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课后思考题解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试述工业的发展和扩散过程。
工业革命的产生与初期发展:英国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中期。
1、首先出现的纺织工业:1733年,凯伊发明飞梭(织布)。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1785年,卡特莱特发明水力织布机。
以棉纺织业中纺和织的连锁反应使棉纺织业普及了机器生产,“珍妮纺纱机”成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2、动力方面:1702年,纽卡门发明第一台用于煤矿抽水的原始蒸汽机。
1769年,瓦特发明单动式蒸汽机,1784年发明联动式蒸汽机。
蒸汽机的优点:使厂房脱离地理条件的严格限制,蒸汽机提供的动力易于控制。
蒸汽机用于纺织业,促进了其发展,纺织业的发展增加了对纺织机械的需求,刺激了钢铁业的发展。
3、钢铁工业:1709年,达比发明焦炭铁,其子发明水力鼓风机。
1760年,斯米顿改进鼓风技术。
钢铁产量大幅增加。
4、采煤工业:钢铁工业的发展带动了采煤工业的兴起。
煤炭在诸多领域取代了煤炭。
煤炭运输导致对机械工业与运输工业的需求。
5、运输业: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掀起建设运河的高潮。
陆路方面1750年发现修硬质路面的办法,道路可全年通行。
1812年铁路机车采用有轮边车轮的办法。
1821年,史蒂芬孙的蒸汽机车第一条铁路建成,后来逐渐掀起英国国内建设铁路的高潮。
第一艘商用汽船由美国罗伯特·富尔顿建造,1833年,横越大西洋的航运开始使用汽船,海上帆船时代结束。
6、机械工业:蒸汽机制造的不断革新,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
7、化学工业:由纺织业最先带动,以化纤为原料的纺织厂选址常接近化工厂。
8、食品工业:化工的发展又带动食品工业的发展,法国与1810年发明沸水灭菌法,1839年又发明马口铁罐头保存食物。
后来又有氯化钙、沸水灭菌。
这些都都带动了食品工业的发展。
工业生产的继续发展: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期,工业生产出现了第二次革命。
动力方面:发电机和内燃机的发明。
运输业:汽车、飞机等的发明。
通信产业:电力与电磁感应定律的发现,电报、电话、广播的相继发明。
钢铁工业和化学工业的新发展:转炉和平炉等新炼钢法的相继应用、合金钢的研制,石油燃料的提炼、人工合成化学制品的出现和应用。
工业生产的扩散:
1、向欧洲大陆的扩散:在欧洲大陆首先接受英国工业生产的是比利时。
德国在国家统一后加快工业化步伐,一战前夕已经是欧洲大陆第一。
19世纪中期以后,工业革命才在荷兰、意大利、俄国、瑞典等主要国家开始。
2、向北美的扩散:主要是美国,其工业化稍晚于西欧,但是,其发展速度快。
3、向其他地区的扩散:直到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工业生产才扩散到东欧、日本、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
二战后,工业生产又开始向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扩散。
2、简述世界上主要工业地带的分布情况。
(一)北美工业带(位于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东南部)
1.新英格兰区(最古老、中心是波士顿为美国东北的硅谷)
2.中大西洋工业区(出版业最集中的地方、中心是纽约)
3.摩霍克河谷区(廉价电力促进炼铝业发展)
4.匹兹堡—伊利湖南岸区(最古老钢铁工业区)
5.大湖西岸工业区(运输网络中心)
6.圣劳伦斯河谷—安大略工业区(以汽车装配闻名)
7.东南工业区
8.海湾工业区(位于墨西哥湾北岸,以新奥尔良、休斯顿为中心)
9.佛罗里达中部工业区
10.西海岸工业区(以洛杉矶和圣迭戈为中心)
(二)欧洲工业带(主要集中于西欧)
1.英国工业区(英格兰的中部、北部以及苏格兰的南部,生产场所集中在西海岸现向东南沿海转移)
2.莱茵—鲁尔工业区(鲁尔区,鹿特丹世界最大港口,煤铁资源丰富)
3.莱茵中部工业区(欧洲第二工业区,法兰克福是地理中心)
4.意大利北部工业区(“热香蕉”地带)
(三)俄罗斯与乌克兰工业带
1.中央工业区(俄罗斯首都及其附近地区)
2.伏尔加工业区(位于伏尔加河、卡马河沿岸,廉价水电供应、丰富油气田)
3.乌克兰工业区(位于顿涅茨煤田区,以钢铁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区)
4.乌拉尔工业区(世界上矿种最丰富、最集中的地区)
5.库兹涅茨克工业区(位于西伯利亚,铁矿煤田区,工业集中于新西伯利亚城)
(四)日本工业带(出口导向,工业布局面向太平洋)
1.京滨工业区(东京及东京湾地区,鹿岛是工业最集中区)
2.阪神工业区(日本最大贸易港—大阪大阪、神户)
3.中京工业区(以名古屋港口为依托)
4.北九州工业区(原是钢铁与军火工业基地,现为综合性工业区)
(五)其他国家的工业区
1.拉美工业区(巴西东南沿海、阿根廷东部、委内瑞拉西北部、墨西哥中部)
2.亚洲工业区(四小龙、中国大陆、印度、西亚)
3.非洲工业区(埃及、尼日尼亚、肯尼亚、南非)
4.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工业区(采矿业)
3、工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有什么意义。
(一)第三产业与工业
第三产业随着第二产业的制造业而发展起来的,是为了生产活动的持续进行。
第三产业的空间分布与第一二产业的空间格局有紧密联系。
商业、商品交换等参与产品流通、分配、交换的各环节,成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媒介,推动了第二产业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
第三产业部门都是为了保证第二产业生产和在生产活动持续进行而各自运转。
(二)第四产业与工业
第四产业即信息产业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反过来也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三)第五产业与工业
以精神文化生产方式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的兴起是产业下游化的产物。
4、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
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在诸因素中重点考虑限制性条件)
1.自然条件:
地形条件:厂址的选择,较大面积平坦地形区利于安排生产活动。
防御自然灾害,香港、日本劈山、填海造陆。
气候条件:棉纱厂需要车间的湿度
水文条件:供水排水问题
2.资源条件(限制性条件):加工后体积与重量大大减少而价格又低廉的原料:日本企业临海型利于进口原材料
加工后成品体积增大又不便运输的原料:瓶装物品就地销售
消耗能量多的工业:连铝厂靠近水电站
需新鲜原料的工业:牛奶加工冷藏技术的应用
3.能源条件:
能源类型:水电、火电、核电
能源输送:西气东输使东部方便的使用能源发展耗能工业
能源成本:核电的运营成本远高于火电
4.市场条件(限制性条件):成品体积增大的工业:塑料工业
产品要保鲜的工业:食品工业
对不生产主机只生产配件,或使用其他企业的副产品做原料的工厂,受主机厂与提供副产品做原料的工厂所在地的限制,如钢铁联合企业。
市场对港口城市的影响比较明显,如日本的临海型工业。
5.劳动力条件:
劳动力数量、劳动力价格、劳动力素质: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不同区位选择,发展中国家出现的外商投资,生产出口产品的劳动密集型企业
6.工业发展的环境条件:
三废排放、温室效应:各国关注减小工业发展、工业区位选择对不同范围环境的影响
7.区域协作和全球一体化:
沿海是跨区域协作的理想区位:北欧国家加入世贸后,工业布局向沿海转移
5、韦伯工业区位理论与克里斯泰勒工业区位理论有什么异同。
同:都涉及了工业区位理论的研究。
异:1、克氏的中心地理论以韦氏区位论的静态局部均衡理论为基础,韦氏从简单假设开始,假定一些相同的条件。
2、克氏将地理学的地域性与综合性特点同区位论相结合,形成较完善的市场区位论。
韦氏抽象分析生产分配过程以推导出纯区位规则。
3、克氏理论对某些工业部门布局有指导意义。
韦氏理论由于诸多缺陷,只对单个生产企业的区位布局做出分析。
6、分析当前全球经济空间格局及其发展趋势。
当前全球经济空间格局
一、1.劳动时间缩短和劳动强度缩小,由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转化。
2.生活水平空前提高,表现在饮食、居住、服装等方面。
3.文化娱乐活动越来越丰富,表现在影视、旅行、交友、服务等。
4.人口寿命不断延长,表现在医疗、防疫、卫生、养老等方面。
5.交通向快速、舒适、安全发展,道路的变化、工具的变化。
6.通讯设备更新换代十分频繁。
7.享受教育的程度和普及率。
二、1.工业产品需求萎缩(P187)
原因:
(1)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如英国。
(2)产品质量的提高导致需求下降,如家电。
(3)技术提高导致需求下降,如汽车工业所需钢材量在减少。
后果:产品积压、经济滑坡、就业困难
对策:刺激消费、加速更新换代、新产品开发
2.工业生产力过剩
原因:工业的发展,生产规模扩大。
生产竞争,生产力过剩。
1、行业发展不平衡的产物。
2、新产品开发与老产品生产之间不平衡的产物。
3、生产与消费的发展不平衡的产物。
后果:1.恶性竞争。
2.产品销售困难。
3.企业亏损以致破产。
3.发达国家遇到的问题
问题:技术先进、资金充足、管理经济丰富、生产力强大、市场竞争激烈
对策:组建经济集团、减小贸易障碍
4.发展中国家遇到的问题
问题:发展中国家的优势往往在于资源与劳动力,而短于机器、资金、技术、基础设施与管理经验。
对策:引进外资、扩大出口商品生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我国当前的工业化问题及对策:资金问题、技术问题、环境问题。
发展趋势:
当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提高以及技术水平的提高,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将发生升级,其表现为劳动力在第一、二、三产业之间发生转移,即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再由第二次产业向第三次产业转移的趋势。
三个产业的比重也在发生变化,即由一次产业为主,转为二次产业为主,进而转为三次产业为主。
因此可以看到,在发达国家传统工业部门的地位降低,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成为经济支柱,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过程中也把新兴产业作为发展趋势和重点。
(1)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
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看,经济呈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
经济全球化指世界各国、地区通过密切的经济交往和经济协调,在经济上相互联系和依存、相互渗透和扩张、相互竞争和制约已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形成了世界经济从资源配置、生产到流通和消费的多层次和多形式的交织和融合,使全球经济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这种经济发展态势、发展进程、发展趋势、称之为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一个标志是WTO的建立。
WTO的规则和制度得到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认可,成为全球经济运行的统一制度和规则。
随着WTO规则的完善和成员国、地区的增多,将大大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一国将很难独立于世界体系之外。
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尤其信息技术的发展,降低了通讯、运输的价格,使管理成本下降,也使零部件生产的可分性越来越大,使经济全球化不仅在规则上有可能,在技术上也成为可能。
另外,目前全世界有4万多个大跨国公司进行全球的生产和全球化的经营,由于跨国公司在不同行业的领头作用,它的作用越来越大,而它的发展使各个国家之间在生产和经营方面都紧密联系在一起。
可以说,跨国公司实际上成了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演员、执行者、操作者。
(2)新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
新经济是以知识和思想为基础的经济。
在这一经济中,创造就业和提高生活水平的关键是体现在服务和制造业产品的创新思想和技术。
实际上,新经济是新兴的信息经济对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一场革命,是一种迥然不同于工业文明的新生产力的出现。
这场经济革命的生产力基础,正是网络化的计算机技术,或者说是以网络化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生产力。
美国经济之所以能够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并独领风骚,不能不说是由于其走在了世界
经济发展的前沿,代表了世界经济未来发展的方向。
在21世纪,网络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广泛运用为人类展现了更加光明的前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除了有形资产、资源之外,人类还形成积累了丰富的知识资产,这就使得人类可以支配的资源在量和质上都有了提高,因而可以对经济增长形成新的动力。
以人为本、知识为本、大力发展新经济,摆脱或者一定程度上减弱传统意义上资源对经济增长的约束,将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并逐渐将成为主导力量
(3)世界产业结构面临大调整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率先开始的经济结构大调整,已波及世界各国,其特征是,在资本和技术仍是推动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的同时,信息产业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发展迅速,服务业正成为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
由于各国发展水平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发达国家表现为“强强联合下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广大发展中国家则趋向“优势互补、平等互利”,它们都以“国际关系变更下的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划分”为基础。
这种调整格局与经济全球化既有相互统一的一面,也有互相对立的一面。
国际市场的合作与竞争不再仅仅限于传统的贸易领域,而迅速扩大到金融服务、知识产权、政府采购、纠纷仲裁、资本流动、劳工流动、文化产品等领域。
世界各国在经济结构调整中,都将加强服务业的发展,产业结构向服务业延伸的趋势愈益明显。
其中,欧美各国在世界经济结构调整中仍占主导地位,同时,发展中国家愈益重视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最近几年,传统产业——汽车工业在美国GDP份额中只占4%,表明发达国家虽然在一段时间内仍会保留汽车、机械、家电等传统产品的生产,但全球范围内产业的垂直转移将加快。
发达国家将继续把劳动密集型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腾出资金和物力开发高新技术产品。
例如日本计划用20年时间淘汰大约60%的传统产业和产品,美国、英国、德国相继研制出具有21世纪水平的汽车、航空和电子技术产品,正加紧向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和其它地区转上被替代产品。
发达国家的结构调整,特别是从传统制造业向新兴产业的转变,从以制造业为主向以服务业为主的演变以及跨国公司向海外投资的扩大,将加快国际间的产业转移与技术转移,发展中国家在利用新技术传统产业的过程中将面临一次历史性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