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儿童认知发展:信息加工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儿童认知发展:信息加工理论

第一节信息加工理论

一、信息加工阶段

1.感觉登录:即瞬时记忆或感觉贮存,是一种照相式的记忆,完全保留刺激的本来属性,

保存时间很短,大约250毫秒左右。常见的感觉记忆形式有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

2.注意

3.知觉: 知觉是指对感觉刺激的觉察、识别和解释。

4、记忆

第二节记忆的发展

一、记忆的概念

☐定义: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基本过程:识记——保持——再现(再认和重现)。

☐信息加工理论对记忆的解释:

•记忆是人脑对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二、记忆的种类

(一)根据记忆内容分

1、形象记忆:以事物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2、逻辑记忆:以语词所概括的逻辑思维结果为内容的记忆。

3、情绪记忆:以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4、运动记忆(动作记忆):以做过的运动或实际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二)根据提取记忆信息时有无意识

1、内隐记忆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个体经验自动对当前信息的吸收和整理。可理解为

无意记忆。

2、外显记忆是在有意识的控制下,个体根据需要主动地对当前信息进行记忆加工的过

程。可理解为有意记忆。

(三)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分

1、瞬时记忆(感觉记忆):指作用于感官的刺激停止后,感觉信息并不立即消失,他

还能以感觉痕迹的形式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

✓感觉记忆的特征

•时间极短(0.25-1秒);容量较大;

•形象鲜明;信息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

编码:主要依赖于信息的物理特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编码方式是图像和声像。

影响因素:模式识别;注意

2.短时记忆(工作记忆)

☐定义: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指信息在头脑中保持2秒到1分钟的记忆。

☐短时记忆的特征

1.保持时间为一分钟左右;

2.记忆容量有限,通常为7±2个组块;

3.意识清晰,操作性强,易受干扰

☐编码: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

☐影响因素:觉醒状态;组块;加工深度

短时记忆的容量是7±2个组块

组块(chunk)又称信息块,是指知觉体系被当作一个熟悉的单个单元的模式或顺序。

组块化(chunking) 扩展了短时记忆的容量。

3.长时记忆

☐界定:是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1分钟以上)。

☐长时记忆的特征: 1.保持时间长 2.容量巨大

☐编码:以意义编码为主,有两种方式,被称为信息的双重编码,即语义编码和表象编码。

☐影响因素:编码时的意识状态;加工深度

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的对比

•从记忆保持的时间来说,短时记忆是保存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也称为工作记忆;长时记忆是保存时间在1分钟以上乃至终生的记忆。

•从记忆容量来说,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个组块,长时记忆的容量是无限的。

•从加工过程来看,短时记忆的信息必须经过复述才能进人长时记忆。

•从保存信息的性质来看,短时记忆的信息多以听觉形式进行编码,长时记忆的信息则以符号编码为主。

三、记忆过程及其规律

(一)识记

1.识记的概念

识记: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和记住客观事物的过程,它具有选择性,即对信息的识记具有选择性。

•识记是记忆过程的开端,是保持的必要前提。

•要提高记忆效果,首先必须有良好的识记。

2.识记类型

(1)根据有无明确目的分: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主要依靠有意识记。

(2)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以及对材料的理解程度分: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意义识记要有机械识记作基础,而机械识记也要靠意义识记来帮助,因为意义识记效果好,费力小。

3.识记规律

(1)从总体学习效果看,有意识记优越于无意识记;意义识记优越于机械识记。

(2)识记的目的、任务以及识记材料的数量、性质等因素影响识记效果。

(3)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最先记忆的部分和最后记忆的部分印象最深刻。

(4)识记效果与学习程度有关。据研究:学习量达到150%时,识记效果最佳。

(5)经验表明:识记过程中操作活动的参与情况影响识记效果。内部智力操作和外部感官操作相结合。

(二)保持和遗忘

1.保持是识记过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积累、储存和巩固的动态过程,是记忆过程的中心环节。

保持不是被动的、简单的印留,而是主动的、积极的、复杂的加工创造过程,是识记材料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同时发展和变化的动态过程。

2、遗忘是对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和回忆,或错误的再认和回忆的状态。

•有暂时性遗忘(舌尖现象)和永久性遗忘两种现象。

•遗忘这种心理现象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

3、遗忘的原因

(1)消退说

遗忘是由于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桑代克

(2)干扰说

遗忘是由于记忆材料之间的干扰,产生相互抑制,使所需要的材料不能提取。

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现象:

•前摄抑制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回亿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回亿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3)压抑说(动机性遗忘理论)

4.遗忘规律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首先系统地对长时记忆和遗忘进行了研究。

☐艾宾浩斯绘制了不同时间间隔的记忆节省图,称之为保持曲线或遗忘曲线(见图)。

5、影响遗忘的因素:时间;识记材料的内容;识记材料的数量;熟练程度;材

料所处的位置;识记者地态度

(三)再现——再认和重现

再现是从记忆库中提取信息的过程,是记忆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

再现的两种基本形式是:再认和重现(回忆)。

四、记忆品质

五、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创造良好的记忆氛围

1、让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

2、使学生具有明确的识记目的

3、提高学生对记忆意义的认识

(二)注意教学安排的合理化

1、注意合理安排课程

2、保证课间休息

3、适当调节教学进度

(三)对记忆过程精心指导

1.帮助学生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2.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3.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4.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四)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1.及时复习,在学习的当天进行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做到分散与集中相结合

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