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条件与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条件与过程
市场经济对人口流动的引导、社会体制对流动人口的保障、个体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适应是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基本前提,以人为本推进新型城镇化、满足个体及其子女发展诉求是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动力。在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存在着差异性选择规律、阶段性融入规律和互构性接纳规律。政府相关部门及全社会应当从改革完善居住管理和社会保障制度、提升城市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增强流动人口对生活社区和工作单位的归属感等方面,对流动人口城市融入进行操作化设计,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推进流动人口的真正市民化。
标签:流动人口;城市融入;条件;过程
2011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已达2.21亿。截止到2014年末,这一数字已经增加到2.53亿。①如何管理好流动人口这一庞大群体、实现其城市融入和市民化,对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乃至全面小康的实现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城市融入是指在城市务工的流动人口为适应新的城市生活环境而进行的自我调整,并融合于城市的经济、文化、社会的各个方面,逐步转变为市民的现象。为顺利实现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必须深入把握其条件和过程。
一、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基本前提
1.市场经济对人口流动的引导
劳动力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受市场经济规律的制约,人口流动作为劳动力转移的方式成为市场经济调配资源的有效途径。改革开放以前,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我国劳动力是计划性的有序流动。改革开放之后,市场成为调节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人口的流动使得劳动力要素能有效配置于生产力较为发达或者劳动力边际产出高的地区。与此同时,人口的流动对满足消费市场容量、改善就业结构偏差也具有重要意义。人口流动是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内在要求,然而,由于我国城乡和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也在不断变化,资本的流向与产业结构的变动等都会引发人口流动的动态变化。
2.社会体制对流动人口的保障
社会体制指具体层面的社会制度及其机制,落实到流动人口服务上,即为社会领域规范流动人口行为、关系及资源配置的一系列制度的总和。就其作用来说,一是通过公平有效的制度体系确保流动人口城市融入过程中享有社会资源与机会的大体均衡;二是通过规范流动人口的行为及权限,明确流动人口在城市发展中的正确角色定位,给流动人口融入城市提供社会保障。从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现实困境来看,流入地政府应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拓宽制度通道,构建并完善流动人口市民化的制度架构与
*基金项目:北京郑杭生社会发展基金会学子项目“城市流动人口与社会管理研究”(13ZHFM04);河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新生代农民工收入状况与消费行为研究”(ZN02);河南师范大学博士基金资助项目。
陈云,女,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硕士生(新乡453007)。
政策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
3.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适应
传统的城乡二元体制不但固化了人们的生存方式,还支配着人们的行动逻辑和行为取向,影响着流动人口的社会流动和城市融入。随着现代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流动人口对自己的生活追求有了进一步的体认,通过对不同生活方式的比较激发了经济理性和社会理性,在摆脱乡土观念束缚的过程中,获得了独立人格所具备的自信,开始自觉向城市融入。城市融入不仅仅是简单的空间流入,还是流动主体价值观念及行为模式的适应并达至心理上的认同。价值观念作为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思想基础,影响着流动人口对城市的评价与认知。城市区别于农村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价值观念的不同,具体表现在消费观念、认知模式、行为方式上的差异。流动人口作为城市新移民存在着文化劣势,要想真正融入城市,首先需要转变自我,认同并接受城市居民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二、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动力机制
没有区域间的差异和流动现象,也就不存在融入问题,但要真正实现城市融入还需借助于一定的动力机制来完成。就“推—拉”理论来看,流动人口往往是从成本和效益角度进行流动决策的,他们的城市融入同时源自于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个体层面的发展诉求。
1.外部助推机制——以人为本推进新型城镇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社会资源流动与分配的宏观设计和制度安排,必将进一步助推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尤其是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新型城镇化对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助推作用在诸多方面都有所体现。第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强调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合理引导人口流动,以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目标,努力使流动人口能与当地市民享受同城待遇。《规划》提出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借助差别化落户政策,将有能力、愿意长期定居于城镇的流动人口逐步转化为城镇居民。通过居住证政策的实施,给予有稳定就业的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从而实现其能流入、有身份的目标。第二,新型城镇化突出“以人为本”,着重在就业、环境及公共服务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而非简单以高楼大厦、广场规模来衡量。新型城镇化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创新社会管理,有效增强了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同时,新型城镇化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为主,不断提升居民的住房、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待遇,有力促进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此外,新型城镇化对于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和就
业创业体系也做了相应的规范。这一切都为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提供了良好的社会资本,有助于实现流动人口留得下、能发展的目标。第三,新型城镇化重视文化的凝聚作用,着眼于本地传统人文资源,建立个性特征鲜明、城乡资源互补、人本气氛浓厚的城镇文化,使得流动人口在生活习俗等方面更容易融入城市,让居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从而实现能固本、有基础的目标。2.内部驱动机制——满足个体及子女发展诉求
一是对城市生活的渴望及个体发展的追求。流动人口对城市生活及市民角色的心理期待成为其城市融入的内在驱动因素,影响着他们对城市的认知、态度和自身行为,是融入程度的衡量标准。综合学者研究,目前新生代流动人口对流入地的认同度较高,九成以上接受调查的流动人口关注城市的发展,超过七成的调查对象希望落户大城市。②同时,随着新生代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工作稳定性的明显增强,他们对稳定于城市生活的归宿性情感期盼越来越高,开始由城乡间的“候鸟式”寄居转向真正的城市融入。新一代流动人口的生存理性正逐渐被社会发展理性所取代,进城动机更倾向于从“改善物质条件”(生存型)向“追求精神梦想”(发展型)转变。他们并不满足于空间的横向转移,更多要求纵向地位的垂直发展,这种发展诉求越强烈,促使城市融入及市民化的进程就会越快。二是家庭团聚及子女发展的需要。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初衷复杂多样,随迁、婚嫁、子女教育等因素也占据相当一部分比例。“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关于流动原因的调查结果显示:随迁家属占到了流动人口比例的28.6%,也从另一个侧面表明新生代流动人口更加渴望家庭团聚。此外,截止到2013年底,我国6—15岁随迁子女比例已经达到62.5%,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生育比例达到59.2%。③在城市融入原因(包括发展机会、收入、公共服务、子女教育)的调查中,为了子女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也占据了相当一部分比例。为实现个体乃至子女的长远发展,流动人口更愿意流向城市并真正成为其中的一员。
三、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实现规律
1.差异性选择规律
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不断分化及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变迁,流动人口不再是一类高度同质化的群体,出现了分层分化的趋势。受城市发展水平、承载能力与流动人口自身多元化特点(如不同地域、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素质、不同户籍等)的双重影响,流动人口群体在城市融入过程中呈现出差异性选择规律,具体表现在:
一是融入总趋势下不同融入类型的差异性体现。流动人口个体的经济条件、观念意识及融入意愿的不同,使其呈现出不同的融入状态,导致差异化的融入类型。一部分低收入流动人口思想固封,性格内向,不适应城市生活,出现隔离性城市融入;另一部分流动人口经济能力和思想行为适应流入地的同时,仍然保留着自身独有的特色,呈现出选择性城市融入;还有部分群体在经济能力、行为交往及心理认同上展现较高的融入度,实现了真正的城市融入。二是融入过程中流入地空间的差异性选择。流动人口融入空间的选择普遍倾向于综合实力较强的地区,但具体到第一、第二代流动人口,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第二代流动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