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特蕾莎修女有过什么感人的事迹
特蕾莎修女乐于助人的事例作文
三一文库()〔特蕾莎修女乐于助人的事例作文〕她的一生都在致力于帮助他人,都在无私奉献。
她就是特蕾莎修女。
特蕾莎修女的原名是艾格尼斯·刚察·博加丘(Agnes Gonxha Bojaxhiu),她出生于奥斯曼帝国科索沃省的斯科普里﹙前南斯拉夫联邦马其顿共和国的首都﹚,是阿尔巴尼亚裔人,父亲尼格拉(Nikolla Bojaxhiu)是一个地方的杂货承包商,母亲是Dranafila Bojaxhiu,她是小女儿,上有哥哥和姐姐﹙姐姐后来也成为修女﹚。
家中说阿尔巴尼亚语,是天主教家庭,在她所居住的镇上多为穆斯林和新教徒,仅有少数的天主教徒。
12岁加入一个天主教的儿童慈善会,并预感自己未来的职业是要帮助贫寒人士。
15岁时,她和姐姐决定到印度接受传教士训练工作。
18岁时,她进了爱尔兰罗雷托修会,并在都柏林及印度大吉岭开始接受传教士训练工作。
三学期后,特蕾莎修女到了印度的加尔各答,在圣玛莉罗雷托修会中学担任教职,主要是教地理。
1931年,特蕾莎正式成为修女,1937年5月决定成为终身职业修女,并依法国19世纪最著名的修女“圣女德莉莎”的名字和精神,改名为特蕾莎修女。
1940年代初期,特蕾莎修女在圣玛莉罗雷托修会中学担任校长一职,但当时印度贫富差距非常大,校内一片安宁,但校外却满街都是无助的麻风患者、乞丐、流浪孩童。
1946年9月10日,特蕾莎修女到印度大吉岭的修院休息了一年,并强烈的感受到了自己要为穷人服务的心,返回加尔各答后,她向当地的总主教请求离开学校和修会,但一直得不到许可。
1947年东巴基斯坦脱离印度独立,加尔各答涌入了数以万计的难民,大多数都是怕被回教徒迫害的印度教徒,传染病如霍乱和麻风病没有受到控制,在街头巷尾爆发开来,于是加尔各答的街头,学校的高墙外越来越像是地狱,这一些折磨着特蕾莎修女的心,在不断向总主教以及梵蒂冈请求下,1948年,教皇庇护十二世终于给特蕾莎修女以自由修女身份行善的许可,并拨给她一个社区和居住所让她去帮助有需要的穷人,于是特蕾莎修女马上去接受医疗训练,并寻找帮手。
特蕾莎修女的故事
特蕾莎修女的故事特蕾莎修女,全名特蕾莎·德·卡尔卡塞·博塞,是20世纪一位备受尊敬的天主教修女,也是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她的一生都致力于为穷人和弱势群体提供援助和关爱,她的故事也成为了世人传颂的佳话。
特蕾莎修女出生在马其顿的首都斯科普里,她在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家庭中长大。
在年轻的时候,她就表现出对宗教和慈善事业的浓厚兴趣。
18岁那年,她决定加入洛雷托修女会,成为一名修女。
她在印度加尔各答的教堂任职,并且在那里亲眼目睹了贫困和疾病带来的苦难。
特蕾莎修女的一生都在无私奉献和慈善事业中度过。
她创建了传道会,致力于为那些被社会边缘化的人们提供援助。
传道会的成员们以“为穷人服务就是为耶稣服务”为信条,他们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医院、孤儿院、老人院等慈善机构,为数以万计的人们提供了帮助和关爱。
特蕾莎修女的故事也因其坚定的信仰和奉献精神而感动了世界。
她在任何时候都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他人的关怀。
她曾经说过,“我做的只是一个小小的工作,但如果不做,这个世界将会有所不同。
”她的言行感染了无数人,激励着他们也投身于慈善事业中。
特蕾莎修女的故事告诉我们,爱是无国界的,慈善事业是无私的。
她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爱 thy neighbor”(爱你的邻居)的精神,她的善行也让我们明白,每个人都有责任去关爱他人,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特蕾莎修女在1997年因心脏病发作去世,她的离去让世界失去了一位伟大的慈善家。
然而,她的精神和故事却会一直激励着世人,让我们铭记她的善行,传承她的爱心,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特蕾莎修女的一生是对慈善事业的最好诠释,她的故事也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永远怀着爱心和善意,去关爱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
愿我们都能像特蕾莎修女一样,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世界,让爱和希望永远存在。
【作文素材】伟大的修女
伟大的修女
18岁的特蕾莎离开家乡来到爱尔兰加入了劳来多修女会,后来主动到印度最破烂的贫民窟,在那里用几卢比租下一间房子,收容饥寒交迫的孩子。
为了他们,她亲自到街上乞讨食物,帮他们清洗身体。
房间里没有桌子、椅子、黑板,她就以地板为黑板,教孩子们认识孟加拉字母。
一次,她遇见一个人身上全是脓包、伤口,脓包上尽是蠕动的蛆和虱子,便到警察局请求他们拨一处地方,使她可以接待这样的无家可归者。
就这样,她创办了“死者之家”专门收容垂死的游民。
秉持同样的信念,她还创办了“弃婴之家”和“麻风病之家”。
1979年,她荣获诺贝尔和平奖,同年获印度政府颁发的全国最高荣誉奖。
【适用主题】善良,爱心,奉献,人性的光芒
✓善良——特蕾莎所做的一切,体现的是为人的善良。
✓爱心——怀揣这一颗大爱之心,特蕾莎修女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奉献——不求回报,舍己为人,特蕾莎修女的奉献精神熠熠生辉。
✓人性的光芒——结合前面三个立意。
第1页共1页。
爱的使者特雷莎修女的慈善事业
爱的使者特雷莎修女的慈善事业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之一。
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社会中,爱都能够产生深远的影响。
而特雷莎修女(Mother Teresa)则是这个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爱的使者之一。
她对慈善事业的奉献和付出,为世界带来了希望和温暖。
特雷莎修女于1910年8月26日出生在阿尔巴尼亚的斯科普里,本名安波西娅·高克切耶夫斯卡(Anjezë Gonxhe Bojaxhiu)。
她曾经是一位加尔各答教会修女,但她的热情和慈爱超越了宗教的界限,使她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为了追求她内心的呼唤,特雷莎修女于1948年创立了一个慈善机构,被称为“宝血会”。
该机构的宗旨是帮助那些身处困境或贫困中的人们,特别是那些社会地位低下、被遗弃或生活在贫民窟里的人群。
特雷莎修女的慈善事业着重关注病人、残障儿童、街头孤儿、弃婴以及老年人等群体。
她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为这些人提供医疗、庇护和关爱。
她深信每个人都有权利被尊重、被爱,无论他们处在怎样的境地。
特雷莎修女的慈善事业不仅仅局限于加尔各答,她也在全球范围内扩大了她的影响力。
她设立了数百家慈善机构,并亲自走访各地,关心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
她的慈善事业不仅仅是提供物质上的援助,更重要的是给予心灵上的抚慰和温暖。
特雷莎修女的这一举动深深地触动了全球人民的心灵。
她的善行感染了无数人,并激发了更多人加入到慈善事业中来。
她的言行成为了人们学习的榜样,并催生了世界各地无数的慈善组织。
然而,尽管特雷莎修女的慈善事业受到广泛的赞誉和认可,但也有一些质疑声音。
一些人认为她在精神上的抚慰更多是借助宗教的力量,而非真正解决社会问题。
还有人指出她与一些有争议的政治人物和组织合作,使得她的形象受到了质疑。
然而,无论如何,特雷莎修女的慈善事业都是无可否认的。
她的爱和奉献改变了无数人的生活,带来了希望和温暖。
她不计回报地付出,以自己微薄的力量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
回顾特雷莎修女的慈善事业,我们应该多思考和感悟。
关于善良的名人事例
善良是一种普世价值,许多名人都通过他们的行为和事迹展现了善良的力量。
以下是一些关于善良的名人事例:特蕾莎修女:特蕾莎修女是著名的慈善工作者,她的一生都在为穷人和病患提供帮助。
她创建了仁爱传教士协会,致力于为印度的贫穷妇女和儿童提供援助。
她不仅在印度建立了众多的学校、医院和收容所,还为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提供了关爱和帮助。
特蕾莎修女的善良和奉献精神感染了世界各地的人们,她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雷锋:雷锋是中国著名的志愿者和社会活动家,他的事迹体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
他经常为贫困地区捐款、捐物,并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
他还创办了“雷锋小学”,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提供教育机会。
雷锋的善良和奉献精神深深感染了中国人民,他的事迹也成为了中国道德教育的典范。
曼德拉:曼德拉是南非反种族隔离运动领袖、前总统,他的一生充满了对抗不公、争取公正的斗争。
在被囚禁27年的岁月里,他始终保持着对善良和真理的信仰,并以此为力量,最终带领南非走向了和平与稳定。
曼德拉的善良和勇气不仅改变了南非的历史,也成为了全球公民的榜样。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一位善良的人道主义者。
他积极投身于反对战争、争取和平的活动中,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爱因斯坦的善良和公正是科学家们学习的榜样,他的事迹也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于公益事业。
这些名人的善良事迹不仅彰显了他们的个人品质,也向世界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他们的行为和事迹成为了人们学习和追求的对象,激励着更多的人积极投身于公益事业中。
这些名人事例也让我们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能力通过自己的行为去影响他人和社会,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学习好榜样传递正能量003特蕾莎修女的故事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的故事特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 of Calcutta,1910年8月27日~1997年9月5日,又译作德兰修女、特里莎修女、泰瑞莎修女),是世界著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主要替印度加尔各答的穷人服务。
特蕾莎是阿尔巴尼亚人,她18岁就来到了印度。
她之所以去印度,因为那里是最贫穷的地方,仅加尔各答一个城市,街头流浪的人就有50多万。
每天有无数人死在街头。
据统计,80年代初,印度6亿人中就有3.5亿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大多数人死于饥饿、疾病,每年死于营养不良的儿童就有50万。
看见这些报道,德蕾莎修女毅然来到陌生的印度,以后就没有离开那里,最终成为印度的骄傲。
特蕾莎修女在去世前不久告诉世人:“从血缘上讲,我是阿尔巴尼亚人;从公民身份上讲,我是印度人;但从信仰上讲,我属于全世界。
”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评奖委员会从56位候选人中,选出了这位除了爱一无所有的德蕾莎修女。
她本来不想领这个奖的,但是她还是去了,为了那些饥寒交迫、流落街头和伤残疾病的人们,以及那些被忽略不被关怀的人们。
她穿着一件只值一美元的印度纱丽走上领奖台,不管是和总统会见还是服侍穷人,她都穿着这件衣服,她没有别的衣服。
台下坐着珠光宝气身份显赫的贵人,她视而不见,她的眼中只有穷人。
她是那么瘦小,以至于大家使劲伸长脖子也只能看见一张布满皱纹的脸。
但是当她讲话的时候,台下立即鸦雀无声:“这个荣誉,我个人不配,我是代表世界上所有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来领奖的,因为我相信,你们愿意借着颁奖给我,而承认穷人也有尊严。
”全世界许多的大学争相颁授荣誉学位给特蕾莎,各地也纷纷邀请她去演讲,特蕾莎修女成为拥有众多头衔的名人。
但是,她从未被这些虚荣迷惑,她穿著朴素,单纯地接受这些由人而来的赞美与光荣。
她代表穷人发表简单的感言,词句里充满了爱与感谢。
她这样说道:“这项荣誉,我个人不配领受,今天,我来接受这项奖金,是代表世界上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
求索攻坚_飞机上的特蕾莎修女
那是在特蕾莎修女筹备“仁爱传教修女会”分会的日子里,瘦小的她不辞辛苦地在世界各地游走。
为了节省费用,她尽量搭乘最便宜的交通工具,但是,有时候她不得不乘坐飞机。
一贯恪守“修女圣洁的清贫”的特蕾莎修女面对昂贵的机票,内心十分不安。
她习惯性地把那个巨大的数字换算成穷人的口粮。
一想到她一次旅行就将“挥霍”掉穷人那么多的“口粮”,她的心满怀歉疚。
在加尔各答候机大厅里,她用那双“服侍穷人”的粗糙的手摩挲着机票,脑海里突然生出了一个奇异的想法:如果,如果乘坐飞机不要票就太好了!想到这里,她毅然走到机场工作人员面前说:“如果你们允许我免费乘机,我愿意在飞机上做你们的助手,或者充当空中服务人员。
”所有听到这话的人都笑了。
虽说他们全都认出了这位天使般的修女,但他们中间任何人都没有权力答应她的要求。
后来,特蕾莎修女希望能免费乘坐飞机的事传到了印度总理尼赫鲁的耳朵里。
这位一向敬重特蕾莎修女的总理居然就真的送给了她一张印度航空公司的免费登机证!有一次,特蕾莎修女乘飞机从伦敦返回加尔各答。
飞机起飞后不久,服务员就开始为乘客配送午餐。
特蕾莎修女看着眼前的这份午餐,不由得又想起她的临终关怀院和儿童之家的餐饭。
她跟自己说:“如果这么丰盛的美味能够让那些一生都过着像狗一样的生活的穷人享用,那该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情啊!”就在这个时候,坐在她身边的一个女孩开始招呼服务员了。
女孩说:“我不再需要这些东西,请你把它拿走吧。
”特蕾莎修女看着那份几乎没有动过的午餐,忍不住向服务员发问道:“像这样的午餐你们收走后打算派什么用场呢?”服务员告诉她说自然是倒掉。
特蕾莎修女听了万分难过。
自从她离开欧洲来到印度,她就一直在这里与“饥饿”这个魔鬼搏斗。
在她看来,饥饿不是饥饿者的耻辱,而是全人类的耻辱。
在贫民窟,她把可以施舍的东西都施舍出去了,最后剩给自己的只是一个小小的面包,但不等她把面包送到嘴边,一个饥饿的男孩飞快地跑过来,从她手里抢走了面包。
她没有生气,却对着那个远去的孩子微笑。
为世界做出贡献的人物事迹
为世界做出贡献的人物事迹青少年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每天能吃饱饭的背后,有一位超级厉害的爷爷,他叫袁隆平。
袁隆平爷爷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让所有人都能吃饱饭。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不怕辛苦,天天在稻田里工作。
以前,粮食产量很低,很多人都挨饿。
但是袁隆平爷爷通过不断地研究和试验,培育出了高产的杂交水稻。
这就像是变魔术一样,让稻田里长出了更多更多的稻谷。
他穿着朴素,总是挽着裤腿在田里忙碌。
不管是烈日炎炎还是刮风下雨,都阻挡不了他的脚步。
袁隆平爷爷的贡献可大啦!因为他,我们不再为吃不饱饭而发愁。
他用自己的努力,让全世界的人都能吃饱肚子,过上幸福的生活。
我们要记住袁隆平爷爷,珍惜每一粒粮食,好好学习,像他一样,为了梦想努力奋斗!《抗疫英雄——钟南山》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位勇敢的爷爷,他叫钟南山。
当可怕的新冠病毒来袭时,大家都很害怕。
但是钟南山爷爷却毫不犹豫地冲在了最前面。
他已经八十多岁了,但是为了保护我们,他不顾自己的安危,到处奔波。
去医院看望病人,和医生们一起研究怎么打败病毒。
他告诉我们要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这些简单的方法帮我们挡住了病毒。
钟南山爷爷就像一个超级英雄,给我们带来了勇气和希望。
在他的带领下,我们一起努力,终于战胜了病毒。
我们要感谢钟南山爷爷,也要向他学习,做一个勇敢、有担当的人!《发明电灯的爱迪生》小朋友们,你们晚上看书、写作业的时候,是不是会打开明亮的电灯呀?那你们知道电灯是谁发明的吗?是爱迪生!爱迪生小时候就对很多东西充满了好奇,总是喜欢问为什么。
他想让夜晚也能像白天一样明亮,于是就开始研究电灯。
他尝试了很多很多次,失败了一次又一次。
但是他没有放弃,一直坚持着。
终于,经过无数次的试验,爱迪功发明了电灯,给我们带来了光明。
从那以后,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和美好。
爱迪生的坚持和努力告诉我们,只要不放弃,就一定能实现梦想。
让我们向爱迪生学习,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航天英雄杨利伟》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想过飞到太空去看看?有一个叔叔做到了,他就是杨利伟。
感恩的名人事例
感恩的名人事例在现代社会中,有许多名人因为他们的伟大贡献和行为而被人们所赞颂。
他们不仅仅在各个领域表现出色,更是通过自己的善行和奉献给予我们很多启示。
他们的行为不仅是给我们的激励,也是一个感恩的名人事例。
下面将介绍几位令人钦佩的名人,让我们一起感受他们的伟大。
一、Mother Teresa(特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被普遍认为是20世纪最杰出的慈善家和人道主义者之一。
她出生在阿尔巴尼亚,后来成为加尔各答的修女。
她以她的关怀和奉献精神而闻名,特别是对贫困、疾病和残疾人群体。
她通过创建米若乐园,提供给那些没有家庭、没有住所和没有人照顾的弱势群体提供免费的住宿、医疗、食物和关爱。
她的慈善行为是她无私关注他人的体现,她永远不会对别人所做的好事要求回报。
二、Oprah Winfrey(奥普拉·温弗瑞)Oprah Winfrey是一位著名的美国电视节目主持人和慈善家。
她从艰苦的童年中崭露头角,靠自己的努力和才华走向成功。
作为一个成功的黑人女性,她以其广播和电视节目的巨大影响力,传达了许多深刻的思想和启示。
此外,奥普拉还是一位积极投身慈善事业的慈善家,她创办了奥普拉基金会,致力于给予贫困儿童更好的教育机会。
她通过她的善行和奉献,不仅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也为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三、Nelson Mandela(纳尔逊·曼德拉)纳尔逊·曼德拉是南非前总统,也是一位伟大的人权运动领袖。
他在反对种族隔离制度时被监禁了27年,但他的坚韧和非暴力斗争精神改变了整个南非社会。
曼德拉在南非结束种族隔离制度后,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和谐国家,并提倡人们相互包容和团结。
他的善意和宽容表明,他不仅仅是一位出色的领导者,更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
曼德拉的一生是对爱和和平的追求,他的名字无疑成为了全球的榜样和典范。
四、Malala Yousafzai(玛拉拉·优素福扎伊)玛拉拉·优素福扎伊是巴基斯坦的教育活动家,她通过为女性争取教育权利而闻名世界。
悲悯情怀和不朽良知作文素材
悲悯情怀和不朽良知作文素材《悲悯情怀和不朽良知作文素材》素材一《特蕾莎修女:爱的使者》特蕾莎修女这一辈子都在为穷人、病人和孤独者奉献自己。
她身处印度的加尔各答,那是个人口密集、贫困和疾病肆意蔓延的地方。
我记得读到过一个故事,有一天特蕾莎修女走在加尔各答的街道上,她看到街边有个瘦骨嶙峋的老人,看起来虚弱无比。
那老人躺在一块破布上,周围满是垃圾的臭味,苍蝇在他身上嗡嗡乱飞。
其他路人路过,要么捂着鼻子匆匆走过,要么投来嫌恶的目光。
但是特蕾莎修女不一样,她缓缓地蹲了下去,无视那些脏污,握住老人粗糙的手。
她的眼神中没有一丝嫌弃,只有无尽的悲悯。
她低声和老人说话,就像在和自己亲爱的家人聊天一样。
然后她找来水和食物,一点一点喂给老人吃。
她不仅照顾这个老人,还把这个到处是苦难的地方当成自己的战场。
她建立了“垂死之家”,收留那些无家可归即将死去的人,给予他们最后的安慰;她创办了孤儿院,给那些被抛弃的孩子一个温暖的家。
她的每一个行动都充满了对他人的悲悯,她的良知告诉她,这些生命都值得被关爱,无论他们多么贫穷、多么脏污或者遭人嫌弃。
特蕾莎修女的悲悯情怀和不朽良知,像一束光,照亮了加尔各答乃至全世界的很多黑暗角落。
素材二《白方礼老人的“支教三轮”》白方礼老人本来是一个靠蹬三轮卖苦力挣钱的底层劳动者。
可以想象一下他蹬三轮的场景,老旧的三轮车上放着一些简单的货物或者客人。
他坐在那个已经被磨得光亮的车座上,双腿有节奏地踩着踏板,在街头巷尾穿梭。
阳光照着他那满是皱纹却充满坚毅的脸。
就是这么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人,却有着令人敬仰的悲悯情怀和良知。
他看到那些山区的孩子因为贫穷上不起学,心里就特别难受。
他想帮这些孩子们。
于是他做了一个伟大的决定,用自己蹬三轮挣来的钱资助贫困学生。
每天,无论风雨,他都早早出门蹬三轮。
有一次下着大雨,路上积水很深,他的三轮在水里艰难前行。
老人身上的衣服湿透了,但他还是咬着牙坚持。
他一天天把自己辛苦攒下的钱捐出去。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特蕾莎修女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特蕾莎修女【人物概述】特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1910年8月27日—1997年9月5日)是印度裔意大利籍修女,于1950年创立了仁爱传教修女会(Missionaries of Charity)。
她被誉为“活圣人”,是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以其在贫困和苦难中表现出卓越的道德品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地影响了全世界。
【主要成就】1.创立仁爱传教修女会特蕾莎修女在1950年创立了仁爱传教修女会,该组织迅速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修女会之一。
仁爱传教修女会以帮助穷人、病人和孤儿为宗旨,致力于在贫困和苦难中传播爱的力量。
2.获得诺贝尔和平奖1979年,特蕾莎修女因其为人类和平与正义作出的卓越贡献,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成为该奖项最年轻的获得者之一。
她的获奖演说《饥饿的儿童就是和平的威胁》感动了世界,让人们更加关注贫困和不平等问题。
3.对全球慈善事业的影响特蕾莎修女的慈善事业不仅局限于印度,她的理念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仁爱传教修女会在全球拥有数百个分支机构,为贫困、疾病和战争中的受害者提供援助。
她的故事和价值观激励了无数人投身于慈善事业。
【个人经历与品质】1.出身贫寒,自幼修道特蕾莎修女出生在阿尔巴尼亚一个贫寒的家庭,12岁时加入了一个小修女会。
尽管生活艰苦,但她从未放弃信仰,一直秉持着纯洁和奉献的信念。
2.倾心传教,献身慈善特蕾莎修女在37岁时决定成为一名全职的传教士,她放弃了优裕的生活,毅然投身于为穷人、病人和孤儿服务的事业。
她坚信,“贫穷绝对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因为我们自私、贪婪和无知所造成的。
”她通过仁爱传教修女会将自己的信仰付诸实践,为人类社会树立了崇高的道德标杆。
3.勇敢面对困难与挑战特蕾莎修女在她的职业生涯中面临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在印度独立初期,她曾遭受政治迫害和宗教迫害。
然而,她从未屈服于困境,而是以勇敢和坚定的信念继续为穷人服务。
她的勇敢和无私成为了无数人心目中的楷模。
【高考】人物素材整理——特蕾莎修女
特蕾莎修女——“永生的伟大的圣人”特蕾莎修女档案────────特蕾莎修女(英文名:Blessed Teresa of Calcutta,1910年8月27日-1997年9月5日),又称作德兰修女、特里莎修女、泰瑞莎修女,是世界著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主要替印度加尔各答的穷人服务。
因其一生致力于消除贫困,于1979年得到诺贝尔和平奖。
2003年10月被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列入了天主教宣福名单Beatification,特蕾莎修女的名称也因此变为真福特雷莎修女(Blessed Teresa)梦想需要不断追求特蕾莎修女用她的一生,将爱传播给其他人,她一直都希望印度的难民能够拥有自己的家。
从12岁起,特蕾莎便开始帮助印度的难民,她为难民儿童开设露天学校,亲自照顾无家可归的难民老人,为他们争取医疗条件与设备,每次他们有什么新病情,特蕾莎修女都会第一个投身于研究中······七十五年来,特蕾莎修女每天都为一件事情都出奔走呼号,为印度难民们筹得善款,创办慈善基金会,隔段时间,就会亲自到难民家中抚慰他们。
因为特蕾莎修女的原因,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和修女投身于解救难民的行列中去,特蕾莎修女也因此在1979年荣获了诺贝尔和平奖。
特蕾莎修女----爱的一生特蕾莎修女于1910年出生在塞尔维亚,本名阿格尼丝。
她的家庭很富有,家中连特蕾莎共有三个孩子。
她小小年纪就开始思索人生,12岁时感自己的是帮助穷人,这决定了她被称为“活”的一生。
17岁时,她决定到的劳莱德修女院学习。
1928年,她来到印度大吉岭工作,担任当地学校的老师,教授地理及历史。
大吉岭位于喜马拉雅山与加尔各答的山脚下。
1937年,特蕾莎完成了修会的训练,正式宣誓成为修女,并被到隶属加尔各答的圣玛丽亚女校中担任校长。
该校是个贵族学校,学生皆来自孟加拉的上流阶层。
然而,特蕾莎并不想让自己停留在圣玛丽亚女中。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特蕾莎修女简介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特蕾莎修女简介特蕾莎修女,又称作德兰修女、特里莎修女、泰瑞莎修女,是世界著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主要替印度加尔各答的穷人服务。
因其一生致力于消除贫困,于1979年得到诺贝尔和平奖。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特蕾莎修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特蕾莎修女简介特蕾莎修女是著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主要为穷人服务。
1979年,特蕾莎修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特蕾莎修女出生斯科普里,父亲是杂货承包商,她是家中的小女儿。
特蕾莎修女居住的镇上多是穆斯林和新教徒,他们家是为数不多的天主教家庭。
特蕾莎修女十二岁的时候就加入了慈善会。
三年后,接受传教士训练工作。
三学期后,在教会中学担任要职。
正式成为修女八年后,特蕾莎修女决定成为终身职业修女。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期,特蕾莎修女担任教会中学校长。
当时印度贫富差距巨大,校外有很多无家可归的人。
特蕾莎修女强烈感到自己帮助穷人的心,向总教会请求辞去校长职务,但是一直没有得到许可。
1947年,东巴基斯坦独立,加尔各答涌进了数万难民。
学校外头似乎已经成为了炼狱。
次年,特蕾莎修女终于得到自由修女的身份。
于是,她马上接受医疗训练。
1950年,特蕾莎修女成立了博济会。
两年后,成立收容院。
五十年代末期,特蕾莎修女又设立了两座收容院。
1983年,特蕾莎修女心脏病发作。
后来接受人工心脏的安装。
特蕾莎修女拜访墨西哥后得了肺炎,她的身体一落千丈。
特蕾莎修女因为健康问题向博济会提出辞职,但其他的修女希望特蕾莎修女能够继续领导她们。
1997年,特蕾莎修女退出博济会,同年去世。
以上是特蕾莎修女简介,通过她的简介可以看到她的博爱与无私。
特蕾莎修女的事迹特蕾莎修女在车站后面开展救助工作。
那里到处都是穷苦人。
一次,一个小孩向特蕾莎修女要东西。
那个孩子只有一条腿,受伤的地方还在不停地流血。
特蕾莎修女忙帮孩子包扎伤口,那个孩子却说想要吃东西。
特蕾莎修女翻遍全身,只有五个卢比,她对孩子感到非常抱歉。
慈善家特蕾莎修女
慈善家特蕾莎修女慈善家特蕾莎修女,全名安妮斯塔西娅·玛丽亚·特蕾莎·博阿西奥·伊希普罗鲁塔,1910年8月26日出生于马其顿的斯科普里市,是一位广受尊崇的罗马天主教修女、教育家和慈善家。
她以其卓越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对穷人和弱势群体的关怀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介绍特蕾莎修女的生平事迹和她对全世界的影响。
特蕾莎修女从小就展现出了对宗教的浓厚兴趣和过人的善心。
18岁那年,她决定投身于宗教事业,加入了拿撒勒修道院。
她在修道院度过的年月中,经历了一系列的宗教修炼和学习。
这段时间对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50年,特蕾莎修女创办了“慈善家修女会”,并将其总部设立在印度加尔各答。
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穷人和被社会边缘化的群体提供援助和关爱。
特蕾莎修女以她那独特的方式,将爱和温暖传递给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她把自己视为基督的使者,在贫穷和病痛中找到了神的存在。
特蕾莎修女是一位慈爱而坚定的人道主义者。
她将她的全部心力倾注在改善贫困地区人们的生活上,并逐渐扩大了她的影响力。
慈善家修女会创建了数以百计的救助中心、孤儿院和医疗机构,为那些没有得到基本生活所需的人们提供帮助和庇护。
特蕾莎修女相信,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尊严和关怀,无论他们的身份地位如何。
特蕾莎修女的事迹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
她被誉为“国际慈善之母”。
1980年,她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以表彰她在帮助最贫困的人群方面的杰出贡献。
她的工作不仅在物质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在精神上给予了无数人希望和力量。
尽管特蕾莎修女在全世界享有盛誉,但她并没有停下脚步。
她继续奔走于贫困地区,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提供援助。
她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仁爱和奉献的真正含义。
特蕾莎修女于1997年去世,但她的精神和影响力一直延续至今。
她是一个永恒的象征,激励着人们关注贫困问题、关爱他人,并为建立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而努力。
特蕾莎修女的人生故事激励着全世界的人们。
特蕾莎修女,让高墙倒下吧
特蕾莎修女,让高墙倒下吧特蕾莎修女,让高墙倒下吧一、走出高墙五十年前,一群来自欧洲的天主教修女们,住在印度的加尔各答,她们住在一所宏伟的修道院内;虽然生活得很有规律,可是一般说来,她们的生活是相当安定而且舒适的,修道院建筑以外还有整理得非常漂亮的花园,花园里的草地更是绿草如茵。
整个修道院四面都有高墙,修女们是不能随意走出高墙的;有时为了看病,才会出去。
可是她们都会乘汽车去。
而且也会立刻回来。
高墙内,生活舒适而安定;围墙外,却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粮食运输因为军队的运输而受了极大的影响;物价大涨,大批农人本来就没有多少储蓄,现在这些储蓄更因为通货膨胀而化为乌有。
因此加尔各答城里涌入成千上万的穷人;据说大约有二万人因此而饿死。
没有饿死的人也只有住在街上;一直到今天,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些住在街上的人,过着非常悲惨的生活。
举个例子来说,我曾在加尔各答的街道上,亲眼看到一个小孩子,用一只杯子在阴沟里盛水洗脸、漱口,最后索性盛了一大杯,痛痛快快地将水喝了下去。
就在我住的旅馆门口,两个小男孩每天晚上会躺下睡觉,他们合盖一块布,哥哥大概只有四岁大,弟弟当然更小;两人永远占据同一个地方,也永远几乎相拥在一起;他们十一点准时睡觉,早上六时以后就不见踪影了。
这些孩子,很多终其一生没有能够走进任何一个房子。
也可能终身没有尝过自来水的滋味。
住在修道院的修女们知道外面的悲惨世界吗?这永远是个谜。
可是对这些来自欧洲的修女们,印度是个落后的国家,这种悲惨情景不算什么特别。
她们的任务只是办好一所贵族化的女子学校,教好一批有钱家庭的子女们。
特蕾莎修女就住在这座高墙之内。
她出身于一个有好教养的南斯拉夫家庭,从小受到天主教的教育,十八岁进了这所修道院,成为一名修女。
虽然她已来到了印度,她的生活仍然是很欧洲式的。
可是有一次到大吉岭隐休的途中。
特蕾莎修女感到天主给她一道命令,她应该为世上最穷的人服务。
1948年,特蕾莎修女离开了她住了二十多年的修道院。
关于大爱博爱的事例素材
关于大爱博爱的事例素材
关于大爱博爱的事例素材有很多,以下是其中几个:
1. 特蕾莎修女:特蕾莎修女是一位来自欧洲的天主教修女,她自愿到印度帮助最贫穷、最需要帮助的人。
她不仅为穷人提供食物和医疗援助,还关心他们的精神和情感需求。
她的爱与关怀不分国界、种族和宗教,充分体现了大爱和博爱的精神。
2. 母亲照顾残疾孩子:有一位母亲,她的孩子出生时患有严重的残疾,需要长期的照顾和护理。
然而,这位母亲并没有抱怨和放弃,而是用她的全部爱心和耐心来照顾孩子,让他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
她的行为体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也展现了大爱和博爱的力量。
3. 南非人权斗士德斯蒙德·图图:德斯蒙德·图图是南非的一位黑人主教和人权斗士,他长期为南非黑人的平等权利而斗争,倡导和解与宽容。
他的努力最终促成了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结束。
他的事迹展示了跨越种族、信仰的大爱和博爱精神。
4. 疫情期间医护人员的奉献:在新冠疫情期间,许多医护人员不顾个人安危,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
他们日夜不停地工作,为病人提供最好的医疗护理,有的甚至因此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他们的勇敢和奉献,体现了对人类的大爱和博爱精神。
5. 环保人士保护地球:许多环保人士致力于保护地球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他们倡导节约能源、减少污染、保护动植物多样性。
他们的行为体现了对地球和全人类未来的关爱,也展现了大爱和博爱的精神。
这些事例素材展示了大爱和博爱在不同领域、不同情境中的具体体现,可以作为写作或演讲的参考。
为弱势群体发声的例子
感谢百度文库让我们在这里与你相见,您的下载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为弱势群体发声的例子
一、特雷莎修女的例子
特雷莎修女可是为弱势群体发声的大好人呢。
她看到那些在印度街头贫病交加的人,就像看到自己的亲人一样。
她没有只是在旁边看着,而是直接冲上去帮忙。
她到处奔走,告诉大家这些弱势群体需要大家的关爱。
她用自己的行动在为那些穷苦的、生病的、被社会遗忘的人发声,让全世界都开始关注这些可怜的人。
二、马丁·路德·金的例子
马丁·路德·金那可是相当厉害呀。
他看到黑人在美国受到各种不公平的对待,心里可不服气了。
他就站出来,用演讲这种超酷的方式为黑人这个弱势群体发声。
他说“我有一个梦想”,那演讲真的是振聋发聩,让很多人开始反思黑人的遭遇,推动了黑人平权运动的发展呢。
三、宋庆龄的例子
宋庆龄奶奶也是为弱势群体发声的典范。
她关心儿童,尤其是那些处在战争和贫困中的儿童。
她到处呼吁人们要给儿童更好的生活、教育的机会。
她用自己的影响力和爱心,让更多的人关注到儿童这个弱势群体,真的是超级温暖的一个人呢。
第 1 页共 1 页。
爱心可以传染的名人事例
爱心可以传染的名人事例一、特蕾莎修女的故事特蕾莎修女是一位非常有名的爱心传播者。
她主要在印度活动,那是一个贫穷、疾病肆虐且很多人生活困苦的地方。
她看到那些无家可归的人,那些生病没有人照顾的人,心里满是同情。
她没有只是在一旁看着,而是建立了“仁爱传教修女会”。
这个组织就像一个爱的港湾,收留了很多被病痛折磨的人,还有那些流落街头的可怜人。
她自己亲自照顾那些病人,给他们喂饭、擦身,不管那些人是有传染病还是其他什么病,她都不嫌弃。
她的爱心就像星星之火,吸引了很多人来加入她的行列,有很多年轻的女孩受到她的感染,也成为了修女,一起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这就是她的爱心在传染,从她一个人,慢慢变成一群人,去温暖更多的生命。
二、比尔·盖茨的爱心事迹比尔·盖茨大家都知道,他是超级富豪。
他的爱心事迹可不少。
他关注全球的健康问题,尤其是在非洲那些贫穷地区,疟疾等疾病横行。
他在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就和他的妻子梅琳达一起成立了基金会。
这个基金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研发疟疾疫苗,还改善当地的医疗条件。
他的这种爱心举动也带动了很多其他的富豪和企业。
有些企业受到他的影响,也开始关注公益健康领域,纷纷捐款或者投入技术力量。
他用自己的财富和爱心,在慈善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条大道,也让很多人跟随着他的脚步,一起去为那些饱受疾病困扰的人送去希望。
三、成龙的爱心传播成龙大哥那可是国际知名的影星。
他在中国以及很多其他国家都积极地做慈善。
他经常去贫困地区看望孩子们,给他们带去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
他在很多地方建学校,让那些贫困地区的孩子有学上。
他的这种爱心行为被很多他的粉丝看到了。
他的粉丝们也受到他的感染,有的粉丝成立了小的慈善团体,专门去收集旧的书籍和衣物,然后寄给那些贫困地区的孩子。
还有些粉丝也跟着成龙大哥一起去贫困地区做志愿者,给孩子们上课,教他们一些武术或者表演的小技巧。
成龙大哥就像一个爱心的火种,把爱传递给了更多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蕾莎修女有过什么感人的事迹特蕾莎修女以博爱的精神,默默地关注着贫穷的人,使他们感受到尊重、关怀和爱。
特蕾莎修女,没有高深的哲理,只用诚恳、服务而有行动的爱,来医治人类最严重的病源:自私、贪婪、享受、冷漠、残暴、剥削等恶行;也为通往社会正义和世界和平,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她不曾像摩西那样叫红海分开,两边立起如垒,让以色列人从干地上走过去。
她不曾用食物喂饱五千人,叫许多人跟在她后头拥护她。
她不曾搞过叫天地变色的社会革命,她不是个翻天覆地的伟人。
她所做的,是每一个有手有脚的平凡人都有能力做到的事:照顾垂死的病人,为他们洗脚、抹身,当他们被不幸的命运践踏如泥的时候,还给他们一个人的尊严,如此而已。
她就是特蕾莎修女,她的一生都在追寻着这样一个真理:我们都不是最伟大的人,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来做生活中每一件最平凡的事。
特蕾莎修女一生的使命既简单又直接,就是服侍穷人中的穷人。
她认为人最大的贫穷不是物质上的缺乏,乃是不被需要与没有人爱。
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感觉自己没有人要,是人类所经验到最糟糕的一种疾病。
”因为别的病有药可医,惟独“不被需要”,除了一双愿意服侍的手与一颗充满爱的心肠外,再没有一帖药可医治。
特蕾莎的一生,都在带领仁爱修女会一起服侍世人。
她并没有达官显要在背后作为支持,修女会也没有获得社会名流的积极赞助,她只是单纯地依靠她那份几乎是无限的、但却是坚韧的爱。
在特蕾莎修女朴素的装束下,隐藏着一个高贵的灵魂。
她确实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特殊的人物,也是最令人景仰的女性中的一个。
她靠着无限的爱去服务穷人中的穷人,以她的一生,实际彰显伟大的爱。
她的事业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天赋价值。
那些最孤独的人、处境最悲惨的人,得到了她真诚的关怀和照料。
这种情操发自她对人的尊重,完全没有居高施舍的姿态……她个人成功地弥合了富国与穷国之间的鸿沟,她以尊重人类尊严的观念在两者之间建设了一座桥梁。
—— ___授奖公报她是一位永生的伟大的圣人!—— ___教长布哈里特蕾莎修女是代表和平、代表牺牲、代表欢乐的象征。
——菲律宾红衣主教梅辛特蕾莎修女于1910年出生在塞尔维亚,本名阿格尼丝。
她的家庭很富有,家中连特蕾莎共有三个孩子。
她小小年纪就开始思索人生,12岁时感悟到自己的天职是帮助穷人,这决定了她被称为“活圣人”的一生。
17岁时,她决定到爱尔兰的劳莱德修女院学习。
1928年,她来到印度大吉岭工作,担任当地学校的老师,教授地理及历史。
大吉岭位于喜马拉雅山与加尔各答的山脚下。
1937年,特蕾莎完成了修会的训练,正式宣誓成为修女,并被指派到隶属加尔各答的圣玛丽亚女校中担任校长。
该校是个贵族学校,学生皆孟加拉的上流阶层。
然而,特蕾莎并不想让自己停留在圣玛丽亚女中。
当地的士绅把孩子送入这个学校,期望在学校能接受最好的教育。
然而,在加尔各答圣玛丽亚女校的墙外却布满了脏乱、污秽的贫民窟。
特蕾莎看见这贫民窟与贵族学校的对比,她心中深受责备。
她知道,贫民窟才是她要去的地方。
她要进入最穷苦、最低贱的人群当中。
特蕾莎修女在修道院十年了,她知道修道院的生活既舒适又稳定。
特蕾莎承认,离开修道院走入贫民窟是一个艰难的抉择。
因为对她而言,脱离修道院的痛苦与煎熬,更胜过她当年离开家人与朋友,进入修道院的决定。
特蕾莎要离开修道院时,修会的上司曾与她约谈并试图劝阻。
其实,特蕾莎清楚知道,一旦脱去修会的修女袍,她就失去了修会的支持,也没有什么人来帮助她,但她依然坚持出走这个决定。
最后,修会终于点头同意。
离开修会后,特蕾莎进入最破烂的贫民窟,在那里用几卢比租下一间房子,接待贫民窟里饥寒交迫的孩童。
为了他们,她自己亲身到街上乞讨食物并送药,帮助他们清洗身体。
在这个屋里,没有桌子、椅子,也没有黑板。
她以地板为黑板,教孩子们一些孟加拉字母。
这时她完全依赖心中的感动而工作,只要她觉得哪里有最大的需要,她就到那里去帮助人。
有一次,她看见街上躺着一个奄奄一息的病人,她焦急地四处求告,敲遍医院、诊所的大门,竟无一人理会。
最后好不容易求到一点药品,回来时却发现那人已死去了。
另有一回她遇见一个人身上都是脓包、伤口,脓包上竟是蠕动的蛆和虱子。
她沉痛地感叹:“狗与猫都过得比这人更好,人为何如此卑贱地走向死亡呢?”之后,她到警察局请求他们拨一处地方,使她可以接待那些无家可归者,能够帮他们清洗身体、洗净流脓的伤口再加以包扎,好让孤苦无依者有个安静面对死亡之所。
她觉得这么做,至少能使他们在人生的最后一刻也可以感受到被需要、被爱与被照顾。
就这样,特蕾莎创办了死者之家——Nirmalahriday,意思是纯洁的心之地。
她借用加尔各答一家香火鼎盛的庙旁招待香客的一间禅房,开始来收容垂死的游民。
秉持同样信念,特蕾莎又创办了弃婴之家,专门收容被丢弃在路上、警察局门口、垃圾桶里和儿童之家门口的婴孩。
有一日在倾盆大雨中,在及膝的水里,一个贫穷的妇人手上抱着高烧不退的孩子。
因为她付不出房租,屋主拆毁了屋顶,妇人、孩子无助地立在雨中,无处避雨。
特蕾莎伤痛地说:“想想看,只是因为缴不出8卢比的房租,一个孩子竟要死在大雨之中。
”除此之外,特蕾莎又创办了麻风病之家。
当时,特蕾莎听说一个修女会所支助的麻风病院将被迫拆除。
她立即前往孟加拉市市府为他们向市长求情。
后来市长将一块位于市郊的土地拨给特蕾莎作为麻风病人之家,这就是麻风病之家的由来。
在其中的麻风病人得以受到妥善照顾。
1979年,特蕾莎获得了 ___,同年也获得印度政府颁发的全国最高荣誉奖。
全世界许多的大学争相颁授荣誉学位予特蕾莎,各地也纷纷邀请她去演讲。
一夕之间,特蕾莎修女竟成为拥有众多头衔的名人。
但是,她从未被这些虚荣迷惑,她穿著朴素,单纯地接受这些由人而来的赞美与光荣。
她代表穷人发表简单的感言,词句里充满了爱与感谢。
她这样说道:“这项荣誉,我个人不配领受,今天,我来接受这项奖金,是代表世界上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
”所以,把这笔巨额奖金全部用来为穷人和受苦受难的人们办事,这对她来说是最最自然不过的事情。
1997年9月特蕾莎逝世,葬于加尔各答。
特蕾莎去世的噩耗传来,引起了全世界更大的震动:在印度,成千上万的普通人冒着倾盆大雨走上街头,悼念他们敬爱的“特蕾莎嬷嬷”,政府宣布为她举行国葬,全国哀悼两天,总统为此宣布取消官方活动,总理亲往加尔各答敬献花圈、发表吊唁演说;从新加坡到英国,从新西兰到美国,各国元首和政府首脑纷纷发表讲话,为这位“仁慈天使”的逝世感到悲痛; ___教科文组织专门发表声明向她致敬,罗马教廷专门举行弥撒为她追思;菲律宾红衣主教梅辛称她为“代表和平、代表牺牲、代表欢乐”的象征,甚至印度最大的清真寺的 ___教长布哈里也说,她是一位“永生的伟大的圣人”!心怀大爱做小事爱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为它永远纯粹,这丝毫无可置疑。
而人总有向善的一面,纯粹的爱能以光明之灯为黑暗指路。
人可以不善,但必须有爱。
无爱之源,便无生命之根。
特蕾莎修女说:“我们在工作时,往往有一种危机,就是为工作而工作。
只有我们为基督而工作的时候,尊重、爱心、热忱才会出现。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事办得更尽善尽美。
”现在我们在工作与学习中蕴藏着一个生计的危机感。
这个危机感让我们对生活中诸种善美熟视无睹,因而不能发现生活意义的美好。
而心灵之所以虚泛动摇乃是因为我们没有坚定的信仰。
我们对这个世界抱以冷眼的旁观,对爱的宣扬不敢苟同。
我们活着孤独,而微笑就在自己的嘴边,物质却让它蒙蔽。
在书中特蕾莎修女还举了一个例子:“澳洲一个有六七个孩子的家庭。
他们开家庭会议,决定不买一部新电视机。
他们希望能够彼此相亲相爱。
他们需要的,已经彼此满足了……他们终于摆脱了妨碍互助互爱,并得着爱的欢乐的东西了。
”而对于爱的理解,在人们心中存在着迥异的态度。
举母爱为范例:对孩子的希望与失败,有的母亲会说:相信你自己,你会成功的,并给他以亲切的吻;有的母亲则会忧心忡忡地叹息一番,然后以严肃的口吻告诉孩子:再不努力,以后只能去扫厕所当清洁工被人看不起。
如果是在外人面前,出于面子的需要,则难保不讪讪地长叹自己的孩子天生笨、没办法之类的话语。
倘若成功则一定是“光耀门楣”、“光宗耀族”诸语。
她们爱孩子只想给他们以名利的武装。
而有的母亲却必会祝贺他们:孩子,你终于成功,好样的,这是你努力的成果。
就像那个故事:在美国一位记者采访某总统的母亲,问她一定为她儿子的成功而自豪吧。
那个母亲却这么说:“是的,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正在田里挖土豆,我也为他自豪。
”平等的爱是尊重人性的,而不应以利害为衡量的标准。
北村曾在《爱是幸福的宽慰——爱的沉思之二》中说,“拥有一件东西和爱一件东西是两回事”,“爱需要和奉献联系在一起,爱是不需要回报的”。
如果有一种爱蕴涵着自私、不义,这是不是爱呢?特蕾莎修女的回答如此之简单:爱是基督给我们的回报。
确实,当一个人爱着别人的时候,他是不会孤独的,他相信着爱,并拥有了爱。
和自己所爱的人生活在一起难道不是幸福的吗?但爱有大爱与小爱的区分。
所谓的“爱蕴涵着自私,不义”是在大爱与小爱的冲突中所促全的小爱。
所以爱需要奉献,以成就大爱。
“不要等待带领,自发地逐个服侍吧。
”“我们感到所做的只不过是汪洋中的一滴水,但若缺了那一滴水,这汪洋总是少了一滴水。
我不赞成做大事,在我看来个人才是重要的。
”“我们不要说太多话:那么你们要做的是什么呢?拿起扫把,清理他人的房子,这就足够了。
”特蕾莎修女不但阐述纯粹的爱是一种信念,更说明了履现这个信念要自觉从小事做起,马上行动,而非被动地希翼一下成就大事,把时间浪费在空谈上。
她的做法比许多耽于玄思冥想的人更具有实践与实际的态度。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