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试论产业转移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评述

试论产业转移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评述

产业转移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评述引言产业转移是指企业将生产、经营等一系列活动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的过程。

产业转移不仅改变了生产要素的布局,也对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对产业转移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评述,旨在梳理相关学术研究成果,深入了解产业转移的现状和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产业转移的定义和类型产业转移是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获取更好的市场环境、提高竞争力等目的,将其生产要素和生产活动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的过程。

根据转移地区的不同,产业转移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国际产业转移:指企业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活动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

2.跨地区产业转移:指企业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活动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但仍在同一个国家内进行。

3.城市产业转移:指企业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活动从一个城市转移到另一个城市。

4.乡村产业转移:指企业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活动从城市转移到乡村地区。

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产业转移的决策和过程受到一系列影响因素的制约和推动。

以下是产业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1. 成本因素成本因素是影响产业转移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包括劳动力成本、土地租金、税务政策、交通运输成本等。

当劳动力成本在转移地区较低,且其他成本也可以得到有效控制时,企业更有动力实施产业转移。

2. 市场因素市场因素也是影响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

转移地区的市场规模、市场需求、消费能力等都会影响企业的决策。

若转移地区的市场潜力大,企业更有动力将生产要素转移到该地区,以适应市场需求。

3. 政策因素政策因素也对产业转移起到重要影响。

包括政府的产业支持政策、税收政策、劳动力政策等。

有利于企业实施产业转移的政策措施能够吸引更多企业到该地区发展,推动产业转移的进行。

4. 技术因素技术因素对产业转移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随着科技的进步,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发展,某些传统产业可能需要通过转移来获得更先进的技术支持,提高竞争力。

5. 地理因素地理因素也会对产业转移产生影响。

2024年承接产业转移调研工作总结

2024年承接产业转移调研工作总结

2024年承接产业转移调研工作总结2024年,产业转移调研工作成为了重要的任务之一。

面对全球产业布局的重新调整和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产业转移的需求日益增加。

具体承接产业转移调研工作的总结如下:一、总体情况2024年,我国产业转移调研工作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通过深入调研,我们了解到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为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二、工作重点1. 市场调研:开展对目标产业的市场调研,深入了解其发展前景、竞争状况等。

通过与企业、专家和相关部门的沟通交流,获取准确全面的信息,为产业转移提供科学的依据。

2. 产业分析:对目标产业的产业链、价值链进行全面分析,明确产业发展阶段、发展方向和创新需求。

通过产业分析,找出目标产业的优势和劣势,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3. 基础设施评估:考察目标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包括交通、能源、通信等方面。

评估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和适应产业转移的能力,为产业转移提供基础保障和支持。

4. 政策分析:研究目标地区的政策环境,包括产业政策、税收优惠等方面。

分析政策的利弊,评估政策对产业转移的影响,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5. 人才储备:调研目标地区的人才资源,包括科研人员、技术工人等方面。

评估人才储备和技术水平,为产业转移提供人才保障和支持。

三、工作难点及解决方案1. 数据获取难:在进行市场调研和产业分析过程中,由于数据的不完备和获取困难,对工作的准确性和全面性造成影响。

因此,我们采取了多种途径,如与企业合作、与相关机构合作、开展调研访谈等方式获取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信息交流难:在与企业、专家和相关部门的沟通交流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沟通问题,影响了工作进展。

因此,我们加强了与各方的沟通和交流,促进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提高工作效率。

3. 政策短板难:针对目标地区政策环境的分析和评估过程中,发现一些地区政策存在不足之处,不利于产业转移。

因此,我们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加强政策补齐和政策协同,推动产业转移的顺利进行。

全球化时代下的产业转移研究

全球化时代下的产业转移研究

全球化时代下的产业转移研究随着全球化的深度发展,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各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其中,产业转移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最为普遍的一种转型方式。

在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中,产业转移的作用日益凸显,其影响也越来越广泛。

本文将探讨全球化时代下的产业转移研究。

一、产业转移的概念及特点产业转移,顾名思义,指的是在一个国家所形成的产业活动被迁移到另一个国家进行的一种转移方式。

产业转移有其独特的特点:第一,它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转型方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产业转移成为了越来越多的企业考虑的选择之一。

第二,它是一种符合市场规律的转型方式。

企业产业转移之所以会形成,其根本原因在于产业要素(如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的价格与质量的变动,强制企业作出决策。

产业转移的另一个原因是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

针对市场需求,企业必须要进行不同程度的产业转移,以便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保证企业的发展。

第三,它是一种可以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工具。

通过产业转移,可以更好地利用全球资源,从而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和发展。

此外,产业转移还可以扩大就业和增加收入,推进所在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促进国际分工。

二、全球化时代下的产业转移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都在积极地开展产业转移工作,以获得更多的机会。

其中,全球化时代下的产业转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东亚和南亚地区的产业转移。

东亚和南亚地区是全球产业转移的主要地区之一。

东亚地区包括中国、日本、南韩、台湾、香港和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这些国家具有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加之政府为吸引外资而提供的优惠政策,优越的贸易地位,企业很容易选择这些国家或地区进行产业转移。

南亚地区的印度也是产业转移的热点之一,令其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外包产业中心之一。

2.全球中高端产业转移。

在全球化进程中,特别是在汽车、半导体、飞机、电信、医药和化工等领域,高科技产业也在进行产业转移。

国内外产业转移理论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产业转移理论的研究综述
廉的劳动力成本 ,廉价的原材料供给和广阔的本土市场 ,而在此
这 是产 业 转 移开 始 出现 苗程环节 ;同时 ,全面推行信贷资料 标准化 、表格 阶段技术垄断不复存在 ,价格逐渐成为主要的竞争手段 ,于是成 化 ,加 大I T 投入 ,努力实现小微企业信贷业务 网上 办理 ,打造 本控制成为发达国家产业生存的唯一出路 。于是在产 品的标准化 小 微企业 “ 信贷工厂” 。 阶段 ,发达 国家开始利用直接投资等方式大规模 向发展 中国家
1 . 产 品生 命周 期理 论 作为哈佛大学教授同时也是美国跨 国公司专家的弗农 ,其基 于美 国在第 二 次世 界 大 战结束 以后在 海 外直 接 投资 的模 式 提 出 了
产 品生 命周 期 理论 ,这是 一 种被 动性 的产业 转 移理 论 。弗 农 认 为 产业 转 移是 产 品生 命 周期 发 展到 一定 阶段 的产 物 ,他 认为 产 品 的 小微企 业客户量多面广 , 其融 资需求具有 “ 短 、频 、急 ” 生命周期可 以大致分为创新阶段 ,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 。产品 的特点 ,如采取与大 中型企业一样运 营模式 和操作流程势必造 的 创新 阶段 一 般需 要 一个 科 学技 术 基础 较好 而 且 具备 较强 的研 发 成审批链条拉长 ,既不能有效防控 风险 ,也 容易 贻误商机 。发 能力的,并且拥有高消费市场的发达国家和地区,该 阶段 的产品 展小 微企业业 务必 须贴 近市场 、贴 近客户 才能 了解真实 的信 都在发达国家国内生产 ,并且大量出 口,凭借技术垄断 ,获取高 额 的 垄 断 利 润 。到 了产 品 的成 熟期 , 国 内的 市场 开 始 基 本 饱 和 ,
关键词: 产业转移

理论
区域
依 据 ,结合商户信用状况 、 现金流状况等推 出信用类贷款 ;三 是推出大额信用 卡 , 适应 客户短期资金周转需求 。此外 ,还应

国际产业转移研究综述及发展趋势

国际产业转移研究综述及发展趋势

水平转移和垂直转移 ; 按照其投资性 质, 可以划分为存量转移和增量转移 ; 按照产 出增长的情况 , 可以划分为绝
对转移和相对转移 ; 按照国际产业转
阿瑟 ・ 刘易斯 ( 9 4 认为 , 18 ) 国际
产业转移在 l 世纪 中期开始真正开 。 9
5 堂塑 壁望 0
ECON OMl l . c OU 1 OOK THE BOHAl A SE
区 内失 去 比较 优势 的产业 转往具 有 比较 优势的地 区, 这样, 既可摆脱 包 袱, 获得 比较 利益,又可为本地 区发 展其他优势产业提供有效空 间, 推动 产业升级。其最终结果是使各区域的 产业类型和 水平与 自身的资源禀赋 、 要素价 格和 经济 发展总体 水平 相适 应( 庞娟 ,0 2。部分学者对产业转移 20 )
口 王 智 新 梁 翠 杜 涛
内容摘要 : 产业转移不仅是世 界上发 达国家优化产业结构 , 实现全球战略的重要举措 , 也是发展 中国家调整经济结构 , 健
进 经济结构优化 升级 , 增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伴 随着经济全球 化和区域 经济一体化进程 的加快 , 新一轮 国际国内
产 业 转移 正 在 加剧 进 行 。 文 对 国 际产 业 转 移 的 内涵界 定 、 本 演进 历程 、 主要 领 域 、 手段 途径 等 方 面进行 文献 综 述 并对 其碧 L , 展 趋 势进 行 展 望 。
理论界还没有形成 一致的表述 ,
只是 一般认 为只不过 是产 业 的空 间
转移或空 间迁移现 象( 刚、 陈 刘姗姗 ,
2 0)魏后凯(0 3 06 。 2 0) 认为 , 产业转移 的 实质是企业空间扩张过 程 , 也是企业 为 了应对 新形 势而进 行 区位调 整 的 过程。 刘辉煌 、 杨胜 刚(0 6认为国际 20 ) 产 业转移 是指产 业在 国与 国之 间的 移动 , 认为是发生在 国家之 间的产业

《2024年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研究——基于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范文

《2024年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研究——基于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范文

《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研究——基于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篇一一、引言在全球化经济的大背景下,产业转移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现象。

近年来,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其产业转移的趋势尤为明显。

本文以京津冀产业转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内在机制与影响因素,以期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文献综述产业转移作为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对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国内外学者对于产业转移的研究多从产业转移的动因、模式、影响等方面展开。

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域,其产业转移现象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受到了广泛关注。

已有研究多从政策支持、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等方面探讨其促进机制。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文采用实证分析方法,结合定性与定量研究,对京津冀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进行深入探讨。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国家统计局、各地市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年鉴及报告,以及相关政策文件和研究报告。

四、京津冀产业转移的现状与趋势1. 现状分析:近年来,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产业转移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北京在非首都功能疏解过程中,将部分产业向河北、天津等地转移。

这些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同时也包括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2. 趋势预测:未来,随着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产业转移将继续加速。

一方面,北京将进一步加大非首都功能疏解力度,推动更多产业向河北、天津等地转移;另一方面,河北、天津等地也将抓住机遇,承接更多产业转移,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五、综合协同效应分析1. 产业链协同:京津冀三地产业链条较长,上下游产业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

通过产业转移,可以实现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2. 资源要素协同:产业转移不仅涉及产业的物理空间转移,还涉及资本、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置。

国内外产业转移理论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产业转移理论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产业转移理论的研究综述产业转移现象由来已久,理论界不乏关于该问题的研究,本文将产业转移理论划分为国外的产业转移理论和国内的产业转移理论。

通过对国内外产业转移理论分别进行梳理,可以突出国内外产业转移理论的异同点,展现了产业转移理论的发展方向。

标签:产业转移理论区域一、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关于产业转移的研究起步较早,最早期以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等理论为代表的理论基本上都是基于国际贸易中贸易双方比较优势的视角来对产业转移的发生和变化过程进行研究,属于新古典经济学下的古典贸易理论。

之后,西方对于产业转移的研究更加专门化,涌现出了诸多的产业转移理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业梯度转移理论,“雁行”理论和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等等。

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作为哈佛大学教授同时也是美国跨国公司专家的弗农,其基于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在海外直接投资的模式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这是一种被动性的产业转移理论。

弗农认为产业转移是产品生命周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他认为产品的生命周期可以大致分为创新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

产品的创新阶段一般需要一个科学技术基础较好而且具备较强的研发能力的,并且拥有高消费市场的发达国家和地区,该阶段的产品都在发达国家国内生产,并且大量出口,凭借技术垄断,获取高额的垄断利润。

到了产品的成熟期,国内的市场开始基本饱和,这是产业转移开始出现苗头。

发展到标准化阶段,产品和技术基本上已经标准化,发达国家的产品的出口竞争优势开始受到技术模仿国即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挑战,这些发展中国大部分拥有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廉价的原材料供给和广阔的本土市场,而在此阶段技术垄断不复存在,价格逐渐成为主要的竞爭手段,于是成本控制成为发达国家产业生存的唯一出路。

于是在产品的标准化阶段,发达国家开始利用直接投资等方式大规模向发展中国家产业转移,利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低廉的劳动力和资源来降低成本,维持自身的竞争优势,并且进一步拓展市场。

2024年承接产业转移调研工作总结

2024年承接产业转移调研工作总结

2024年承接产业转移调研工作总结2024年,我单位承接了产业转移的调研工作,本文对此进行总结。

本次调研工作旨在了解产业转移的整体情况与发展趋势,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以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

一、调研目标与方法本次调研的目标是了解产业转移的整体情况、地理分布、影响因素、政策效果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调研采取了多种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数据分析等,在全国范围内对相关企业和政府部门进行了广泛调研,并梳理了相关数据。

二、调研结果分析1. 产业转移整体情况:通过调查了解到,产业转移现象普遍存在,涉及的行业广泛,主要包括制造业、服务业、传统产业等。

产业转移的主要原因是成本压力、市场需求等,转移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

2. 地理分布分析:通过分析调查数据,我们发现产业转移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

这些地区具备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良好的交通条件和较低的土地成本,对产业转移具有较高的吸引力。

3. 影响因素分析: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政策支持、市场需求、人力成本、资源环境等。

政策的支持是产业转移的重要推动力,市场需求是企业决策的重要因素,人力成本和资源环境是选择转移地的重要考虑因素。

4. 政策效果评估: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了解到一些地方政府针对产业转移采取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如财政补助、税收减免等。

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业转移,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是也有部分企业反映政策执行难度较大,需要更加精细化、个性化的支持。

5. 未来发展趋势:通过对行业数据的分析以及专家的访谈,我们发现未来产业转移的趋势将更加注重智能化、绿色化和高端化。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环保意识的提高,企业将更加注重转移后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政策建议根据以上的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 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通过增加财政补贴、完善基础设施等方式吸引更多的产业转移;2. 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制定个性化的支持政策,让政策更加精准地服务于企业的实际需求;3. 加强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转移后的可持续发展;4. 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绿色转型,提高企业的环保意识和环境管理能力。

基于FDI视角下的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综述

基于FDI视角下的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综述

基于FDI视角下的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综述摘要:产业转移现象是近些年来非常典型的国际经济现象之一,产业转移理论研究也随之成为国内外重点关注的经济理论课题。

本文从外商直接投资(fdi)视角对国际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状况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深刻剖析,借此期望对我国fdi产业转移理论研究及实践效率方面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国际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综述一、外商直接投资(fdi)下的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类型近30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科技水平的迅速提升,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数量突飞猛进,由80年代末的几百亿美元节节攀升直逼今天的近1.5万亿美元大关,投资领域、区域以及形式在不断的扩大和多样化。

随之而来,fdi理论的研究范围也在日益拓展,研究方法也在日益有所突破,并形成了一系列理论研究成果,其中就涉及到外商直接投资下的国际产业转移的理论。

(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赫尔茨(s. hirsch)在1967年和弗农(r. vernon)在1966年研究了为什么新产品的生产会在创新国家进行生产而不是在低成本的地方被开发的问题,赫尔茨认为,新产品开发和最初生产所需大量熟练劳动力似乎是在发明创新缘起国最有可能得到。

而弗农则是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该理论首次将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纳入一个分析框架,同时将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有效地结合起来,将产品周期分为三个阶段:1.创新阶段。

即新产品开发与投产的最初阶段。

各国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创新国企业凭借其雄厚的研究开发实力进行技术创新,开发出新产品并投入本国市场。

这一阶段因研发成本高,技术不稳定,产量低,产品需求弹性小等特点,创新企业只需在国内凭借新产品技术工艺的垄断地位即可在一段时间内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次发达国家偶尔的少量需求,创新企业通过出口即可满足,因此这一阶段无须到海外进行直接投资。

2.成熟阶段。

在这一阶段,新产品及其生产技术逐渐成熟,市场上购买产品人数大幅增加,并且随着产量和出口量不断加大,产品的价值也已为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次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所熟知,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需求价格弹性增大,企业开始把生产成本的降低置于首位,产品开始由技术密集型逐渐向资本密集型转变。

跨国公司海外产业转移综述

跨国公司海外产业转移综述

跨国公司海外产业转移综述随着全球化的持续推进,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存在和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稳定市场份额、寻求新的发展机会,跨国公司开始展开海外产业转移。

这一现象在全球范围内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就跨国公司海外产业转移的现象、原因以及其所带来的影响进行综述。

一、跨国公司海外产业转移的现象随着国际贸易的增加和经济一体化的加深,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生产和服务业务转移到海外市场。

据统计,目前全球有50万家跨国公司在165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跨国投资总额已经超过1.2万亿美元。

从具体的产业来看,跨国公司海外产业转移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领域。

高科技、汽车、电子、纺织等制造业是跨国公司海外转移的热门领域。

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欧洲东部、中国和南美洲等地,跨国公司在这些领域中投资和开展业务。

二、跨国公司海外产业转移的原因1.成本压力对于跨国公司来说,降低成本是海外产业转移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许多情况下,发展中国家或新兴市场国家的劳动力成本和资源成本要低得多,这让跨国公司有了在这些国家建厂的充足动力。

比如,在中国、泰国等地,许多跨国公司为降低人工成本而在这些国家设立工厂,这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也增加了就业机会。

2. 扩大市场跨国公司海外产业转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增加市场份额。

通过在国外投资建厂、开设分支机构或收购本地公司,跨国公司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地市场和消费者需求。

这使得跨国公司可以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获得市场份额,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和竞争优势。

3. 寻求新的发展机会随着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许多跨国公司开始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通过海外产业转移,跨国公司可以扩大公司规模,进而增加自身的实力和竞争力。

在海外市场开展业务不仅可以增加销售额,还可以增加技术水平,这对于跨国公司的创新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跨国公司海外产业转移的影响1.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跨国公司海外产业转移可以建立更加稳定的经济联系,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

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综述

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综述

二、产业转移的动因关于产业转移动因的研究,现有理论主要基于两个角度。

一种是宏观角度,即在国家的产业层次上分析产业转移的动因。

二是微观角度,即从微观层面上分析企业的空间扩张或者转移的原因,产业转移只是其宏观意义。

目前,国内外关于产业转移的有关理论大部分主要集中在宏观角度。

而微观角度的研究相对较少,比较典型的是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1、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论美国的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在《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一书中明确指出了国际产业转移这一现象。

他认为:发达国家由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非熟练劳动力不足,从而劳动力成本趋于上升,这种成本变化进而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的丧失,最终使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尽管他未能建立关于国际产业转移的完整理论,但他提供了一种理论思路,研究者遵循这一理论思路可以更深入地思考国际产业转移问题。

2、中心—外围理论发展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从依附理论的角度分析了中心一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外围一一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

他认为:由于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需求弹性低而工业制成品的需求弹性高,导致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不断恶化和巨额贸易逆差,发展中国家被迫实行进口替代战略,试图通过国内工业化替代大量进口工业品;为加速工业化进程,发展中国家向跨国公司打开了大门,虽然跨国公司转让的技术在发展中国家的工业生产中起到了主导作用,但是他们同时攫取了巨额利润,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资本积累。

普雷维什关于“中心”和“外围”之间经济关系的分析部分地反映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产业转移的现实,同时也较早地注意到产业转移的消极影响。

但是普雷维什没有认识到产业转移是区域间经济关系发展变化的必然产物,对于产业转移能够加快欠发达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认识不足。

3、边际产业转移理论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结合了产业经济理论和新古典经济理论,提出了“边际产业扩张论”。

小岛清于20世纪70年代根据日本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而提出的边际产业扩张论中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陷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可称为边际产业)这也是对方国家具有显在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依次进行。

国际产业转移研究综述

国际产业转移研究综述

国际产业转移研究综述国际产业转移从20世纪50年代就已出现,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化,国际产业转移也呈现出新的特点,本文对国际产业转移现象的研究成果进展梳理,并提出这一领域的研究方向。

1 产业跨国转移的动因分析1.1 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卢根鑫〔1994〕认为产业贸易和产业投资促进开展中国家和兴隆国家的某些产业具有相似的技术构成,消费相似的产品〔重合产业〕,但是开展中国家的劳动力价值小于兴隆国家一样产业的劳动力价值,结果导致兴隆国家的重合产业向开展中国家转移。

1.3 边际产业转移理论小岛清〔1987〕提出对外直接投资应从投资国已经不具有比拟优势,而在投资对象国却具有或潜在具有比拟优势的产业开场。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认为,投资国从具有比拟优势的产业对外直接投资,而投资承受国那么获得先进的消费技术,从而使潜在的比拟优势显现出来。

因此,从边际产业开场进展对外直接投资,对于投资国和投资对象国是福利最大化的选择。

1.4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弗农〔R.Vernon,1966〕通过对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活动进展分析,提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他将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新产品、成熟产品和标准化产品三个时期,在不同的阶段,产品的特征会发生由技术知识密集型-技能或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的转化。

这意味着在该产品生的各个阶段,不同类型消费要素的重要性是在变化的,从而推动企业根据产品所处的生命阶段在要素丰裕程度不一的国家之间安排消费活动。

1.5 国际消费折衷理论企业是国际消费和国际投资的主体,企业跨国投资在宏观层面上形成了国际产业转移,因此,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构成了产业转移理论的微观根底。

英国学者邓宁〔J.H.Dunning〕用O-L-I模型来说明企业的对外投资和扩张行为,产业组织决定的所有权特定优势〔O优势〕,要素赋存构造决定的区域特定优势〔L优势〕,交易本钱决定的内部化特定优势〔I优势〕,是解释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的主要原因。

产业转移研究综述

产业转移研究综述

产业转移研究综述摘要:关键词:关于产业转移,已越来越多引起各界的重视。

2008年4 月在武汉举行的第三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提出的口号就是:“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中部崛起” 。

着充分说明了产业转移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是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途径。

正因为此,学术界十分重视产业转移研究,并出了不少研究成果。

现本文予以走在那综述,旨在推动研究的深入。

一、关于产业转移的定义苏华、杨三冠在其撰文《国内外产业转移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J] (载《价格月刊》2008年滴1期)。

认为:所谓产业转移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等因素发生变化后,产业从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和地区的一种经济过程。

按照涉及的地域范围,产业转移包括国际产业转移和区际产业转移。

国际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它是伴随着国际直接投资而产生的,突破了国界线的地域限制。

区际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由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它完全发生在一国之内,没有突破国界线的地域限制。

冯启文在其撰文《金融危机下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与挑战》[ J]. (载《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8期),认为:产业转移是指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是一种产业空间上移动的现象。

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的变化,引起产业在一国内部,以企业为主导的转移活动。

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

是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的解决行为和过程,是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主要途径。

二、产业转移的理论基础关于产业转移的理论基础李晓青等归纳为 4 种:1、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W.Arthur Lewis )在《美国经济秩序的演变》一书中指出,20 世纪60 年代,由于二战后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率几乎为零,而工业又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引致非熟练劳动力不足,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生产可以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行,而发达国家所需劳动密集型产品则从发展中国家进口。

产业转移机理研究报告

产业转移机理研究报告

产业转移机理研究报告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产业转移已成为推动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现象。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凸显,产业转移成为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

然而,产业转移的机理尚不明确,如何有效引导和推动产业转移,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产业转移的机理,为政策制定者和企业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本研究围绕以下问题展开:产业转移的驱动因素是什么?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哪些规律和特点?产业转移对输出地和输入地的影响如何?基于这些问题,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产业转移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方向性;产业转移对输出地和输入地产生正面和负面影响,但总体上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

本研究范围限定在我国制造业领域,重点分析近十年来产业转移的典型案例。

考虑到产业转移涉及的行业众多,本研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制造业进行分析,以增强研究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本报告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产业转移机理进行研究:产业转移的驱动因素、产业转移的规律和特点、产业转移的影响分析以及政策建议。

本报告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和企业提供一份系统、全面的研究成果,以期为推动我国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优化提供有益参考。

二、文献综述国内外学者在产业转移机理研究方面已取得丰硕成果。

早期研究主要基于沃纳·霍夫曼的产业转移理论和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产业转移的驱动因素和规律。

随后,学者们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多种理论框架,如投资诱导论、比较优势论、竞争优势论等。

在驱动因素方面,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劳动力成本、市场潜力、政策环境和基础设施等因素对产业转移产生重要影响。

关于产业转移的规律和特点,研究发现,产业转移具有梯度性、集群性和阶段性等特点。

同时,产业转移对输出地和输入地的影响成为研究的焦点,学者们对此存在一定争议。

一些研究认为产业转移有助于输出地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而另一些研究则强调产业转移可能导致输出地产业空心化。

产业转移研究综述

产业转移研究综述

产业转移研究综述作者:张赛赛来源:《环球市场》2018年第04期摘要:当前,国际经济一体化日趋明显。

产业转移作为国际及区际之间分工与协作的一种重要途径,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国外研究以及国内研究两个方面对产业转移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产业转移;研究;综述产业转移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发生条件变化,产业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向欠发达国家或地区转移的一种经济行为。

它既包括国际产业转移,也包括区际产业转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转移规模不断扩大。

国内外学者对产业转移进行了大量研究。

一、国外研究国外学者对产业转移的研究多是国际产业转移,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产业转移进行了研究。

宏观层面:赤松要(1932)的雁行模式基于后发达国家视角,指出了产业发展的路径:雁型模式依次出现在消费资料生产等低附加值产业、附加值较高的生产资料产业以及整个制造业的结构调整中。

劳尔.普雷维什(1950)中心(发达国家)-外围(欠发达国家)论将国际经济体系划分为中心与外围两大类并指出产业转移的动因:中心与外围存在着不对等关系。

刘易斯(1954)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解释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路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弗农(1966)从工业发达国家的角度出发,指出了产业发展的路径包含着四个阶段: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小岛清(1978)的边际产业扩张论基于比较优势,指出对外直接投资的的产业,在投资国处于比较劣势地位,而在东道国处于比较优势地位,这使两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微观层面:海默(1960)的垄断优势理论以跨国公司为切入点,指出垄断优势,包括技术优势以及规模经济优势,是发达地区对外投资的动因。

类似的,巴克利和卡森(1969)的内部化理论将跨国公司交易的动因归咎于市场失灵,并指出跨国公司进行内部化,主要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

韦伯的区位理论指出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运输成本、劳动成本以及集聚成本,很好的解释了产业转移的空间布局。

产业转移理论综述论文

产业转移理论综述论文

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综述摘要:本文从产业转移的概念、理论模式、战略与对策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四个方面对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的现状作了简要概括,并指出随着产业转移规模的扩大及转移方式的多样化,产业转移理论顺应实践需要所产生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方向,预示着产业转移理论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产业转移;区域;产业结构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of the concept, theoretical model, strategic and countermeasures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four aspects to industrial transfer theory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research are briefly summarized, and points out that with the expansion of the scale of industrial transfer and transfer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theory to practice need generated research methods and research direction, and indicates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the theory.keywords: industrial transfer; area; industrial structure产业转移既是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全球战略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实现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

它是指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把产业的这种空间移动或空间迁移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转移研究综述摘要:关键词:关于产业转移,已越来越多引起各界的重视。

2008年4月在武汉举行的第三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提出的口号就是:“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中部崛起”。

着充分说明了产业转移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是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途径。

正因为此,学术界十分重视产业转移研究,并出了不少研究成果。

现本文予以走在那综述,旨在推动研究的深入。

一、关于产业转移的定义苏华、杨三冠在其撰文《国内外产业转移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J](载《价格月刊》2008年滴1期)。

认为:所谓产业转移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等因素发生变化后,产业从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和地区的一种经济过程。

按照涉及的地域范围,产业转移包括国际产业转移和区际产业转移。

国际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它是伴随着国际直接投资而产生的,突破了国界线的地域限制。

区际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由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它完全发生在一国之内,没有突破国界线的地域限制。

冯启文在其撰文《金融危机下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与挑战》[J].(载《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8期),认为:产业转移是指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是一种产业空间上移动的现象。

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的变化,引起产业在一国内部,以企业为主导的转移活动。

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

是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的解决行为和过程,是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主要途径。

二、产业转移的理论基础关于产业转移的理论基础李晓青等归纳为4种:1、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W.Arthur Lewis)在《美国经济秩序的演变》一书中指出,20世纪60年代,由于二战后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率几乎为零,而工业又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引致非熟练劳动力不足,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生产可以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行,而发达国家所需劳动密集型产品则从发展中国家进口。

据此,区域经济学家们把它深入到国际(区域)产业转移问题的研究领域。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1966年哈弗大学商学院教授雷索德.费农(Raymond Vernon)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当产品处于创新阶段时,本国生产具有竞争优势,产品可以采取出口方式进入他国市场,并认为产品周期分创新产品、成熟产品、标准化产品3个阶段。

前两阶段,创新国生产和出口该产品,在标准化阶段,进口国开始生产并逐步出口返销创新国。

该理论随后被区域经济学家用来解释区域产业布局和转移问题,其基本含义是:当产品处于成熟阶段时,根据技术扩散程度和生产优势转移情况,可考虑以技术转让和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进入他国市场;当产品处于标准化生产阶段最好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生产转移到具有优势的国家或地区。

3、重合产业论卢根鑫认为,重合产业是指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存在的技术构成相似的同类产品生产部门。

它们使用相似的机器设备或生产线,运用相似的技术工艺,需要相似比例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生产相似的商品。

产业贸易和产业投资越是发展,这种重合产业就会不断出现、发育、成长,持续演变。

当产业深化不能够抵消国别相对较低的成本优势,发达国家重合产业就只有一个调整方向,即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的基本形式是产业贸易和产业投资。

通过产业贸易,发达国家可以将重合产业所采用的资本品、中间品、无形资产等销售给发展中国家,让后者扩大重合产业生产,以保证将这些产品出口到发达国家,满足后者对这些重合产业产品的需要。

通过产业投资,发达国家可将重合产业所采用的大部分生产要素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国家生产发达国家所需要的全部或大部分这类产业的产品,即部分或全部返销发达国家。

4、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上世纪80年代,我国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产业梯度推动了产业转移。

经过近20年的研究积淀,一些学者又结合当前情况提出成本上升、市场因素、企业内在需求、企业改革的机遇、来自欠发达地区的拉力也是推动产业转移的因素。

可以看出,这些都是推动产业向外转移的充分条件,但一个区域能否真正吸引(即承接)产业转移,则取决于某产业在该区域的效用。

马子红在其撰文《区际产业转移理论评述》,载《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第5期。

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际产业转移理论与国际经济学及经营理论的联系日趋紧密,1932年,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在其《我国经济发展的综合原理》中提出了“雁形产业发展形态说”,主要用于说明当时日本的工业成长模式,反映了产业转移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的作用。

他认为:先行国(地区)和后起国(地区)之间存在着一种梯度的产业传递和吸纳的动态过程,由此形成了先行国(地区)和后起国(地区)一定时期内的产业循环和连锁型变化机制,促进了后起国(地区)产业结构向着更高层次转换。

20世纪70年代,小岛清(Kiyoshi Kojima)对赤松要的“雁形产业发展形态说”进行了拓展,提出了“边际产业扩张论”。

他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陷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可称为边际产业——(这也是对方国家具有显在活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依次进行”,而且“‘边际产业’包括‘边际性产业’、‘边际性企业’、‘边际性部门’”主张“对发展中国家工业的投资要按比较成本及其变动依次进行,并从技术差距小,容易转移的技术开始,按次序滴进行转移”。

小岛清引进了“产业转移的比较优势”的概念,建议在投资国与接受过之间从“技术差距小的产业依次进行移植”,同时“由技术差距晓得投资国的中小企业作这种移植的担当者”。

可以看出,小岛清所说的“产业移植”实际上就是产业转移,他所提出的“技术差距”依次进行产业移植,真正触及到了产业梯度转移的实质所在,重点描绘以海外直接投资为表现形式的产业转移的轨迹,以及由此在产业转移和被转移形成的先后继起的产业发展形态。

当然,赤松要和小岛清均是从后发工业国的角度来研究国际产业转移,并未从发达国家的角度来分析。

这一不足,因费农(Raymond Vernon,1966)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说”而得到弥补。

费农以要素禀赋差异的存在为前提,利用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来解释产业国际转移现象:产品生命周期可分为新产品、成熟产品、和标准化产品三个时期,不同时期产品的特性存在很大差别;随着产品由新产品时期向成熟产品时期和标准化产品时期的转换,产品的特性会发生变化,将由知识技术密集型向资本或劳动密集型转换;相应地,在该产品生产的不同阶段,对不同生产要素的重视程度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引起该产品的生产要素在要素丰裕程度不一的国家之间转移。

因此,工业发达国家的产业发展路径是“生产-出口-进口”。

虽然费农并没有使用“产业转移”这一概念,但针对企业生产从发达国家到不发达国家的转移过程来看,这种“产业生命周期”的实质就是产业在不同国家之间的梯度转移。

冯启文在其撰文《金融危机下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与挑战》,(载《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8期),认为:关于国际产业转移的研究可追索到美国哈弗大学教授雷蒙德.费农(R.Vernon)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该理论通过产品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的要素密集度差异来说明其比较优势在不同国家之间的动态传递。

区域间产业转移的雁形模式由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Akametou)最早提出,后来由日本著名经济学家大来佐五郎(Okita)推广。

被广泛用来解释和理解东亚经济的发展模式,即以日本为领头雁,按照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劳动密集型产业依次转移到亚洲四小龙、东盟国家以及随后的中国沿海省份。

这一理论可以借用来解释中国国内地区之间的产业转移。

因为中国广阔的地域和众多的人口,地区之间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的差异,丝毫不小于国家之间的差异。

二战以来,国际上发生了三轮大的产业转移:第一轮是上世纪50年代,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联邦德国等地区转移,自己集中力量发展半导体、通讯、电子计算机等新兴产业。

第二轮是60年代、70年代,日本、联邦德国向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转移轻工、纺织和机电等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自身开始发展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汽车等技术密集型产业。

第三轮是80年代以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一般技术密集型产业继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特别是世界加工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美国、日本和欧洲发达国家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

通过三轮国际产业转移,全球产业转移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全球主要生产要素实现优化组合,生产链条上下游紧密联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市场进一步融合。

苏华、杨三冠在其撰文《国内外产业转移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载《价格月刊》,2008年第11期),认为:关于产业转移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的雁形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日本学者小岛清根据日本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提出了“边际产业扩张轮”,认为对外投资应该从本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边际产业)依次进行。

对产业转移理论作出贡献的还有费农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这一理论反映了发达国家如何从创新开始,经过发展、成熟、衰退的阶段性演变,实现有关产业向后进国家的转移。

在产业区域转移的微观层面上,邓宁用O-L-I模型说明产业组织的所有权也是、区域的因素禀赋优势和交易成本的内部化优势是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的主要原因。

三、关于产业转移的模式戴宏伟、王云平专论《产业转移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分析》(载《当代财经》2008年第2期)中认为: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将产业转移分为以下几种模式:1、扩张性产业转移和衰退性产业转移根据产业转移的性质,可以讲产业转移分为扩张性产业转移和衰退性产业转移。

扩张性产业转移是指本地产业仍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为了扩大市场份额而采取向周边地区扩张性建厂或与周边地区的企业进行协作等方式而进行的产业整体或部分生产环节的转移;衰退性产业转移则是指本地不再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的向外转移。

由于两者的目的和出发点不同,因此其产业转移的途径、方式就具有很大差别。

一般来说,衰退性产业转移更多地表现为产业整体的、彻底的转移,而扩张性产业转移则更多地表现为产业部分的、渐进式的转移。

2、产业整体转移与部分产业链的转移产业转移可以以整个产业全部迁移的方式向外转移,也可能是逐步向外转移部分生产环节,最后扩展至整个产业。

地区间的产业转移是产业整体还是部分产业链的转移,既取决于产业转出访属于扩张性产业还是衰退性产业,也取决于转移方的战略目的和承接方的承接能力等具体情况。

3、技术转移与资本流动生产要素流动是产业转移的重要途径,其中,技术转移与资本流动对于创业转移的作用尤为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