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学思结合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2019年精选教育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孔子“学思结合”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作者】谢艳霜,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礼记?学记》有云:“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中国自夏、商、周以来就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孔子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在中外教育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有“万世师表”的称誉。其丰富的教学经验、独到的教育思想实为我国教育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时至今天,他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的教育事业仍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本文中,笔者着重讨论孔子教育思想与教学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思结合的教学方法。笔者将在双重视野(中国视野和世界视野)下述说此教育理念的具体内涵,并进一步揭示其现代价值。
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学思结合的教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①的名言中。对此,历代学者有多种解释。兹论列于后。
对于这一名言的前半部分“学而不思则罔”,皇侃《论语义疏》解释道:“夫学问之法,既得其文,又宜精思其义,若唯学旧文而不思义,则临用行之时罔然无所知也。”②朱熹《四书集论语集句》则曰:“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③包咸《论?注.
语章句》说道:“学而不寻思其义,则罔然无所得。”④可见,这一句强调的是“思考”的作用。孟子曾经说过:“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之也。”⑤程子亦曰:“能穷所以然,是第一等学人。”⑥康有为对此感慨:“贵深思之人!”⑦这里的“罔”本又作“冈”,按文义解释为“罔然而无所得”。一个人只知学习而不会思考就会陷入困惑、就会感到无所适从。所以,思考是一个人驾驭知识的本领。中国有句古语:“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其实,在学习中只是苦、只是勤并不一定就能学好,还必须掌握为学之“方”。这个“方”才是真正通往知识之山的径、驶向知识之海的舟。而这个“方”的发现和掌握决不能离开思考。孔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⑧他要求学生多听、多思、多问几个为什么,即所谓“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⑨。当然,孔子主张思维要纯正,反对胡思乱想,即所谓“思无邪”⑩。他不主张因思考过度而贻误时机、多谋而无断。
再看这句名言的后半句“思而不学则殆”。何晏《论语集解》说:“不学而思,终卒不得,徒使人精神疲怠。”?11朱熹《四书集注?论语集句》解释:“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12何休公羊传襄四年注曰:“殆,疑也。思而不学,则无所依据,故疑而不决。”?13尽管历代学者对“殆”字的解释稍微有些不同,但勿庸置疑的是,通过他们的注解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在此强调的怀疑与不如果不读书而只是空想,是“学习读书”的重要作用。.
安便在所难免。时间久了,必然使人精神疲累。可见,众学者对“殆”字的注解只是在着眼点上有差异,但其根本思想是一致的,都在强调“只思不学”的害处。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14康有为《论语注》中就明确提出:“徒思而不学,则冥心力索,至阳明格竹而三日汗下,傅子渊默坐而晚岁癫狂。吾弟子三水潘藻?a,高志力学,其后闭门冥坐,专力苦思,至病狂而卒。盖追索过甚,灵性迸走,故至殆也。”?15我国近现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杨树达先生更认为:“罔者无也,学而不思,其失止于丧已;殆者危也,思而不学,其病可以误人。殆之害甚于罔。故孔子又曰:‘思无益也。'”?16当然,孔子强调的是“学思并重”,两者缺一不可。
综上所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意思就是:只知读书,却不会用脑进行思考,就会罔然而无所得;只是空想,而不去读书,就会使人精神疲惫。只有将读书与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西方近代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在谈到学思关系时曾有一个著名的比喻。他说,有一种人好像蚂蚁,只会堆积和利用它们的贮藏品;还有一种人好像蜘蛛,只知道自己吐丝织网。他认为二者各有偏颇、都不好,而真正的哲学家应该像蜜蜂,先从花园和田野里采来花粉,然后用自己的力量改变和消化这些材料。可以说,蜜蜂就是学思结合的典范。人们应该向蜜蜂学习。培根的这个比喻,形象地向我们阐述了学与思的关系,完全可以用作孔子学思并重思想的注脚。.
二、“学”的内涵
孔子所提倡的“学”的具体内容是指什么呢?朱熹认为:“学只是效,未能如此,便去效做。……只是未能如此,便去学做。如未识得这一道理,便去讲究。要识得,也是学;未识得这一本书,便去读,也是学;未晓得这一件事,去问人如何做,便也是学。……学,不止是读书,凡做事皆是学。”?17可见,孔子所提倡的“学”是广义上的学,凡是从不知到知的求索过程都统称为“学”。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孔子身体力行,总结了大量关于“学”的经验和方法。下面我们将从学的内容和学的态度两方面来介绍孔子的有关看法。
1、学的内容。
孔子论学,首先强调“博学”。他本人就是一个学问非常渊博的学者。墨子曾评价他“博于诗书,察于礼乐,详于万物”。?18达巷党人更是赞美孔子说:“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19事实上,孔子不仅自己博学多才、身通六艺,他还以此作为教学内容进行广泛传授。他传授的内容除了打仗和农圃之事外,“六艺”之学无所不包。
强调“博学”的孔子首先提倡通过亲身见闻来获得直接经验。他曾多次论述“多闻”、“多见”、“多问”、“多识”,强调从感觉或经验中学习,主张多接触外界事物。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又曰:“多闻厥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知之次也。”?20.
厥殆,慎行其余,则寡悔。”?21“多识鸟兽草木之名”?22。这些都充分表述了他的看法。《论语》中论及闻知的有57处,论及见知的有71处。?23显然,孔子的“博学”确有接触外界事物作为获取知识最初环节的意思。这一点对现代教育是极有借鉴价值的。时下,学生课业繁重,很少甚至根本没有时间去“多看”、“多闻”。一方面,他们每天要完成的作业多得像一座小山,而且作业的设置也不甚合理,有不少作业只是机械的抄写或者是依书照套。这既耗费时间又没有给学生提供锻炼思维的机会。听说某些学校竟然要求其一年级的学生在一个周末的时间里将整本
语文书的“四会字”抄写三十遍!甭说是一年级的小孩子了,就是高中生也会觉得累啊!试问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怎能有时间接触外部世界呢?这样只会加重学生的厌学心理,根本起不到什么教学效果。另一方面,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和老师都“只会”也“只能”关心考试内容。对于不用考试的内容,教科书大都以“课外阅读”的面目出现。对此,老师都不会在课堂上讲,学生课后也不会去留意和关心。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平时连课堂必讲的内容都几乎没时间看完了,还有什么“闲情”去看“课外阅读”呢?其实,这是严重违背人的认知发展规律的。因为,人天生具有好奇心,青少年尤其如此。对于新奇的东西,学生怎么会不感兴趣呢?目前的教育之所以出现这种怪像,症结就在于我们的应试教育。一天二十四小时,除掉吃饭和睡觉,学还要应付各种各样的生要在剩下的时间内完成七八门课的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