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劳迥脱事非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尘劳迥脱事非常
尘劳迥脱事非常①,紧把绳头做一场②。
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③。
词语注释
①尘劳:尘念劳心。
迥脱:超脱。
②紧把:紧紧握住。
③争得:怎能。
作品译文
摆脱尘劳事非寻常,
须下力气大干一场。
不是经过彻骨寒冷,
哪有梅花扑鼻芳香。
作品鉴赏
唐代著名僧人黄檗禅师所作的一首无题诗。
该诗用梅花顶风冒雪开放、发出芳香,比喻经过艰苦摸索、禅机顿悟的境地,从而表达了诗人劝诫世人为人做事应有梅花这般品性的思想。
这首诗出于《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
黄檗禅师(?一850),闽(今福建)人,幼于黄檗山出家,因人启发,参谒百丈禅师而悟道。
此后住洪州(今江西南昌)大安寺,参者云集。
裴休镇宛陵时,建大禅苑,请师说法。
因希运酷爱家乡黄檗山,以此名其禅苑,世称黄檗希运。
《五灯会元》有唐宣宗为沙弥
问法于希运之记载。
禅宗临济宗创始人义玄出之门下。
希运卒谥断际。
示寂后,唐宣宗大中年间,宰相裴休收集其语录,编成《黄檗山断际禅师传法心要》、《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各1卷传于世。
2、顺治皇帝出家偈
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
黄金白玉非为贵,惟有袈裟披身难。
朕为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事转烦;
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一回;
未曾生时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
不如不来亦不去,来时欢喜去时悲。
悲欢离合多劳虑,何日清闲谁得知;
若能了达僧家事,从此回头不算迟。
世间难比出家人,无牵无挂得安宜;
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
五湖四海为上客,皆因宿世种菩提;
个个都是真罗汉,披搭如来三等衣。
金乌玉兔东复西,为人切莫用心机;
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乾坤一局棋。
禹开九州汤放桀,秦吞六国汉登基;
古来多少英雄汉,南北山头卧黄泥。
黄袍换却紫袈裟,只为当年一念差;
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落在帝皇家。
十八年来不自由,南征北讨几时休;
我今撒手西方去,不管千秋与万秋。
3、观潮
苏轼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到来无余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这是东坡居士在临终之时给小儿子苏过手书的一道偈子。
苏结束了长期流放的生活,从一个踌躇满志、一心从政报国的慷慨之士,慢慢变成一个从容面对、参透生活禅机的风烛老人。
听说小儿子将去就任中山府通判,写下了此诗。
对于此诗仅从字面解释是很简单的,但简单中又蕴舍看不简单,不简单之处就在于本诗的第一句与最后一句是重复之句。
而最后一句“庐山烟雨浙江潮”重复出现究竟何意也成了解读的热点。
一种观点是“不过如此”。
另一种观点是“正是如此”。
人真的开悟了,才发现最高深的境界是最平凡的境界,最高明的生活是最平凡的生活。
4、无题偈语
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
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
*这是唐代的大梅法常禅师所作的一首偈语。
5、插秧
唐布袋和尚
手把青秧插野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倒退原来是向前。
6、茶陵和尚偈一首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
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明珠」,象徵每一个人本具的光明佛性,代表我们都有解脱烦恼、活得自在的成长空间。
换一个方式说∶众生皆有趋乐避苦的本能,这就预示了解脱烦恼缠缚、追求永恒快乐的可能性,只不过,众生往往是以错误方式来获取快乐,未能洞悉世间苦乐的无常性,以致更加贪执、放不下。
其实,真实的安乐永远来自解脱贪嗔痴后的内心寂静,清净光明的佛性则是我们解脱自在的源头活水。
虽然这颗明珠暂时被各式烦恼尘劳所遮掩,却丝毫不减它圆润无瑕的本质,只待「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7、放下
在生活中,要学会“得到”需要头脑聪明,但要学会“放下”却需要胆识智慧。
普通的人只知道不断占有,却很少有人学会如何放下。
于是,占有金钱的人为钱所累,得到感情的人为情所累……佛家劝人们放下,不是要人们什么事都不做,是说做过之后不要执着于事情的
得失成败。
如果我们学会了“放下”的智慧,那么不仅会利益周围的人,更是从根本上解脱了我们自己。
8、无题诗一首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作者苏轼,写于他被贬黄州的时候。
八风”,是称、讥、毁、誉、利、衰、苦、乐。
9
但尽凡心,别无圣解,若离妄缘,即如如佛。
——赵州禅师
大意:只要去除世俗的观念,自然就会发现内心本有的智慧,不用再另外去求什么高见;而普通人能摆脱虚妄的思虑,也就是洞察真实的佛了。
【真如】真是真实不虚,如是如常不变,合真实不虚与如常不变二义,谓之真如。
又真是真相,如是如此,真相如此,故名真如。
《大般若经》第三六Ο卷中,列出了十二名称,如法性、法界、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等,都是真如的异名。
他如涅槃、无为、空性、胜义、一如、如如等,也是真如的异名。
10禅诗一首
唐·寒山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自身病始可,又为子孙愁。
下视禾根土,上看桑树头。
秤锤落东海,到底始知休
寒山诗提醒世人,“即刻放下便放下,欲觅了时无了时”,能放下的事情不妨放下,若是等待完全清闲再来修行,体会生命的真谛,恐怕是永远找不到这样的机会了。
11、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
12、赠药山高僧惟俨二首
唐·李翱
其一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话,云在青天水在瓶.
其二
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
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
李翱
(772~841),字习之,唐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人,一说为赵郡(今河北赵县)人。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
李翱是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4)进士,曾历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考功员外郎、礼部郎中、中书舍人、桂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等职。
曾任山南东道节度使职。
追随韩愈,曾阐释韩愈关于“道”的观念,强调文以明道。
他还主张反佛、“复性”,发挥《中庸》“天命之谓性”
的思想,主张性善情恶说,认为成为圣人的根本途径是复性。
复性的方法是“视听言行,循礼而动”,做到“忘嗜欲而归性命之道”。
作《复性书》三篇,论述“性命之源”等问题。
他的思想为后来道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散文平实流畅,富有感情色彩。
曾从韩愈学古文,协助韩愈推进古文运动,两人关系在师友之间。
李翱一生崇儒排佛
药山禅师
俗姓韩,唐沣州人,少年敏俊超群,素怀大志,曾说:「大丈夫当有圣贤志,焉能屑细行于布巾邪?」遂舍弃世俗,投石头禅师门下,因住在药山而声誉震遐迩。
内涵:
在广阔的青天之上飘浮的是纯净的白云,在狭小的瓶颈里装的是纯净的海水,无论在青天之上的云,还是瓶颈中的水,唯一不变的是它们纯净的颜色。
在青天的云,和在瓶中的水本是一物。
只是形态不同。
这就说明:你是什么样的形态修为,就决定了你在什么位置。
又或者,你不以在瓶悲,以平常心态对待。
而这种心态,其实也是一种修为。
13、无题偈子
你既无心我也休,此心无喜亦无忧。
饥来吃饭困来睡,花落从教逐水流。
【解】只要看得破、放得下,什么样的烦恼不能去除呢?
14、无情何必来斯世,有好终须累此生。
15、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鸟窠禅师
16、有心为善,虽善不赏;
无心作恶,虽恶不罚。
——《聊斋志异》
17、僧问:“如何是佛?”
道齐师曰:“汝是阿谁?”
【解】心就是佛,找到了自己的本心也就找到了佛。
只有明白了自己最根本的内心精神世界,才能够正确地看待纷繁的外部物质世界。
否则,人会很容易迷失于外在世界的得失存亡而不知所措。
18、既无人缚汝,即是解脱,何须更求解脱?
——禅宗第三代祖师僧璨【解】: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19、吃茶去。
——赵州禅师
【解】道就在日常平凡的生活细节之中。
20、不思善,不思恶,哪个是你本来面目?
——慧能答惠明语【解】人之初,是没有是非观念的,但随着人的成长,是非之心随之而来。
其实,哪来那么多是是非非,大多不过是人们自以为是的成见罢了。
但
是人们恰恰是根据这些偏见来争斗、伤害。
不排除世俗观念中的是非善恶,
就不能了解内心光明清净的一面。
21、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老子
【解】人们总是希望通过学习得到更多,但是如果想得到智慧,恐怕就
得学会放弃更多了。
22、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慧能【解】:面对各种烦扰,只要心不动,外在世界的风动、幡动对我们有什么妨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