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材(浙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材(浙教版)

编写指导思想和教材特点

华东师范大学陶增乐

一、编写目的及编写指导思想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的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和其他学科课程相比,这门课程年轻而富有活力,但建设的时间还很短,教师和学生对如何教和学这门课程都缺乏经验,同时由于本课程的一些特点(如发展快、实践性强等),对教师的教和学都很具挑战性,提高教师素质的要求也显得更迫切。因此,编写高质量的教材和具有实际指导价值的教师用书是十分必要的。

编写本套教材的目的是:

1. 为全国高中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提供基本的教学资源,同时也可探索高中学生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一般过程和规律。目前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人才的信息素养的培养,编写出能直接用于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信息技术课程教材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2. 为教师全面实施《标准》的基本理念提供具体的指导,保证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能得到正确的落实,便于教师科学、全面地把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和教学过程。

3. 作为师范大学长期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和研究的教师,我们将教材编写、实验区试验、课程评价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显然,做好当前的教材编写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我们为基础教育应作的贡献。

编写的指导思想:

1. 以《标准》为依据,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强化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特别重视培养未来公民的信息素养和创新精神。

2. 从高中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和学科知识基础出发,结合他们已有的知识和日常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关注信息技术和社会的联系和对推动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打下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基础。

3. 着力改变本课程现行教材内容以软件操作为主的倾向,强调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的奥秘,感受信息文化,形成和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4. 教材以实践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法,如组织“讨论交流”、“实践体验”、“综合

探究”等活动,使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5. 教材风格力争图文并茂,版式新颖、活泼,给师生创造充分的教和学的思维和实践活动空间,努力使所编的教材有较好的可读性和较强的可实践性。

二、课程教材的体系结构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内容的编排采用模块结构,模块之间的关系结构及各模块的内容主题如下图所示。其中:《信息技术基础》为必修模块,2学分。它和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是学习后续模块的前提。其余五个模块为选修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选修部分强调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关注技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也是支持个性发展的平台。

各模块教材内容分三个层次叙述:

1. 教材主体:按章、节、小节安排教学内容,其间插有各种图、表。

2. 学习栏目:设有“讨论交流”、“实践探究”、“综合探究”、“知识链接”、“问题思考”、“提示”、“练一练”、“阅读材料”、“学生学业成长记录表”等栏目。

3. 学习小结:设有“本章学习”、“本章小结”(内含“学习线路图”)栏目。

三、教材主要特点:

1. 全面考虑课程结构,明确课程定位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共有六个模块。应从整体出发来考虑这六个模块的内容建构及相互联系,明确课程定位,才能从教材这一领域落实必修模块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选修模块则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的要求。《标准》对六个模块的各自教学要求作了明确的阐述。其中,“信息技术基础”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考虑了和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又顾及后续课程,为支持学生的个性发展,构建信息化学习平台创造条件。

为搞好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建设和教学工作,明确初中信息技术课程、高中必修模块以及选修模块之间的知识、技能的链接是很有必要的。下面以现代信息技术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几个方面说明在不同的学习阶段的有不同的教学要求(见下页表)。

以表中的“信息加工”为例,各阶段教学内容的划分是:

初中课程主要是通过文字处理(文本的编辑、修改;版式设计)来加工信息。

高中必修模块则要求熟练使用文字处理、图表处理等工具软件加工信息;要会选择恰当的工具软件处理多媒体信息;初步体验算法和程序设计的思想;了解部分智能信息处理工具软件的使用。

高中选修部分体现在各模块中对信息加工的要求分别为:

(1) “算法和程序设计”:了解算法和程序设计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能从简单问题出发;设计问题的算法并编程求解。

(2) “多媒体技术使用”:多媒体作品规划、设计和制作。

(3) “网络技术使用”:网站设计、能使用常用的网页制作软件制作和发布动态网页。

(4) “数据管理技术”:数据库和数据表的建立。

(5) “人工智能初步”:知识表达、专家系统、人工智能语言和问题求解。

关于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之间的关系处理。我们认为必修模块是基础,选修模块是信息技术教育在某一方面的继续和发展。但两者之间又是相对独立的。基于知识技能的培养是循序前进和螺旋上升的原理,在选修模块中,我们更强调知识的整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对

要求由低到高

线

一些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会适当重新提及,以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一点也是为了适应各地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师在使用本教材时适度掌握和选择。

2. 将“实践探究”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为贯彻这个精神,教材对一些重要的内容,设计了“讨论交流”、“实践体验”和“综合探究”(总称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学会学习、理解并掌握各种信息技术的奥秘。

这三类活动设置的原则是:“讨论交流”活动是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技能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调查研究、讨论交流等形式达到学习目的;“实践体验”活动则是在教师启发、指导下,学生通过上机实验、自主获取知识;“综合探究”活动要求较高,目的是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课内外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

三类活动的目的应不囿于知识、技能的学习,还要求学生自觉地进行自主学习,养成善于发表观点、交流思想,主动开展合作,发扬团队精神来解决问题。这对于形成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是有益的。

3. 重视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活动中的过程性评价;重视学生信息评价能力的培养

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指出:“实行学生学业成绩和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学校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和互评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材(浙教版)在各模块中均附有“学生学业成长记录表”,表中列出了三类活动的评价指标体系,其内容含有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对每次活动既包括共性评价要求,也有针对每项活动的个性评价要求。指标的评定既有学生个人自评,也可以小组互评,最后在教师指导下形成综合评价。教材中给出的是学生自评表,小组和教师的评定表可由任课教师根据本校实际情况自行设计。

4. 教材注重“大局观”的引导

教材努力引导学生学会注重全局性、实质性、根本性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不是只注意具体操作的细节。教材各模块的每一章的小结中都附有“学习线路图”,这张图既是学习的引导图,又可作为一章学完后的知识技能结构的总结概括图。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小结图表,这样做对学生的发展思维能力是大有裨益的。作为一种尝试,“信息技术基础”教材一开始就给出了整个模块的内容架构图。任课教师和每位学生可以从三个方面读这张图:一是层次性,由下向上推进,实质上反映了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