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路径的管理与维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体育文化导刊 2011年5月 第5期 Sports Culture Guide No.5.May.2011
全民健身路径的管理与维护研究
张伟
(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山西临汾 041000)
摘要:运用调查等方法,对全民健身路径建设工程进行研究。
认为: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建设为我国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注入巨大的活力。
全民健身路径使用与管理中也出现了器材质量不过关等一系列问题。
建议:建立起良好的管理机制,加强对群众健身器材的维护保养等。
关键词:群众体育;体育场地;健身路径
基金项目: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YS1013)
作者简介:张伟(1974-),男,山西阳曲人,讲师,硕士。
主要从事社会体育学、体育管理学研究。
Tel :(0357)3013736,E -mail :zw56@ 。
健身路径工程是全民健身工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所谓健身路径就是指在户外建设的,具有简单实用,美观大方,科学合理,时尚趣味,老少皆宜等特点的公共体育健身设施。
一条健身路径一般由5-10个不同的健身器材组成。
由于其免费使用,再加上趣味性很强,锻炼者既能呼吸到室外新鲜的空气,又能体会到健身的快乐,因此,全民健身路径受到许多健身爱好者的欢迎。
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使越来越多的人养成了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健身者参加锻炼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
健身路径的锻炼群体不受性别、年龄、身体状况、文化层次的限制,各类人群都纷纷加入到健身的队伍中来,不仅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得到了壮大,而且大大的推动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从长远角度来看,也为创建和谐社会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但是目前有相当多的文献资料表明,当前全民健身路径的管理和维护存在巨大的问题,并且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
1 全民健身路径管理与使用现状
在研究过程中,通过网络检索和文献数据库查询,获得了大量的、最新的文献资料。
为了研究的需要,还走访、调查与访谈了一些地市文体局、街道办事处、社区管理人员与居民,了解了许多有关
的政策和管理现状。
1.1 管理与使用现状
经调查访谈得知,街道、社区使用的健身器械,其资金来源主要是都是通过福利彩票、体育彩票等方式获得,由政府免费安装。
而为了切实将健身器械落实到受赠单位产权管理范围,确保国有资产的完整与安全,在实施这件为民办实事的项目时,应与受赠单位签订协议,要求受赠方负责安装后的看护、日常使用的维护和产权管理。
《中国体育彩票全民健身工程管理暂行规定》明确指出,各级体育部门只负责捐赠,器材捐赠之后,受赠单位负责健身器材的建设、使用、维护和管理。
经实地考察建设有“全民健身路径”器材的社区发现,很多器材都已经存在多处油漆脱落、锈迹斑斑、器材零件损坏等现象。
同时,健身器材设置在公共场所,由于没有专人看管,个别小区已经出现了健身器材丢失的现象。
而被损坏的公益性体育设施却迟迟不能修复,主要是因为责任主体尚不明确,维修费用无人出。
绝大多数公共场所的公益性体育健身器材都有设施管理说明揭示板,其中也明确写道,全民健身设施的维护管理由受赠单位负责,市、区体育部门负责监督检查,并且在保修期内,厂家负责对全民健身设施器材在48小时内免费维
修、更换,并负责保修期外的维修。
通过了解多个物业协会,从相关人员处了解到,一般来说,正规健身器材生产厂家都有售后服务,他们有专门的维修部门,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发现器材损坏会及时焊接、更换零件。
一年之内保修,超过期限,更换零件需要付零件费用。
但是大多数社区的设施早已过了保修期,由于健身器材的维修费用较高,物管公司、社区居民委员会都很难拿出大笔钱来保证维修,即使维修也只能做一些最基本的修补。
一旦零件缺失或破损严重,健身器材则无法再使用了。
因此,根据对健身器材的使用现状的分析来看,就谁来对健身器材进行管理和维护成了一个大问题。
1.2 损坏的原因
经调查与研究发现,“全民健身路径”器材的损坏有很多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器材质量本身存在的问题
体育健身器材的质量关系到全民健身运动的顺利展开和消费者切身的利益,也关系到生产企业的健康发展和职工的切身利益。
全民健身运动器材质量不高,影响使用时的安全性能,另外使用寿命不长,新购置的器材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要更换,凡此种种,都是全民健身场地器材存在的典型问题。
还有部分不合格厂家为了谋取利益,生产大量的不合格健身器材,销售给村、社区。
更有一些建设部门内部存在灰色交易,以次充好,在发放给街道、社区的健身器材中器材本身就存在着严重的质量问题。
1.2.2 安装方面的问题
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不难发现,不少街道、社区考虑到经济成本,直接将健身器材安在土地、砖地上,而不是草坪或水泥上,这样即使器材没有损伤,使用不小心也会摔跤。
资料显示,早在2003年,国家标准委和国家体育总局就联合发布了强制性国家标准《室外健身器材的安全通用要求》。
该标准于2004年起实施,对各类室外健身器材的安全要求十分详尽,其中对各类设施的安装规定都十分明确。
即使是状况良好的室外健身路径器材,也需要有一定的安全防护,这一点也应当引起重视。
例如,许多器材的安装规定中都标明不能直接安装在水泥地和地砖上,地面应当铺设有弹性、厚度达标的安全地胶垫,确保健身路径器材使用时有安全保障。
尤其是需要健身者有身体悬空动作的锻炼器材,更应该铺设安全软垫做保护,如双杠、天梯等。
另外,还有一些摆动练习的器械,应当安装扶手、护栏等保护装置,避免因为摆动的惯性而碰撞造成伤害。
1.2.3 维护不及时或无人维护
经咨询有关文体局人士了解到,文体局在向社区、学校、公园捐赠健身器材时,都与其签订了健身器材捐赠协议,明确了健身器材的管理权限,要求受赠单位全权负责对场地、器材的日常维护,保障其安全和正常使用。
但由于健身器材的零件都比较特殊,市场上基本买不到,有时想更换零部件、维修一下都很困难。
再加上管理责任不明确,原本一些小的磨损在维护不及时的情况下损坏程度日益剧增,造成很多健身器材出现缺“胳膊”少“腿”的现象,损坏严重的器材已经无法正常使用了,并且还埋下了安全隐患。
通过走访许多街道和小区的相关管理人员,总结发现健身器材管理和维护可谓职责混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体育部门建好就走,街道社区无钱维修,物业公司不愿接受,生产厂家回避推诿。
一个最为常见的现象是:器材出了问题居民去找社区,社区又牵扯上体育部门,而体育部门又表示,东西赠出后管理权限已移交。
健身器材维护的问题又成空白,长久以来器材无人维护,受害的只能是广大的健身人群。
1.2.4 长期缺乏专人监管
经实地走访观察及网络检索发现,当前许多室外的公共健身路径器材都处在一种“玩的人不少、管的人不多、器材多隐患”的尴尬境地。
因为这些公共器材常年暴露在阳光和风雨下,许多器材的焊接处已经生锈和老化,连接部位和转轴部位运转变得极其不顺畅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甚至可能会发生突然断裂的现象。
因此,健身群体在每次使用健身路径器材锻炼前务必要检查一下器材的安全状况,尤其是老年人,一旦健身路径器材出现突发故障便极易造成人身伤害。
1.2.5 功能他用
在实地考察中发现,自从街道、社区中增添了色彩鲜艳、设计科学的健身器械以后,很多人都迷上健身了,每天都要到这些健身器械上活动好几次。
不过,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让大多数健身爱好者烦恼的是:一些社区群众不热爱公共财产,破坏这些设施。
经实地考察时发现,有很多群众把健身器械当成晒衣架,搬一大堆衣服放在上面晒太阳,
23
严重阻碍了人们健身的需要。
1.2.6 有人盗窃和故意破坏
有部分居民反映,曾经看到有人用砖头砸健身器材,幸好被发现并及时制止了。
而健身器材遭遇人为损坏的问题不仅出现这一次,其他一些社区也有发生。
3 建议与对策
3.1 建立起良好的管理机制
建议相关部门定期组织人员对健身器材进行普查、维修。
同时,把健身器材的管理与小区的管理相结合,由小区抽调专门人员负责日常维护。
3.2 提高器材的质量,相关部门严格把关
首先,建议街道、社区的相关人员要严把入口关入手,对部分建设部门向街道、社区发放的不合格的健身器材要及时提出更换不予接收;其次是对生产厂家的要求,保证生产厂家在生产健身器材的过程中严格遵照国家的相关规定。
相关的检查部门也要严把质量关,防止不合格的健身器材流入市场。
3.3 建立专门维护资金,保障器材日常维护
相关部门应设立专门的维护资金。
每周要派专人检查1-2次,每月至少要进行一次上油润滑,每半年或一年要进行一次喷漆,要加强体检的频率和次数,使健身器材充分发挥其功能及作用。
保证健身器材能够更充分的发挥作用并延长使用寿命。
3.4 运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为健身器材的管理和维护筹集资金
建议尝试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筹集部分资金,如在健身点旁边放置广告牌,把广告收入用于设施的维护,或由单位、厂商“认养”、冠名等。
3.5 提高健身场地管理水平,加强管理人才培养
在提高健身场地的管理水平方面,建议重点培养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使其具备管理、维护、健身指导等多方面的能力。
3.6 街道、社区内部设置专人管理公共场地的健身器材
建议在保护器材措施方面采纳其他行业的一些做法,针对经常有人恶意破坏、偷盗健身器材的问题,除了组织巡视员检查社区健身器材的使用情况外,再招募一些健身器材维护志愿者,参与到器材的日常管理和维修中。
3.7 提高广大群众“健康”的健身观念和维护公共设施的爱心
通过借助外力,做大量的宣传,提高广大健身人群的素质和思想观念。
建议街道、社区内的居民和业主主动承担的的健身器材维修。
要保证健身器材“青春永驻”,不仅需要相关部门的重视,还需要大家积极的配合。
重点培养人们在健身的同时还要有具备爱护器材和阻止他人损坏器材的责任心。
4 小结
“全民健身路径”已逐渐成为人们健身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把这些最贴近居民的健身器材建设好、管理好、服务好,才能使全民健身工程的精神和目的真正的得以体现和实现,也更能体现出对群众健身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 祝菁,等.全民健身路径的管理历程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
版), 2008(10).
[2] 李相如,张建业.中国全民健身工程发展的现状与特征研究
[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5(01).
[3] 张伟,等.老年人健身路径的锻炼方法研究[J].哈尔滨体育
学院学报, 2010(3):51-53.
[4] 张伟.中年女性健身路径锻炼方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10(5):23-25.
[5] 丁庆建.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
刊, 2008(09).
[6] 张伟.等.山西省临汾市城区全民健身路径现状调查与分析
[J],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8(4).
[7] 潘庐兵.蚌埠市社区健身器械使用现状调查分析[J].安徽电
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03).
[8] 毛成涛,等.我国健身器材质量和检验现状分析及其对策
[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4(08).
[9] GB19272-2003,健身器材、室外健身器材安全通用要求[S].
[10] 钟小丽.《健身器材\室外健身器材的安全通过要求》国
家标准通过审定[J].标准计量与质量, 2003(06).
[11] 张建业,王艳红.对我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现状的思考[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5,17(1).
[12] 国务院国发(1995)14号文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S].1995,6.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