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大附中2013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四)文综历史试题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师大附中2013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四)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结束后,

【考试时间:12月28日09:00-11:30】

第I卷(选择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并请认真填涂准考证号。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 1842年8月29日,中英签订的《南京条约》中规定:议定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臣,与

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该规定

A.反映了该条约的不平等性和屈辱性

B. 表明英国对清政府存在着明显的歧视

C. 客观上有利于推动中国外交近代化

D.中国让渡部分外交主权的行为促进了中英友好往来

【答案】C

【解析】考察近代中国外交。“照会”、“申陈”等都是近代的外交用语“平行照会“使清王朝被迫放下“天朝上国”的架子这些外交礼仪及用语的变化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其他选项在材料中没有明显体现。

25.阅读表2、表3(都出自《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统计表》),其所反映的共同趋势是

A.鸦片战争后,中国外贸顺差逐渐扩大

B.鸦片战争后,中国几乎只依附于世界市场

C.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世界茶叶和生丝头号出口国

D.鸦片战争后,中国农副产品商品化、国际化程度逐渐提高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变动情况。材料中无法体现商品出口总额高于商品进口总额,故A不正确;B不符合史实;材料中只反映出茶叶和生丝大量出口,并未反映中

国是头号出口国,故C不正确。

26.表4是有关“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的表述。据此可知

A.民主自由思想贯穿始终

B.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一致gkstk

C.经历了由反封建到求民主的转变

D.始终体现了各阶级救亡图存的要求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近代各阶级探索救国道路的理解。根据题干和所学史实,A项,农民阶级革命运动没有体现“民主自由思想贯穿始终”;B项,太平天国运动的斗争目标是反封建,义和团运动的斗争目标侧重于反帝,戊戌变法的斗争目标是反帝,辛亥革命的主要斗争目标是反封建;C项不符合史实。太平天国运动是反封建的性质;戊戌变法运动是由于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加深,掀起了救亡运动;而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人寻求民主共和的要求。

27.清咸丰年间的《上海新报》曾登载:“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或以言语莫辨,或以

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后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以上可看出其创办的目的是

A.娱乐大众

B.传播商业信息

C.宣传政治主张

D.报道国内外大事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从材料反映的信息: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后宕延”,可以判断。

28.“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后,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寻

求真理,其中达尔文进化论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康有为把进化论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相结合;严复在翻译进化论著作《天演论》时突出“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等危机思想;陈独秀用进化论研究伦理道德和文学艺术。这反映了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进化论的态度是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 “取明深义,取便发挥”

C.“西学中源,合理利用” D.“与时俱进,发展创新”

【答案】B

【解析】考察近代中国的西学东渐。A项是洋务派的思想;C项,陈独秀等人利用西学,但没有提及“西学中源”;D项的“创新”没有在材料中体现。康有为、严复等人都利用进化论来研究中国问题,故选B项。

29.1901梁启超在《过渡时代论》里描述了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穹古以来,祖宗遗传、深顽

厚锢之根据地,遂渐渐摧落失陷,而全国民族,亦不得不经营惨淡,跋涉苦辛,相率而就于过渡之道。”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三民主义思思存在严重缺陷 gkstk]

B.民族资木主义发展不够充分

C.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D.中国传统文化压抑、扼杀人性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过渡时期的特点形成的原因,应从近代中国所面临的两大主题即民族独立和社会发展理解,即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30. 1913年6月的《民主报》登载:“前次大革命之后,元气凋丧,民力疲极,并力恢复,犹

虞不及,庸能再受莫大之损失乎?且社会心理,莫不翘首企踵以渴望太平之隆盛,一闻变起,心惊胆裂,寝食为之不宁,较诸前次革命时,闻兵变而色然以喜者,盖大相悬绝者矣。夫人民之厌敌既如此,则尚有谁敢为戎首,轻心发难乎?发难之后,谁肯附从之乎?此我国之无二次革命之余地可知。”这段材料说明

A.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二次革命缺乏坚实群众基础

C.袁世凯政权有广泛社会基础

D.国民党迅速分化,力量涣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材料主要论述了自辛亥革命后“元气凋丧,民力疲极”,人们“莫不翘首企踵以渴望太平之隆盛”,而现在二次革命兴起,“夫人民之厌敌既如此,则尚有谁敢为戎首”,反映人民对二次革命并不认同和支持。A、C、D三项在材料没有体现。

31.列宁在《论粮食税》中说:“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

战胜地主和资本家。……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是一种临时办法。”这一论述中不可以确认的是

A.“功劳”是指“战时共产主义”为巩固苏维埃政权发挥了积极作用

B.列宁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条件下的临时措施gkstk

C.列宁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发挥积极作用

D. 材料反映了列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态度来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列宁的经济政策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及相关史实可判断A、B、D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十月革命胜利,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后实行的,其目的是为了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C项不符合史实。

32.麦德维杰夫的《让历史来审判》中提及到:“在亿万人民的心目中,斯大林成为神话般的

人间上帝,大家开始战战兢兢地念叨他的名字,他们相信只有他一个人能拯救苏维埃国家,使之不受侵略和解体。”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A.成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B.苏联的国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

C. 领导苏联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D. 苏联的民主法治建设取排长足进步

【答案】D

【解析】考查对苏联斯大林体制的理解。从材料可知其所反映的现象是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而这种崇拜出现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在其领导下苏联取得巨大成绩。但是苏联的民主法治建设仍然滞后。故选D。

33.表5是四个国家某项数据从1931年到1937年的变化。对图表解读较为准确的是gkstk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