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doc 14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doc 14页)

从生态旅游公益属性看我国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摘要:从生态旅游公益属性的一般理论出发, 在阐述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基础上, 从生态旅游公益属性的角度, 分析了当前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忽视环境保护、经济效益至上、环境教育功能缺失和生态旅游区与周边社区不协调等问题。提出了将生态旅游规划制度化, 构建生态旅游资源破坏的监督防范机制, 强化环境教育功能和协调利益分配等具体对策建议。

关键词:生态旅游; 开发; 公益属性

作为一种传统大众旅游的“替代”形式,生态旅游秉承这样的理念:确保旅游政策不再只注重于经济需求,而要更关注保护原始环境,考虑当地居民的需求。生态旅游发起于西方并获得迅速发展,是与西方社会经济发达、物质富足分不开的。在某些发达国家看来,发展生态旅游并非是要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而是将之作为一种进行全民环境教育的实践方法。在具体措施上,不少由政府经营的国家公园免收门票,由政府进行财政补贴,甚至还进行大量广告宣传鼓励国民前来游览。而对于那些兴建于土著保留地之上的自然保护区,则考虑由当地社区直接参与经营,在门票收入、就业等方面使当地居民受益。因此,从某种

的目的;生态旅游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具有为社区造福的功能。

3) 生态旅游具有生态教育道德功能、生态保护公共物品功能以及社区扶贫慈善功能等公益性特征。

4)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可持续的旅游形式,将对大众旅游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一般来讲,由于具有不同发达程度和不同文化

背景,各个国家所开展的生态旅游是不尽相同的,具体的生态旅游类型主要包括如下几种形式[2 - 5 ] :

1) 教育型生态旅游这种类型主要以包括国家公园、公有保护区等在内的国家公园体系作为生态旅游区域,其主要目的是让游客通过对自然环境的了解、欣赏并建立与自然环境的友好关系,进而保护

环境,这种类型多见于欧美发达国家。

2) 扶贫型生态旅游这种类型多产生在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其客源以发达国家为主。作为目的地国家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工具,这类生态旅游产品表现为设施简朴,以社区参与为目的,并强调小规模。这种类型在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较为多见,其中以肯尼亚、纳米比亚、乌干达等非洲国家,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伯利兹等美洲国家,以及蒙古、越南、斐济、印度尼西亚等亚洲国家比较有代表性。

3) 可持续型生态旅游这类生态旅游区域一般在国家公园或者保护区附近,而且私人领地占有相当数量(尤其在非洲) ,其开发和运营过程中重视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及采用先进的环境影响最小等可持续性开发技术。以上三种类型并没有严格的界线,比如教育型生态旅游也可能

包含有扶贫性质。划分不同类型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不同类型的生态旅游,其公共产品提供的方式是不尽相同的。在实际操作中,每一种生态旅游的开展都要考虑到游客教育、当地收益、环境影响最小问题,只不过每一种类型强调的内容不同而已。

112 生态旅游的公益属性

按照一般公共产品的相关理论来看,生态旅游具有很强的公益属性,具体表现在如下两方面:一是生态旅游资源的纯公共产品属性。具体体现有:1) 具有生态教育意义的原生自然环境是生态旅游资源的主要部分。这些资源带给整个人类的对于地球资源的科学意义将使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受益;2) 森林、荒野、湿地、荒漠等为主的生态旅游资源具有蓄水保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等功能,具有很强的纯公共产品属性。二是生态旅游产品的准公共产品属性。一方面,生态旅游产品具有游憩、休闲或者体验功能;另一方面,当旅游人数超过旅游接待地综合承载能力时,生态旅游产品具有了消费时的竞争性,存在着可预见的拥挤状况和过度使用。由于具有消费时的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体现了生态旅游产品的准公共产品属性。

2 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与现状

从我国古代先贤哲人那里都能找到生态旅游的思想根源,但作为现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这一提法却完全是舶来品。生态旅游在我国的发展是伴随着世界生态旅游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我国最早是在20 世纪70 年代开始关注生态旅游的,但一般认为,1993 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会议”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

计划概要》文件以后,才标志着生态旅游概念在中国第一次以文件形式得到确认。1995 年在西双版纳召开的中国首届生态旅游研讨会,正式对生态旅游的概念、内涵以及生态旅游发展与自然保护、生态旅游中开展环境教育、中国生态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随后与此相关的论文在各类期刊上发表,使“生态旅游”这一概念迅速在国内被普遍接受。随后的十多年,有关生态旅游的各类研究集中在对生态旅游的概念内涵的解释、功能的探讨和特征描述等基础理论的研究,而对于实践研究方面主要关注两大热点:一是对我国开展生态旅游的判断和注意问题的研究,二是针对特定区域的生态旅游规划案例研究。与理论研究同时开展的生态旅游的实践活动也发展迅速。我国的生态旅游主要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1982 年,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建立标志着我国现代生态旅游产业的正式开始。此后我国森林公园及其森林生态旅游迅速在全国发展起来。伴随着1999 年昆明世博会和1999 年国家旅游局的“99 生态环境旅游”主题活动的推进,各级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等都开展了各种类型生态旅游活动,我国生态旅游实践突飞猛进,规模剧增。据国家林业局公布数据[6 ] ,到2005 年底,我国共建立各类森林公园1 928处,总面积达1 513142万hm2 ,占全国林业用地面积5 %以上,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总数达627 处, 面积为1 105115万hm2 。全国森林公园的分布范围扩大到除台、港、澳地区以外的我国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同时,还建立了数量众多的自然保护

小区、狩猎场和野生动物园、树木花卉园等。这些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囊括了中国不同地域森林资源中最具代表性的精华,形成了包含各种不同类型的森林自然景观。目前我国开展生态旅游实践的主要区域有九个类型,主要是山岳生态景区,森林生态景区,湖泊生态景区、草原生态景区、海洋生态景区、观鸟生态景区、冰雪生态旅游区、漂流生态景区、徒步探险生态景区

等。主要推出的生态旅游产品有观鸟、野生动物旅游、自行车旅游、漂流旅游、沙漠探险、保护环境、自然生态考察、滑雪旅游、登山探险、海洋之旅等十大类专项,共193 项产品。我国生态旅游形式已从原生的自然景观发展到半人工生态景观,旅游对象包括原野、冰川、自然保护区、农村田园景观等,生态旅游形式包括游览、观赏、科考、探险、狩猎、垂钓、田园采摘及生态农业主体活动等,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有专家预测[6 ] ,在21 世纪最初的20 年里,森林旅游人数将以2 位数百分比增长,全球旅游总人数中有一半以上的旅游者要走进森林。到2010 年,我国每年到森林公园来旅游的人数将达到4 亿人次,森林旅游的社会综合产值将达到4 000亿元。2050年,我国的城市人口将达到11 亿,每年的户外游憩需求将达到20 亿人次以上。可见,我国森林旅游产业有着十分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3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伴随着我国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我国的生态

旅游实践的确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引起了专家学

者和政府管理部门的忧虑,也采取了相关措施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