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第十八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
18.1 本章框架结构图
失业的描述失业的分类
充分就业和自然失业率
失业理论概述
失业失业的定义及其测量
古典失业理论
凯恩斯的失业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失业理论
失业的影响
失业损失:奥肯定律
失业的社会影响
反失业的政策治理摩擦性失业的政策:完善劳动力市场
治理结构性失业的政策:人力资本投资
治理周期性失业的政策:需求管理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衡量
通货膨胀的分类
通货膨胀的原因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结构性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效应及影响
“促进论”和“促退论”
收入分配效应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定义
通货膨胀的持续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菲利普斯曲线的提出
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18.2 重点与难点导学
一、失业的描述
1.失业的定义及其测量
(1)失业的定义
失业(unemployment)是指有劳动能力的人想工作而找不到工作的社会现象。就业者和失业者的总和就是劳动力,失业者占劳动力的百分比称为失业率。
(2)失业率的测量
不同的国家,测量失业率的方法和口径有所差异。其中,我国一直使用城镇登记失业率这一指标来测量。城镇登记失业率是指在报告期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占期末城镇从业人员总数与期末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之和的比重。在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中,不包括使用的农村劳动力、聘用的离退休人员、港澳台及外方人员。我国政府决定,从2011年(十二五期间)开始,我国不再使用“城镇登记失业率”这一指标,而采用“调查失业率”这一指标。
2.失业的分类
宏观经济学通常将失业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即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以及周期性失业。
(1)摩擦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即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的不完善以及劳动力在异地之间流动的成本引起的失业。
(2)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结构性失业可以看作是摩擦性失业较为极端的形式。
(3)周期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这种失业是由整个经济的支出和产出下降造成的,在经济萧条时期上升,在经济繁荣时期下降。
除了上述三种失业类型外,在宏观经济学中还有一种关于失业的分类,即所谓的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其中,前者指工人不愿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后者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业。
3.充分就业和自然失业率
自然失业率是指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它是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这里的稳定状态被认为是:既不会造成通货膨胀也不会导致通货紧缩的状态。现代宏观经济学中经常使用的自然失业率概念中的失业是指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之和。令l 表示离职率,f 表示就职率,则自然失业率为。公式表明,自然失业率取决于离职率和就职率。离职率越高,自然失业率越高;就职率越高,自然失业率越低。从中可以看出,任何一种旨在降低自然失业率的政策都应该或降低离职率,或提高就职率。同样,任何一种影响离职率和就职率的政策也会改变自然失业率。
+l l f
二、失业理论概述
1.古典失业理论
古典经济学家始终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可以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解决各种矛盾,因此经济社会中不存在失业,充分就业是一个始终存在的倾向。针对自1825年第一次经济危机之后西方社会经常存在的大量失业现象,古典经济学家认为这些失业属于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的范畴,而不是真正的失业,只是生产过程中局部的、暂时的失调,而不是真正的对劳动力需求的不足,因而这些失业的存在并不能否认社会常态是充分就业。
图18-1 失业的古典解释图18-1描述的是竞争性的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一般情况。在价格水平,雇佣的数量为,的工
人被认为是自愿失业的,即不愿意在现行的市场工资率下工作。
∗⎛⎞⎜⎟⎜⎟⎝⎠W P E N ()∗−E N N
2.凯恩斯的失业理论
凯恩斯认为除了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之外,社会还存在着大量的“非自愿失业”,其原因在于社会有效需求不足,故凯恩斯的失业理论也称之为有效需求不足失业论。凯恩斯经济学用有效需求不足理论来说明失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失业问题的方法,即国家积极干预经济,以达到社会的“充分就业”。
图18-2 失业的凯恩斯解释
如图18-2所示,劳动的价格为,高于均衡的工资水平,此时就业量为,非自愿失业量为,
自愿失业为。
∗∗⎛⎞⎜⎟⎜⎟⎝⎠W P ∗⎛⎞⎜⎟⎜⎟⎝⎠W P 1N ()21−N N ()2N N ∗−
3.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失业理论
从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失业率与实际工资率的统计看,失业率的波动较大,而实际工资率的变化较小,这显然用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供求理论无法解释,该理论认为失业率的变化将对实际工资率发生影响。为此,经济学家提出各种理论加以解释,其中工资刚性理论和效率工资理论颇具代表性。
(1)工资刚性理论
工资刚性理论认为,工资率具有向下刚性或黏性的特征,失业率并不会随劳动需求的变动作出充分调整。对于工资刚性存在的原因,有以下三种主要解释:第一,劳动工资合同阻止了工资率降低;第二,隐含合同论;第三,“局内人―局外人”理论。此外,政府普遍制定的最低工资法,也被认为是造成工资刚性的原因。
(2)效率工资理论
效率工资理论认为,在一定限度内,企业通过支付给工人比劳动市场出清时更高的工资率,可以促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获得更多的利润。根据效率工资理论,社会工资的调整过程是缓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