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札记之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读史札记之读《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有感学院:师范学院
专业:历史学
姓名:董亚薇
学号:200940906007
2010年6月1日
目录
一、总起介绍春秋战国时期大背景下的社会状况
二、介绍孙武、孙膑、吴起的个人生平简介及经历事

1、兵家鼻祖:孙武
①孙武生平
②孙武家世及与伍子胥相识被荐
③孙武“吴宫教战美姬”
2、身残志坚的军事名家:孙膑
①孙膑生平
②孙膑辅佐田忌,助齐称霸
3、悲剧的军事名家:吴起
①吴起生平
②吴起在鲁、魏、楚三国的作为
④对吴起之死悲剧的评价
三、司马迁提出的为人处世的观点
四、注释
五、参考文献
读史札记之读《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有感
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⑴,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大变革时期,更是中国社会有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

此时的中国,不仅周王室形同虚设,而且各个诸侯国也大权旁落,公卿士大夫阶层纷纷登上历史舞台,出现了“三孙走鲁”⑵、“田氏代齐”⑶、“三家分晋”⑷等标志性事件。

分分合合,兼国并邦,此消彼长,国中有国,诸侯争霸,乱纷纷你方唱罢我方登场,攻伐争战,无休无止。

在这无边乱
世中,也为人才的涌现提供了历史舞台,出现了百家争鸣⑸
的极至繁荣的文化景象。

于是,这一时期出现了代表中国古
代杰出军事指挥家思想的兵家⑹思想。

其中,孙武及其后世
子孙孙膑以及吴起为兵家典范。

孙武:兵家鼻祖
孙武,字长卿,齐国乐安人,春秋末期军事家,兵家流
派代表人物。

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
之师,东方兵学鼻祖,著有《孙子兵法》⑺一书。

其主要的军事主
张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武其曾祖,祖父均为齐国名将。

原姓陈氏,后定居齐国之后,
由陈氏为田氏,又因立战功,齐景公赐姓“孙”氏。

公元前532年,
齐国发生“四姓之乱”⑻孙武避乱至吴,隐居潜心研究兵法,在吴
国,孙武结识历史名相伍子胥⑼。

据《吴越春秋·阖庐内传》载,
载诸侯争霸中,南方新兴吴国国君阖庐为图霸业,欲攻打楚国,然
一时难选出合适将领。

伍子胥与吴王论兵,曾推荐孙武曰“其通韬略,有鬼神不测之机,天地包藏之妙,自著兵法十三篇,世人莫知其能。

诚得此任为将,虽天下莫能敌,何论楚哉!”伍先后七次荐孙子,吴王终请伍子胥拜请孙武出山。

在《史记》中,司马迁对孙武的具体描写并不多,仅有短短的500多字,其主要记述的内容为“吴宫教战斩美姬”⑽的故事。

这则故事记述颇为生动,有张有弛,情节生动曲折,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具有极强的戏剧性,以军事名家“教战美姬”表面上看似“儿戏”,其实并非“儿戏”。

在孙武对这些妇人的训练中,在嘻嘻哈哈中同样蕴藏着军事家的策略法则,这同时也从侧面体现了孙武严肃认真、不苟言笑的性格,这让人不能不佩服司马迁的笔法高明。

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

阖庐曰“子之十三篇⑾,吾尽观之矣,可
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阖庐曰“可以试以妇人乎?”曰“可”。

于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

孙武身为一名军事名家,军事家的价值在于运用策略取得战争的绝对胜利,以达到保家卫国的目的。

然而,吴王却“以妇人试之”,而且者百八十人均为吴王最爱,这便让整个故事有了戏剧性。

但是,孙子在“勒兵”的过程中,为巩固自己的地位,达到推销自己,树立自身绝对权威,赢得名声威望的目的,是绝对如何都不能示弱的,因此他必须证明其非凡的军事才能给吴王,这也决定了他必须靠制服这些平日涂脂抹粉,弱不禁风的妇女来实现,《太史公自序》中谈及本传作传原因“非信廉仁勇不能传兵论剑,与道同符,内可以治身,外可以应变,君子比德焉。

”由此看来,军事家论重的不是“传兵论剑”而是“信廉仁勇”,而孙武正是用自己的谋略及“信廉仁勇”将这出“儿戏”变为“正剧”。

首先,面对这群特殊的演练对象,孙子降低训练标准,只要求“前,则视心;左,则视左手;右,则视右手;后则视背”,这极其简单的训练方式,只要端正态度即可掌握,这正是其“仁”的体现。

其次,对于这群吴王的最爱,其出以耐心,“三令五申之”,严肃军纪,强调纪律性,希望以引起重视,完城操练,这仍是其“仁”的体现。

然而,二宠妃恃宠而骄,“妇人大笑”,“妇人复大笑”,没有把孙武的“三令五申”放在眼里,操练效果并不理想。

于是,“即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并要斩二宠姬,这是孙武治军严谨的表现,说明他并不是像其他人一样抱着游戏的态度看待这次操练。

作为一名军事名家,当然首先最重军法,按照先前约定,不守军纪则受严惩,必须按照军法从事,但是面对的却是“吴王从看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为其二人求情,“非此二人,食不甘味,愿勿斩”,孙武必须做出选择。

孙武若选不斩,则不能奠定其在吴国的地位、威望与声威,即使获得重用,在以后的带兵打仗中也难以伏人心,难以指挥。

于是,孙武只能毫不犹豫的选择军法。

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彰显了孙武的性格、言出必行、讲诚信,“大丈夫言必信”,不因对方是吴王宠妃而有所不同,勇敢果决,这也是“勇”“信”之体现。

孙武的这场“吴官斩美姬”让吴王乃至整个吴国都认识到孙武的大公无私,不偏袒,不畏惧,这深深使人信服,更牢牢树立了孙武在吴国的地位和权威,这同时也就实现了孙武演练的目的。

“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确保了孙武可以更好的贯彻自己的用兵理念而不受君主所限,确保自己的胜利。

另外,吴王因宠妃被斩而无心观看操练,孙武适时的指出批评:“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使吴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重用孙武,最终实现了国家富强。

“于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奉以为将。

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于有力焉。

”而这一切都与孙子当初“吴宫教战”分不开。

对于孙武这样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司马迁没有写具体的作战实例,因其兵法已广布于
世,毋庸赘述。

而《孙子吴起列传》末尾,太史公曰:“世有多,故弗论”,其选择这样一个貌似“儿戏”的故事来表现孙武一丝不苟,全神贯注的态度,更让我们看到了孙武的“仁勇廉信”和军事智慧。

孙膑:身残志坚的军事名家
孙膑,战国中期齐国人,战国著名军事家和军事理
论家。

少时孤苦,年长后从师鬼谷子学习《孙子兵法》,
显示了其惊人的军事才能,著有《孙膑兵法》⑿一书。

据《史记》记载:“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
子孙也”,因曾受膑刑(去掉膝盖骨),故世人称之为孙
膑。

孙膑主要活动于齐威王、齐宣王在位期间。

而《史
记》亦记载了孙膑早年的事迹,“膑尝与庞涓⒀俱学兵
法,”青年时曾共学兵法于鬼谷子门下。

庞涓,战国时期
魏国人,主要活动于魏惠王在位期间,是战国中期魏国的主要将领。

庞涓早于孙膑出师,后至魏国任将军。

因嫉妒孙膑的才能,将其诱至魏国,因“恐其贤于己”对孙膑加以迫害“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想以此使孙膑湮没于众,不被君王发现以重用。

司马迁用简短的语句,简单扼要的简述孙膑与庞涓之间的恩怨,为“马陵之战”齐大胜作下铺垫。

后来孙膑借助齐使的力量,秘密逃至齐国,成为齐国统治集团的智囊人物。

孙膑至齐后,得到了齐国大将田忌的赏识和礼待,成为田忌的谋士。

在田忌赛马这一历史典故中,他便充分显示了其卓越的军事智慧。

孙膑献计于田忌:“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之计,使田忌在赛马中获胜得以千金。

这更加加深了田忌对孙膑的钦佩,于是引荐齐王。

而在齐国,孙膑一生的功绩主要是辅佐田忌,在桂陵、马陵两次大战中大败魏国,创造了“围魏救赵”⒁与“减灶诱敌”⒂两种战法的范例,为齐的霸业奠定基础。

从此,魏国一蹶不振,“诸侯东而朝齐”,孙膑也因此名扬天下。

后魏国攻打赵国,赵向齐求救,这时孙膑便充分施展其深厚的军事才能。

他主张率齐国军包围魏国国都大梁,以使魏军弃赵而回国救魏,从而一举解救赵国之围又坐收魏国自行挫败之效,此乃中国军事史上著名的“围魏救赵”。

毛泽东曾评孙膑说:“围魏救赵,因败魏军,千古高手。

”其后十三年⒃,魏赵又联合攻韩,韩起兵迎之并向齐求救,孙膑则再次献计于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势而利导之。

立法云,百里而趣利者,蹶为上将军。

五十里而趣利者⒄,军半至。

”利用魏军急躁冒进的特点,献诱敌轻进的减灶之计,是孙膑军事智慧的又一次体现。

于是命全军后撤,第一天建十万灶,第二天
即为五万灶,第三天则减为三万灶,使庞涓见齐军军灶锐减,而产生错觉,认为“齐军胆怯,如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

”于是,大意轻敌,只以轻车锐骑兼程进攻齐军。

最终于马陵中齐军埋伏万箭齐发而大败,庞涓也羞愧自杀。

至此,魏国遭受沉重打击,再也无力争霸。

而孙膑也最终使报“膑脚之仇”,其军事才能更加得到肯定而名留千古。

司马迁通过桂陵之战⒅,马陵之战⒆将孙膑的军事才能描述的淋漓尽致,更表现出了一代军事名家身残志坚的不屈精神。

吴起:悲剧的军事名家
吴起,战国时期卫国人,战国前期著名军事家,改革家。

著有
《吴起兵法》⒇一书,其著重军事理论研究,造诣颇深。

吴起是继孙子之后,既善于用兵又具有高深的军事理论的
第一人。

历史上吴起作为军事家与孙武齐名,后世论兵莫不称
“孙吴”;作为政治家、改革家,他与商鞅齐名。

吴起一生在
鲁、魏、楚三国出将入相,显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对后世用
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他治军严明,能与士卒同甘共苦,
深得部众之心。

然而,吴起“杀妻求将”及改投三国的行为,却一直
为后人所不耻。

《史记》中司马迁对吴起从其出于卫国后至鲁,杀妻以求将,到其亡
走魏,再到楚地以改革记述的较为详细。

吴起虽三易国君,但其在鲁、
魏、楚的作为仍显露出他出色的谋略才能。

他在鲁国先不说杀妻以博
取国君信任这一不让人赞同的观点,单看其军事作为,他治军严于己
而宽于人,用兵如神,齐人来攻,大败之。

后事魏文侯,魏相李悝对
其赞曰:“其用兵司马穰苴(21)不能过也”,于是拜为将军。

这一时期的吴起得到魏文侯的重用,他“曾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辟土四面,拓地千里”,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强大的诸侯国。

然而魏文侯死后,武侯偏信谗言,吴起不得重用,不得不弃魏投楚。

在楚国,吴起精于领兵打仗,治军建军乃至治理国家的才能得以充分展示。

在楚悼王的支持下,吴起严明法令,修明政治,整顿财政,惩罚贪官贵族,厚待战斗之士,加强军事训练及战争物质储备,选拔有真才实能的人加以任用。

这些大刀阔斧的改革,使楚国很快称霸诸侯,成为富国强兵之邦。

于是,楚国“南平百越,北平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

由吴起在此三国不论是领兵作战或者是政治改革都可以看出其确实是能够出相入将的卓越人才。

然而,太史公在《孙子吴起列传》中,对于吴起之死的评价为“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身躯,悲夫!”然细读之,却觉得吴起之死并非其“刻暴少恩”,更确切地说,他的死应该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所关联,吴起之死也算是特定时代下的一个悲剧。

齐鲁相争,吴起率军败齐,立下大功,却引起群臣妒忌,在鲁君面前中伤其“事亲不孝,为人寡情残暴”,并且打败齐国,必然会引起其他诸侯国的不安,会使他们联合以对鲁,说吴起非但无功而且有罪。

这些谣言却被鲁君听信,辞退吴起。

在这种同僚中伤,国君不信任的险恶环境下,他只能离开鲁国。

吴起投奔魏国后,虽得魏文侯信任,予以重用,但好景不长,文侯死后,魏武侯即位,对其信任程度大大下降。

武侯曾乘船视察西河,得意忘形之际,感叹道“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吴起当时身处西河太守之位,他以三苗氏、夏桀、商纣不修德行、不讲信义、不施仁政以至亡国的例子来提醒武侯,告诉其“魏国之宝,哉德不在险。

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22)魏武侯虽表面称是,但内心仍有所不满,于是吴起虽尽心尽力为魏,却也只是被利用而未被重用,职不过西河守。

后来,平庸无能的公叔靠裙带关系当上丞相,却害怕吴起才能威胁自己的地位,费劲心机想除去吴起以消心头之患,于是便进言魏武侯下嫁公主以试吴起之忠心,从而加深武侯对吴起的怀疑。

在当时那种奴隶主君主专制统治之下,为避免遭受杀身之祸,吴起只得离开魏国,投奔楚国。

然而,仓皇离开魏的吴起在楚国却受到楚悼王的热烈欢迎,并一步登上其在魏国二十余年求之不得的相国之位,于是他便雄才大展。

“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纵横(23)者”,改革变法以强国。

但是,在阶级社会,作为上层阶级的楚国贵族在改革中被严重触犯了他们的既得利益,于是引起了以封建大贵族为首的保守势力的憎恨,欲置吴起于死地。

当楚悼王一死,未等楚王入殓,便“乱箭以射之”,然吴起欲使作乱者有所顾忌,而“走之王尸而伏之”,若射我必中王,中王,则自然暴露他们是反叛之人。

但是,吴起最终还是被乱箭射死,车裂而分尸。

吴起最终的结局,也与战国时期楚国险恶的环境有关,作为战国初期军事名家,其一生终是以悲剧收场。

吴起一生的悲剧,不在于其三易其主,亦不在于其对功名利益的追求,正所谓“良臣择主而待,良禽择木而栖”,其一生对军事理论的执着追求,对功名的向往,也是当时特定环境所造成的。

险恶的社会环境,抗争奋斗的一生,只能说明是人才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

《史记》中,太史公对孙武,孙膑,吴起的兵法及军事地位并没有过多的言论,只是评论了他们生平行事所涉及到的情况。

然而却指出来“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来评论三人,同时也起到了警醒后人的作用。

能做的人未必能说,能说的人未必能做,正如
孙武吴宫教战,能够有信心、有能力训练好一百八十名美姬,却没有告诉吴王会斩杀美姬。

又如孙膑,一生助齐称霸,计杀庞涓,军事行动英明,却预见不到自己会遭受膑刑的灾难,此乃“能行之人未必能说”之例。

而吴起作为特定时代悲剧人才的代表,懂得告诉武侯国家之固在于对待人民施以恩德而非地势之险要,但在那个时代,在楚国进行改革却锋芒毕露,措施过于严厉,从而使大贵族对其产生怨恨,导致自身悲剧,这便是“能言之者未必能行”之例。

《史记》中,司马迁用其敏锐的文学才能穿越千年,告诉了我们为人处世的正确之道。

读《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感受颇多,不但认识来孙武、孙膑、吴起三位中国古代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同时也懂得了时代造就人才,同样也会造成人才之悲剧,环境对人成长的重要性。

另外“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的处世道理对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必将有重大作用,使我们受益匪浅。

而《史记》这一伟大历史巨著,必将超越千年,名垂千古,其不愧为中国古代历史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星!
注释:
(1)、春秋战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历史上的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时期(前770——前476),战国时期(前475——前221秦统一全国)。

(2)、三孙走鲁:初秋末期,鲁国出现了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新兴地主贵族,后其三家势力不断增强,掌握鲁国政权,将鲁昭公逼走,逃至齐国,史称“三孙走鲁”。

(3)、田氏代齐:春秋后期,齐国以田氏为首德新兴势力与以国君为首的旧势力斗争逐渐激化,公元前484年,齐景公死,田乞发动政变,自立为相,专齐政,自此军政大权落入田氏之手。

田乞死,其子田常执政,后田常发动政变,杀齐简公及一些强宗贵族,完全掌握齐政权,公元前391年,田和废齐康王自立为王。

公元前386年,田和被周王封为诸侯,仍用齐国国号,史称“田氏代齐”。

(4)、三家分晋:春秋中期,晋国公室日弱,卿大夫渐强,晋国政权被新兴势力代表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控制。

在同旧势力斗争的同时,六卿内部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公元前493年,范氏、中行氏与郑、齐、鲁、魏联合攻打韩赵魏。

赵鞅得到人民支持,韩赵魏三家最终消灭范氏和中行氏。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派使者朝见周天子,周天子正式
承认三家为诸侯。

公元前377年,三家分晋,三分其地,史称“三家分晋”。

(5)百家争鸣: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格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汉书·艺文志》将战国主要思想流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

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九流”。

(6)、兵家:指从事军事的智谋有识之士,总结军事方面的经验教训,研究制胜的规律,这一类学者,古称之为兵家。

(7)、《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等,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作者为齐国人孙武。

(8)、四姓之乱:公元前532年,齐国新兴贵族田氏、鲍氏联合打败旧贵族栾氏、高氏,栾氏、高氏逃往鲁国,田氏掌管齐国大权。

后田氏的胜利及官位遭鲍氏、栾氏、高氏嫉妒,三家联合对付田氏,齐国再次爆发内乱,史称“四姓之乱”。

(9)、伍子胥:春秋末吴国大夫,军事家,谋略家,名员,字子胥,春秋时期楚国人。

其父兄为楚平王所杀,其逃至吴国。

最终覆灭楚国,鞭尸楚平王,报杀亲之仇。

(10)、吴宫教战斩美姬:公元前512年,吴王阖庐读孙子兵法十三篇后,为试探孙子的军事才能,让孙武为其练兵,让孙武以妇女试之。

于是出宫中美女180名。

孙武严肃军纪,但美女恃宠而骄,不守军纪,操练效果很差。

孙武便坚决斩杀两名吴王宠姬,以儆效尤。

此后操练,所有动作操练符合标准,史称“吴宫教战斩美姬”。

(11)、《正义》,七録云,孙子兵法三卷,案十三篇为上卷,又有中下二卷。

(12)、《孙膑兵法》:又名《齐孙子》中国古典军事巨著,具有极高的军事价值。

《汉书·艺文志》称《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卷四。

其作者魏战国时期齐国人孙膑。

(13)、《索隐》,膑,频忍反。

庞,皮江反。

涓,古玄反。

(14)、围魏救赵:古代三十六计之一。

公元前354年,魏国出军伐赵,赵向齐求救。

齐采取孙膑之计,以齐军进攻魏国国都大梁,魏国主力远征国都空虚,军队疲于回师救国,遭齐军埋伏大败,解除赵国危急,史称“围魏救赵”。

(15)、减灶之计:同为军事上著名的三十六计之一。

公元前342年,魏国和找过联合攻韩,韩向齐求救。

孙膑献计,利用魏军急躁冒进的特点,诱敌深入,令齐军后撤。

第一天建十万灶,第二天减少为五万灶,第三天则为三万灶,使魏军见齐军军灶锐减,产生错觉,以轻军锐骑兼程进攻齐军,最终中计大败,此乃减灶之计。

(16)《索隐》,王劭【按】:纪年云:“梁惠王十七年,齐田忌败梁于桂陵,至二十七年十二
月,齐田盼败梁于马陵”,计相去无十三年。

(17)、《解集》魏武帝曰:蹶,犹挫也。

《索隐》蹶,音巨月反。

刘氏云,蹶犹毙也。

(18)、桂陵之战:梁惠王十七年,魏国以庞涓魏将军率军伐赵,兵围邯郸,赵向齐求救。

齐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

田忌采取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以主力埋伏于桂陵。

当魏军回师救国时,至桂陵遭齐军痛击,全军几乎覆灭,这便是史上著名的“桂陵之战”。

(19)、马陵之战:公元前342年,魏国联合赵国攻打韩国,韩遂向齐求救,齐威王采取孙膑“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的建议,出兵救韩。

孙膑依然采取“围魏救赵”之计,兵锋直逼大梁。

魏国鉴于桂陵之战的教训,遂撤韩国之围。

孙膑为调动敌人,创造战机,引兵东撤。

其采取减灶之计,造成齐军大量逃亡的假象,诱敌深入。

魏军中计,以轻骑精锐追至马陵,遭齐军主力伏击,魏军大败,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此乃“马陵之战”。

(20)、《吴起兵法》:《吴起兵法》时吴起任西河守期间,根据多年作战经验所著。

这是一部在我国军事史上与《孙子兵法》并列的古代军事著作。

据《汉书·艺文志》载,《吴起兵法》有四十八篇,大部分已经流失,仅存《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变化》、《励士》六篇。

(21)司马穰苴:春秋时期齐国人,本姓田,著名军事家。

曾率齐军击退晋、燕入侵之军,因功被封为大司马,世称“司马穰苴”。

后因齐景公听信谗言,被罢黜,抑郁而终。

其军事思想影响巨大,司马迁赞曰“闳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竟其义。


(22)、《集解》,杨子法言曰“美哉言乎!使起之用兵每若斯,则太公何以加诸。

”(23)、纵横: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形成南北关系的纵线联合,用以抵抗秦国叫合纵;六国分别与秦形成的东西关系的联盟叫连横,合称纵横。

参考文献:
1、《史记》
史记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原名为《太史公记》。

该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其编写
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包括十二本纪(记述历代帝王的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述人臣),十表(大事年表),八书。

本文为七十列传之一,史记卷六十五,地五篇。

2、《吴越春秋》之《阖庐内传》
《吴越春秋》为东汉赵晔撰,一部记述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的史实为主的史学巨著。

3、《史记·太史公自序》
司马迁为史记一书做的序文,最后一篇,也是司马迁的自传。

全序三部分,第一部分叙述司马氏的世系及其父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

第二部分叙述司马迁自己的经历及做《史记》原因。

第三部分对《史记》中每一篇做了非常简要的介绍。

4、《吴起兵法》图国,第一
5、史记三家注
《史记集解》刘宋,裴骃注
《史记索隐》唐,司马贞注
《史记正义》唐,张守节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