陆栖 微生物抗生素、 酶抑制剂等生物活性物质上已被大量开发和应用的今天,寻找新种属或特殊性状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生新型药物的难度越来越大。 不同于陆地微生物的海洋微生物,由于其生存 环境的艰难苛刻(高盐、高压、缺氧等),为求生存及竟争生存空间,很多海洋微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 第26卷第4期2012年7月天津化工Tianjin Chemical Industry Vol.26No.4Jul.2012 海洋微生物药物研究进展 王 霞 (青岛科技大学化工学院,山东青岛266042) 摘要: 介绍了海洋微生物活性物质的特点、分类和研究进展,简单阐述了海洋微生物药物活性物质研究的方法,并展望了海洋微生物药物及其资源的发展前景。关键词: 海洋微生物;海洋微生物药物;研究进展doi:10.3969/j.issn.1008-1267.2012.04.002 中图分类号:Q939.93 文章编号:1008-1267(2012)04-0004-03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2-03-16 作者简介:王霞(1984-),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生物技术方向。 Research advance of marine microorganism drugs WANG Xia (Chemical Engineering Institute,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Qingdao Shandong 266042,China ) Abstract:The characteristics 、classification and research developments of active substances in marine microorganism were introduced ,and its research methods was reviewed.At the same time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active substances in marine microorganism was forecasted in the paper.Key words:marine microorganism ;marine microorganism drugs ;research advance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