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写实”——论刘心武的创作理念与创作实践毕业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衡阳师范学院南岳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心灵写实”—论刘心武小

说的创作理念和创作实践

所在系:中文系

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号:

作者姓名:

指导教师:

2014年5月

衡阳师范学院南岳学院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衡阳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心灵写实”——论刘心武的创作理念和创作实践

摘要:刘心武毋庸置疑在中国文坛上有一席之地,他有着自己独特的创作理念与创作实践,其“心灵写实”的小说创作理念,体现了他对小说创作理念和创作实践的一贯追求。在“心灵写实”创作理念的指导下,刘心武以“三尺耙”与“打深井”的方法叩问人心,突破了传统小说的结构,创新了“紧缩法”与“攒花式”叙事结构,以“绕”叙事与“冷静”笔调揭露社会现实问题。

关键词:刘心武;创作理念;创作实践;心灵写实

目录

引言 (1)

1.创作理念 (1)

1.1心灵探索的“三尺耙” (1)

1.2“打深井” (2)

1.3“紧缩法”叙事结构和“攒花式”叙事结构 (3)

1.4“绕” (4)

1.5“冷静”笔调 (4)

2.创作实践 (6)

2.1三尺耙探索心灵 (6)

2.2掘井 (6)

2.3紧缩法叙事和攒花式叙事 (8)

2.4绕 (9)

2.5笔调冷静 (10)

结语 (11)

引言

刘心武出生于1942年6月4日四川成都,1950年定居于北京,曾当任中学语文教师、出版社编辑。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引起轰动,被认为是伤痕文学代表作,获1978年全国首届优秀短篇小说奖第一名。长篇小说《钟鼓楼》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长篇小说《四牌楼》曾获第二届伤害优秀长篇小说大奖。他本着“心灵写实”的创作原则,以“三尺耙”、“打深井”探索着人的心灵本源,他善于突破传统,创新了叙事结构“紧缩法”和“攒花式”,以“绕”的手法和“冷静”笔调引发读者的深思。本论文以刘心武的创作理念为切入点,着力探究创作理念与创作实践的关系。

1.刘心武的创作理念

1.1 心灵探索的“三尺耙”

在1996年出版的《我是刘心武》一书中刘心武写道:“我所追求的,便是从写实入手,去探索人的心灵,或说是灵魂,干脆说是人性。我使用一张‘三尺耙’。换而言之,刘心武追求的是以自己的心沟通读者的心,以理解唤起理解,以作品燃旺人的良知”。[1]刘心武用“三尺耙”探索着人的本心,“它的第一个‘齿尖’,对着自我。在追寻自己心灵深处的过程中也常常惊悚:怎么自己的某些‘心思’,竟也埋藏得根植得如此之深?而且,有些最原本的生命冲动,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在心灵的最漆黑浓酽的地方,所闪动的,是磷光还是爝火?层层剥去那外表的包装,撕开往深里探究,宁不悲苦?”

[2]刘心武在追求心灵探索的第一步就是扪心自问,反思自己创作时最初的本心,剖析自身心灵深处最原始的生命欲望,以及放下伪装后的纯白或黑暗。之所以“三尺耙”的第一个“齿尖”要先对向自己,是因为,作为一个文学创作者,唯有了解、透视自己的灵魂现实和人性主张,才能更好的挥动着“三尺耙”来达到以文字为媒介探索心灵的追求,挖掘出真实如镜面似的现实。

“它的第二个‘齿尖’,对着他人。所爱者,所仇者,爱恨交揉者,超越情感者,那大千世界中的芸芸众生,他们的所作所为,生死歌哭,悲欢离合,其隐蔽于深处的,也应是人性的涌动激荡,能窥见几分么?偶有洞若观火时,不胜诧讶么?不胜欷歔么?”

[3]试想,在如今这个纷呈繁杂的社会里,又有谁不曾带上过或是被迫带上一张人皮面具呢?面对动荡不安或是光怪陆离的环境,人们总是不得不将人性里的激情涌荡有所掩饰,真实情感向来是无法赤裸裸地呈现于人前。所以,刘心武“三尺耙”的第二个齿尖就是

希望耙开他人的包装纸,耙得他人的内心本源,揭示出隐蔽于深处的人性曲直,探得他人的本心。

“它的第三个‘齿尖’,对着大大小小的集群,对着不断变幻的‘集体无意识’,也就是‘群魂’、‘族魄’,那些威武雄壮的群体行为,那些紊乱无序的族间冲撞,其底蕴,究竟是些什么有形而无影的东西,是些何等诡谲而可辨的因素?”[4]诚然,对人性的探索,对人的生存困境的审视,我们当然离不开对时代、社会、群体的考察。故,刘心武将他“三尺耙”的第三个齿尖挥向了对家族群体的破译。抽象的人、人性是不存在的,无论天时变迁,历史流衍,不管生命个体及人类自身是如何从呱呱坠地的婴儿演变成为现存的那个样子,但这些总是要打上时代、社会和群体的印记,交织成不可预测的命遇因素。

“耙”乃农用之物,而刘心武的“三尺耙”则是以文字为载体,把自己的情感和认知借助笔墨尽情地挥洒出来。这把“三尺耙”究竟能触及多深,未可知否,但相信绝不仅及“浮皮”。因为文字自有其魅力与威力,恰是试听文化乃至造型艺术所难以企及的,那便是文字能对人心灵的深入、细腻的开掘。刘心武挥动着他的“三尺耙”追求着“心灵现实主义”的目标,他所写的“实”,是人性之实,心灵之实。而非以往的那个现实主义。“其实,我营造‘非现实’的文学世界,也为的是逼视人的灵魂,解析人性的奥秘!”[5]曾有一位同行这样对刘心武评价过。刘心武自称他是一个有终极追问欲的小说家,“探索心灵,叩问:我是谁?你是谁?他(她)是谁?……从单数叩问到复数,到群体,到整个人类,最终叩问个体生命与整个人类生存的终极意义,并问及死亡究竟是什么,死后的那个‘彼岸’究竟有没有,如有,又是什么?——这是刘心武的‘三尺耙’最终极向触及的层次”[6]

1.2 “打深井”

刘心武在1980年出版的《绿叶与黄金》的后记中写道:“到目前为止,我的视野还是比较狭窄的,因此我采取了‘打深井’方法,我尽可能从平淡无奇的生活场景、渺小平凡的‘小人物’身上,去勘探出有价值的东西,去揭示出灵魂深处的隐秘。”[7]所谓“打深井”的创作方法,也就是指要自觉把文学创作融入看似波澜不惊的社会生活,将创作的源泉深深扎根于身边的“小事情”、“小人物”。打个比方来说,一个人的生活阅历好比是在不断地储蓄的水源,若是经历非常丰富,那就似拥有一个大水库,毋须格外费力的去寻找发现,去开掘提炼,只需要把他的过往经历转化为写作素材,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