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晶体第3课时

离子晶体第3课时
离子晶体第3课时

离子晶体第3课时

一.选择题(共13小题)

1.下列关于物质性质的比较,不正确的是()

A.沸点:C2H5OH>CH3CH3

B.水的电离程度:100℃>25℃

C.溶解度:AgI>AgCl

D.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1mol C>1mol CO

2.金刚石的熔点为a℃,晶体硅的熔点为b℃,足球烯(分子式为C60)的熔点为c℃,三者熔点的大小关系是()

A.a>b>c B.b>a>c C.c>a>b D.c>b>a。

3.下面有关物质熔点的排序不正确的是()

A.CF4<CCl4<CBr4<CI4

B.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

C.金刚石>纯铁>生铁>干冰

D.金刚石>二氧化硅>碳化硅>晶体硅

4.离子化合物①NaCl、②CaO、③NaF、④MgO中,晶格能从小到大顺序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③①④②D.④②①③

5.下面的排序不正确的是()

A.晶体熔点由低到高:F2<Cl2<Br2<I2

B.熔点由高到低:Na>Mg>Al

C.硬度由大到小:金刚石>碳化硅>晶体硅

D.晶格能由大到小:KF>KCl>KBr>KI

6.已知有关物质的熔点数据如下表所示:

如下分析判断正确的是()

A.SiO2中的共价键比CO2中的共价键更加稳定,所以熔点更高

B.AlF3熔点较高是因为含有的离子键较强

C.含有金属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熔点较高

D.CO2和AlCl3都是非电解质

7.在通常条件下,下列各组物质的性质排列正确的是()

A.熔点:SiO2>CCl4>S

B.晶格能由大到小:MgC12>MgO>NaCl

C.沸点:NaCl>甲醇>甲醛

D.热稳定性:HF<H2O<NH3

8.下列物质的熔、沸点高低顺序不正确的是()

A.F2<Cl2<Br2<I2B.CF4>CCl4>CBr4>CI4

C.HCl<HBr<HI<HF D.CH4<SiH4<GeH4<SnH4

9.下列物质中沸点最高的是()

A.CH3(CH2)3CH3B.CH3(CH2)2CH3

C.(CH3)3CH D.(CH3)2CHCH2CH3

10.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在a mol金刚石中含有C﹣C键的个数为N=2aN A

B.热稳定性:MgCO3>CaCO3

C.熔点:MgO<MgCl2

D.沸点:Na<K

11.苹果iPad、iPhone正在中国热卖,但137名苹果公司驻中国供应工厂的员工,却因长期暴露在正己烷环境中,健康遭受不利影响.某同学欲按沸点高低将正己烷插入表中(已知表中5种物质已按沸点由低到高顺序排列),则正己烷最可能插入的位置是()

A.②③之间B.③④之间C.⑤之后D.④⑤之间12.下列烷烃的沸点是:根据以上数据推断丙烷的沸点可能是()

A.约﹣40℃B.低于﹣162℃C.低于﹣89℃D.高于+36℃13.下列化合物的沸点比较,前者低于后者的是()

A.乙醇与氯乙烷

B.邻羟基苯甲酸与对羟基苯甲酸

C.对羟基苯甲醛与邻羟基苯甲醛

D.H2O与H2Te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4.有机物:①正戊烷②异戊烷③新戊烷④正丁烷⑤异丁烷,它们的沸点按由高到低的顺序是.

15.下列六种晶体:①CO2,②NaCl,③Na,④Si,⑤CS2,⑥金刚石,它们的熔点从低到高的顺序为(填序号).

16.有A、B、C三种晶体,分别由C、H、Na、Cl四种元素中的一种或几种形成,对这三种晶体进行实验,结果见下表.

(1)晶体的化学式分别为:A;B;C.

(2)晶体的类型分别为:A;B;C.

(3)晶体中粒子间的作用分别为:A;B;C.

17.如图表示一些晶体中的某些结构,它们分别是NaCl、干冰、金刚石、石墨结构中的某一种的某一部分.

(1)其中代表金刚石的是(填编号字母,下同);其中代表石墨的是,其晶体为结构;金刚石、石墨和(名称)互称碳的.

(2)代表干冰的是,它属于晶体,CO2分子间通过结合起来.(3)上述物质中A、B、C三种熔点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用字母表示)18.现有几组物质的熔点(℃)数据: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A组属于晶体,其熔化时克服的粒子间的作用力是.

(2)B组晶体共同的物理性质是(填序号).

①硬度大②导电性③导热性④延展性

(3)D组晶体可能具有的性质是(填序号).

①硬度小②水溶液能导电③固体能导电④熔融状态能导电

(4)D组晶体的熔点由高到低的顺序为:NaCl>KCl>RbCl>CsCl,其原因解释为:.

离子晶体第3课时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3小题)

1.【分析】A.乙醇分子中含有羟基,导致乙醇分子间含有氢键,其沸点较高;

B.水的电离过程吸热,温度升高电离程度增大;

C.碘化银更难溶;

D.碳转化成CO的反应为放热反应。

【解答】解:A.C2H5OH分子间存在氢键,导致其沸点较高,即沸点:C2H5OH>CH3CH3,故A正确;

B.升高温度,促进了水的电离,则水的电离程度:100℃>25℃,故B正确;

C.AgI的溶解度更小,即溶解度:AgI<AgCl,故C错误;

D.C燃烧生成CO的过程放热,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1mol C>1mol CO,故D正确;

故选:C。

2.【分析】分子晶体的熔点较低,原子晶体熔点高,而不同类型的原子晶体共价键越强熔点越高,由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C60属于分子晶体,分子晶体的熔点较低,晶体硅和金刚石属于原子晶体,熔点高,所以晶体硅和金刚石熔点>C60的熔点,而原子半径C<Si,原子晶体半径越小,键能越大,则熔点越高,则三者熔点的大小关系是a>b>c,

故选:A。

3.【分析】A.分子晶体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熔沸点越大;

B.相同碳原子数时,支链越多,沸点越低;

C、不同类型晶体熔沸点高低的比较,一般来说,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

晶体(除少数外)>分子晶体;

D、金刚石、二氧化硅、碳化硅均为原子晶体。

【解答】解:A.分子晶体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熔沸点越大,则晶体熔点由高到低:CI4>CBr4>CCl4>CF4,故A正确;

B.相同碳原子数时,支链越多,沸点越低,则沸点比较: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故B正确;

C、金刚石为原子晶体,纯铁为金属晶体,生铁为合金熔沸点小于其成分,干冰为分子晶

体,则熔沸点:金刚石>纯铁>生铁>干冰,故C正确;

D、金刚石、二氧化硅、碳化硅各原子间均以共价键结合为网状结构,均为原子晶体,而

原子半径Si>O>C,所以键长Si﹣Si>Si﹣O>Si﹣C>C﹣C,而键长越长,熔点越低,则金刚石>碳化硅>二氧化硅>晶体硅,故D错误。

故选:D。

4.【分析】这几种物质都是离子化合物,晶格能与离子半径成反比、与电荷成正比,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这几种物质都是离子晶体,离子晶体熔沸点与晶格能成正比,晶格能与离子半径成反比、与电荷成正比,镁离子、钙离子、氧离子电荷大于钠离子、氟离子和氯离子,钙离子的半径大于镁离子,而钠离子半径大于镁离子,氯离子半径大于氧离子和氟离子的半径,氧离子的半径大于氟离子的半径,所以晶格能从小到大顺序是

①③②④,故选B。

5.【分析】A.卤族元素单质都是分子晶体,分子晶体熔沸点与其相对分子质量成正比;

B.影响金属晶体金属键强弱的因素为电荷和离子半径;

C.原子晶体中,键长越短其硬度越大;

D.离子晶体晶格能与离子电荷成正比,与离子半径成反比。

【解答】解:A.卤族元素单质都是分子晶体,分子晶体熔沸点与其相对分子质量成正比,单质的相对分子质量随着原子序数增大而增大,所以熔沸点随着原子序数增大而增大,即晶体熔点由低到高:F2<Cl2<Br2<I2,故A正确;

B.Na、Mg、Al原子半径依次减小,金属离子电荷逐渐增多,金属键逐渐增强,则熔点由低到高:Na<Mg<Al,故B错误;

C.原子晶体中,键长越短其硬度越大,键长C﹣C<C﹣Si<Si﹣Si,所以硬度大小顺序是金刚石>碳化硅>晶体硅,故C正确;

D.离子晶体晶格能与离子电荷成正比,与离子半径成反比,从F到I其简单阴离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增大而增大,所以其晶格能随着原子序数增大而减小,则晶格能由大到小:KF>KCl>KBr>KI,故D正确,

故选:B。

6.【分析】A、二氧化硅是原子晶体,而二氧化碳是分子晶体;

B、AlF3是离子晶体;

C、氯化铝是共价化合物;

D、氯化铝是电解质。

【解答】解:A、二氧化硅是原子晶体,而二氧化碳是分子晶体,二氧化硅的熔点与共价键有关,而二氧化碳的熔点与分子间作用力有关,而与共价键无关,所以二氧化硅的熔点更高,故A错误;

B、AlF3是离子晶体,所以AlF3熔点较高是因为含有的离子键较强,晶格能大,故B正

确;

C、氯化铝是含金属元素的共价化合物,所以含有金属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故C错误;

D、二氧化碳是非电解质,氯化铝是电解质,故D错误;

故选:B。

7.【分析】A.原子晶体大于离子晶体大于分子晶体的沸点;

B.晶格能与离子半径成反比,与离子所带电荷成正比;

C.离子晶体的沸点高于分子晶体,分子晶体结构相似,相对分子质量越大,沸点越高;

D.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大。

【解答】解:A.一般来说原子晶体大于离子晶体大于分子晶体的沸点,则沸点:SiO2>S>CCl4,故A错误;

B.镁离子、氧离子所带电荷大于钠离子、氯离子,而半径小于钠离子、氯离子,所以晶格能MgO>MgC12>NaCl,故B错误;

C.离子晶体的沸点高于分子晶体,氯化钠为离子晶体,甲醇和甲醛为分子晶体,甲醇相对分子质量大于甲醛,沸点大小为:NaCl>甲醇>甲醛,故C正确;

D.非金属性:F>O>N,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大,则热稳定性:HF>H2O>NH3,故D错误;

故选:C。

8.【分析】不同类型晶体熔沸点高低的比较:一般来说,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

分子晶体中含有氢键的熔沸点较高;同种类型的分子晶体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熔沸点越高,以此解答该题.

【解答】解:A.对应的晶体都为分子晶体,相对分子之间越大,则熔沸点越高,故A 正确;

B.根据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强,物质的熔沸点

越高,应为CF4<CCl4<CBr4<CI4,故B错误;

C.HF含有氢键,沸点最高,HCl、HBr、HI相对分子质量逐渐增大,分子间作用力逐渐增强,物质的熔沸点逐渐增高,故C正确;

D.都不含氢键,相对分子之间越大,熔沸点越高,故D正确。

故选:B。

9.【分析】对应烃类物质,烃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沸点越高,由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四种烷烃中AD为5个碳原子,碳原子最多,A是直链,D有支链,BC只有4个碳原子,相对分子量小,故A沸点最高,

故选:A。

10.【分析】A、每个C原子与其他4个C原子共用4个C﹣C键,相当于每个C原子占有4×=2个C﹣C键;

B.Mg,Ca,Sr,Ba为同主族元素,离子半径逐渐增大,形成碳酸盐时阳离子电荷数相同,离子半径越小,离子极化能力越强,越容易夺取CO32﹣中的O,造成碳酸盐热稳定性下降;

C、氧化镁和氯化镁都是离子晶体,晶格能越大熔点越高;

D、碱金属从上往下金属键减小,熔沸点降低;

【解答】解:A、每个C原子与其他4个C原子共用4个C﹣C键,相当于每个C原子占有4×=2个C﹣C键,所以在a mol金刚石中含有C﹣C键的个数为N=2aN A,故A正确;

B.Mg,Ca,Sr,Ba为同主族元素,离子半径逐渐增大,形成碳酸盐时阳离子电荷数相同,离子半径越小,离子极化能力越强,越容易夺取CO32﹣中的O,造成碳酸盐热稳定性下降,所以热稳定性:MgCO3<CaCO3,故B错误;

C、氧化镁和氯化镁都是离子晶体,晶格能越大熔点越高,所以熔点:MgO>MgCl2,故

C错误;

D、碱金属从上往下金属键减小,熔沸点降低,所以沸点:Na>K,故D错误;

故选:A。

11.【分析】对于烃,一般来说其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也越大,其沸点越大;

对于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烷烃,支链越多,沸点越低.

【解答】解:对于烃,一般来说其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也越大,其沸点越

大,所以正己烷的沸点大于①②③,但比⑤低;对于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烷烃,支链越多,沸点越低,所以④的沸点比正己烷的沸点低,故沸点由低到高的顺序为:①<②<③<④<正己烷<⑤,

故选:D。

12.【分析】根据表中数据知,烷烃中烷烃的熔沸点随着C原子个数增大而升高,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根据表中数据知,烷烃中烷烃的熔沸点随着C原子个数增大而升高,丙烷中C原子个数大于乙烷而小于丁烷,所以丙烷的沸点应该在乙烷和丁烷之间,即高于﹣89℃而低于﹣1℃,故选A。

13.【分析】氢键的作用力远大于一般的分子间作用力,所以含有氢键的物质的沸点较高,对于含有氢键的有机物,一般来说含分子间氢键的物质的沸点大于分子内氢键物质的沸点,以此解答.

【解答】解:A.乙醇含有氢键,沸点较高,故A错误;

B、邻羟基苯甲酸含有分子内氢键,而对羟基苯甲酸含有分子间氢键,分子间氢键作用力

较强,沸点较高,故B正确;

C.对羟基苯甲醛含有分子间氢键,邻羟基苯甲醛含有分子内氢键,分子间氢键作用力较强,沸点较高,故C错误;

D.H2O含有氢键,沸点较高,故D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4.【分析】由于烷烃的沸点随碳原子数的增多而升高,碳数相同时,支链越多,沸点越低,据此进行比较.

【解答】解:烷烃的沸点随碳原子数的增多而升高,所以:①正戊烷、②异戊烷、③新戊烷的沸点大于④正丁烷和⑤异丁烷;

碳原子数相同时支链越多,沸点越小,所以:①正戊烷>②异戊烷>③新戊烷;④正丁烷>⑤异丁烷,

故沸点大小关系为:①>②>③>④>⑤,故答案为:①>②>③>④>⑤.15.【分析】根据晶体类型分析,熔点:原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分子晶体,分析解答.

【解答】解:根据晶体类型分析,原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分子晶体,Si和金

刚石都是原子晶体,原子半径越小,共价键越强,熔点越高,CO2和CS2都是分子晶体,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熔点越高,Na的熔点低于100℃,所以熔点低到高的顺序为:

①⑤③②④⑥;故答案为:①⑤③②④⑥.

16.【分析】根据A的水溶液与Ag+反应有白色沉淀,说明A的水溶液中有Cl﹣,再根据其可以导电得A为NaCl或HCl,又因为其硬度较大,所以判断其为NaCl;

由于B的熔点很高、硬度很大、不导电、不溶于水,可判断其应该为原子晶体,所以B 为金刚石;

C的熔点为负、硬度很小,判断其为气体,易溶于水,水溶液与Ag+反应有白色沉淀,所以C为HCl,

结合对应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判断晶体的类型.

【解答】解:根据A的水溶液与Ag+反应有白色沉淀,说明A的水溶液中有Cl﹣,再根据其可以导电得A为NaCl或HCl,又因为其硬度较大,所以判断其为NaCl;

由于B的熔点很高、硬度很大、不导电、不溶于水,可判断其应该为原子晶体,所以B 为金刚石;

C的熔点为负、硬度很小,判断其为气体,易溶于水,水溶液与Ag+反应有白色沉淀,所以C为HCl,

(1)由以上分析可知A为NaCl,B为C,C为HCl,故答案为:NaCl;C(金刚石);

HCl;

(2)A熔点较高,熔融状态下能导电,为离子晶体;B熔点很高、硬度很大、不导电、不溶于水,为原子晶体;C熔点为低、硬度很小,为分子晶体,

故答案为: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

(3)NaCl为离子化合物,离子键;C为原子晶体,原子间以共价键结合;HCl为分子晶体,分子间存在分子间作用力,故答案为:离子键;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

17.【分析】(1)金刚石是原子晶体,为空间网状结构;石墨中层之间存在范德华力,每一层中每个C原子与3个C原子形成共价键;同一元素的不同单质互称同素异形体;

(2)干冰是分子晶体,为面心立方结构,分子晶体中分子间存在范德华力;

(3)晶体熔沸点: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

【解答】解:(1)金刚石是原子晶体,为空间网状结构,所以B是金刚石;石墨中层之间存在范德华力,每一层中每个C原子与3个C原子形成共价键,所以D是石墨,其晶体为层状结构;同一元素的不同单质互称同素异形体,金刚石、石墨和足球烯或碳纳米

管是碳元素的不同单质,为同素异形体,

故答案为:B;D;层状;足球烯或碳纳米管;同素异形体;

(2)干冰是分子晶体,为面心立方结构,所以C是干冰,干冰的构成微粒是分子,二氧化碳分子之间以分子间作用力结合,故答案为:C;分子;分子间作用力;

(3)晶体熔沸点: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A)是氯化钠晶体为离子晶体、(B)是金刚石为原子晶体、(C)是干冰为分子晶体,所以这三种晶体的熔沸点(B)>(A)>(C),

故答案为:(B)>(A)>(C).

18.【分析】(1)直接由原子构成的晶体是原子晶体,原子晶体熔融时破坏化学键;

(2)B组晶体都是金属晶体,具有金属通性;

(3)D组晶体属于离子晶体,离子晶体熔融态能导电,可溶性离子晶体在水溶液中能导电;

(4)离子晶体的熔沸点与晶格能成正比,晶格能与离子半径成反比、与电荷成正比.【解答】解:(1)直接由原子构成的晶体是原子晶体,该组晶体都是直接由原子构成的,属于原子晶体;原子晶体熔融时破坏化学键,所以其熔化时克服的粒子间作用力是化学键,故答案为:原子;化学键;

(2)B组晶体都是金属晶体,具有金属通性,所以具有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物理性质,故选②③④;

(3)D组晶体属于离子晶体,离子晶体熔融态能导电,可溶性离子晶体在水溶液中能导电,固态时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固体不导电,故选②④;

(4)D组晶体都为离子晶体,r(Na+)<r(K+)<r(Rb+)<r(Cs+),在离子所带电荷相同的情况下,半径越小,晶格能越大,熔点就越高,故答案为:都为离子晶体,r(Na+)<r(K+)<r(Rb+)<r(Cs+),在离子所带电荷相同的情况下,半径越小,晶格能越大,熔点就越高.

离子反应教案

《离子反应》第一课时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

, 《离子反应》教学设计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教学背景】 1、面向学生:高一学生 2、学科:化学 3、教学课时:3课时,本小节为第1课时。 【教学课题】 — 《离子反应》是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第2节的内容。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化学必修I第二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学生认识《离子反应》这一节内容的起始课。《离子反应》不仅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的重点之一,是历年高考的热点。从教材体系看,它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习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所以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从研究方法看,它又是研究物质分类、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补充以及进一步深层次认识化学反应的必备技

能,是中学生现在以及以后学习化学、从事化学专业知识的必备基础。 结合高考尺度,学好这一内容,能揭示溶液中离子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前面已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后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学情分析】 1、学生知识状况: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高一学生在化学方面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特别是以前就接触过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和酸碱盐的基本概念,因此学习起本节课来比较轻松。 2、学生能力情况:高一的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是仍然是形象思维能力占据主动地位,因此,直观、形象生动的实验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3)学生的心里状态:学生刚刚进入高中,自纠学习的能力不是很强,乐于机械接受,为了避免这些情况,使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得到积极发挥,我采用实验、启发、讨论、对比、归纳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确实成为教学的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设计时遵循由感性→理性→实践的认识规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

2019-2020年高一化学 第二节 离子反应(第三课时)教案

2019-2020年高一化学第二节离子反应(第三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概览 (一)知识目标 1、掌握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 2、能熟练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 3、会由离子反应方程式改写成化学方程式。 4、会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总结概括知识的能力。 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旧知识去理解新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努力进取的优良品质。 3、使学生学会从个别到一般,又从一般到个别的认识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教学方法:设疑、实验、讨论、讲解相结合 教学过程: [指导阅读]课本第16页——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提问]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什么?举例说明。 [回答]复分解反应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进行的离子反应,这类反应必须在生成物有沉淀、气体、难电离的物质出现之一者才能发生。 例:(1)生成难溶物质,如Cu(OH)2、BaSO4、AgCl等。CuSO4+BaCl2=BaSO4↓+CuCl2(2)生成气态物质,如:H2S、CO2、SO2等。CaCO3+2HCl=CaCl2+H2O +CO2↑ (3)生成难电离物质,如弱酸、弱碱、水等。NaOH+HCl=NaCl+H2O [提问] 生成沉淀、气体或难电离的物质时,离子浓度如何变化? [回答] 离子浓度减小。 [板书]五、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1、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沉淀、气体或难电离的物质(弱酸、弱碱、水等),即向着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 2、氧化还原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取决于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即要依氧化还原反应规律来判断。 [练习] 1、判断下列离子反应能否发生,说明理由。 (1)、硝酸钠溶液和氯化钠溶液混合(2)、碳酸钙和硝酸银溶液 (3)、硫化氢气体通入到硫酸亚铁溶液中 (4)、碘水和溴化钠溶液混合 2、判断下列离子方程式是否正确?对不正确的指明原因 A、硫酸铜溶液与硫化钾溶液反应:CuSO4 +S2— = CuS↓+SO42— B、硝酸银溶液与氯化钠溶液反应:Ag+ +Cl— = AgCl C、碳酸钡放入稀盐酸中:BaCO3+2H+ = Ba2+ +H2O +CO2↑ D、铁片放入稀盐酸中:2Fe +6H+ = 2Fe3+ +3H2↑ E、醋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H+ + OH— = H2O [板书]六、将离子方程式改写成化学方程式

离子反应第1课时教案

普通高中人教版化学必修1 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第1课时) 南宁市第三中学杨恒建 一、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节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和”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本节课介绍第一部分。 本节是学生认识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起始课。从教材的体系看,它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习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所以从体系看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研究方法看,它是研究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补充以及从本质分析化学反应的必备技能,是中学生现在及至以后学习化学、从事化学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的重点。学好这一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初中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选修四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二、学情分析 在初中化学(第十单元)中,学生已做过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对溶液导电原因有一定得了解。在此之前,学生刚刚学过物质的分类这一节课,对分类的方法也有了一定得了解,这样子就能够更为清楚得了解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及其分类,同时可以认识物质除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外,还有其他类型,使电解质之概念了解更为完整,进而对之后电解的知识能够比较容易得接受。学生能够归纳收集自己通过相关途径积累的知识,结合新课标的学习和教学评价,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提出疑问,进行交流、讨论、辩论,初步具备化学知识积累研究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2、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3、通过现象分析探究化学反应实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比实验“几组物质的导电实验”,初步学会形成概念的分析方法。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电离特征得出酸、碱和盐的定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化学】鲁科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教案:3.4《离子反应》(第1课时)

第4节离子反应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生成弱电解质、生成气体或发生氧化还原反应;2. 学会利用酸碱中和滴定测定强酸、强碱溶液浓度的原理和方法; 3. 通过离子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体会化学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和贡献; 4. 培养运用归纳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利用熟悉的例子归纳离子反应的共同点,引导学生按已形成的思路进行分析,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简要的话进行记忆,使认识得以提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展示更为广阔的化学天地,立志于从事化学、化工研究和生产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充分感受化学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和贡献。 教学重点: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难点: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和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交流研讨】P98,学生完成 【回顾小结】1.离子反应的书写方法:(1)写拆删检(2)离子不能共存法 【板书】2.离子反应:溶液中有离子参与的化学反应称之为离子反应 【提问】离子发生的产所在什么地方? 【学生】水溶液中 【追问】实验室制备氨气——2NH4Cl + Ca(OH)2===CaCl2+ 2NH3↑+2 H2O有没有离子反应? 【学生】没有,因为不在水溶液中发生的 【提问】在必修1中我们学到的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什么? 【学生】生成沉淀、生成水、生成气体(也有可以知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板书】3.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举例】SO42—、Cl—、CO32—的检验以及MgCO3沉淀的转化 【教师】其实,生成水和生成像水一样的弱电解质也可以,比如讲,CH3COONa与盐酸HCl 反应、NH4Cl与NaOH反应大量Na2CO3与少量盐酸 【板书】生成弱电解质 【举例板书】CH3COONa+HCl===CH3COOH+NaCl CH3COO— + H+=== CH3COOH

《离子反应》教案(新人教版)

第二节离子反应 ( 第一课时 ) 教学目标 1.了解电解质的概念;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2.通过对酸、碱、盐电离情况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3.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讨论酸、碱、盐的电离情况,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的本质 难点:电解质的概念

巩固练习 1.下列状态的物质,既能导电又属于电解质的是( ) A.氯化镁晶体 B. 氯化钠溶液 C. 液态氯化氢 D. 熔融氢氧 化钾 2.下列物质中导电性能最差的是( ) A.石墨棒 B. 固体氧化钾 C. 盐酸 D. 熔融氢氧化钠 3.下列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导电,但不是电解质的是( ) A. 铝 B. 食盐 C. 硫酸 D. 蔗糖 4.仅能在水溶液中导电的电解质是( ) A. KOH B. KNO3 C. NH4HCO3 D. 酒精 5.下列物质的水溶液中存在溶质分子的是( ) A. HCl B. NaOH C. Na2CO3 D. 蔗糖 6.下列电离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 A.H2SO4=2H++SO42- B.NH4NO3=NH4++NO3- C.Na2CO3=Na2++CO32- D. Ba(OH)2=Ba2++2OH- 7.下列关于电解质的判断中,正确的观点是() A.在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物质 B. 在熔融或溶液中能够导电的物质 C. 在熔融或溶液中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D. 在熔融和溶液中都能导电的化合物 8.下列电离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Ca(OH)2=Ca2++2(OH-) B. FeCl3=Fe2++3Cl- B.H2SO4=H2++SO42- D. Al2(SO4)3=2Al3++3SO42-

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教学案 (第三课时)

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教学案(第三课时) 一、判断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是否正确,错误的指明原因。 ⑴铁和稀盐酸反应:2Fe + 6H+ = 2Fe3+ + 3H2↑ (2)铜和稀硫酸反应:Cu+2H+=Cu2++H2↑ (3)过量的CO2通入澄清石灰水溶液:CO2+Ca2++2OH-=CaCO3↓+H2O (4)硫酸铜和氢氧化钡的反应:SO42-+Ba2+=BaSO4↓ (5)硫酸和氢氧化钡的反应:H++SO42-+OH-+Ba2+=BaSO4↓+ H2O ⑹CaCO3溶于盐酸溶液:CO32-+2H+=== H2O+CO2↑ (7)CaCO3溶于醋酸溶液:CaCO3+2H+===Ca2++H2O+CO2↑ (8)往氯化镁溶液中滴加氨水:Mg2++2OH-=Mg(OH)2↓+2H2O (9)碳酸钠溶液与盐酸反应:Na2CO3+2H+==2Na++CO2↑+H2O (10)Cu(OH)2和盐酸反应: OH-+H+=H2O (11)氧化铜与盐酸反应:O2-+2H+===H2O (12)澄清石灰水跟稀硝酸反应Ca(OH)2+2H+=Ca2++2H2O (13)碳酸氢钙溶液跟盐酸反应:Ca(HCO3)2+2H+=Ca2++2H2O+2CO2↑ (14)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Cu+Ag+==Ag+Cu2+ (15)Fe3++Cu===Cu2++Fe2+ (16)Fe3++Fe = 2Fe2+ (17)Fe2++Cl2 = Fe3++ 2Cl- (18)钠溶于水:Na+H2O= Na++ OH- + H2↑ 小结: 二、判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1.某无色溶液中,可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Na+、HCO-3、SO2-4、Br-B.Cu2+、NO-3、Cl-、SO2-4 C.H+、Cl-、K+、CO2-3D.K+、Mg2+、SO2-4、OH- 2.下列各组离子中,能在强酸性溶液里大量共存,并且溶液呈无色透明的是() A.Fe3+、K+、Na+、SO2-4B.Na+、K+、CO2-3、Cl- C.Mg2+、Na+、Cl-、NO-3D.Ba2+、K+、HCO-3、SO2-4

《离子反应》教案

《离子反应》教案(第1课时) 陈华权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2)让学生掌握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并从电离的角度理解酸、碱、盐的本质。 (3)通过设计探究性实验得到离子反应的实质和离子反应条件,并能分析离子共存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和设想验证得到离子反应的条件,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从实验现象出发探寻反应本质。 (2)通过分析离子共存问题,让学生形成从现象到本质再到运用的思维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究讨论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奠定高中阶段化学学习的重要基础。 二. 教学重点、难点 电解质的概念、离子反应及其条件、离子的共存问题。 三. 教学方法 讨论+探究+实验 四. 教学过程 〔引入〕前面,我们在学习溶液中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时,简单介绍了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生成了离子的知识。那么,请问:是不是所有的酸碱盐都能在水溶液中发生电离呢?哪些物质能发生电离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学习新知识——离子反应。要学习离子反应的知识,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电解质的问题。 〔讨论〕什么是电解质?什么是非电解质? 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概念:电解质:凡是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凡是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分析:1.强调关键字。2.强调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溶液)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讨论1:下列物质中哪些是电解质,那些是非电解质? 稀硫酸、氯化氢气体、氯化钠固体、氢氧化钠固体、碳酸钙、 铜、石墨、氧化镁固体、甲烷、蔗糖、酒精、葡萄糖。 小结:化合物:1、电解质:(常见的电解质)酸、碱、盐和许多金属氧化物。 2、非电解质:(常见的非电解质)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有机物,如 蔗糖、酒精等。 讨论2:二氧化碳、氨气是否电解质? 强调电解质必须自身电离而导电。 讨论3:BaSO4、CaCO3、AgCl等难溶于水的盐是否属电解质? 注:判断物质是否属于电解质: 一看:是不是化合物; 二看:是不是导电;(熔化或水溶液中) 三看:是不是自身电离。 〔讨论〕酸、碱、盐的水溶液导电的原因。(学生阅读教材P30页) 酸、碱、盐溶液能够导电,是因为物质溶于水时,离解成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问题〕相同条件下,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导电能力都相同吗?(引出强弱电解质)(二)强、弱电解质

离子反应第二课时说课稿

离子反应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离子反应》,下面我将从说教学背景、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五个方面对本节内容进行说明。 一、教学背景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离子反应》位于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在中学化学中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都可能涉及到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从教材体系来看:他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也为后面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选修4奠定了基础,所以学好本节内容显得尤为重要。新考纲明确指出“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能正确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所以在教材处理上我将让学生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让学生体会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教师示范学生练习初步掌握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过渡语】新课改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学生为中心”,学生学情不能忽视 2、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 第一课时学生已经知道“电解质在溶液中反应的实质”和“电离方程式”的知识, 已经意识到用实验的方法去进行化学探究,但学生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储备不足, 物质离子式不熟悉,所以本节课在完成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不能随意拔高难度 (2)认知基础 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我们知道高中生思维具有更高的概括性,辩证思维也迅速发 展,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前期,但学生的抽象理解能力还稍弱,不能直 接给出概念或结论,需要借助一些直观的手段。 【过渡语】根据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确立了以下三维目标和重难点内容: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 B、会书写易溶、易电离的酸碱盐之间的离子方程式,了解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C、掌握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化学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用化学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辩证主义思想观 4、重、难点 重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难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特别是学生分不清哪些需要拆成离子式,哪些仍然写化学式,需要借助教师归纳,并不断练习强化) 【过渡语】为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二、教法、学法 1、说教法

第3章 第4节 第1课时 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及离子反应的应用

第4节离子反应 第1课时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及离子反应的应用 [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知道离子反应的实质和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会判断离子反应能否发生。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会书写离子方程式,熟知离子反应的应用,建立离子检验与推断的思维模型。 一、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1.离子反应 (1)定义:通常将溶液中离子之间,以及离子与原子或分子之间发生的反应称为离子反应。 (2)实质:溶液中某种或某些离子浓度降低。 (3)表示方法通常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2.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1)生成沉淀 (2)生成弱电解质 CH3COO-+H2O CH3COOH+OH - (3)生成气体(或挥发性物质)

Na2CO3溶液与足量盐酸CO2-3+2H+===H2O+CO2↑ 浓NH4Cl溶液与浓NaOH溶液共热NH+ 4 +OH-===== △ NH3↑+H2O (4)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反应原理实例离子方程式 非电化学原 理的氧化还 原反应 向CuSO4溶液中加入锌片Cu2++Zn===Zn2++Cu FeCl 3 溶液腐蚀印刷电路铜板2Fe3++Cu===Cu2++2Fe2+ 向FeCl2溶液中加入酸性 KMnO4 5Fe2++MnO-4+8H+===5Fe3++Mn2++4H2O 原电池反应 铜锌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和电 池反应 负极反应式:Zn-2e-===Zn2+, 正极反应式:Cu2++2e-===Cu, 电池总反应:Zn+Cu2+===Cu+Zn2+ 电解池反应电解饱和食盐水 阳极反应式:2Cl--2e-===Cl2↑, 阴极反应式:2H2O+2e-===H2↑+2OH-, 电解总反应:2Cl-+2H2O===== 通电 H2↑+2OH- +Cl2↑ (1)根据“强酸制弱酸”的反应原理,H2S通入CuSO4溶液不会发生反应Cu2++H2S===CuS↓+2H+() (2)强酸与强碱中和反应的离子方程式都可表示为H++OH-===H2O() (3)NaHCO3和NaHSO4两种溶液混合后,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是H+和CO2-3() (4)NH3遇氯化氢气体生成白烟(NH4Cl小颗粒) ,因为生成了离子化合物,所以是离子反应() (5)氯化钠与浓硫酸混合加热可以写成H2SO4+2Cl-===== △ SO2↑+Cl2↑+H2O() (6) 任何一种离子的浓度在离子反应中一定变小() 答案(1)×(2)×(3)×(4)×(5)×(6)× 1.在书写离子方程式过程中,下列说法对化学式的拆写理解正确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①易溶于水的强电解质均写成离子形式,包括强酸、强碱、大多数可溶性盐;其他均用化学式表示,如单质、氧化物、气体、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非电解质、难溶性盐 ②微溶物写法:微溶物作为反应物,若是溶液写离子符号,若是浊液写化学式;微溶物作为生成物,一般写化学式 ③酸式盐的写法:多元弱酸根离子不能拆开写;强酸酸式酸根离子拆开写

离子反应教案

《离子反应》第一课时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离子反应》教学设计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教学背景】 1、面向学生:高一学生 2、学科:化学 3、教学课时:3课时,本小节为第1课时。 【教学课题】 《离子反应》是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第2节的内容。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化学必修I第二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学生认识《离子反应》这一节内容的起始课。《离子反应》不仅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的重点之一,是历年高考的热点。从教材体系看,它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习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所以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从研究方法看,它又是研究物质分类、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补充以及进一步深层次认识化学反应的必备技能,是中学生现在以及以后学习化学、从事化学专业知识的必备基础。

结合高考尺度,学好这一内容,能揭示溶液中离子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前面已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后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学情分析】 1、学生知识状况: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高一学生在化学方面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特别是以前就接触过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和酸碱盐的基本概念,因此学习起本节课来比较轻松。 2、学生能力情况:高一的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是仍然是形象思维能力占据主动地位,因此,直观、形象生动的实验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3)学生的心里状态:学生刚刚进入高中,自纠学习的能力不是很强,乐于机械接受,为了避免这些情况,使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得到积极发挥,我采用实验、启发、讨论、对比、归纳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确实成为教学的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设计时遵循由感性→理性→实践的认识规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 ②理解电离的概念,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离子反应第一课时优秀教案精品

第二节离子反应 第一讲: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解教案方案(设计) 课题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解课型新课 授课教师 章节第二章第二节第一讲 教材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 修)Ⅰ 学生情况 在初中化学(第十章)中,学生已做过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对溶液导电原因有一定得了解。在此基础上,介绍氯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钠等固体分别加热至熔化后能导电,结合这些固体在水溶液中能导电这两个特点,就可以很顺利的引出电解质的概念。在此之前,学生刚刚学过物质的分类这一节课,对分类的方法有了一定得了解,这样子就能够更为清楚得了解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及其分类,同时可以认识物质除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外,还有其他类型,使电解质之概念了解更为完整,进而对之后电解的知识能够比较容易得接受。学生能够归纳收集自己通过相关途径积累的知识,结合新课标的学习和教学评价,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提出疑问,进行交流、讨论、辩论,初步具备化学知识积累研究的能力。 学生情况:学生正处在16、17岁的年龄阶段,好奇心较强,兴趣不太稳定,逻辑思维正在日趋发展中,在知识学习上仍需借助感性材料的支持的诸多特点。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非电解质的判断,实验现象的分析。 难点的突破方法:充分运用实验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尽可能增加实验可见度,加强感性认识,引导学生进行全面观察,理解微观本质。 教学内容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学生认识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起始课。从教材的体系看,它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习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所以从体系看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研究方法看,它是研究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补充以及从本质分析化学反应的必备技能,是中学生现在及至以后学习化学、从事化学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的重点。学好这一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初中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选修四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它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在高考中重现率达标100% 本节内容节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Ⅰ》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在介绍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以前,需要介绍电解质的概念,以及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因此,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和”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本节课介绍前者。 在初中化学中,学生已做过溶液的导电实验。在此基础上,介绍氯化钠、硝酸、氢氧化钠固体分别加热至熔化后能导电,这样很顺利地引出电解质概念。然后,通过介绍氯化钠在

课时3《离子反应的应用》教案

课时3 《离子反应的应用》教学设计 主备人:张克玲 2017-10-16 【教学目标】 1、了解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2、掌握离子共存条件的判断。 3、通过归纳总结离子反应的实质。 4、培养归纳、整理、探究事物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判断在指定条件下,在同一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2、根据离子共存规律推断溶液组成; 3、根据离子共存规律及指定条件推断溶液中可能存在的离子(即离子鉴定)【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介绍 1、概念:只要离子组内有两种或多种离子能相互反应,则这组离子就不能大量共存。 2、离子不能大量共存的条件(离子不能大量共存的规律): 【学生展示评价】 (1)生成气体或挥发性物质; (2)生成难溶物或微溶物; (3)生成弱电解质的物质; 【反馈提升】 以上均属于复分解反应型离子反应 【开拓视野】 (4)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5)发生络合反应;(不讲) (6)生双水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不讲,泡沫灭火器原理) 【特别注意】 -、HS-(注意)(7)酸酸式酸根离子不能与H+、OH-共存:如HCO 3 (8)若题目中提示酸性溶液(pH<7)或碱性溶液(pH>7)应在各待选

答案中均加入H+(注意) 二.知识梳理 1.由于发生复分解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①有气体产生 如:H+与CO 32-、HCO 3 -、S2-、HS-、SO 3 2-、HSO 3 -等不能大量共存,主要是由于发 生CO 32-+2H+=CO 2 ↑+H 2 O、 HS-+H+=H 2 S↑等。 ②有沉淀生成 如: Ca2+、Mg2+、Ba2+等与SO 42-、SO 3 2-、CO 3 2-等不能大量共存,主要是由于 Ba2++CO 32-=BaCO 3 ↓、Ca2++SO 4 2-=CaSO 4 ↓(微溶); Mg2+、Al3+、Cu2+、Fe2+、Fe3+等与OH-不能大量共存是因为: Cu2++2OH-=Cu(OH) 2↓,Fe3++3OH-=Fe(OH) 3 ↓等; ③有弱电解质生成 如:OH-、ClO-、F-、CH 3COO-、PO 4 3-、HPO 4 2-、H 2 PO 4 -等与H+不能大量共存,主要 由于OH-+H+=H 2O、CH 3 COO+H+=CH 3 COOH 一些弱酸的酸式根或NH 4 +不能与OH-大量共存是因为: HCO 3-+OH-=CO 3 2-+H 2 O、HPO 4 2-+OH-=PO 4 3-+H 2 O、NH 4 ++OH-=NH 3 ·H 2 O 此类离子反应总是朝着使溶液中某些离子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 2.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不讲,学生问时可以适当扩展) ①一般情况下,具有较强还原性的离子不能与具有较强氧化性的离子大量共存。 如:I-、、S2-、HS-和Fe3+不能大量共存是由于: 2I-+2Fe3+=I 2 +2Fe2+、 2Fe3++ S2-=S↓+2Fe2+、 2Fe3++3S2-=S↓+2Fe S↓。 ②在酸性或碱性的介质中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 如:NO 3 -和I-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可以共存,但在有大量H+存在下不能共存; 如:SO 32-、S 2 O 3 2-和S2-在碱性条件下可以共存,但在酸性条件下由于发生: 2S2-+SO 32-+6H+=3S↓+3H 2 O、

离子反应第一课时教案

离子反应 第一课时、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课标分析】 本部分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电解质概念,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通过几个方面进行评价:是否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是否能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盐的电离方程式;能否用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表示电解质导电的原因。 【教材分析】 本节知识属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部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状态和行为是一个重要的认识领域,很多化学反应都是在水溶液中进行的,初中学生已经知道酸、碱、盐的水溶液能导电,但为什么能够导电?这都是学生有待于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同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对化合物进行分类,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来认识化合物。另外,电解质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它们与人类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为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同时为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教法分析】 本课时对电离概念的简历是以熔融氯化钠和氯化钠溶液如何导电这一事实为载体的,而高一的学生还没有学习化学键的概念,也不具备晶体、极性分子等相关知识。在初中,学生所建立的物质溶解的概念是模糊的,不科学的,因此对电离概念的建立会有阻碍作用。从学生的认知方式看,学生对导电实验的感知是感性认识。如何从微观上理解导电的本质,大多数学生感到比较困难,因此有条件的教师可以借助于电脑动画这一教学媒体尽快使学生上升到理性认识。对记忆型偏好的学生理解该部分知识要弱于发问质疑型与原理原则型科学认知偏好的学生。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多给记忆型偏好的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在理解电离的概念后,通过书写各组物质的电离方程式,再通过分析各组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情况归纳出酸、碱、盐的定义。由于电离、电解质概念的学习是为认识离子反应而准备的,不能像以往的教学处理一样,费过多的时间探讨电解质,如辨析一些物质到底属不属于电解质等,只是让学生认识常见有哪些物质是电解质以及它们会电离出什么离子就可以了。 教学中应该强调的问题: 1.电离的概念,理解电离概念时应注意:(1)电离的条件: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下,二者具备其一即可;(2)电离不需要通电;(3)电离的本质: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 2.书写电离方程式应注意:(1)注意配平;(2)正电荷总数等于负电荷总数;(3)原子团作为一个整体不能拆分。 3.电解质,注意:(1)研究对象为化合物;(2)单质不是电解质;(3)电解质需自身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 【学法分析】

高一化学:离子反应(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离子反应(第三课时)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Ionic reaction (third class hour)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离子反应(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概览 (一)知识目标 1、掌握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 2、能熟练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 3、会由离子反应方程式改写成化学方程式。 4、会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总结概括知识的能力。 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旧知识去理解新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努力进取的优良品质。 3、使学生学会从个别到一般,又从一般到个别的认识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教学方法:设疑、实验、讨论、讲解相结合

教学过程: [指导阅读]课本第16页——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提问]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什么?举例说明。 [回答]复分解反应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进行的离子反应,这类反应必须在生成物有沉淀、气体、难电离的物质出现之一者才能发生。 例:(1)生成难溶物质,如Cu(OH)?、BaSO?、AgCl等。CuSO?+BaCl?=BaSO?↓+CuCl2 (2)生成气态物质,如:H?S、CO?、SO?等。CaCO?+2HCl =CaCl?+H?O +CO?↑ (3)生成难电离物质,如弱酸、弱碱、水等。NaOH+HCl=NaCl+H?O [提问] 生成沉淀、气体或难电离的物质时,离子浓度如何变化? [回答] 离子浓度减小。 [板书]五、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1、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沉淀、气体或难电离的物质(弱酸、弱碱、水等),即向着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 2、氧化还原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取决于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即要依氧化还原反应规律来判断。 [练习] 1、判断下列离子反应能否发生,说明理由。

高中化学 2.2《离子反应》(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新编精品】人教化学必修一2.2《离子反应》教案(第1课时)【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通过几组物质的导电实验了解电离、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 ⑵知道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概念; ⑶通过电解质的电离掌握酸、碱、盐的概念; 2. 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对比实验“几组物质的导电实验”,初步学会形成概念的分析方法; ⑵通过设计实验探究硫酸铜和氯化钡溶液是否发生反应,从几组探究实验中得到离子反 应的条件,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从实验出发,探寻反应本源; ⑶通过交流氢氧化钡和硫酸反应的导电演示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形成问题的意识,养 成探究的良好习惯。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化学实验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⑵通过实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严谨求实,敢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⑶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奠定高中阶 段化学学习的重要基础。 【学法指导】 ⑴“指导学生有序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如何观察实验现象,如何描述实验现象。 ⑵“引导学生讨论归纳、概括的方法”引导学生如何将感性材料转化为理性认识,得 到正确结论。 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发表独立见解的方法”教会学生如何阅读材料,让学生自己钻 研教材,尝试攻克难点,培养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

§2-2 离子反应(第1课时) 【温故知新】 1.(自学、讨论))什么是酸?什么是碱?什么是盐?它们在组成上各有什么特点? 2.(自学、讨论)NaCl溶液为什么能导电?什么是电离? 【课堂研讨】 1.(自学、思考)什么是电解质?什么是非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或者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均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练一练】 ⑴下列哪些物质能导电? 铁能氯化钠晶 体 不能盐酸能 铜能氯化钠溶液能稀硫酸能锌能硝酸钾晶体不能烧碱固体不能铝能硝酸钾溶液能烧碱溶液能 金能葡萄糖溶液 不能硫酸钡不能 结论与原因: ①金属单质能 (填能、不能)导电,原因:金属单质中有自由移动的电子; ②氯化钠固体及酒精不能 (填能、不能)导电,原因:无自由移动的电子或离子; ③表格中的氯化钠晶体、硝酸钾晶体、烧碱固体、硫酸钡有什么方法能使其导电?为什么? 前三者配制成溶液或在熔融状态下,硫酸钡在熔融状态下。 ④葡萄糖固体熔化后能导电吗?为什么? 不能,无自由移动的电子或离子

离子反应教案 (第三课时)

教案一:离子反应离子共存离子方程式 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的反应,实质上就是离子之间的相互反应。离子间的反应是趋向于降低离子浓度的方向进行。离子反应通常用离子方程式来表示。理解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好离子反应的关键。溶液中离子共存的问题,取决于离子之间是否发生化学反应,如离子间能反应,这些离子就不能大量共存于同一溶液中。 一.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1.离子反应生成微溶物或难溶物。 2.离子反应生成气体。 3.离子反应生成弱电解质。 4.离子反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根据化学反应类型,离子反应可分为两类,一是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二是氧化性离子与还原性离子间的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还应注意: 1.微溶物向难溶物转化,如用煮沸法软化暂时硬水 MgHCO3 == MgCO3+CO2↑+ H2O MgCO3虽然难溶,但在溶液中溶解的哪部分是完全电离的,当Mg2+遇到水溶液里的OH-时会结合生成比MgCO3溶解度更小的Mg(OH)2而沉淀析出 MgCO3 + H2O==Mg(OH)2↓+ CO2↑ 2.生成络离子的反应: FeCl3溶液与KSCN 溶液的反应:Fe3+ + SCN- ==Fe(SCN)2+ 生成物既不是沉淀物也不是气体,为什么反应能发生呢?主要是生成了难电离的Fe(SCN)2+络离子。 3.优先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具有强氧化性的离子与强还原性的离子相遇时首先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例如:Na2S溶液与FeCI3溶液混合,生成S和Fe2+离子,而不是发生双水解生成Fe(OH)3沉淀和H2S气体。

2Fe3+ + S2- = 2Fe2+ + S ↓ 总之:在水溶液里或在熔融状态下,离子间只要是能发生反应,总是向着降低离子浓度的方向进行。反之,离子反应不能发生。 二.离子反应的本质:反应体系中能够生成气、水(难电离的物质)、沉淀的离子参与反应,其余的成分实际上未参与反应。 三.离子反应方程式的类型 1.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4.络合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掌握离子方程式的类型及特征,才能书写好离子方程式,正确书写、判断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例1 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 用石灰软化暂时硬水:Mg2+ + 2HCO3- + 2OH- = MgCO3↓+ CaCO3 + 2H2O B实验室制HCI气体:H++CI-=HCI C氯化铵溶液中加入稀氢氧化钠溶液:NH4++OH-=NH3·H2O D铜片和稀硝酸共热:3Cu+8H++2NO3-=3Cu2++2NO↑+4H2O 解析:解答此类题除要掌握离子反应的本质外,还要注意温度、浓度、物质的量,反应反应物状态等对离子方程式书写的影响。 选项A,Ca(OH)2中的OH-首先与Mg2+结合生成溶解度比MgCO3更小的 Mg(OH)2沉淀,故不能生成MgCO3沉淀。 选项B,固态NaCI和浓H2SO4反应不能写成离子方程式,浓H2SO4和任何固态

《离子反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离子反应(第二课时)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离子反应》属于高一课本第一章第二节内容。《离子反应》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都可能涉及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能通过实验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二)教学背景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而学生刚进高一,元素化合物知识不丰富,电离理论又没有学习,因此本节知识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本节分三次课完成,本次课是学习离子方程式书写后的第二课时。 学好这一节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前面已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后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学生情况分析:对于离子反应,学生基本上理解准确。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也清楚,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写法也基本掌握了。但学生因为初中基础薄弱,溶液中发生的反应如复分解反应性质掌握不牢,常见的难溶物、易溶物记忆不清,书写时不太细心如化学符号写错等。 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采用练习-错例分析-重点讲解-纠错-重写-总结-系统化,让学生感受化学用语的生成过程,巩固理解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并理解其重要性。 并创设问题的意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讨论、归纳,最终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技术准备:电脑、无线鼠标、多媒体投影仪 前期准备:预习完成如下问题: 1.将下列化学方程式改写成离子方程式 2.如何判断一个离子反应方程式是否正确?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2.2 离子反应第三课时(教案)

《离子反应》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离子方程式的两个意义 2、了解离子反应的实质 3、掌握离子共存的判别 二、教学重点 1、离子方程式表达的意义 2、离子共存问题 三、教学难点 1、离子共存问题 四、教学过程 【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有四个主要步骤“写、拆、删、查”,其中最关键的一步是“拆”,强酸、强碱、可溶性盐就是违规的建筑,遇到它们在座的各位就变身城管啦,记得一定要拆啊!掌握了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就相当于掌握了离子反应的半壁江山,各位的江山能否稳坐呢?我们来实践一下,做几道习题。 【练习】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NaOH + HCl =NaCl + H2O 2、KOH + HCl =KCl + H2O 3、2NaOH + H2SO4=Na2SO4 +2H2O 4、2KOH + H2SO4=K2SO4 +2H2O 【提问】大家在写完了离子方程式以后有没有很惊奇的发现呢? 【学生回答】略 【讲述】这几个反应虽然反应物不同,生成物不同,但是离子方程式却

是一样的,也就是说H+ + OH- ==H20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反应, 还表示这一类反应,哪一类呢? 【引导学生回答】强酸强碱反应生成可溶盐和水的中和反应。 【板书】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1、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 2、表示某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提问】酸碱盐是电解质,可以为离子反应提供参与反应的离子,那么这些离子在反应前后会有什么变化呢?我们来观察一下下面 几个酸碱盐之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看看反应前后离子数目有 什么变化? 1、CuSO4+ Ba(OH)2=BaSO4↓ + Cu(OH)2↓ Cu2+ + SO42+ + Ba2+ + 2OH- =BaSO4↓ + Cu(OH)2↓ 2、Na2CO3 + 2HCl=2NaCl + H2O + CO2↑ CO32+ + 2H+=H2O + CO2↑ 3、NaOH + HCl =NaCl + H2O OH- + H+=H2O 【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回答反应前后离子数目减少。 【提问】既然反应前后离子数目减少了,那么它们是如何减少的呢?减少了的离子跑到哪里去了呢? 【学生回答】略 【讲述】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第一个反应,反应之前有Cu2+ 、SO42+ 、Ba2+ 、2OH-,反应之后离子消失了,减少了的离子变成了BaSO4 ↓ 、Cu(OH)2↓,所以说这个反应通过生成沉淀使离子的数目减 少。同理,第二、第三个反应是通过生成水和气体,使体系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