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实践与探索(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实践与探索(一)

摘要: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决定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本文从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来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入手,以事实为依据、以效果为标准,用动态、发展的眼光,对教学改革工作进行了初步的总结、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质量;实践;探索近几年是我院坚持走以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并全面落实教高2006]14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和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教材建设、教育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推行学分制改革,建立以服务于学生个个成才的教学管理机制

我院是陕西省推行学分制改革试点工作的第一所高职学院。学院学分制改革始于2004年,采取了“局部试点、积累经验、创造条件、逐步推广”的方法和策略,首先从电气工程系2004级部分学生的改革试点开始,到2006年,已在电气工程系、人文工程系、信息工程系等系部全面推行。从2007年开始,我院大部分系部的教学计划都作了大幅度的调整。各个系部在认真学习学分制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本系实际,开发了切实可行的学分制教学计划。结合专业实际,电气工程系在教学计划中体现了“两大平台,七个模块”、信息工程系在教学计划中体现了“一个突出,四个平台,多个出口”、数控工程系在教学计划中体现了“宽基础、活模块”、人文科学系在教学计划中体现了“选修课理论与实践学分互相替代”等一系列特点。2007年学分制改革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在教学计划开发、分层教学、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已初步建立起基于“完全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新模式,即教务处对参与试行学分制教学管理的所有学生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进行全程质量跟踪与评估,系部和专业教研室具体负责整个教学过程的实施与管理。

依据《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分制改革试点框架方案》,学院先后制订了“学分制实施方案”、“学分制实施条例”、“学分制收费管理办法”、“学分替代管理办法”、“导师制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鼓励学生通过跨院校选课、自学考试、网上学习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所获学分学校给予认可。学生通过专业技能等级考试或职业技能资格认证、省部或国家组织的各种技能比赛等所获得的证书、素质教育和素质拓展活动及社会实践经历取得的优良成绩等均可奖励学分,奖励学分可以替代某些理论课程(分层教学)的等值学分。

学分制改革的核心是适度扩大学生的学业选择自主权,其主要内容包括:适度放宽限制,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在教师指导下,选修课程、选择授课教师、选择学习方式、安排学习进程;学生可以在多路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框架内,根据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以及个人特长与爱好,考虑各自的能力、条件和意愿,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路径和学习年限;根据具体条件,逐步试行弹性学制。

学生进校后经过一年时间的学习,对学校、专业、人才市场需求等情况均有了比较客观的认识,具备了选择学业的基本能力,在进入二年级时,可以根据个人条件和意愿自主选择专业。为有效掌握和控制学生的学业进程,学院制订了学分预警制度,学生在一定时间段内所修课程学分超过规定的最高学分,或者达不到规定的最低要求时,学院将给予提醒或警告。

在学分制改革中,学院根据“前期按专业大类培养、后期分专业方向训练”的具体思路,为学分制改革试点专业搭建起了“两大平台”和“七个模块”:第一个平台为通用性“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平台,由公共基础必修模块、专业基础必修模块、基本技能必修模块和素质教育必修模块等四个课程模块组成;第二个平台为专门性“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平台,由专业知识(限选和任选)课程模块、专业技能(限选和任选)课程模块和素质拓展选修模块等三个模块组

成。

学分制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意愿,因材施教,非常灵活,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别的教育和培养使他们得到有个性的发展。实行学分制后,校内专业、系部、部门之间,实现了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教师的积极性、责任感明显增强,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学分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有利于解决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他们开始乐学、善学,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二、加强教学团队和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以教学名师和专业带头人为骨干的具有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

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是各项教学工作顺利、高效开展的根本保障。我们通过开展师德教育、教学研究、岗位练兵等方式强化中青年教师培养,多种渠道加快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教学水平。

在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实施“教学名师工程”。努力打造一支由教学名师组成的教师队伍,以此带动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卢庆林副教授被评为陕西省劳动模范,王津教授被评为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张普礼教授带头的数控技术实训团队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曹瑜强教授等四名教师获陕西省职业教育知名教师称号。

建设团结协作、作风优良的教学团队。通过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具有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的教学团队建设,来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研究与改革,促进教学研究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

通过全院领导教师的不懈努力,在陕西省教学成果奖评审中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9项,其中院长翟轰教授的专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述》获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学术年会特别奖和陕西省高教学会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副院长赵居礼教授主持的教育部I08—3课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获得陕西省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实用新型专利7项;发表教科研论文728篇,其中核心期刊251篇;近年来,学院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93项,科研到款额总计572.1万元;先后自主研发出数控万能工具磨床、数控专用针刺机、数控沟槽倒角专用磨床、数控凸轮磨床、数控框架磨床等新产品,其中多项填补了国内空白,成为替代进口的数控高新产品。特别是2MK9025数控螺旋槽工具磨床等多轴联动数控精密工具磨床在国内居于领先水平。三、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形成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

学院经过58年的发展,形成了“前校后厂”的办学格局。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精练实用的教学和快捷有效的实训相融合”的人才培养基本模式。实施这一模式的关键支撑平台是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在“前校后厂”办学格局的框架内所建立的“实验室-工业技术实训中心-校办实习工厂”三级配套成龙并向校外产业实习基地延伸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操作技能训练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近年来不断加大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2002年,在国家机械工业联合会、劳动保障部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国家高技能人才(机电项目)培训基地”;2003年,通过资源优化重组,建成了装备先进的工业技术实训中心,改建和新建了机械、电气等重点实验室和实训场所;2004年,利用国际贷款,投入800余万元,购进各类生产型数控加工、检测设备30余台套;2006年,利用中央财政支持奖励的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大批量引进数控教学设备,建成装备齐全、技术先进的数控实训中心,该中心目前的设备总值已近1500万元。2006年我院校办实习工厂生产各类机床550台,销售收入达3000万元,使重点建设专业和相关专业群的生产性专业实习得以有效实施,进一步达到设施先进、功能强大、覆盖面广、资源共享、全方位服务于高技能人才培训“生产性实习基地”的建设目标。2007年,学院投资约410万元,新建了物流管理系“计算机实验室”、信息系“软件实验室”、材料系“塑料成型与模具实验室”、人文系“计算机实训室”等四个实验室,扩建了信息系“单片机实验室”、电气系“模拟电子实验室”和“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