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功能对等角度比较《夏洛的网》两个中译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功能对等角度比较《夏洛的网》两个中译本
作者:张成梅
来源:《文存阅刊》2018年第03期
摘要:美国翻译学家奈达认为译者应着眼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尽量达到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等值。
本文运用功能对等理论分析比较《夏洛的网》两个译本,有助于更好地验证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上的实用性和适用性。
关键词:功能对等;夏洛的网;中译本;分析比较
《夏洛的网》(Charlotte’s Web)是由美国作家E.B. White 所著,堪称世界儿童文学宝库中的经典。
目前我国现已公开出版三个翻译版本: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康馨译本,2000年肖毛翻译的网络译本,以及2004年上海译文出版社的任溶溶译本。
本文中,作者将选取康馨和任溶溶的版本进行比较分析。
1.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尤金·奈达(Nida, Eugene. A. )是美国当代著名的翻译理论家,被誉为西方“现代翻译理论之父”。
奈达的“功能对等”强调的是两种语言接受者的感受应该大致相同,追求的是两种效果之间的对等。
因此,本文就《夏洛的网》两个中译本进行比较,从具体实践角度探索功能对等理论对于指导翻译的适用性。
2.《夏洛的网》及其译本介绍
《夏洛的网》被誉为二十世纪读者最多、最受爱戴的童话之一。
这部讲述一头猪和一只蜘蛛的童话故事不但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而且也被许多大人奉为生命中的经典。
康馨版中译本于1979年人文社出版。
她的译文非常高雅,讲究韵律,在她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四字成语。
任溶溶是我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和翻译家。
他翻译时使用儿童的语言,注重给小读者们创设极富想象力的氛围。
任溶溶翻译的中文版本,是目前流传的最广的一个版本。
3.功能对等理论在《夏洛的网》中译本中的应用
“功能对等”的翻译“就是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
”(Nida & Taber, 1969)。
由于这本书的最主要读者是儿童,这就决定译文需要浅显易懂的文字和形式。
例1:Rain spattered against Mrs. Zukerman’s kitchen windows and came gushing out of the downspouts.(White, 2003, 64)
康馨译:雨打在查克曼太太厨房的窗上。
雨从隔漏急流下来。
(1979:46)
任溶溶译:雨水噼噼啪啪地打在朱克曼太太的厨房窗上,咕咚咕咚地涌出水管。
(2007:38)
康馨把spatter翻译成“打在”,gush翻译成“流下了”都非常贴切;任溶溶的译文里加入了拟声词“噼噼啪啪”和“咕咚咕咚”模仿了下雨时的声音,将拟声词和叠音词巧妙的结合起来,形象生动,富有节奏感。
这能增加孩子们的想象并吸引注意力。
例2:“I’m a pig!” cried Avery,tossing handfuls of straw into the air. “Oink, oink,oink!”(White, 2003:167)
康馨译:“我是只猪!光--,光--,”阿汶叫着,把干草一把把抛向空中。
(1979:118)
任溶溶译:“我是猪!”爱弗里大叫,把大把大把的麦草撒向空中。
“呼噜,呼噜,呼噜!”(2007:102)
在英语里,“Olink”是作为表示猪发出声音的语气助词出现。
在康馨把“Olink”翻译成了“光--”,但这里是模仿小猪的声音,不贴切。
任溶溶把“Olink”译成小猪呼噜的语气词,不仅贴切生动,还让儿童读者体会到同样的场景。
例3:Then the hay would be hoisted, sweet and warm, into the big loft, until the whole barn seemed like a wonderful bed of timothy and clover. ( White, 2003:65)
康馨译:随后又暖又香的干草都装上阁楼,直到整个仓房变成了长穗草和苜蓿的可爱草田。
(1979:52)
任溶溶译:接下来,这些香喷喷热烘烘的干草给吊到那大阁楼上,直到整个谷仓像是一张用猫尾草和红花草做得大草床。
(2007:47)
“a wonderful bed of timothy and clever.”两位译者分别译为“长穗草和苜蓿的可爱草田”和“一张用猫尾草和红花草做得大草床”。
对于儿童来说,要选取简单易懂的词语和简短直接的句
子,“长穗草”和“苜蓿”儿童不容易理解。
任溶溶的翻译可能会好一点,不仅易懂,而且给儿童一个想象的空间。
4.结语
通过以上对《夏洛的网》译本的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指导儿童文学翻译上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实用性。
译者应该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文化背景知识,以达到最大的功能对等。
参考文献
[1] Nida, E. A. & Taber. C. R. 1969.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M]. Netherlands: E. J. Brill, Leiden.
[2] White,E. B. 2003. Charlotte’s Web [M]. London: Puffin Books.
[3] 范洁. 2014. 从《夏洛的网》看儿童文学翻译的异同 [J]. 梧州学院学报. 第四期.
[4] 康馨. 1979. 夏洛的网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5] 任溶溶. 2007. 夏洛的网 [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