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在中国(上)——蒙氏教育的思想概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者按: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类本该遵循的成长发展之过程在这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中变得岌岌可危。蒙氏早期教育发展至今,基于对人类自身发展之关切,努力让人类从一开始就学会执掌“生活”之主权,让教育回归“发展人自身”———教以成人。

全篇节选自刘咏思老师著《从70年代以来蒙台梭利对中国内地幼儿教育学科发展的影响》一文,鉴于当前社会蒙氏教育之诸多乱象,期望本文能够让业界对蒙氏教育有基本的认识和理解,亦为致力于推动蒙氏教育的幼教工作者提供务实的参考依据。谨以此文正名责实,以正视听!

1913年,《教育杂志》刊登了署名

“志厚”的《蒙台梭利女史之新教育法》一文。这是我国最早介绍蒙台梭利的文章,“近世以来,本一人之学说,实在实验,为教育界开一新纪元者,自福禄贝尔及裴斯泰洛齐之后,端推蒙氏……”

自清末明初,日本教师将德国福禄贝尔和意大利蒙氏教育思想与方法传入中国以来,蒙氏早期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历经波折。随着1914年

《蒙台梭利教育法》中文译本的出现,蒙氏教育思想传入

中国。但是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政治动荡、经济落后、生活困苦,幼儿园数量极少,蒙氏教育虽受到推崇,却无奈与当时的中国国情不符,因而未能传播开来。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幼教体系改革中,人们除了学习和沿用苏联的幼儿教育模式外,也在不断地探讨新的教学理论;直至80年代,蒙氏教育思想在中断了50多年后再一次受到我国幼教界关注;90年代之后,中国的蒙氏教育由理论研究为主转向理论和实践同时发展,其在中国幼教界的运用更是百花齐放。然而,近些年,社会上过度逐利的行为导致一些并不正规的蒙台梭利机构以商业化手法经营幼儿园,标准、规范、原则和底线等的缺失,导致蒙氏教育在中国的发展之路障碍重重,甚至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有负其教育之最初宗旨。

一、蒙台梭利的生平及教育思想的形成

玛利亚·蒙台梭利于1870年出生在意大利一小镇,自小对数学和科学产生浓厚兴趣。1890年修读物理、数学及自然科学,并取得优异成绩。1892年考入罗马大学修读医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医学学位。她关注发展障碍儿童的学习,设计出一套科学的教育方案,并

获得巨大成功。1907年,她受邀为罗马一贫民区创办了第一所“儿童之家”,对正常儿童进行教育实验研究,同样获得了成功,并逐渐形成了“蒙台梭利教育法”系统理论。1923年,获得罗马大学医学博士之后,她进一步完善该教育方案并运用于正常儿童,逐渐形成了一套更完整的幼儿教育方法。自此,“蒙台梭利教育法”成为国际上著名的早期教育模式之一。1929年,她与儿子共同创立了国际蒙台梭利协会。蒙台梭利于1952年在荷兰逝世,穷其一生献身教育事业。

(一)蒙氏教育之哲学观

蒙台梭利通过对幼儿的观察,发展出一套根据生命自然发展理论的科学教育哲学观。她承继了法国的鲁索、捷克的斐斯塔洛齐和德国的福禄贝尔等对自然教育的观点,善用科学观察,并亲身与各年龄层的孩子长期互动,形成其独特崭新

的儿童观。蒙台梭利提出了人类能力的获取依靠

“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 )的出现,以及婴幼儿对环境拥有全盘收纳的“吸收性心智”(Absorbent mind )现象,更提出除了

“肉体胚胎”之外,还拥有“精神胚胎”(Spiritual embryo )等首创理论。她认为,婴幼儿存有一种无意识心智,并跟随其发展循序成长。

蒙台梭利将“吸收性心智”分成两个

蒙台梭利在中国(上)

———蒙氏教育的思想概述

文|刘咏思

刘咏思

现任香港蒙特梭利研究及发展学会主席,香港幼教之母陈淑安院士的弟子,香港儿童无限学校创办人及校监,拥有16年蒙特梭利婴幼教前线工作经验。现重点研究汉字幼教法、幼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中西教育共通、家长教育及中国幼教发展史。

Expert

Column

专家之谈

22

幼教365·管理2019年2月E-mail:youjiao365cf@

阶段来解释:0~3岁之间的无意识心智、3~6岁之间的有意识心智,也就是从无意识的创造者到有意识的工作者的发展历程。具体而言,0~6岁时期的幼儿透过“吸收性心智”吸收环境中的一切信息,并依靠“敏感期”驱使自己与外界互动,完成自我建构,幼儿从外在环境所得,在内部进行同化、统合与调适,如海绵般持续吸收。婴幼儿会根据“敏感期”之所需(偏好)做出主动、自发的行为动

作,并与外在环境互动,达成发展的需要。因此,成人应该为幼儿提供真实、正向、丰富且有规律性的学习环境,让幼儿自在地从外部环境吸收养分。幼儿用双手操作以发展智力,使自身获得正常化成长,避免发展异常。

蒙氏教育范围包括:生活实务训练、感觉教育、数学教育、语言教育、自然科学教育(地理学、动物学、植物学)、社会文化教育、音乐和艺术教育等。以动手训练智能,须配有富含教育成分的具体事物让孩子操作互动。蒙台梭利设计了各学科教具,其内所隐含的错误更正功能,是为保障幼儿自尊心及增加自学信心而设,可让幼儿发展各方面的认知及协调、秩序、专心与独立之善习,借以养成自学习惯。操作教具的过程本身是“形而下”的,而操作教具过程所承载的人类能力之建构,是“形而上”的。

(二)蒙氏教育之教育观

蒙台梭利以培养整全(完整)的人为教育目的。她认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不仅只有认知过程。完整的人包括:身体的、情绪的、感觉的、认知的、心理的及精神的等多个层面。

蒙氏教学法是根据长期观察生成的。蒙台梭利在专业观察中的“十项发现”影响着其对教育的执行:第一,敏感期;第二,吸收性心智;第三,动作有助于婴幼儿的记忆、认知、思想和学习;第四,预备教育环境,即准备可操作之动手工

具;第五,自由与纪律,即孩子顺应秩序,

借以产生安全和归属感,他们在被精心

设计而有秩序的环境下作自由选择,这

是一种有条件的自由,以尊重自己、他人

和环境为原则,在这般前提互动之下可

产生自律;第六,孩子喜爱工作、重复练

习,即动手参与工作或游戏,越忙则越快

乐,因为熟练而掌握,这是可持续发展的

基础;第七,偏差与正常,即婴幼儿的人

格发展是否依靠发展其自身需要而得到

满足;第八,奖惩无用,即外在奖赏遏抑

主动性,变成物质化,难以深层发展;第

九,婴幼儿在具体环境中学习比在抽象

环境中容易,也能集中进行自我学习,在

未完成自身建构之前,其社会性发展难

以呈现;第十,成人角色,成人应先做专

业观察,再执行教育,要因材施教,以儿

童发展需要为教育核心,让婴幼儿发展

学习能力。教师要做的是“启导”,而不是

“教”,应扮演指导员的角色。

蒙氏教育之目标,不单指个体的发

展,个人参与真实社会生活更是不可或

缺。所以,每三年一次的混龄班,可助其发

展与不同龄孩子之间的交往。再者,蒙氏

学校所关注和强调的是过程,而非结果。

(三)蒙氏教学法

蒙氏教育之内涵包括三个要素:已

预备之环境、儿童和教师。蒙台梭利认

为,她提出的教学法有别于传统教学,因

为传统教学法只包括两个要素,即教师

和学生,且重视教师“以上对下”的教导

方式;而蒙氏教学法中多了第三个要素,

即环境,三者同等重要。

蒙氏活动室的管理相当依靠教师对

蒙氏教育深度理解的运营。研究蒙台梭

利的著名学者斯坦丁指出:“蒙台梭利教

育体系中,教师的教学艺术之关键在于,

既信奉不干预原则,又知道在何时必须

干预,干预到何种程度。”蒙氏教师的责

任是联系幼儿、环境与教具之间的关系。

蒙氏教室中若无教师存在,无论其环境

与教具多么完备,也无法发挥蒙氏教学

理念之功能。

蒙氏教学法的精髓就是给幼儿提供

已准备妥当的环境,让幼儿自在、自发、

自主地发展自身,进而培养其健全人格,

强调幼儿的自觉建构、自动探究、自信发

现,勇敢地面对将来。她用科学的教育观

诠释儿童的发展规律,将儿童从僵化的

教育中解放出来,尊重其独立存在的个

体性和心理发展的阶段性,让孩子通过

“工作”实现自我发展。

二、蒙台梭利对人类的贡献

我们在探讨世界幼儿教育发展史及

现当代幼儿教育的思想与思潮之际,从

不会忽略蒙氏教育对幼儿教育的影响。

玛利亚·蒙台梭利博士被誉为在世界幼儿

教育史上自福禄贝尔以来影响最大的人

物之一。这位意大利女医学博士,在医学、

人类学、哲学、心理学、生物学、物理学和教

育学等的综合研究基础上,通过吸收前人

的教育思想和多年的观察及实验,研究创

设了极具科学实证性的蒙氏教育,对当时

的浪漫派幼教产生了冲击。蒙氏教育除了

兴盛于欧美等一些先进国家外,同时也受

到部分亚洲国家的关顾,如日本、韩国、中

国等,在不少地区更是起到了正面发展作

用。她以教育推进人类社会和平、发展与

进步,曾四度荣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

今天,其教育思想和方法仍被多个国家采

纳和运用。

蒙氏教育思想自19世纪传入中国

以来,就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中国教育的

发展。然而,任何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都

不是僵化的,对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

史、文化背景,不同的时代,都有着不同

的融合方式。我们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

中,只有深度思考并付诸大量的观察、实

践与研究,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获得长远

的落实与发展。P

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