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几点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几点思考

作者:秦博石若瑀崔嘉宝邹子婕安婷宇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年第13期

摘要:随着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逐渐强烈,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受到日益严峻的社会考验。文章就当下博物馆在此方面的发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为公众提供良好的参观体验和文化享受为着眼点,结合博物馆案例,试探索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方面努力的方向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需求

中国博物馆的服务思想萌发于近代,受到时代背景的强烈影响,最初目的是启迪民智、救亡图存,更多集中于精英群体,不能有效服务大众。当下,博物馆事业处于转型期,越来越倡导观众至上的服务理念[1],开展主题鲜明的文化活动和服务是实现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而目前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却面临多重困境,包括服务设施不完善、服务形式单一、责任意识欠缺、创新能力不足等,博物馆提供给观众的服务缺乏专业性、多元化。公共服务的改善要围绕硬件设计和软件服务两个方面,关注博物馆文化观览的全过程,着眼于宣教服务质量、公众参观感受及新媒体技术应用的提高等重要内容。

1 提升宣教服务的專业性和有效性

博物馆的解说服务是游览中最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也是游客进行文化体验和展示博物馆文化内涵的主要途径。大多数博物馆的宣教人才短缺,专职讲解员采取事业编制和合同制两种方式进行招录,全职工作人员有时仅有几位,部分工作人员培训不足、缺乏专业的知识背景[2]。这使得博物馆在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时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且解说服务的生动性和有效性较弱,讲解内容多基于工作手册或解说词,语言有些过于专业化,而有些却过于通俗。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博物馆在保留馆内讲解人员的前提下,增设大学生志愿者或讲解员队伍[3],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宣教力量,值得效仿。

一般来说,博物馆的研究部门与宣教部门基本都是分开的,研究成果和信息能否通过宣教为观众所知,往往取决于讲解者个人。因此,需要在博物馆专业方向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员,提供讲解服务时才能针对不同对象给予针对性服务。这一点在部门业务上本身就与欧美国家存在明显差距,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宣教部门分工有序,按照服务对象分为教育、家庭、公众及特殊群体四个业务负责部门[4],而中国博物馆的业务专门化亟待提升。

2 关注游客游中游后的体验过程

游中体验需要从游客需求和体验过程的细节方面进行改进。例如,我国省级及以上等级的博物馆大多时间内游览人数较多,展品摆放密集,展线设计迂回,易加重拥堵或反向参观,尤

其是旅游高峰期每日接待游客人数近万时。展线的设计上除去传统的三维空间外,还应注重时间因素,真正做到让游客自己也能找得着、看得见、看得懂。此外,部分重要文物没有重要标志及信息介绍,如底款、印章等需要配备放大设备,可增添二维码连接等以达到良好的传达效果。

参观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多数博物馆囿于展厅狭小仅在厅外设置座椅,游客总会坐在走廊、台阶处,甚至是在展厅当中席地而坐。今后的工作需体现出更多的人文关怀,多设置几个醒目的休息区域,完善餐饮、图书、影片等休闲场所,使人们在需要休息时能得到身心享受与放松。

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是拓展博物馆服务的重要途径,公众得到的体验会通过文化产品加深印象,融入生活,犹如把“文物”带回家,这是博物馆服务巨大的延伸。当前文创产品盈利气息较为浓厚,如何协调开发者、经营者和博物馆部门之间的关系需要引起思考。公众渴求的应当是具有文化产业性质的、为社会大众服务的精神产品[5]。文化产品的开发模式和销售经营需要进行调整,使文创惠民利民。

3 拓展博物馆参观的新渠道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各种新兴宣传媒介开始进入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的发展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博物馆逐渐可以为观众提供更具层次性、生动化的服务。移动互联网可辨识、可定位,具有很强的移动性。基于这些特点,博物馆已经出现了自带设备“移步换景”式的同步解说,并且在自媒体时代具有了更多的信息推广的平台和途径。

博物馆的文化传播模式必须打破文物与人之间的距离,积极建设网站,公布藏品信息,创造“指尖上的博物馆”新体验,足不出户也可以看到博物馆的全景和细节,感受文物的魅力。同时这也是保护脆弱文物、减少展出和曝光损害的一个良好途径。例如,敦煌研究院不仅在数字化陈列方面实现了大荧幕环声道立体电影的观览效果,同时利用多光谱摄影技术对莫高窟496个洞窟进行观测保护,这对于环境监测、游客统计都大有帮助。

互联网上的文化快餐应该是今后发展的新方向,许多博物馆都开通了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但推送频次和活泼性还有待加强。对于实体博物馆参观来说,要借助科技建立立体网状信息交互结构,借用数字化技术让博物馆焕发新的生机,从而使文物信息孤岛的现象得以改善,不断提高数字资源管理效率和共享水平,促进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此方面的建设需要不断适应“互联网+”的新步伐,满足多元参观需求,积极在开发、推广中做好反馈,不断提升信息化水平和互联互通的传播能力[6][7]。

4 博物馆公共服务事业的展望

2005—2016年,中国的博物馆从2300多座发展为4826座[8],这反映了公众对博物馆文化需求程度的增长。关注观众需求,深化和发挥好博物馆的多项服务功能已势在必行。

第一,提供好服务必须体现公共、公平。首先,博物馆资源存在严重的城乡、地区不均衡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馆际交流,并平衡资源分布。其次,受益群体内部不均衡,尤其是针对特殊群体,在文化传播时可以走近他们,发挥博物馆的流动性功能。公共性着重体现在公众参与和表达,应加快建立并完善博物馆与公众沟通的专门协会,让公众参与到博物馆改革、展览主题的选取、门票调节等一些事项中来,引入需求表达与公众对接的良好机制,调动公众的参与度。

第二,提供好服务必须内化职能、完善机制。树立博物馆发展的危机意识,激发创新意识,以公众满意度为中心,进一步健全博物馆服务绩效评估激励体系,借鉴国外博物馆发展的先进经验。同时加强社会化合作,在营销方式、宣教工作、资源整合上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到建设中来,打破文化产品和需求左右不对称的矛盾。对于目前博物馆资源无法满足参观需求的问题,文博事业单位及高校需增强与公众的交流,举办展览、公众讲座,开办更多的高校博物馆,并通过新媒体、新科技拓展实体博物馆的展示渠道和空间。

参考文献

[1]陈燕.转型期我国博物馆的困境及出路研究——以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为视角[D].上海:复旦大学,2013.

[2]王晓蒙.中美博物馆服务功能之比较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3]步雁,刘娟.大学生讲解员在陕历博的应用与管理[J].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2014(00):329-334.

[4]唐泽慧.美国博物馆的公众定位与筹资模式[J].中国美术馆,2006(10):113-117.

[5]龚良.正确理解博物馆创意文化开发[N].中国文物报,2017-9-26.

[6]陈曦.打破文物与人的距离——浅谈智慧博物馆与文化的传播[J].博物馆研究,2017(3):45-50.

[7]李延强.拥抱互联网让博物馆活起來——以甘肃省博物馆智慧化建设为例[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7(3):61-64.

[8]龚良.从社会教育到社会服务——南京博物院提升公共服务的实践与启示[J].东南文化,2017(3):107-112+127-1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