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
学生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要学会应用。
只有学会应用,才能使学生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乐学会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要完成新课程标准中的这一重要教学任务,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信息,感受数学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鼓励学生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运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问题;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促使学生寻找实际背影,探索应用价值,从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现谈谈本人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的做法:
一、开展课前调查,萌发应用意识。
现代社会在步入信息时代,照搬书本例题教学时代已过去,尽管教材再改革,但是书中例题与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仍然存在距离,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跳出教材,巧妙地组合创新内容,使学生不再感到学习就是研究书本的知识,做书本上的练习,和实际生活是两回事,和自己的生活相差甚远,甚至不相干。
教师要善于把生活中的现实和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摆在学生面前,让其观察生活,收集信息,激发他们的已知冲突,促使他们自主地去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在掌握知识,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到知识的价值。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为数学知识的学习收集材料,让学生在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感受到数学的存在,切实体会到数学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促使学生自觉地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萌发应用意识。
例如:在教学:吨的认识”时,由于吨
是较大的重量单位,三年纪学生在课堂中受环境限制,无法亲自去感受。
所以在课前让学生去商店、建筑工地等社会场所中去充分了解重量单位,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哪些事物可以用吨来作单位,课堂上对新授知识学生不是一片空白,而是满载着获取的资料,质疑的问题和自己初步的了解。
有了这些准备,知识的获取过程也轻松自如了。
再例如:教学“百分率”这一内容,课前让学生进行调查,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百分数,是怎样用的?学生收集了大量的资料:衣物成分含棉量、某种酒的度数、工厂产品的合格率、树木的成活率等。
并且由于兴趣使然,一些学生通过请教别人,了解了其中的意义及在生活中怎样应用。
课上,一张张记录着学生收集信息调查结果的纸条,喜滋滋地摆在桌面上,这些是他们对生活知识的收集和提炼。
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信息和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投入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中,直接切入本课知识重点。
在收集信息中,学生了解的是社会,深入的是生活实践,观察能力、逻辑能力和推理能力明显提高,求百分率这个知识重点,在学生头脑中也就水到渠成地理解了。
所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从日常生活入手学习知识,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并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迈出坚实的一步,让他们善于“发现”问题,他们才会善于“解决”问题。
二、创设情境,培养应用意识。
现实生活是孕育数学的沃土,学生周围的现实世界应成为探索的源泉,数学知识的学习应当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学中,教师中,教师要着力于研究学生的生活背景,致力于捕捉生活背景与学习材料之间的内
在联系,帮助学生主动寻法求新知识的生活原型,提拱新知识的生活背景,使学生借助生活中的产际情境来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为新知识的应用找到生长点。
知识、生活分家,这是多年来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抽象的生活,具体的现实生活在学生头脑中两者格格不入,截然不同。
恰当地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生活中,立足于实际需要中去寻求知识,向学生渗透用数学的思想,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这一内容,课上我改变引入方法,没有照以往先出示投影准备题,再讲新课,而是轻松地问:“同学们,你们经常做一些什么运动?踢足球、跳绳、跑步——学生畅所欲言,全然没有上数学课的呆板和紧张。
“注重锻炼身体,你们真棒”!我及时给予鼓励,并继续说:“据我了解,我们班许多同学一大早就起来跑步”,随后我便出现一个男同学和一个女同学各自跑步的路线图让学生观察两位同学各
沿什么路线跑的?学生回答:“男同学是沿正方形路线跑的,女同学是沿圆形路线跑的。
男同学跑的是正方形的周长,女同学跑的是圆的周长”。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新知识的心情迫不及待,“他们各自跑的路程是多少呢”?一个问号把学生印象中怎样求圆的周长的问题,转化成学主动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又如:教学“条形统计图”进,我让学生调查的本校男女同学的情况让学生做介绍,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老师提出问题:怎样才能便直观地比较每个年纪男女生人数的多少?从而把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是程度就越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轻松和谐
的课堂氛围入手,让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知识和日常生活的交触,既激发学生学生的求知欲,又立足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进而乐此不彼地去学习。
三、让学生经历、体验学习的过程,增强应用意识。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从具体的问题到抽象的概念,得到抽象化的知识后再把他们应用到现实情境中,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学生自己探究,概括的知识,才能真正纳入他们已有的认识结构,获得深刻的理解,也更便于应用。
把学生自己的自主探究,概括活动放到他熟悉的生活中,他会更感兴趣,也易于更快地探究,理解到知识的实质。
所以在教学中,面对学生自己收集的材料,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把学生自觉纳入到获得取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才会得以提高,学生才会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在学习“年、月、日”这部分知识时,我让学生例举出日常生活中对这部分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如一年有12个月,一年有365天等。
再让学生观察收集到的各种年历卡,提出或总结发现的问题,接着让学生运用这些已有的知识设计2008年的日历,在主动探究中去感悟、去体验新和知识点,将已有的旧知识经验与新知识融合,让学生开展合理的设想,探究预见、讨论、辩解,在具体的日历制作中有目的地寻找每个月份是几天,哪几个月有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是否二月都是28天等关键问题,学生在设计完日历以后,还通过对此观察发
现每隔四年一闰,这一特殊的知识。
2008年恰是闰年,这一年有366天,这使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学会了知识,使探究变成了自身学习的需要。
知识和实际动手的有机结合,知识植根于学生的主动探究中,敢于、善于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给学生的思维在纵横两方面创设了广阔的空间。
在孜孜不倦、主动探究中,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都得以提高,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使学生从思维的等待状态向思维的主动探究状态飞跃,实践能力在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中得到了培养。
四、课后学以致用,巩固学生的应用意识。
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悉应用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知识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更熟练地运用。
学以致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价值所有,在知识的运用过程中,促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掌握得更熟练,更透彻,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让学生在感受成功的同时,也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
例如:学习了“利息、利率”这个内容时,学生理解了利息一、利率的含义,知道了计算利息的方法,学生跃跃欲试的心情可想而知,书上的习题学生感觉不够“解渴”。
此时,我及时安排了以下作业:(1)做自己的小会计,到很行去了解利率,然后把自己积攒的钱存起来,想一想怎样存最合算,把你的分析汇报给大家。
(2)做家庭小助手,帮助妈妈理财,算一算妈妈存的钱利息是多少?到期后应取回多少钱?怎样存钱最合算?学生非常有兴趣,调查、分析、计算、反复比较,最后存钱。
在这一系列的实践中,学生对利息、利率这一知识的礼节极为深刻,同时,学生的观察力、比较能力、
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得到很大的提高。
另外,此项活动与对学生进行了不乱花钱、珍惜家长劳动果实的思想教育,实现了教知识与育人的同步。
总之,拉近知识与生活的距离,使知识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注重课前社会调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课堂上,敢于放手,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去解决问题;给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为培养、提高学生的运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
学习知识与运用知识的有机结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其思维向广度、深度拓展,使学生成为学心的主人,成为生活的主人。
让学生真正亲近数学,让数学真正走进学生生活,在实践与运用中实现学习数学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