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做好新闻编译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做好新闻编译工作
作者:马琎晶
来源:《新闻世界》2010年第06期
【摘要】新闻编译有别于一般形式上的翻译。在新闻编译工作中,编译人员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使他们不能只顾译文对原文是否忠诚,而应更多关注译文在非本土环境中能否产生预期的传播效果,非本土的受众能否接受。本文探讨了新闻编译工作的影响因素、编译工作的特点、以及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做好编译工作。
【关键词】新闻编译对外传播对外宣传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因此,一个国家的对外传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外传播既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形态,同时又与国家或民族的利益紧密联系,它要求新闻编译人员对原有的新闻文本进行加工,“将原语文化信息传换成译语文化信息以满足读者特定需求”①,通过这种有目的的取舍活动,实现信息在不同意识和文化形态下的传播和解读,以满足本国媒介所要对外传播的内容。
在当今的国际环境中,我国越来越重视和依靠高质量的对外宣传,依托超越不同文化差异和障碍的跨文化传播,树立崭新的国际形象,于是高质量的新闻编译就成了我国对外传播成功的重要保障。
一、影响新闻编译工作的因素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不断走进我们的视野,我国自身的发展也越来越国际化。在这种情况下,跨地域、跨民族、跨文化的交流也在与日俱增。但是由于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文化认知等的不同,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制约和影响因素。
1、社会形态和社会背景
对外新闻记者与国内新闻记者的最大不同在于,前者同时肩负着不同文化交流的使命。因此,在对新闻事实的评价和选择中,总是打上自身利益集团的深深印记,这也是新闻报道中的价值取向,中外新闻界概莫能外。②这样,记者们总是按照自己国家的文化习惯、形成的价值取向,来选取新闻角度进行对外新闻报道。
于是,我们不难发现,同一时期出现的同一新闻事实,尤其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政治事件,我国和外国新闻工作者对它的报道角度、立场、关注的焦点、叙事方式以及所表达出来的观点态度都有所不同。这并不是由于不同国家的新闻编译者的个人喜好造成的,而是因其各自身后不同的社会形态和背景所形成的。
2、文化背景
研究表明,东亚国家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以视社会关系为一切关系的核心,人们的活动必须以维护社会和谐为原则,在传播模式上以集体主义取向为向导。③我国正是这种文化的代表,这就与欧美等西方国家强调个人为主的文化有区别,因此我国在对外传播时所选取的报道角度也会有所不同。
3、译入国立场
在对外报道和宣传的过程中,首要原则是对国家有利。新闻编译者通过选取合理的报道角度,可以促进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同时也能够准确、客观地树立中国的形象,让世界看到一个更加真实的中国。
同时,要立足于本国立场,坚持正面报道为主,及时将外国人关注的热点问题报道出去。当然,对外报道要讲究“适度”,不能照搬国内报道,应深入了解国外受众急于“想知道什么”,将他们所关注的事情以正面报道的形式发布出去,做到去伪存真、客观公正、张弛有度。④
二、新闻编译工作的特点
新闻编译,从字面上来看似乎就是把本国媒体的新闻翻译成外文,但新闻编译又不只是普通的翻译,在编译的背后受诸多的因素影响和制约。一个国家的对外宣传报道要服务于自身的利益,以求树立自身良好的国际形象。因此,新闻编译也是一个新闻“筛选”的过程。
归纳起来,对外新闻编译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随着科技进步和现代化通讯设备的使用,国际新闻的选材和翻译要求迅速及时,否则读者和观众就不能够及时了解事件的最新进展。因而新闻编译是一项紧张而繁重的工作。其次,是新闻编译工作责任重大。如果编译出错误,编辑和发稿人没有发现而被国内外新闻媒体采用,其后果不堪设想,会降低一个国家新闻媒体的信任度,同时也会使国外和本国受众遭受不必要的信息误导。最后对新闻编译者的业务水平要求高。新闻编译不但要快,而且要编译得好,因此编译人员除了有较高的业务水平,还要有丰富的国际知识和政治敏感性。各国的国情不同,从行政区划到军事管理,从公民选举到货币政策,从风俗习惯到社会生活,编译人员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三、如何做好我国对外新闻编译工作
首先,要适应新形势,转变固有对外传播模式。过去,我国的对外宣传一直倾向于“政府I——媒体——政府II(包括各种机构)”的传播模式。因此,我们对外报道固守的观念是“我们的受众是外国政府和机构”。⑤由此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我国的对外报道大多以编译政治新闻等重大事件为主,内容严肃、呆板,缺乏趣味性和灵活性。编译报道大多“报喜不报忧”,往往引起西方媒体的猜忌和不信任,也就很难占领西方主流媒体的版面与时段。
针对这一现状,中央适时提出外宣报道的“三贴近”原则,即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⑥我们只要认真贯彻这一对外传播的指导思想,做到从传播对象的接受效果来考虑问题,以平和、诚恳的态度来对待编译工作,我国的对外新闻报道会打破固有的单一模式,更加适应国际新形势。
其次,贴近国外受众。我国之前坚持的“以我为中心”的对外报道方针,即坚持自己长期以来所固有的传播目标、内容、方向、方法和手段,媒体自说自话而全然不顾国外受众的实际信息需求。要改变这种对外报道的思路,就要以国外受众的需要作为传播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无论是报道内容的选择,还是新闻产品的编译加工,都力求做到在受众的语言文化环境中传播新闻。
就我国的对外新闻报道而言,新闻编译者首先要做的就是在大量的国内新闻报道中选择想要编译的文章,其次是在要编译的文章中选择适合编译的素材,再次是选择恰当的字眼,最后是根据国外读者的语言习惯,选择表达方式。
面对现今全球信息化以及国际传播的飞速发展,我国要在对外新闻报道中保留自身民族特色,新闻编译人员就必须在树立舆论导向方面建立自己的正面立场,最重要的是以政治眼光对国际新闻报道进行过滤。有关国际传播的研究表明:媒体总是按照政治和意识形态的需要设定他国新闻较为固定的议题框架,媒体报道的一系列程序,从选题、确定主题到选择角度、关键词等,不断地适应这个框架,强化这个框架。■
参考文献
①黄宗廉:《变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78
②顾潜:《中西方新闻传播:冲突交融共存》[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③麻争旗,《论国际新闻编译的文化策略》[J].《现代传播》,2005(1)
④张代会,《对外宣传报道中的“度”与“适度”》,《理论与思考》,2007.5(下半月)
⑤余泽梅,《跨文化传播与外宣新闻策略思考》,《新闻知识》,2007.6
⑥闫晓虹,《中国对外报道技巧初探》,人民网,2007.6.1
(作者:陕西师范大学08级新闻学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