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国家建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三:
创新型国家建设
材料:2014年6月9日上午,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

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他强调,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

习近平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

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加快建立健全国家创新体系,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要着力加快制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改革国家科技创新战略规划和资源配置体制机制,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科技创新统筹协调,加快建立健全各主体、各方面、各环节有机互动、协同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

要着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聚焦国家战略目标,集中资源、形成合力,突破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命脉的重大关键科技问题。

习近平指出,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

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

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

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

为什么要建设创新型国家?
1.科技角度: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2.国际竞争角度: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技和民族素质,焦点集中在科技和教育.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在国际竞争上立于不败之地.
3.国情角度: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科技总体水平低,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低,与发达国家差距大,己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为什么要把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要战略步骤是什么?
为了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奋斗目标,我们要突出抓好以下几
个方面的工作:(一)实施正确的指导方针,努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二)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三)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四)创造良好环境,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五)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

如何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
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重点跨越,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

支撑发展,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引领未来,就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

科技创新,人才为本。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事业,离不开源源不断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完善适合我国科技发展需要的人才结构,不断发展壮大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努力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国际级科学大师和科技领军人物,特别是要抓紧培养造就一大批中青年高级专家。

要加大引进人才、引进智力工作的力度,尤其是要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吸引广大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

大学生如何成为创新创业型人才?
个人认为创业首先要有一定的资金这是必要的,其次还要有社会经验和行业知识,不熟的行业不要做,不懂的也不要做。

再者还要必备的社会关系否则你是很难存活的,另外就是法律知识和政府政策了,这也是很重要的。

首先是要有做老板的头脑:建议研读《富爸爸,穷爸爸》系列中的《富爸爸投资指南》。

这里主要讲的是做老板的头脑,即入富人阶层的心理准备和入富人阶层的理论方法。

其次是商业理论知识:我们中国人常常谈到:理论指导实际。

说的很有理,创业需要懂许多东西,比如市场营销,社会心理学,财务基础知识,企业法等等。

再次是锻炼商业技能:比如与人交流,影响他人,对市场的独特眼光等。

另外在此过程中最好能结识一些志同道合的创业伙伴,多多益善。

毕竟创业并不那么简单!个人认为创业首先要有一
定的资金这是必要的,其次还要有社会经验和行业知识,不熟的行业不要做,不懂的也不要做。

再者还要必备的社会关系否则你是很难存活的,另外就是法律知识和政府政策了,这也是很重要的。

首先是要有做老板的头脑:建议研读《富爸爸,穷爸爸》系列中的《富爸爸投资指南》。

这里主要讲的是做老板的头脑,即入富人阶层的心理准备和入富人阶层的理论方法。

其次是商业理论知识:我们中国人常常谈到:理论指导实际。

说的很有理,创业需要懂许多东西,比如市场营销,社会心理学,财务基础知识,企业法等等。

再次是锻炼商业技能:比如与人交流,影响他人,对市场的独特眼光等。

另外在此过程中最好能结识一些志同道合的创业伙伴,多多益善。

毕竟创业并不那么简单!
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当代大学生的使命
发展的要务在于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

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定性因素。

原因很简单,就在于创新型的人才是任何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的行为主体。

所以要真正实现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惟有从教育入手,大力培养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这可以说是我们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部分。

这就对我们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标的高等院校和未来的人才大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挑战:在以创造为特征的时代里,适应这种时代要求的人,只能是那些具有创造力的超越型人才。

做到自主创新,要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先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

作为大学生,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提高原始创新能力,要有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在
关键领域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在科学前沿和战略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集成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

我们必须注重提高国家集成创新能力,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

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再创新也是创新。

要继续把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增强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

当代大学生要避免依赖于人、受制于人,提高竞争力,就必须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

根据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点并结合个人专业谈谈如何才能
成为创新型人才?
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性思维、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人才。

创新人格是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方法论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等众多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是创新型人才表现出的整体精神面貌。

没有创新人格,人的创新潜能很难充分发挥。

因此,要想成为创新型人才,不能只注重知识、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创新人格的养成。

作为化学专业的研究生,要想成为创新型人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有深厚而扎实的基础知识,精通化学专业的最新科学成就和发展趋势,并且还要了解相邻学科及必要的横向学科知识,培养关注现实、关注前沿的学术品格,学习与研究要站在科学的前沿,体验实
践的呼唤,感知时代的脉搏,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这是在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素质的基本条件。

其次,创新型科技人才要有极为敏锐的观察力,能够从本源上发现重大问题,准确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及时发现他人没有发现的东西,并能勇于冒险,敢于跳出框框想问题,在科学研究上不断提出新点子,突破已有假设和瓶颈。

这就要求我们培养“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科学怀疑、理性批判的精神。

要创新,就必须不唯上,不唯书,不唯权威,不唯潮流。

第三,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激发追求科学、追求真理的激情。

崇尚科学、热爱真理、追求进步的品质是创新的根本动力,是创新人格的核心要素,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动力、目标与价值导向。

第四,培养强烈的求知欲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广泛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信心对于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些人的成功往往不是因为他们有高于常人的天分,而是他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果断性、自制力、独立性。

创新是一种探索,面临失败的可能性很大,这就要求我们具备不怕挫折、不惧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能够坚持探索。

最后,还要特别注重培养自己的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所谓沟通能力是要通过高效的沟通技巧让别人迅速了解自己想法,从而对其施加影响,充分展现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而团队合作精神在当今科学技术已经非常细化和专业化的时代也格外重要,因为现在任何一项重
要科技创新都要涉及多个领域的知识,它已经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就能够实现的。

案例四:
电影票房与文化追求
材料:
票房价值是电影产业化的一项重要指标,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收入一直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从2002年的不到10亿元猛增到2009年的突破60亿元。

而且,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冠军均为国产影片,国产影片市场份额突破60%,彻底改变了新世纪以前好莱坞电影连续多年占据票房收入榜首的状况。

然而,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尽管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而产生的,但它仍然充满了人文精神。

表现人性的至善至美,追求人类的普遍价值依然是电影永恒不变的艺术目标。

尽管在电影生产过程中,投资方为了获得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必然要制定明确的收入预期,追求经济上的票房价值是电影投资者难以抑制的商业目标,但切不可陷入只追求单一票房价值的误区。

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电影依然会在对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生活的挖掘中寻求独特性,表现民族化的社会生活是电影责无旁贷的社会目标。

正是因为电影“与生俱来”的这种综合性特征,决定了中国电影在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不应该只追求单一的票房价值,而是要在艺术目标、商业目标和社会目标之间取得平衡。

尽管中国电影在新世纪以来的产业化进程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离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终极目标还有不少差距。

中国电影如果要在与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国际电影的竞争中获得国际观众的认同,就不能仅仅满足于单纯追求电影的票房价值,而要有清醒的定位与清晰的策略。

首先,中国电影要采取“中国立场,国际表达”的文化策略,在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重塑国家形象。

在全球化时代,国家形象不仅是一个国家的人民通过现实生活取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成就所体现出来的客观存在,而且也是一个国家通过各种文化媒介、艺术作品等形式逐渐“重塑”出来的。

电影作为一种具有综合性特征的艺术类型,更易于承担塑造国家形
象和表达文化立场的责任。

好莱坞电影《功夫熊猫》、《2012》、《阿凡达》等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有效的“西方立场,中国表达”的文化策略。

中国电影的产业化完全可以在“中国立场,国际表达”的文化策略中达到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的目的。

其次,中国电影要坚守“国际语境,民族主体”的文化精神。

中国电影的产业化发展要想获得成功就必然要走向国际化,而走向国际化过程其实就是中国电影与以好莱坞为代表的西方电影的对话过程。

这种对话绝不是用一种电影文化取代另一种电影文化,而是在相互的交流中凸显各自的独特性,丰富电影文化的多样性。

中国电影不应该以迎合对方的方式在与好莱坞电影的对抗中迷失自己,而是要坚守中国电影的文化身份和文化立场,张扬中国电影的民族意识和时代精神。

在对民族主体意识的探寻中,中国电影必须注重对人的基本价值的关怀,对人性的真善美的揭示,对人类的生存境遇的关注等国际境遇中的普遍价值的展现。

第三,中国电影要形成“主流电影,优势制作”的生产方式。

当前的中国电影主要有艺术电影、商业电影和主旋律电影三大类型,这样的电影生产方式并不利于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产业化发展战略。

在新世纪开始以前,中国的艺术电影虽然获得过像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等国际大奖,但是并没有创造出良好的票房价值;中国的商业电影像《英雄》、《十面埋伏》、《无极》、《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等虽然赢得了令投资方满意的票房收入,但是并没有塑造出丰富多彩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中国形象;某些电影虽然注重于国家形象的重塑,但是却无法使中国的国家形象推向世界。

因此,中国电影的产业化必须将三者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能够传播中国话语、具备必要的艺术创新、获得足够的票房价值的主流电影。

这种主流电影必须是“大精神”、“大制作”和“大艺术”的融合,《集结号》、《梅兰芳》、《建国大业》等电影的成功显示了这种主流电影在与国外电影博弈中的优势。

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电影的产业化发展必须担负起重塑中国的国家形象的使命。

在尊重电影艺术规律的前提下培养必要的市场意识,凭借一定规模的主流电影的制作强化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市场中的影响力,走出一条不同于好莱坞电影大片制作的新路,创建更具东方神韵和中华风骨、更具多样风格和民族样式的中国电影品牌。

社会文化的地位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对一个国家而言,文化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
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

它事关立国之本、治国之道、兴国之路。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提供思想保证,增强向心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魂,其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影响着民族的发展道路和前进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能够从思想上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

因此,在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相反,我们如果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加强对落后文化的改造和对腐朽文化的抵制,听任封建主义残余思想侵蚀,听任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泛滥,人们就有可能陷入思想混乱和精神危机之中,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也就不可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健康发展。

我国应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主席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方面。

(3)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着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4)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民族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要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全社会的科学素质,尤其要繁荣哲学社会科学。

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同时,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中国电影发展重在电影文化建设
在时下各类关于电影创作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研讨会中,中国电影高票房成绩背后出现的短板,以及产业化推进过程中带来的种种问题屡次成为与会专家忧虑和关注的议题。

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

作为当代中国现实与民族精神的文化载体,电影如何在中国当代文化建设中发挥自身优势,承担当代文化建设的使命,如何提高文化发展质量效益和实现电影的公共文化价值,成为中国当代电影发展的重要课题。

而站在文化建设的高度,审视中国电影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求中国电影在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责任和使命,对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来说,不仅紧迫,而且意义非凡。

日前,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主办的电影文化论坛2011“文化建设与中国电影的发展”研讨会就是从文化建设切入,对文化强国与中国当代电影发展趋向、文化创新与当代电影创作、中国电影文化传播与国际影响力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研讨。

正视电影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电影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

与会者认为,中国电影应该以深刻的思考书写时代精神,以民族化的表达方式铸就电影的文化品格,用鲜活的艺术形象传达电影的审美蕴涵,充分发挥其在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电影不仅仅具有文化价值,也具有文化产业和文化评价的维度,在制定文化产业战略发展目标的时候,同时也面临着如何确定整个产
业的文化定位和价值取向的问题。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贾磊磊指出,当我们把一种文化资源作为文化产业表现题材进行开采时,应该特别注重保持文化自身的意义,不要让文化逻辑被资本逻辑随意改写,更不要让文化指数被物质指数全部覆盖。

文化进入电影之后,它并不是完全与商业逻辑相抗衡、相矛盾、相冲突的元素,我们有很多非常好的文化因素进入电影后起到了提升影片商业价值的作用,进而扩大电影的市场占有。

中国电影资料馆研究员饶曙光指出,在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的过程中,不应该仅仅只有经济指标和票房指标,也应该有相应的文化指标和精神指标。

相对于电影市场体系建设取得的明显进步,比如从9亿票房发展到今年的126亿,我们的文化体系建设出现了一个明显的短板,主要表现在创意能力不足、缺乏人文关怀、缺乏现实社会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缺乏主流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建构和表达,存在着明显的非理性电影消费。

从总体上来讲,电影文化体系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种种挑战。

电影在当代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他希望,中国电影能正视问题,为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发挥排头兵的作用。

中国电影需要补“文化”的课
年终岁末,电影《金陵十三钗》的上映再一次引起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

无论从叙事视角、叙事模式,还是从价值立场、思想理念上看,影片都为我们思考中国电影的创作态势以及文化追求提供了一个最新且鲜活的样本。

北京大学教授戴锦华从《金陵十三钗》的解读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